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中華民國是怎麼成立的

現在很多人談到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實際上該這麼理解,當時中國的各派勢力本著對國家、對民族負責的態度,相互妥協、互相退讓,在沒有發生大規模流血的情況下,和清朝廷談出來的。

由於辛亥革命的爆發,當時參加辛亥革命的人,除了革命黨外,還有立憲派人士和地方士紳。武昌起義勝利後,選出來的湖北軍政府的領導人黎元洪、湯化龍都是立憲派人士。

中華民國是怎麼成立的

(一)辛亥革命爆發前中國的政治情況。清末憲政改革始於1905年清朝政府派遣五大臣出洋考察,到1911年爆發武昌起義為止,前後進行7年時間,主要圍繞立憲派對憲政的要求和清廷對立憲的預備進行的。

1905年7月,清朝政府下詔派載澤、戴鴻慈、徐世昌、端方、紹英等五大臣,“分赴東西洋各國考察一切政治,以其擇善而從”(後改派李盛鐸、尚其享替代徐、紹二人出國)。1906年他們先後從歐美回國,向慈禧太后密陳:“欲防革命,舍立憲無他”,實行“憲政”,可使“皇位永固”、“外患漸輕”、“內亂可弭”;並且指出:“今日宣佈立憲,不過明示宗旨為立憲之預備,至於實行之期,原可寬立年限”。

1906年9月1日,清朝政府正式頒佈《仿行立憲上諭》,預備立憲。1908年8月27日,清朝政府頒佈《欽定憲法大綱》,各省成立諮議局,北京成立資政院,聲稱要實行“君主立憲”,成立“責任內閣”。公佈《諮議局章程》、《諮議局議員選舉章程》(諮議局是向地方議會過渡的臨時性機構,資政院是清朝政府仿效西方議會模式設立的全國性輿論機構,是西方代議制在中國最早的嘗試)。1909年,清朝政府命令各省一律成立諮議局。至9月,除新疆外,各省先後宣告成立諮議局。1910年10月中央設資政院。

1911年5月,清朝政府公佈《新內閣官制》。並按照新官制組成了責任內閣,由於是以皇族為主導地位的內閣,人們稱之為“皇族內閣”。

實行憲政必須在保障公民自由、實行民主基礎分權,制約政府的權力。而宣統三年四月初十(1911年5月18日),清朝政府根據公佈的《新內閣官制》,廢除軍機處,實行內閣制,建立的“皇族內閣”,則表明清朝政府無意實行君主立憲政治,而是以實行內閣製為名,進一步把大權集中到了滿人親貴(皇族)手上,從而暴露了皇族集權的用心,引起了立憲派的強烈不滿。最終一個偶然的事件引發的武昌起義,引起了連鎖反應。導致清朝宣統皇帝宣佈退位,授權袁世凱建立中華民國。從而結束了清朝在中國的統治。

中華民國是怎麼成立的

(二)辛亥革命爆發前中國的軍事情況。李鴻章在直隸總督任內,按照歐洲軍隊方式練兵,辦了一個天津武備學堂,由戈登代為購置歐洲新式槍械,聘請德國軍官為教練,由滿人蔭昌為總辦。之後,兩江總督張之洞在南京訓練出了自強軍,袁世凱則在天津小站操練新軍。自強軍後來成為南洋新軍的前身,而小站新軍則是北洋新軍的前身。

北洋主要屬於李鴻章的淮軍體系,南洋主要隸屬於曾國藩的湘軍體系,兩者雖在洋務運動上志同道合,但仍是兩個不同的體系,其衍生出來的南洋新軍和北洋新軍自然也是不同的兩者。此外,張之洞編練新軍屬於地方行為,是其以南洋大臣之身份一手操辦,與袁世凱奉旨編練新軍性質不同。北洋新軍屬於中央軍,而南洋新軍則屬於地方軍。

1901年,鑑於八國聯軍入侵中,中國陸軍顯示出的,戰鬥力低下,懦弱,混亂等情況,清朝政府下決心改編軍隊。下令將戰鬥力較強的軍隊改為常備軍,其餘編為續備軍,同時加強洋槍操練。

1903年10月,清朝政府設立總理練兵處,並令各省成立督練公所,負責訓練新軍。清政府計劃以北洋新軍為中央軍、各省新軍為地方軍,一共在全國編練36鎮新軍。1904年,清政府為進一步統一軍制,在北京設立練兵處,各省設立督練公所,將全國劃分為36鎮(軍區),將軍隊編為常備軍、續備軍、後備軍。

1907年,全國已練成新軍16個鎮和16個混成協(一說為14個鎮﹑18個混成協),其中裝備與訓練最好的就是袁世凱北洋六鎮,其兵力遍佈直隸、山東與東北。

武昌起義爆發時,清政府已經成立了二十六鎮新軍。共有軍官11463人,士兵168544人。其中,袁世凱的北洋六鎮擁兵7.5萬人,而南洋新軍只有一個半鎮約一萬六千人。除此之外還有直隸混成旅,其中江南、江北、安徽、江西、河南、浙江等各個地區總計14師、18旅、4團、1禁衛軍。另外還有巡防營兵力共計276981人,使用的武器也都可以,全都是毛瑟槍,再加上八旗軍兵力225000人以及綠營兵133000人,總體來說清政府當時至少還有百萬軍隊。

發動武昌起義的主要是南洋新軍(湖北新軍)。其中三分之一參加了革命組織或傾向革命,成為武昌起義的主力。

(三)武昌起義爆發時的情況

辛亥革命的爆發是一個偶然事件引起來的。當時參加辛亥革命的人,除了革命黨外,還有立憲派人士和地方士紳。

對於清朝政府,理論上說,立憲派人士是幫忙而非造反的。實際上立憲派人士一直在幫忙,推著清朝政府走,想早點把政府推到立憲上去。但是推到辛亥年,推不動了。不僅推不動,而且滿人親貴還要收權,把地方的權力收到中央,把漢人的權力收到滿人手裡。皇族內閣的出臺,則讓他們徹底失望,從頭頂涼到了腳底。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被後人稱為“首義”,即首場起義的意思。作為常識,人們都知道武昌的首義,是革命黨人的事,但事實上,如果沒有立憲派人士,武昌的首義能不能成功,都很難說。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突然發生,先且不論成因和結果,此次起義在事實上十分倉促,初無全算,“革軍既起,尚未得一首領,眾議以第二十一混成協統黎元洪當之”,黎初不應,理由為民意所向系在諮議局,應由議長湯化龍出面組織軍政府。湯化龍對此回答說:革命事業,鄙人素表贊成,但是此時武昌發難,各省均不曉得,須先通電各省,請一致響應,以助大功告成。況瑞澄自遁走後,必有電報到京,清廷聞信,必派兵來鄂,與我們為難。此時正是軍事時代,兄弟非軍人,不知用兵,關於軍事,請諸位籌劃,兄弟無不盡力幫忙。

這個時候,時任湖北諮議局議長的湯化龍出面參與組織政府,擔任湖北省軍政府民政總長(政事部長),實際上擔負了新政府除軍事之外的全部運作。

也正由於他的多次規勸,黎元洪變成了黎都督。黎都督開始視事,於是黎元洪以湖北軍政府都督名義,發安民佈告及獨立檄文,並約湯化龍同署。湯化龍則通電各省諮議局,請求響應。免得武昌一地孤軍奮戰。

武昌起義勝利後,選出來的湖北軍政府的領導人黎元洪、湯化龍都是立憲派人士。

拒絕在1911年召開國會和皇族內閣上臺後,立憲派絕望了。他們轉向與革命派結盟。由於他們在知識階層和工商界中有巨大影響,在各省諮議局中佔據優勢和領導地位,同時有自己的武裝——各城市的商團,因此在辛亥革命爆發後,推動了各省紛紛宣告“獨立”,並維護了過渡期的治安。但他們沒有成為革命派,對革命派後來一些錯誤的舉措是堅決抵制的。準確地說,他們一直是辛亥革命前後的穩健力量。

中華民國是怎麼成立的

(四)孫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同盟會是由孫中山、胡漢民、汪精衛領導的興中會,黃興、宋教仁、陳天華領導的華興會,陶成章、章炳麟、蔡元培、秋瑾領導的光復會等組織構成的鬆散性聯盟。由於出現兩次倒孫風波,1910年6月孫中山拒絕宋教仁“整理黨務”,聲稱“同盟會已取消矣”。而1911年爆發的辛亥革命則是由華興會根據黃興“發動兵運”的思想發起的,當時參加的主要是湖北的新軍,是由黎元洪領導的。

辛亥革命實際上和孫中山無關。辛亥革命爆發時孫中山遠在美國,即便後來回國了也是“諸事由克強作主”,所以辛亥革命幾乎一直是黃興在領導。孫中山之所以能夠出任臨時政府大總統,是因為黎元洪、黃興堅辭不就。

而且當時提出的口號是“五族共和”,而不是孫中山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實際上孫中山是同盟會中興中會的創始人,在辛亥革命爆發前就已經聲稱“同盟會已取消矣”。

蔣介石通過貶低黃興、宋教仁,暗殺陶成章,將中國國民黨的發展史定性為:興中會、同盟會、中國國民黨、中華革命黨、中國國民黨五個時期。同時將辛亥革命爆發遠在美國的孫中山封為中華民國國父。是不妥的。應該恢復歷史的本來面目。只有恢復歷史的本來面目,才能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五)袁世凱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

1911年5月8日,清朝政府先後頒發幾道關於組織內閣的聖旨,分別任命內閣總理大臣、2位內閣協理大臣和10位各部大臣,組成責任內閣。13人中,漢族4人,蒙古族1人,滿族8人,其中皇族又佔了5位。總理大臣慶親王奕劻比較開明但以貪婪和顢頇著稱;度支部大臣載澤等三人居然是20來歲的皇族,德與才都無法服眾。輿論稱之為皇族內閣。在皇族內閣任命毫無實際軍事經驗的20來歲的皇族毛頭小夥子蔭昌、載洵分別出任陸軍、海軍大臣。而在新練陸軍中最有威望和實際權力的袁世凱則被迫退休,回鄉“養病”。

1911年10月10日清政府新軍陸軍第八鎮兵變,引爆武昌起義,併成立以黎元洪為都督的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奕劻及內閣協理大臣那桐、徐世昌等人深感局勢嚴重,一致主張起用袁世凱,英美等國公使也建議起用袁世凱,載灃見中外一致認為“非袁不能收拾局面”,只得於10月14日任袁世凱為湖廣總督,派其南下壓制起義,袁世凱一面奏請清政府停止進攻,一面表達善意,讓劉承恩給黎元洪寫信議和。

革命黨人也認為袁世凱是能領導中國的政治領袖。在南方獨立各省為組建中央臨時政府召開的聯合會中,1911年12月2日《漢口會議》確定“虛臨時總統之席以待袁君反正來歸”。12月4日的《上海會議》根據《漢口會議》的精神,決定暫緩選舉臨時大總統,以虛位待袁,同時決定大總統職權暫由大元帥行使,選舉黃興為大元帥,遭到黎元洪等人反對。《南京會議》改選黎元洪為大元帥,因其在武昌,不方便到南京工作,所以讓黃興代職。而黃興力辭不就,組建中央臨時政府陷入僵局。12月18日,袁世凱和黎元洪派代表在上海就政體、清皇室善後、大總統的確立等問題展開討論,南北達成共識,召開國民會議表決相關議題,根據當時的形勢,袁世凱無疑將當選民國首任總統。

這樣的結果是同盟會不願接受的,12月29日,同盟會連夜赴南京召集代表開會,提出成立政府,並選出孫中山為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孫中山致電袁世凱,解釋原因稱東南各省久缺統一機關,行動困難,總統之職只是暫時擔任。12月29日,南方十七省臨時代表選出孫文擔任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佈民國成立,孫文就任。當時革命黨節節敗退,武漢三鎮已被袁世凱北洋軍攻下兩鎮。

1月16日,袁世凱回家路上,在東華門丁字街遭到同盟會京津分會組織的炸彈暗殺,炸死袁衛隊長等十人,袁世凱倖免於難。1月18日,孫中山以提出《五條要約》的方式向袁世凱攤牌,企圖做實南京臨時政府。袁世凱以孫中山提出的條件與南北雙方協商的內容不一致為由拒絕接受,袁世凱認為,如果清帝退位後各國不能及時承認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又不能統一中國,中國便成無政府狀態,這樣就無法維持秩序,對付外人。如果孫中山一定堅持己見,他不得不作廢先前談妥之事。期間,孫中山向日本借款,以籌備戰事,但未能成功。袁世凱同意同盟會多人進入總長之列,同盟會最終如願以償。

為了結束南北對立,1月25日,袁世凱及各北洋將領通電支持共和。2月12日,清朝宣統帝遜位,隆裕太后接受優待條件,下詔袁世凱組建中華民國,清朝對中國的統治宣告終止。事後孫中山感慨萬千:“此次清帝遜位,南北統一,袁君力挽狂瀾,居功至偉!”

需要明確的是,中華民國是清朝宣統帝退位,授權袁世凱組成的全國統一的政權,和南京那個由17省組成的臨時政府,是兩回事。

1911年12月29日孫中山在南京當選、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就任的、擔任了44天的臨時總統,只是具有地方割據政權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總統,而不是全國性的具有中央政權性質的中華民國大總統。而且1912年1月1日宣佈中華民國成立之時,世界各國都不承認。

而當清朝宣統皇帝退位之後,袁世凱出任臨時大總統,建立了一個全國性的中華民國政府時,各國列強立即承認,並給與貸款支持。中華民國政府成為清朝的法定繼承者,繼承了清朝所有的責任、義務、權力,以及版圖。

(六)清朝宣統皇帝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由於清朝宣統皇帝當時比較年幼,實際上是隆裕皇太后發生的作用。

同盟會只是一個鬆散性的聯盟,不論財政上,還是軍事上,都沒有消滅清廷的實力。而且當時在南京建立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並沒有獲得世界各國的承認。如果爆發全面內戰,即使成功,也只能象孫中山所說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在明朝兩京十三省3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國。而且由於袁世凱北洋勢力的存在,有可能在這塊土地上建立南北朝。

清朝在入關之後,一直給自己留著後路。也就是如果在關內蹲不下去,退回東北。如果清朝消滅不了所謂的革命黨,又管不住袁世凱,就有可能退回東北,繼續當他的小皇帝。

再說一下蒙古。蒙古根據和清朝合併的時間不同,分為內外蒙古。蒙古人只效忠清朝皇帝。清朝退回東北之後,如果能夠控制住他們,將和清朝在一個國家內。如果控制不住他們,再加上日本和沙俄虎視眈眈。有可能內蒙被日本侵佔,外蒙被沙俄侵吞。最好的結果是獨立建國或分別建國。

再說一下新疆。新疆一直有一股分裂勢力,一旦中國出了一點問題,他們就出來搗蛋。清朝退回東北之後,已經管不住他們了,在沙俄的支持下,新疆有可能獨立建國或被俄羅斯吞併。

再說一下西藏。在英國佔領印度之後,一直對西藏進行滲透。清朝退回東北之後,鞭長莫及。西藏在英國的挑唆和支持下,也有可能獨立建國。

再說一下青海、寧夏,這是回民居住區。在中央政府控制不住的時候,也會蠢蠢欲動,獨立建國。

如此看來,中國有可能出現幾個政權:一是以南京為首都的中華民國政府,二是以北京為首都的北洋勢力建立的政權,三是清朝退回東北建立的政權,四是蒙古建立的一個或兩個政權,五是新疆建立的政權,六是青海、寧夏建立的政權,七是西藏建立的政權,八是雲貴川是不是出現分離政權還很難講,……由於這些政權之間勢均力敵,再加上有外界勢力的介入,短期內中國將很難再統一。中國將分崩離析,會象漢、唐之後陷入亂世之中。

因此當時通過談判能讓清帝退位、建立共和是最好的結果。實踐也證明,當時中國的各派勢力本著對國家、對民族負責的態度,相互妥協、互相理解,最後在沒有經過大規模流血的情況下,談出了亞洲的第一個全國統一的共和國——中華民國。在這個過程中,隆裕皇太后功不可沒。由於她的妥協保證了中國的領土完整和政權的平穩過渡。

清朝宣統皇帝的《退位詔書》

1912年2月12日,清朝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同時也是自秦始皇創立皇帝制度以來的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於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夏曆),在接受了《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條件》、《優待皇室條件》後頒佈退位詔書,並授權袁世凱組成中華民國,清朝統治結束。

清朝宣統皇帝的“退位詔書”實際上是隆裕太后在1912年2月12日這一天連發的三道懿旨。其中的第一道為“宣佈共和國體由”,後來被人們稱為退位詔。此詔經南京臨時參議院討論後,由袁世凱轉交清廷公佈。另外的兩道懿旨,一道是致全國軍民的,又名“民政部等嚴密防範地面由”,說明退位是為人民、為國家著想,希望全國能繼續保持安定;另一道致清朝宗室和滿、蒙、回、藏族人民,題名為“優待條件尚為周至等由”,告訴他們皇帝之所以退位,原因之一是對清皇室和各族都各有優待條件,並且條件還可以接受,請他們理解,以“化除畛域,共保治安”。

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統帝的退位詔書,保證了中國的領土完整和主權統一、以及政權的平穩過渡。因為在當時只有宣統帝主動退位,授權組成中華民國政府,才能保證中華民國是清朝的法定繼承者,才能在國際上保證中華民國繼承清朝的所有權力、責任和義務,才能保證中華民國繼承清朝的所有版圖。

不可否認,清朝到民國的改朝換代是中國歷史上成本最低的改朝換代。中國並沒有象以往改朝換代那樣,出現數十年的廝殺,成千萬的人口損失。清朝的滅亡,袁世凱用一紙《清室優待條件》就搞定了。《清室優待條件》闡明: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尊號仍存不廢,居住紫禁城,每年撥款400萬兩供小朝廷開支,宗廟陵寢永遠奉祀保護,光緒崇陵工程照修不誤,原皇家禁衛軍歸中華民國陸軍部編制。清室接受《優待條件》,清朝宣統帝溥儀退位,授權袁世凱組成中華民國。袁世凱當了中華民國大總統。

細細品味《清室優待條件》其中內容,方知袁世凱片紙之間方顯老謀深算。通過商議的方式改朝換代,就猶如古代的“禪讓制”,法理上中華民國就成了清朝的合法繼承人。新疆、蒙古、東北、西藏這些清朝年間收復囊中的國土算是被中華民國合理繼承了,小鬼子和老毛子氣的乾瞪眼也是沒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