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中华民国是怎么成立的

现在很多人谈到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实际上该这么理解,当时中国的各派势力本着对国家、对民族负责的态度,相互妥协、互相退让,在没有发生大规模流血的情况下,和清朝廷谈出来的。

由于辛亥革命的爆发,当时参加辛亥革命的人,除了革命党外,还有立宪派人士和地方士绅。武昌起义胜利后,选出来的湖北军政府的领导人黎元洪、汤化龙都是立宪派人士。

中华民国是怎么成立的

(一)辛亥革命爆发前中国的政治情况。清末宪政改革始于1905年清朝政府派遣五大臣出洋考察,到1911年爆发武昌起义为止,前后进行7年时间,主要围绕立宪派对宪政的要求和清廷对立宪的预备进行的。

1905年7月,清朝政府下诏派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绍英等五大臣,“分赴东西洋各国考察一切政治,以其择善而从”(后改派李盛铎、尚其享替代徐、绍二人出国)。1906年他们先后从欧美回国,向慈禧太后密陈:“欲防革命,舍立宪无他”,实行“宪政”,可使“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并且指出:“今日宣布立宪,不过明示宗旨为立宪之预备,至于实行之期,原可宽立年限”。

1906年9月1日,清朝政府正式颁布《仿行立宪上谕》,预备立宪。1908年8月27日,清朝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各省成立咨议局,北京成立资政院,声称要实行“君主立宪”,成立“责任内阁”。公布《咨议局章程》、《咨议局议员选举章程》(咨议局是向地方议会过渡的临时性机构,资政院是清朝政府仿效西方议会模式设立的全国性舆论机构,是西方代议制在中国最早的尝试)。1909年,清朝政府命令各省一律成立咨议局。至9月,除新疆外,各省先后宣告成立咨议局。1910年10月中央设资政院。

1911年5月,清朝政府公布《新内阁官制》。并按照新官制组成了责任内阁,由于是以皇族为主导地位的内阁,人们称之为“皇族内阁”。

实行宪政必须在保障公民自由、实行民主基础分权,制约政府的权力。而宣统三年四月初十(1911年5月18日),清朝政府根据公布的《新内阁官制》,废除军机处,实行内阁制,建立的“皇族内阁”,则表明清朝政府无意实行君主立宪政治,而是以实行内阁制为名,进一步把大权集中到了满人亲贵(皇族)手上,从而暴露了皇族集权的用心,引起了立宪派的强烈不满。最终一个偶然的事件引发的武昌起义,引起了连锁反应。导致清朝宣统皇帝宣布退位,授权袁世凯建立中华民国。从而结束了清朝在中国的统治。

中华民国是怎么成立的

(二)辛亥革命爆发前中国的军事情况。李鸿章在直隶总督任内,按照欧洲军队方式练兵,办了一个天津武备学堂,由戈登代为购置欧洲新式枪械,聘请德国军官为教练,由满人荫昌为总办。之后,两江总督张之洞在南京训练出了自强军,袁世凯则在天津小站操练新军。自强军后来成为南洋新军的前身,而小站新军则是北洋新军的前身。

北洋主要属于李鸿章的淮军体系,南洋主要隶属于曾国藩的湘军体系,两者虽在洋务运动上志同道合,但仍是两个不同的体系,其衍生出来的南洋新军和北洋新军自然也是不同的两者。此外,张之洞编练新军属于地方行为,是其以南洋大臣之身份一手操办,与袁世凯奉旨编练新军性质不同。北洋新军属于中央军,而南洋新军则属于地方军。

1901年,鉴于八国联军入侵中,中国陆军显示出的,战斗力低下,懦弱,混乱等情况,清朝政府下决心改编军队。下令将战斗力较强的军队改为常备军,其余编为续备军,同时加强洋枪操练。

1903年10月,清朝政府设立总理练兵处,并令各省成立督练公所,负责训练新军。清政府计划以北洋新军为中央军、各省新军为地方军,一共在全国编练36镇新军。1904年,清政府为进一步统一军制,在北京设立练兵处,各省设立督练公所,将全国划分为36镇(军区),将军队编为常备军、续备军、后备军。

1907年,全国已练成新军16个镇和16个混成协(一说为14个镇﹑18个混成协),其中装备与训练最好的就是袁世凯北洋六镇,其兵力遍布直隶、山东与东北。

武昌起义爆发时,清政府已经成立了二十六镇新军。共有军官11463人,士兵168544人。其中,袁世凯的北洋六镇拥兵7.5万人,而南洋新军只有一个半镇约一万六千人。除此之外还有直隶混成旅,其中江南、江北、安徽、江西、河南、浙江等各个地区总计14师、18旅、4团、1禁卫军。另外还有巡防营兵力共计276981人,使用的武器也都可以,全都是毛瑟枪,再加上八旗军兵力225000人以及绿营兵133000人,总体来说清政府当时至少还有百万军队。

发动武昌起义的主要是南洋新军(湖北新军)。其中三分之一参加了革命组织或倾向革命,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

(三)武昌起义爆发时的情况

辛亥革命的爆发是一个偶然事件引起来的。当时参加辛亥革命的人,除了革命党外,还有立宪派人士和地方士绅。

对于清朝政府,理论上說,立宪派人士是帮忙而非造反的。实际上立宪派人士一直在帮忙,推着清朝政府走,想早点把政府推到立宪上去。但是推到辛亥年,推不动了。不仅推不动,而且满人亲贵还要收权,把地方的权力收到中央,把汉人的权力收到满人手里。皇族内阁的出台,则让他们彻底失望,从头顶凉到了脚底。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被后人称为“首义”,即首场起义的意思。作为常识,人们都知道武昌的首义,是革命党人的事,但事实上,如果没有立宪派人士,武昌的首义能不能成功,都很难说。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突然发生,先且不论成因和结果,此次起义在事实上十分仓促,初无全算,“革军既起,尚未得一首领,众议以第二十一混成协统黎元洪当之”,黎初不应,理由为民意所向系在咨议局,应由议长汤化龙出面组织军政府。汤化龙对此回答说:革命事业,鄙人素表赞成,但是此时武昌发难,各省均不晓得,须先通电各省,请一致响应,以助大功告成。况瑞澄自遁走后,必有电报到京,清廷闻信,必派兵来鄂,与我们为难。此时正是军事时代,兄弟非军人,不知用兵,关于军事,请诸位筹划,兄弟无不尽力帮忙。

这个时候,时任湖北咨议局议长的汤化龙出面参与组织政府,担任湖北省军政府民政总长(政事部长),实际上担负了新政府除军事之外的全部运作。

也正由于他的多次规劝,黎元洪变成了黎都督。黎都督开始视事,于是黎元洪以湖北军政府都督名义,发安民布告及独立檄文,并约汤化龙同署。汤化龙则通电各省咨议局,请求响应。免得武昌一地孤军奋战。

武昌起义胜利后,选出来的湖北军政府的领导人黎元洪、汤化龙都是立宪派人士。

拒绝在1911年召开国会和皇族内阁上台后,立宪派绝望了。他们转向与革命派结盟。由于他们在知识阶层和工商界中有巨大影响,在各省谘议局中占据优势和领导地位,同时有自己的武装——各城市的商团,因此在辛亥革命爆发后,推动了各省纷纷宣告“独立”,并维护了过渡期的治安。但他们没有成为革命派,对革命派后来一些错误的举措是坚决抵制的。准确地说,他们一直是辛亥革命前后的稳健力量。

中华民国是怎么成立的

(四)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同盟会是由孙中山、胡汉民、汪精卫领导的兴中会,黄兴、宋教仁、陈天华领导的华兴会,陶成章、章炳麟、蔡元培、秋瑾领导的光复会等组织构成的松散性联盟。由于出现两次倒孙风波,1910年6月孙中山拒绝宋教仁“整理党务”,声称“同盟会已取消矣”。而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则是由华兴会根据黄兴“发动兵运”的思想发起的,当时参加的主要是湖北的新军,是由黎元洪领导的。

辛亥革命实际上和孙中山无关。辛亥革命爆发时孙中山远在美国,即便后来回国了也是“诸事由克强作主”,所以辛亥革命几乎一直是黄兴在领导。孙中山之所以能够出任临时政府大总统,是因为黎元洪、黄兴坚辞不就。

而且当时提出的口号是“五族共和”,而不是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实际上孙中山是同盟会中兴中会的创始人,在辛亥革命爆发前就已经声称“同盟会已取消矣”。

蒋介石通过贬低黄兴、宋教仁,暗杀陶成章,将中国国民党的发展史定性为:兴中会、同盟会、中国国民党、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五个时期。同时将辛亥革命爆发远在美国的孙中山封为中华民国国父。是不妥的。应该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只有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五)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

1911年5月8日,清朝政府先后颁发几道关于组织内阁的圣旨,分别任命内阁总理大臣、2位内阁协理大臣和10位各部大臣,组成责任内阁。13人中,汉族4人,蒙古族1人,满族8人,其中皇族又占了5位。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比较开明但以贪婪和颟顸著称;度支部大臣载泽等三人居然是20来岁的皇族,德与才都无法服众。舆论称之为皇族内阁。在皇族内阁任命毫无实际军事经验的20来岁的皇族毛头小伙子荫昌、载洵分别出任陆军、海军大臣。而在新练陆军中最有威望和实际权力的袁世凯则被迫退休,回乡“养病”。

1911年10月10日清政府新军陆军第八镇兵变,引爆武昌起义,并成立以黎元洪为都督的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奕劻及内阁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等人深感局势严重,一致主张起用袁世凯,英美等国公使也建议起用袁世凯,载沣见中外一致认为“非袁不能收拾局面”,只得于10月14日任袁世凯为湖广总督,派其南下压制起义,袁世凯一面奏请清政府停止进攻,一面表达善意,让刘承恩给黎元洪写信议和。

革命党人也认为袁世凯是能领导中国的政治领袖。在南方独立各省为组建中央临时政府召开的联合会中,1911年12月2日《汉口会议》确定“虚临时总统之席以待袁君反正来归”。12月4日的《上海会议》根据《汉口会议》的精神,决定暂缓选举临时大总统,以虚位待袁,同时决定大总统职权暂由大元帅行使,选举黄兴为大元帅,遭到黎元洪等人反对。《南京会议》改选黎元洪为大元帅,因其在武昌,不方便到南京工作,所以让黄兴代职。而黄兴力辞不就,组建中央临时政府陷入僵局。12月18日,袁世凯和黎元洪派代表在上海就政体、清皇室善后、大总统的确立等问题展开讨论,南北达成共识,召开国民会议表决相关议题,根据当时的形势,袁世凯无疑将当选民国首任总统。

这样的结果是同盟会不愿接受的,12月29日,同盟会连夜赴南京召集代表开会,提出成立政府,并选出孙中山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致电袁世凯,解释原因称东南各省久缺统一机关,行动困难,总统之职只是暂时担任。12月29日,南方十七省临时代表选出孙文担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民国成立,孙文就任。当时革命党节节败退,武汉三镇已被袁世凯北洋军攻下两镇。

1月16日,袁世凯回家路上,在东华门丁字街遭到同盟会京津分会组织的炸弹暗杀,炸死袁卫队长等十人,袁世凯幸免于难。1月18日,孙中山以提出《五条要约》的方式向袁世凯摊牌,企图做实南京临时政府。袁世凯以孙中山提出的条件与南北双方协商的内容不一致为由拒绝接受,袁世凯认为,如果清帝退位后各国不能及时承认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又不能统一中国,中国便成无政府状态,这样就无法维持秩序,对付外人。如果孙中山一定坚持己见,他不得不作废先前谈妥之事。期间,孙中山向日本借款,以筹备战事,但未能成功。袁世凯同意同盟会多人进入总长之列,同盟会最终如愿以偿。

为了结束南北对立,1月25日,袁世凯及各北洋将领通电支持共和。2月12日,清朝宣统帝逊位,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条件,下诏袁世凯组建中华民国,清朝对中国的统治宣告终止。事后孙中山感慨万千:“此次清帝逊位,南北统一,袁君力挽狂澜,居功至伟!”

需要明确的是,中华民国是清朝宣统帝退位,授权袁世凯组成的全国统一的政权,和南京那个由17省组成的临时政府,是两回事。

1911年12月29日孙中山在南京当选、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就任的、担任了44天的临时总统,只是具有地方割据政权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总统,而不是全国性的具有中央政权性质的中华民国大总统。而且1912年1月1日宣布中华民国成立之时,世界各国都不承认。

而当清朝宣统皇帝退位之后,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统,建立了一个全国性的中华民国政府时,各国列强立即承认,并给与贷款支持。中华民国政府成为清朝的法定继承者,继承了清朝所有的责任、义务、权力,以及版图。

(六)清朝宣统皇帝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由于清朝宣统皇帝当时比较年幼,实际上是隆裕皇太后发生的作用。

同盟会只是一个松散性的联盟,不论财政上,还是军事上,都没有消灭清廷的实力。而且当时在南京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并没有获得世界各国的承认。如果爆发全面内战,即使成功,也只能象孙中山所说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在明朝两京十三省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国。而且由于袁世凯北洋势力的存在,有可能在这块土地上建立南北朝。

清朝在入关之后,一直给自己留着后路。也就是如果在关内蹲不下去,退回东北。如果清朝消灭不了所谓的革命党,又管不住袁世凯,就有可能退回东北,继续当他的小皇帝。

再说一下蒙古。蒙古根据和清朝合并的时间不同,分为内外蒙古。蒙古人只效忠清朝皇帝。清朝退回东北之后,如果能够控制住他们,将和清朝在一个国家内。如果控制不住他们,再加上日本和沙俄虎视眈眈。有可能内蒙被日本侵占,外蒙被沙俄侵吞。最好的结果是独立建国或分别建国。

再说一下新疆。新疆一直有一股分裂势力,一旦中国出了一点问题,他们就出来捣蛋。清朝退回东北之后,已经管不住他们了,在沙俄的支持下,新疆有可能独立建国或被俄罗斯吞并。

再说一下西藏。在英国占领印度之后,一直对西藏进行渗透。清朝退回东北之后,鞭长莫及。西藏在英国的挑唆和支持下,也有可能独立建国。

再说一下青海、宁夏,这是回民居住区。在中央政府控制不住的时候,也会蠢蠢欲动,独立建国。

如此看来,中国有可能出现几个政权:一是以南京为首都的中华民国政府,二是以北京为首都的北洋势力建立的政权,三是清朝退回东北建立的政权,四是蒙古建立的一个或两个政权,五是新疆建立的政权,六是青海、宁夏建立的政权,七是西藏建立的政权,八是云贵川是不是出现分离政权还很难讲,……由于这些政权之间势均力敌,再加上有外界势力的介入,短期内中国将很难再统一。中国将分崩离析,会象汉、唐之后陷入乱世之中。

因此当时通过谈判能让清帝退位、建立共和是最好的结果。实践也证明,当时中国的各派势力本着对国家、对民族负责的态度,相互妥协、互相理解,最后在没有经过大规模流血的情况下,谈出了亚洲的第一个全国统一的共和国——中华民国。在这个过程中,隆裕皇太后功不可没。由于她的妥协保证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政权的平稳过渡。

清朝宣统皇帝的《退位诏书》

1912年2月12日,清朝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同时也是自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以来的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于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夏历),在接受了《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优待皇室条件》后颁布退位诏书,并授权袁世凯组成中华民国,清朝统治结束。

清朝宣统皇帝的“退位诏书”实际上是隆裕太后在1912年2月12日这一天连发的三道懿旨。其中的第一道为“宣布共和国体由”,后来被人们称为退位诏。此诏经南京临时参议院讨论后,由袁世凯转交清廷公布。另外的两道懿旨,一道是致全国军民的,又名“民政部等严密防范地面由”,说明退位是为人民、为国家着想,希望全国能继续保持安定;另一道致清朝宗室和满、蒙、回、藏族人民,题名为“优待条件尚为周至等由”,告诉他们皇帝之所以退位,原因之一是对清皇室和各族都各有优待条件,并且条件还可以接受,请他们理解,以“化除畛域,共保治安”。

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帝的退位诏书,保证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统一、以及政权的平稳过渡。因为在当时只有宣统帝主动退位,授权组成中华民国政府,才能保证中华民国是清朝的法定继承者,才能在国际上保证中华民国继承清朝的所有权力、责任和义务,才能保证中华民国继承清朝的所有版图。

不可否认,清朝到民国的改朝换代是中国历史上成本最低的改朝换代。中国并没有象以往改朝换代那样,出现数十年的厮杀,成千万的人口损失。清朝的灭亡,袁世凯用一纸《清室优待条件》就搞定了。《清室优待条件》阐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尊号仍存不废,居住紫禁城,每年拨款400万两供小朝廷开支,宗庙陵寝永远奉祀保护,光绪崇陵工程照修不误,原皇家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清室接受《优待条件》,清朝宣统帝溥仪退位,授权袁世凯组成中华民国。袁世凯当了中华民国大总统。

细细品味《清室优待条件》其中内容,方知袁世凯片纸之间方显老谋深算。通过商议的方式改朝换代,就犹如古代的“禅让制”,法理上中华民国就成了清朝的合法继承人。新疆、蒙古、东北、西藏这些清朝年间收复囊中的国土算是被中华民国合理继承了,小鬼子和老毛子气的干瞪眼也是没办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