03.03 安徽人是如何走到一起來的

最沒有凝聚力的安徽人正在被徽州菜臭鱖魚凝聚。

北方人像河南人、山東人,南方人像江西、浙江人,中部像江蘇人。這就是安徽人。

也難怪,當北方阜陽、亳州人說著和蘇魯豫一樣的語言,大口喝酒;西部六安人說著和河南人一樣的方言,細細品著和河南信陽毛尖同屬一系的大別山綠茶——六安瓜片時,長江沿岸和皖南、徽州的安徽人則展現的是另一種江南風格。

相比山東人、福建人的極重鄉誼,愛攀老鄉,有著極強的省域意識。安徽人自清代中期從江南省分出,與江蘇人分家之後,則始終是一個散漫,有著地域區域中心主義的調性。在大眾的認知裡,胡適是徽州人,陳獨秀是安慶人,似乎從來沒有人去先強調安徽的任何一個名人首先是安徽人。

直到今天,幾乎快成了安徽菜的代表的徽菜也只能說是皖南黃山徽州地方菜。在皖北、淮北更喜歡吃的可能是牛肉湯和板面,以及蒸菜。

相比其他明代初期就獨立建省的南北鄰居,河南、山東,以及江西、浙江,年輕的安徽從來不是一個省域觀念早已有之的地域。其建省的由來其實僅僅是來源於淮河鳳陽縣老鄉朱元璋的私心。


安徽人是如何走到一起來的


安徽建省緣於其南北的通道、屏障價值

淮河中游南岸的鳳陽人和尚朱元璋起於淮上青萍之末,打下江山後,便將自己家鄉以及浙江以北的江南,山東以南的江淮,全部化作了南直隸省,也就是清代初期的江南省。江南省有多大?徐州以南,湖州以北,河南淮河中游以東至海,都是。根據歷史淵源和時代發展,當時,江南省有雙中心,虎踞龍盤的南京,以及蘇南新興的經濟運河重鎮蘇州。

實在是太多怎麼辦?清代中期,滿清便將江南省從中間,由北至南,一分為二。按道理,東部的江蘇中心應該是蘇州才對。西部的安徽應該是南京為中心才對。但是滿清王朝也有著自己的小九九。

自古南京的屏障便是三重:第一層級,採石磯(今天安徽馬鞍山)、長江天險;第二層級便是大別山-巢湖-張八嶺(淮陽丘陵)一線,以合肥、安慶為中心;第三層級便是淮河天險,西起潁州(阜陽),中至壽春(今天安徽淮南壽縣),東至清口(江蘇宿遷、淮安)。

從三國的孫曹爭奪合肥,南北朝的淝水八公山上草木皆兵,中國歷史上,東南江南財賦重鎮主要的敵人,均來自北方和上游(西部),這樣,上述三個屏障成為歷代依賴拱衛南京等江南割據的保障所在。

滿清王朝也自然知道自古守江先守淮的道理,正是基於此,南京重鎮和其屏障(整個安徽省)。

自然不能合體。南京如果和安徽合體,成為了安徽的省府,整個安徽拱衛的南京將成為潛在的割據中心。因此,就形成了今天的貌似奇怪的現象:南京成了一個幾乎沒有外圍,緊鄰安徽的另一個省的省會。

而安徽的省會被設在了安慶,缺少南京為核心的安徽獨立的好處就是:一旦南京以及蘇南等東南地區有些風吹草動,整個安徽將不至於同流。安徽,就是因為這個統治王朝的小心機存在到今天。

安徽人是如何走到一起來的


淮、江、皖、徽“兩山兩水”構成的安徽

今天的安徽自北向南,北至淮水北岸支流潁河、渦河、濉水(汴水)中游,以及廢黃河與河南、山東分界;中間是淮河中游兩岸,再南部則是皖山(大別山)和長江中游兩岸,最南皖南黃山徽州盆地和江西、浙江分界。

東西,則是江淮下游的江蘇,淮河上游的河南。

淮、江、皖(大別山)、徽(黃山-徽州盆地)兩水兩山構成了今天安徽的基本骨架。自然江、淮、皖分別成了中國南北的分界和屏障。徽地則也成了中原南遷文化得以完好保留的地方。

安徽人是如何走到一起來的

徽州文化重商重文

淮、皖代表的是東楚文化和中原文化;江則是江南文化,徽則是徽派徽州盆地文化。安徽沒有能夠形成統一的省域文化除了建省較晚的原因之外,一個最大的原因便是地域多中心的緣故。

北部淮文化為什麼會輸給南部徽文化

在安徽淮河中游,由於歷史形成的淮河北部支流潁、汝水系與洛伊、開封等中原地區的水運水路聯繫,從兩漢三國時期的壽春(壽縣)、軍事重鎮亳州、潁州(阜陽),以及汴河水系的商業重鎮宿州、濉溪等地,在近代以前均是淮北重鎮。

我們的河之前,寫過,中國濃香型白酒的主要產區便是在淮河北部的運河水系上。

甚至近代津浦線(今天京滬線)鐵路修通以後,還產生了淮河和鐵路交匯點的商業中心城市——蚌埠。

但是,黃河南下的侵淮,以及在山東段取直的京杭大運河取代折彎型的汴運河,以及近代津浦線鐵路的修築,與長毛禍亂同時的,清末淮河地區的捻匪之亂,最終將農業人口密集的安徽省北部的半壁江山,淮河中游的過去魚米之鄉,殘破至今。

皖北阜陽近千萬人口,GDP卻不如皖南。


安徽人是如何走到一起來的


原本僅是安徽南部一隅的徽州文化今天反倒成了安徽省域文化的代表,事實上,淮河兩岸鮮見白牆黑瓦

近代的兵荒馬亂和黃禍(蝗蟲和黃河),使得皖北與皖南相比,不僅江山殘破,民生凋敝,更使得兩淮文脈中斷。直到今天,安徽地區,文采多出皖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