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明仁宗朱高炽登基前,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曾疯狂地迫害他,二人最终的结局如何?

文史砖家


结局很明确,汉王朱高煦最后变成了“瓦罐焖鸡”,男丁被斩,女子入宫为奴,而赵王朱高燧虽然也曾有不轨之意,但后来识时务,最后落的个善终。

两个图谋不轨的王爷

按道理来说,像朱高炽这种长子,有能力且有军功,对于朱棣来说,应该是守江山的不二人选。但朱棣这个人个性鲜明,看着肥胖的朱高炽与另两个一表人才的的儿子一比,总觉得不是个事,于是总有事没事的给二儿子一些暗示,比如“勉之,世子多疾”之类的话,直到靖难成功后,为了保证国本,稳定人心,不得不把朱高炽立为太子。

然而,就算被封藩,朱高炽这两个活宝弟弟并没有放弃对大位的觊觎,经常上窜下跳,越礼不轨。解缙实在看不下去,就上了一封驳斥朱高煦的奏书,就被其记恨,没多久就以“无人臣礼”被下狱,后来被“醉杀”,作为太子,则只能眼巴巴看着解缙遇害,而没有任何办法。

幸而,小丑什么时候都是小丑,再蹦哒也撑成不了英雄。

我们先来看汉王朱高煦。永乐十四年,按捺不住欲望的朱高煦“私造兵器,阴养死士,招纳亡命”,篡位夺权的野心已昭然若揭。不过他的行为很快被朱棣发现,愤怒的朱棣将他的封地改为乐安州,勒令他立即就藩,方便朝廷就近监视。

虽然远离了京城,朱高煦并不甘心失败,仁宗驾崩后他第一时间派出杀手企图半路截杀回京即位的朱瞻基,幸而谋划不周,以失败告终。既然没杀了继承人,那就直接学他老子,起兵造反呗。

于是宣德元年七月,朱高煦听说京师地震,以“天人感应”之说判断出国家要有重大变化,觉得正是起兵好时候,于是派出亲信枚青入京联系张辅企图谋反。朱瞻基得知后,为了避免重蹈建文朝李景隆的覆辙,决定御驾亲征。

令人尴尬的是,当朱高煦的部下嚷嚷的要与汉王共存亡的时候,汉王殿下已经从小路出去投降了宣宗皇帝,真是啼笑皆非!鉴于没有发生大的人员伤亡,没有引起社会动荡,朱瞻基还是选择原谅了他这个二叔,仅仅把他关起来而已。不过很显然朱高煦并没有领情,后来还狠狠的演了一出大戏。

再来看看赵王朱高燧。与汉王一样,尽管他夺嫡是没什么机会,但他也拥有着一个帝王梦。他在朱棣面前不仅抹黑朱高炽,更是打压朱高煦,并开始与内官黄俨开始内外勾结。

永乐二十一年,朱高燧王府护卫勾结钦天监官员等,密谋毒死朱棣,并伪造诏书,企图废除朱高炽储君之位。结果被朱棣得知,很快被一网打尽。事发后,由于朱高炽的极力说情,朱高燧总算死里逃生,在此后老实了不少,再不敢觊觎皇位。

汉王、赵王最后结局。

朱高煦结局

接下来就要谈到汉王朱高煦的结局了,本来朱瞻基念在叔侄情深,也没有追究朱高煦的造反之罪,只把他关在逍遥城内好吃好喝的供着。

有一天朱瞻基想起这个被关了好久的二叔,遂去逍遥城看望朱高煦。谈了没多久,也不知道朱高煦什么心理,突然伸脚将皇帝绊倒。朱瞻基终于出离愤怒了,他让人用一口三百斤的铜缸将朱高煦扣在里面,想教训他一番。哪知这厮臂力大的惊人,顶着这口三百斤的铜缸到处跑,宣宗皇帝一气之下,让人将其按在其中,四周点上柴火,不久之后铜融骨消,铜缸与朱高煦再也难分彼此。

朱高煦死后,几个儿子也分别被斩,女人充入宫内为奴,传说朱祁钰的母亲就是原来朱高煦的小妾。

朱高燧结局

经过谋反事件后,朱高燧收敛了许多,虽然在朱高煦谋反时曾有所牵连,但宣宗皇帝还是放了他一马,朱高燧也主动献出了两卫护卫。

先帝尤爱二叔甚。汉王自绝于天,朕不敢赦。赵王反形未著,朕不忍负先帝也。

就这样,赵王朱高燧到宣德六年善终,死后被赐为“简王”,其后代袭爵至南明小朝廷,绝对算得上善终了。

结语:纵观整个明朝,宣宗皇帝对藩王的态度绝对算得上是最好的一位。可惜朱高煦既没能力也没实力,最后落了个“瓦罐焖鸡”的下场。对此能只用一句话总结:他不遗余力的作死!


望风瑟瑟


明成祖朱棣一生有四子五女,除了第四子早夭以外,剩下三子都是皇后所生。
这三个儿子分别是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
朱棣生前很不喜欢长子朱高炽,肥头大耳不说,小时候因为小儿麻痹导致残疾,走路都走不稳,需要人搀扶。
虽然小时候朱棣也进行了弓马骑射的教育,但朱高炽显然不喜欢这些,加上后来作为燕王世子,所以他大部分接受的都是儒家教育。
朱棣本身是打仗起家,对于文弱的儿子不是很喜欢,相反他喜欢从小就跟随在他身边打仗的朱高煦、朱高燧。
朱高煦就不用多说了,靖难之役的时候他爸爸忽悠他:“世子多疾,汝应勉励之。”受到这句话的鼓励,朱高煦几乎以为自己这太子是板上钉钉了。
朱高燧由于是老幺,皇位就算是没了大哥,也不太可能轮到他,不过朱棣对他的宠爱也比较多,这两人在朱棣时代几乎一直都很放肆。
由于仰仗重新,朱高煦干了不少违法的事情,据说朱元璋就不喜欢这个孙子,朱棣继位以后,更是干了不少过分的事情,比如为王府增加护卫、不肯就藩、打击和迫害太子、挑拨是非,陷害太子,致使解缙冤死、黄淮入狱。
朱高燧更是一个二杆子,他小时候几乎和他二哥一样,仰仗宠幸,多行不法,而且他比他二哥更大胆的就是,朱棣还在世的时候,就公然内侍和护卫准备毒死朱棣造反,好在后来有人告密,朱高燧的不法举动被朱棣察觉。
经过这次“谋反事件”以后,朱高燧基本上被他父亲给按住了,从此以后老实了不少。
不过朱高煦不一样,从永乐十五年就藩乐安州以后,还是一切如故,甚至积极造反,基本上都已经亮明旗号,路人皆知,朱高炽几次写信劝告,朱高煦都没收敛。
朱棣病逝以后,由于消息是秘密送到京城,所以朱高炽抢先一步登基,只是朱高煦没来得及动作。
朱高炽继位以后,对朱高煦、朱高燧十分宽容,即便是明知道朱高煦有诸多叛逆的行为,但仍然还是下令照拂,不但增加朱高煦的俸禄,还赏赐了数以万计的宝物,对朱高燧也一样,对他们的赏赐比对其他的藩王赏赐要优厚的多。

朱高燧不敢乱动,朱高煦就不一样了,朱高炽继位仅仅10个月就病逝,、。

朱瞻基继位以后,对这两位叔叔也很优容,使得朱高煦认为这个侄子是个软弱无能的人。

宣德八年八月,朱高煦起兵造反,结果折腾没多长时间,就被朝廷平叛大军挡住了,朱高煦一听自己侄子来了,吓得当即从后门出去投降了,所有跟随他造反的人都被杀。同样也是这一年,朱瞻基去看望自己这位叔叔,结果被叔叔伸脚扳倒,一怒之下将300斤的铜缸扣在叔叔脑袋上,放火烧死了。
朱高煦被送到了京城囚禁,朱瞻基半路上路过朱高燧的属地,将赵王所属的护卫收回,赵王朱高燧从此偃旗息鼓,宣德六年病逝,也算是寿终正寝。

漫步史书


中国历史上被称为仁宗的没几个,而朱高炽在位还没到一年,却获得了仁宗庙号,后世对他的评价也是很高,要说其仁爱之心在对他两个弟弟身上也是得到了很大的体现,而他的两个弟弟结局却是大为不同,一个是屡教不改自己作死,还有一个是得太子之恩后收敛感恩,得到了善终。


明太祖朱元璋有好多个儿子,朱棣虽然很多方面象他的父亲,生育能力却差多了,朱棣有四个儿子,最小的儿子早夭了,活在世上的三个儿子还为了皇位搞得兄弟阋墙,朱高炽的二弟朱高煦和三弟朱高燧都对太子之位有觊觎之心,两人经常联合起来构陷太子朱高炽,害的朱高炽屡被朱棣责骂,不过等到两个弟弟犯事被朱棣责罚时,都是朱高炽为之求情,才得以保全,现在就来说说朱高煦和朱高燧的结局。

朱高煦的结局

朱高煦一直有谋反的心理,这个跟朱棣有很大关系,朱棣因为四子早夭,所以说只有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还都是徐皇后所生,也就是说都是嫡子,按理说同母兄弟的感情应该是很好的,只不过生在帝王家就不是这样了,象唐初李世民杀的两兄弟也都是一母同胞,结局却是都被灭门了,最是无情帝王家不是没有道理。


朱棣是靠造反夺了侄子的皇位,这也算是给儿子作了表率,潜意识里也就有了谋反的火苗,而朱棣的态度也更是让朱高煦一直把皇位挂在心上,太子朱高炽喜静厌动,是个大胖子,加上有腿疾,走路都要两个人扶着,因此崇尚武力的朱棣很不喜欢他,而朱高煦则是跟朱棣很象,特别是在“”靖难之役”中表现不俗,多次出生入死冲锋陷阵,救朱棣于危难之际,在东昌之战时,燕军大败,朱棣身陷重围,几乎丧命,这时候朱高煦冒死杀入阵中,将朱棣救出,燕王被救出后高兴的抚着二儿子的背说了一句:“”好好努力,世子的身体不好。”

这也就变相告诉朱高煦,自己有易储的想法,朱高煦得到父亲暗示后,这心里就一直装着谋取储位的念头,朱棣在夺了侄子帝位后,在立太子之位时犹豫不决,不过朱高炽深得文臣们拥戴,而且他的世子之位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指定的,还有一点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深得朱棣的喜爱,这些因素加起来,朱棣最终还是选了嫡长子朱高炽为太子。


朱高煦见老爸将皇太子之位给了哥哥,这心里很是不服气,在被封为汉王就藩云南后,找各种借口不去封地,赖在京城搞事情,多次在朱棣面前说大哥的坏话,进馋言害死支持朱高炽的文臣解缙,朱高煦这人生性凶悍,在京城期间多行不法之事,还私养武士图谋不轨,徐皇后劝朱棣早点让朱高煦去封地,可以给他换个封地让他没有借口,结果朱高煦被改封到青州还是赖着不走,这下朱棣火了,又查出朱高煦干了不少坏事,就准备把他废为庶人。

这时候朱高炽跑出来为二弟求情,朱棣才免了对朱高煦的责罚,又将他封地改到乐安,让他即日起程,朱高煦对大哥却是一点感恩之心都没有,时刻策划要谋反,朱高炽知道朱高煦的心理,屡次写信劝诫朱高煦不要搞事情,朱高煦都没放到心上,等到朱棣病死,朱高炽登基后,没有找跟自己作对了二十年的两个弟弟麻烦,而是给两个弟弟各加禄米二万石,赏赐宝物数以万计。


朱高煦对此还是不满足,朱高炽即位九个月后病死,朱高煦在朱瞻基回京路上设伏想要谋杀他,只不过没有成功,朱瞻基登基后依然对两位叔叔给予优待,只是朱高煦觉得这个侄子好欺负,就想学他老爸朱棣,在宣德元年起兵造反,结果是朱高煦不是朱棣,朱瞻基也不是朱允炆,朱瞻基御驾亲征,很快就平定了叛乱,将朱高煦抓回京城。

朱瞻基本来没想杀二叔,只不过朱高煦成为阶下囚还是满心不服,在朱瞻基去看他的时候,故意使坏用脚将朱瞻基绊倒,朱瞻基就命人弄了个三百斤重的铜缸把朱高煦扣住,以此惩罚他的不敬之罪,没想到朱高煦还是不服,把大缸顶了起来,继续挑衅皇帝,朱瞻基彻底火了,命人拿重物压住大缸,在大缸周围点上火,就这样朱高煦被活活烤死了,他的几个儿子也跟着赔了命。

朱高燧的结局



朱高燧没什么战功,只不过他长的象徐皇后,因此深得朱棣的宠爱,朱高燧在永乐二年被封为赵王,藩地是彰德,不过朱高燧受封赵王后,却是奉命驻守北平,当地的政务军务,官员们要先报赵王,审定后再按令行事,朱高燧就是当地最高权威,当时朱棣出征漠北时,会驻守北平,而朱棣回师后,北平都是朱高燧在管,这让朱高燧心理也渐渐有了不轨的想法。

朱高燧因为受朱棣的宠爱,现在又在管理朱棣的起家之地,这地方的地位可以说仅次于南京城,朱高燧因此恃宠而骄,多行不法,对大哥朱高炽也不放在眼里,跟二哥朱高煦经常联合起来搞大哥,几次使太子朱高炽陷入危险之地,在后来二哥被朱棣嫌弃,朱高燧的心更活络了,谋反之心终于在永乐二十一年爆发,想趁着朱棣生病,和宦官勾结用毒谋害朱棣,然后再矫诏改立太子,不过此阴谋被人告发,在阴谋败露后朱高燧被抓,朱棣气得想要杀了这个儿子。


这时候又是大哥朱高炽为弟弟说好话,说这些都是下人所为,朱高燧并不知情,或许是朱棣子嗣太少,因此饶了朱高燧,而朱高燧在这件事情之后,心胆俱丧,再也不敢有什么不臣之心,在哥哥朱高炽即位后,看到大哥对自己既往不咎,待遇不降反升,可以说是喜出望外,明仁宗即位后,朱高燧正式就藩彰德,在仁宗过世、太子朱瞻基继位后,朱高燧立马上表,表示对侄子的臣服。

正是朱高燧的识趣,让他保全了自己,而王位也得以一直传承,直至明末,宣德六年(1431年),朱高燧因病去世,享年49岁。


历史红尘


最近上映的电视剧《大明风华》好像挺火,主要演的就是朱棣经过靖难之役后取得天下,当上皇帝后国家、宫中发生的一系列的故事。刚刚看了几集,对立面的一个情节记得非常深刻,就是太子朱高炽一直在谦让,想将自己的太子之位传给二弟朱高煦,而且他说父皇曾经说过自己身体不佳,让朱高煦好好磨练以继承的话。太子朱高炽的态度着实把朱棣气坏了,在一次召见太子和朱高煦的时候,为了让太子知晓自己的态度,朱棣拿出宝剑让太子将朱高煦杀掉,这样就确保了他的太子之位,就没有人再怀疑其他的了,这一下把太子吓得半死,也被朱高煦吓得半死。


电视剧终归是电视剧,历史上朱棣的二子朱高煦和三子朱高燧确实很像朱棣,是不安稳的人,而太子和他们俩正好相反,不好武,性格比较老实,性格憨厚。实际上这样的状态是不是让我们想起了朱元璋的时候,朱元璋嫡长子朱标就是一位非常仁厚之人,而朱棣就是一位不安分的人。

影视剧中朱棣一家


二弟朱高煦,明明有活路,他却偏走向死路,最终被活活烤死。

也不是一个省油的灯,他也十分觊觎太子之位,除了与朱高燧联合诋毁太子之外,被分封到云南而不就,明成祖宠爱他,于是就允许他留在京城。后来挑拨是非,陷害太子,致使解缙冤死,黄淮入狱。后改封青州依旧不去,在京城中为非作歹,在朱棣北伐回京之后知晓此事后,对其大加痛斥,剥夺冠服,囚禁在西华门内,准备将其废为庶人。太子朱高炽求情,才没有做进一步的处理。

影视剧中的朱高煦


朱高炽继位后,他一直不安分,在朱高炽驾崩后,太子朱瞻基从南京赶往北京奔丧,朱高煦安排人暗中暗杀没有成功。

朱瞻基继位后,宣德元年八月即1426年,朱高煦起兵造反,但是在宣宗的进攻下,很快失败被俘,至此朱瞻基仍然不忍心杀掉叔叔朱高煦,将他们父子废为庶人,关押在皇城西安门内。在一次朱瞻基去探视朱高煦的时候,被朱高煦故意绊倒,这次彻底激怒了朱瞻基,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烤死,同时朱高煦的几个儿子也全部被杀。

影视剧中的朱高燧


三弟朱高燧,不安分的灵魂,谋害老爹,最终在证据面前的及时悬崖勒马

朱高燧也一直在觊觎太子之位,始终在父亲朱棣面前说太子的坏话,以便让父亲对太子产生积怨,矛盾积压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许就会废掉太子,但是他们的美梦没有成真。朱棣对此事大怒,剥夺了朱高燧象征藩王身份的冠服,幸亏宽厚仁慈的太子朱高炽说情,才得以免除更大的刑罚。

看到挑拨无用,他竟然铤而走险,永乐二十一年即1423年,朱棣重病,此时不安分的三子朱高燧看到了希望,他指示内宫人员伪造诏书,并安排人在成祖的饭食和汤药中下药,待成祖驾崩后,废掉太子朱高炽,立自己为太子,但是这个计划被告密,朱棣自然要严处,但是最终在太子的规劝下,朱棣饶了朱高燧一命。

影视剧中的朱高煦和朱高燧


实际上,他私下里一直与二哥朱高煦有联系,包括他们二人合谋发动叛乱等等,当朱高煦叛乱后被处以极刑之后,朱瞻基派人将朱高煦的认罪书和群众要求严惩朱高燧的奏章给朱高燧看,吓得朱高燧的汗毛炸立,主动要求归还常山中护卫及群牧所、仪卫司官校等护卫兵马,也就是交出自己所有的兵权以表示忠诚,最终于宣德六年1431年薨。

影视剧中的朱高炽


想当年,不安分的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从侄儿的手中抢夺了天下,此后他两个不安分的儿子又想重蹈父亲的故事,但是最终没有成功,最终落得个悲惨的结局。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最近《大明风华》的热播,也为我们提供了一部蛮有趣的明代剧。在里面残酷的夺嫡之争最终变成了一幕幕有趣而滑稽的戏剧。在看这部剧的时候,我最大的乐趣就是看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三兄弟斗嘴了。虽然在剧中其乐融融,但是实际上夺嫡之争异常激烈。我们都知道最终结果是朱高炽当了皇上,那么这个胖胖的太子爷是怎么对付一直给他下绊子的两兄弟呢?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解。

一、朱高煦的下场

说实话,朱高煦确实是和朱高炽有大仇大怨。一直以来朱棣都在给朱高煦开空头支票,跟他说什么“太子多病,汝自勉之。”或者说什么“类己”之类的话,以至于给了朱高煦一种错觉就是我才是太子最好的人选,没有之一的那种。

后来朱高煦与朱高炽争夺太子之位,在朱高煦的经营下,朱高炽手下的大臣解缙被朱棣处死,黄淮、杨士奇等人被关入诏狱。因此一旦朱高炽继承了皇位,即便是朱高炽想放过朱高煦,朱高炽手下的大臣们也不会同意。

此后朱棣将朱高煦封到外地,朱高煦就一个劲耍无赖不想去。甚至私自募兵三千,纵横劫掠,还擅杀了兵马指挥使徐野驴。最终引发了朱棣的暴怒,朱棣将其囚禁在西华门中,还将朱高煦废除为熟人。结果这个时候朱高炽没有来落井下石,相反朱高炽的行为是:

“仁宗涕泣力救,乃削两护卫,诛其左右狎〈目匿〉诸人。”

在朱高炽的全力帮助下,朱高煦得以幸免于难,后来被封到了乐安洲。说实话,换了一般人的话,这时候也应该想想大哥的好,消停一下了。但是朱高煦没有,反而更加蠢蠢欲动,好要搞出些大事情来。朱高炽听说后多次写信给自己弟弟想要劝他安分一点,但是朱高煦一点也不改。

后明成祖朱棣在北伐途中死去,朱高炽即位,成为了明仁宗。当上了明仁宗之后,朱高炽没有报复朱高煦,相反是采用了一种以德报怨的态度,史书上记载:

“仁宗知之,顾益厚遇。遗书召至,增岁禄,赐赉万计,仍命归藩。封其长子为世子,余皆郡王。”

也就是说明仁宗对待朱高煦的态度更加好了,不仅给他增加了年工资,而且还给他发了很多奖金,还给他的儿子们封王。可以说做到了这个份上明仁宗真的是仁至义尽了。

后来明仁宗病逝,朱瞻基从南京回北京奔丧,结果朱高煦居然在半路埋伏士兵想要杀掉朱瞻基,但是最终以失败告终。后面朱瞻基即位为明宣宗,对自己的这位二叔也是非常好。后朱高煦认为明宣宗不过是个黄口小儿,因此升起了造反的念头,想要效仿自己的父亲来一次靖难,最终以失败告终。

失败之后朱高煦还干出了非常匪夷所思的事情,那就是他拿脚绊了朱瞻基一下,朱瞻基大怒,就找了一口三百斤重的铜缸扣在了朱高煦头上。结果朱高煦力大惊人,还能够举着铜缸走,然后朱瞻基干脆找了一堆木炭点燃,活活将朱高煦烧死在了铜缸之中。

朱高煦死后,秉承着斩草除根的说法,朱高煦的几个儿子也全部被处死。

二、朱高燧的下场

朱高燧比较惨一些,综其一生不断被卷入各种各样的谋逆案中,但是最后居然得以善终,说来也是难得。在永乐七年的时候,朱高燧卷入了一场案件之中,导致了自己的长史被杀,自己也差点被贬为庶人。多亏了太子朱高炽的帮助朱高燧才得以幸免于难。(不得不说太子人真的很好,帮完了朱高煦又帮朱高燧)

此后朝中有大臣想要毒杀朱棣然后用伪诏书来让朱高燧为帝。结果阴谋败露,阴谋谋反的大臣都被诛杀。这时候皇帝大怒,问朱高燧是不是想要杀了自己阴谋篡位,朱高燧非常害怕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时候太子又出来了,据记载:

“太子力为之解曰:“此下人所为,高燧必不与知。””

也就是说太子等于救了朱高燧两命啊!后面朱高炽即位,对待朱高燧也特别好,他不仅放弃了之前的争执,而且还给朱高燧增加了封赏。

后面朱瞻基即位,面对着这个不太老实的三叔,在平定了二叔叛乱之后,三叔也消停了很多。最终三叔病死。相对于被杀了的二叔来说,三叔朱高燧的下场要好很多了。

后面朱高燧的后人一直延续到了崇祯年间,可以说三叔朱高燧虽然一直与朱高煦蝇营狗苟,但是到了最后始终没有迈出谋逆的那一步,最终也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可以说是比较好的下场了。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日航通鉴


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册封朱高炽为世子,朱高炽成为了继承朱棣位置最合适、最合法的人。这样一来,无论朱棣是燕王还是皇帝,朱棣继承者都只能是朱高炽,而不会是朱高煦和朱高燧。

据史书记载,“仁宗体肥重,且足疾,两中使掖之行,恒失足”,意思就是朱高炽身体肥胖,行动不便。这样一来,朱高煦高大魁梧,朱高燧精明,而朱高炽肥胖,三兄弟形成了鲜明对比。朱棣并不喜欢朱高炽,立朱高炽为太子也是考虑了两年之久,这也让朱高煦觉得自己还有机会当太子。

于是,朱高煦和朱高燧总是野心勃勃地窥视着这个太子之位,在找机会坐上这个位置。在封建时期 哪个皇子不想当太子、当皇帝?

为此,三兄弟就有了利益冲突、有了矛盾,也就意味着会相互使坏、迫害。朱高炽就是在朱高煦和朱高燧迫害下成长起来,成为一位仁君。

后来,朱高煦一步一步走向谋反的道路,最终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朱高燧谋反不成要被诛杀,幸好朱高炽力劝才免于一死。

朱高煦,得宠却作死

回看朱高煦的一生,如果真按史书说的那样,那将是在不停的作死,没有朱棣才能却有朱棣一样的野心,可惜对手朱高炽、朱瞻基都不是朱允炆。

朱高煦最初是被封为高阳郡王,后随父亲起兵靖难,累立战功,多次拯救了朱棣性命。当时,朱棣看到魁梧的朱高煦,仿佛看到年轻的自己,就说了句:“勉之,世子多疾。”就这样的一句话,勾起了朱高煦对皇位的幻想。

就算朱棣决定了立朱高炽为太子时,还是不断的从中使坏,挑拨朱棣和朱高炽的关系,想以此到达废除太子的目的。除了挑拨关系,朱高煦还积极拉拢权臣,加强军事手段,想重走“靖难之役”的老故事夺得皇位。

朱棣封朱高煦为汉王,藩国云南,为了防止的就是皇位之争。朱高煦说:“我有何罪,要被赶到万里之外。”不肯前往藩国。随巡北京时,朱高煦极力请求与儿子返回南京。朱棣无奈,只得同意。

后来,朱高煦索取天策卫为汉王护卫,并常以唐太宗自比。不久,朱高煦又请求增加两护卫,行事更加放纵,多次密谋太子之位,纵使私兵劫掠,僣用乘舆器物。其次,私自挑选卫士,招募精兵三千人,又击杀兵马指挥徐野驴。

朱棣至此才得知朱高煦要造反,大怒。公元1417年,朱棣要把朱高煦贬为庶民,幸好朱高炽求情,才就藩乐安州,但仍不悔改。

朱高炽即位,提高汉王朱高煦的地位。

公元1426年,朱瞻基继位,朱高煦以为“少主新立,有机可乘”,于是起兵造反。此时,朱瞻基的北京,假如朱高煦举兵南下取南京,就极有可能建立南北朝的。但是,朱高煦手下的将领取不同意,因为家里的老小都在乐安,不忍抛弃。

最终,朱瞻基亲征,在强大的军事实力面前,朱高煦只好投降。朱瞻基把朱高煦废为庶人,囚禁在西安门内的“逍遥城”。

后来,朱高煦与诸子相继被杀。

朱高燧,谋反过于仓促

公元1423年五月,护卫指挥孟贤、内侍杨庆等人制造了伪诏,想毒杀朱棣,立赵王朱高燧为帝。

当时,总旗王瑜姻家高以正者、为贤等画谋,后来告诉了王瑜。王觉得这是大不逆之罪,会牵连家人,就上报朱棣。朱棣说:“岂应有此!”

于是,下令诛杀谋反者,朱高燧谋反暴露。朱棣问高燧:“尔为之耶?”朱高燧大惧,说不出话来。幸好太子再次求情,力为之解说:“此下人所为,高燧必不与知。”

因此,朱高燧才逃过一死。朱高炽即位,赏赐金银财宝给朱高燧,提高他的地位。

朱瞻基即位,大臣上奏要处理了朱高燧,但是朱瞻基不许。后来,朱瞻基把弹劾朱高燧的奏疏交给朱高燧,朱高燧大惊,请求归还护卫。

朱瞻基收回护卫,但给朱高燧留了仪卫司,留给朱高燧最后一点皇族的尊严。宣德六年,朱高燧去世。

结语

朱高煦和朱高燧一直都在谋反之路上作死。有荣华富贵不要,非要谋逆,可是在古时,皇子争位是常有的事,有机会谁都想当皇帝。

可是两人野心有但是才能不如朱棣,谋反注定不会成功,只会一步一步地把自己推向深渊。幸好朱高炽仁心,不然两人早就草草结束了一生。


【end】我是十点乌托邦!


十点乌托邦


都别抢,我来答。

事情是这样的,朱棣时代的皇位之争其实都产生于朱棣说了一句不该说的话,起初他在靖难之役中曾对作战勇猛的朱高煦说:勉之!世子多疾。虽然朱棣并没有明确说将来事成之后要把朱高煦册封为太子,但是这话暗示的意思非常的明显了。

所以这就为以后朱高煦的蠢蠢欲动埋下了祸端,就像当年李渊千不该万不该对李世民承诺将来让他当太子。朱高煦因为得到了父亲的承诺,所以打仗非常的勇猛,这颇得朱棣的欣赏,所以最开始朱高炽的太子之位也不是十拿九稳。

相反,朱棣入主南京以后,对于这个选择继承人问题犯了难。他内心主要还是倾向于册立朱高煦,而不是朱高炽,因为朱高炽身体肥胖,而且还有足疾。这不是尚武的朱棣心中理想的君主,但是他虽然想把朱高煦册立为太子却面临两个难题。

一来朱高炽没有犯下什么过错,而且朝中的大臣大多拥戴朱高炽,此外他还是长子;

二来就是朱高煦这个人不稳重,经常犯一些不必要的错误;

从当时的情形来看,朱高炽确实一度差点和太子之位擦肩而过。幸亏得到杨士奇和解缙的帮助,最后朱棣觉得治理天下还是相对宽仁稳重的朱高炽要好一些,于是朱高炽就这么成为了太子。但是朱高煦依然没有放弃争夺太子的希望,经常在朱棣面前说太子的坏话。

譬如永乐十二年朱棣北征回京,太子朱高炽迎驾来迟,朱高煦抓住机会立马在朱棣面前诬陷太子。这让朱棣非常生气,于是把许多东宫大臣都投入诏狱。

明年,帝北征。士奇仍辅太子居守。汉王谮太子益急。帝还,以迎驾缓,尽征东宫官黄淮等下狱。士奇后至,宥之。召问太子事。士奇顿首言:“太子孝敬如初。凡所稽迟,皆臣等罪。”帝意解。行在诸臣交章劾士奇不当独宥,遂下锦衣卫狱,寻释之。”

此外,由于解缙在帮助朱高炽夺得太子之位中出了大力,所以朱高煦也疯狂的陷害解缙。永乐八年的时候,朱棣北征,解缙进京没有见到朱棣,就跑去见了当时正在监国的朱高炽,结果被朱高煦在朱棣面前打小报告说:“解缙私自去见太子禀报事情,这是无人臣礼啊。”

于是解缙就被抓捕下狱,到了永乐十三年时被冻死在雪地里。

总之在朱棣时代朱高煦蹦跶的非常厉害,但是由于他那号杀神老子还在,他也不敢明目张胆的反对太子,往往只是在私底下给太子使绊子。朱棣去世后,对于当时的朱高煦来说应该是一个机会,但是在杨荣的策划下,当时并没有对外公布朱棣的死讯。

他们一面通知太子,一面护送朱棣的灵柩回京。直到朱高炽继位以后,朱棣的死讯才被公布,而这时候朱高煦也不敢轻举妄动了。而朱高炽对自己这位蠢蠢欲动的弟弟也可谓是宠爱有加,继位以后对他是要钱给钱,要爵位就给爵位。

但是朱高炽的退让反而更加让朱高煦滋生了不轨之心,整天摩拳擦掌幻想着打进北京城自己当皇帝。但朱高炽当了九个月不到的皇帝就去世了,并没有给他这个机会,朱瞻基继位时,朱高煦曾派人打算在半路上截杀前者,但是没有成功。

未几,仁宗崩,宣宗自南京奔丧。高煦谋伏兵邀于路,仓卒不果。

朱瞻基继位以后依然继承了他老子的风格,对朱高煦也是要钱给钱。话说回来这老朱家对自己人那真的是没话说,真的是老祖宗朱元璋穷日子过惯了,就无限溺爱后代。还是李渊家族不同,出身门阀贵族之家,杀起兄弟儿子来那叫一个爽快。

朱高煦大概是瞧不起自己这位侄子,终于下定决心谋反。朱瞻基听说以后,派遣宦官侯泰去劝降朱高煦,结果后者还相当委屈似的对来者说:

永乐中信谗,削我护卫,徙我乐安。仁宗徒以金帛饵我,我岂能郁郁居此!汝归报,急缚奸臣夏原吉等来,徐议我所欲。

朱瞻基一看没有办法,只好来了一个御驾亲征。结果仗还没开始打,这位不可一世的叔叔就被部下威胁要绑了他去送给仁宗皇帝,以将功赎罪。吓得朱高煦连忙从小路跑出城,投降了自己的侄子。

朱瞻基也没有杀他,而是把他囚禁在北京城里。有一天朱瞻基想起这位叔叔来,就好心去探望他,当朱高煦看来威风凌凌的天子仪仗来到居所时,心里感到极度的不平衡,于是鬼使神差的使了一只鬼伸脚把朱瞻基扳倒在地,摔了一个狗吃屎。

朱瞻基顿时天子一怒,命令拿来一口大缸把朱高煦扣在里面,外面架上柴火,活生生的把他给闷死了。而朱高炽的那位三弟朱高燧其实蹦跶的没有朱高煦厉害,朱高燧早年曾经和朱高煦一起联合起来构陷朱高炽。

但是后来他脱离朱高煦想要干一票大的,那就是直接毒死朱棣,然后制造一道假诏让朱高燧登基。结果这件事被人告发,他的下属护卫指挥孟贤和钦天监官王射成都被抓出来杀掉,而朱高燧由于没有直接证据证明是他指使的,而且加上他极力为自己辩护,这事就这么过去了。

帝曰:“岂应有此!”立捕贤,得为伪诏。贤等皆伏诛,陛瑜辽海卫千户。帝顾高燧曰:“尔为之耶?”高燧大惧,不能言。太子力为之解曰:“此下人所为,高燧必不与知。”自是益敛戢。

但是朱高燧从此就变得安分守己了许多,再也不跟着朱高煦一起瞎操作了。朱高煦投降朱瞻基以后,当时在回程的途中还有大臣向明宣宗建议一并把朱高燧抓到京城里,但是朱瞻基觉得朱高燧并没有起来反对他,就没有这样做。

而这位朱高燧也就老老实实当他的藩王,也算是善终了吧。所以说“不作不会死”是自古以来的真理。

关注【围炉谈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


围炉谈史


若朱棣跟康熙在位时间一样长,一样会生的话,那恐怕“九子夺嫡”事件将提前上演。当然,永乐朝的夺嫡事件虽没有康熙朝来得那样的激烈与曲折,但也不失是一场宫廷大戏。

朱棣一生育有四子,仁宗朱高炽、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和幼子朱高爔(早夭)。永乐朝的夺嫡事件主要是围绕仁宗朱高炽、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三人展开,三人各为一党,都想坐上九五之尊之位,但最有希望继位的无疑是当时身为太子的朱高炽。



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且宽厚仁爱,能力更是不俗,朱棣靖难起兵,他镇守北平时,曾凭借数万兵马抵挡住了建文军五十万之众,而后朱棣北伐蒙古,他以太子身份监国时,也是朝无废事。因此,文武双全的朱高炽在当时是深受朝中上下文武百官的拥戴。

按理说,有着这等地位和声望的朱高炽,他的太子之位应该是稳如泰山的,但实际上在当时他的地位并不稳,不是因为百官不拥戴他,而是皇帝朱棣着实有些不喜欢他。因朱高炽生性喜静厌动,如此致使其体态肥胖,每次去朝见朱棣的时候,都需要两个太监搀扶才能行动,而且就算是有人扶着,他走路也是跌跌撞撞的,因此朱高炽这番体态,自然是让一生都嗜武的朱棣极为不喜。



而朱高煦、朱高燧借着朱棣对于朱高炽的这份不喜,对储君之位是进行了数次的明争暗夺。

先是朱高煦,他是朱棣最宠爱的儿子,他虽文不行,但武却真的很强。朱棣靖难起兵之时,他就数次拯救朱棣于生死攸关之时,可以这么说,朱棣靖难之役能够成功,朱高煦是功不可没。因此,早年间,朱棣就曾与朱高煦说道:“勉之!世子多疾”,这句话意思很明确就是朱高炽多病,他很有可能会早逝,他死后就是你经常我的位置了。



因此,正是朱棣对朱高煦有意无意的灌输着“以后我的位置就是你做”的思想,从而让他对储君之位是无比的渴望,并也让他觉得储君之位本来就是他的,这般想法也终为他日后所遭受到的悲惨境地埋下了伏笔。而后,朱棣继位后,也本想立朱高煦为太子的,但是因朝中多数官员都支持仁厚的朱高炽,再加上朱高煦这人虽军事能力不俗,但完完全全就是一个莽夫,如此实在是没有担当国之储君的能力和资质。因此,朱高煦最终错失太子之位。

当然,错失太子之位的朱高煦并不甘心,他对这个位置还是虎视眈眈的。可朱棣深知让他去统治大明天下的话,朱姓江山必定会出现动荡,甚至是四分五裂,由此朱棣终其一生也未让朱高煦的皇帝梦实现。但是,朱高煦虽明知皇位与他已经无缘,可他依然是不愿意放弃。而后,朱高炽登基后,朱高煦甚至都预谋举兵造反,效仿他父亲朱棣行靖难之事。



不过未等朱高煦起兵,朱高炽就暴病而亡,而后太子朱瞻基继位。就在朱瞻基从南京前往北京登基的途中,为了皇位已经变得是丧心病狂的朱高煦居然想半路截杀自己的这位侄子,不过因行动仓猝,这个计划并未成功。

在朱瞻基一朝,朱高煦虽然曾经想刺杀他,可朱瞻基并未因此而清算他,反而是继续厚待于他,是赏赐不断。可朱瞻基的仁厚却并没有让朱高煦幡然悔悟,他依旧还是想坐上那个九五至尊之位,最终彻底走火入魔的朱高煦还是反了。当然,朱高煦可没有他的父亲朱棣那样的幸运,他造反不足半月就宣告失败。



再之后,朱高煦被朱瞻基押送入京,最初朱瞻基是不想杀他的,顾念亲情,他只是想软禁朱高煦几年,让他好好反省反省。可是,对于朱瞻基的良苦用心,朱高煦却并不领情,后来,朱瞻基去探视朱高煦时,朱高煦居然故意将他绊倒,然后是大笑不已。这下可好,朱高煦的做法让朱瞻基大怒不已,于是愤怒的朱瞻基就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他活活的炙死在铜缸内。如此,本来有望做一世安乐王爷的朱高煦,就这样把自己给活活的折腾而死。

再是朱高燧,他同朱高煦一样,对于储君之位也是十分觊觎。但与朱高煦不一样的是,他对于皇位的想法还没有到那种丧心病狂的地步。朱棣在位时,朱高燧虽“与汉王高煦谋夺嫡,时时谮太子”,但是在被朱棣惩戒一番后,他就再也没有夺嫡的心思了,是安安心心的做他的安乐藩王。



因此,没有夺嫡心思的朱高燧也得以安享晚年,其后虽然朝中有大臣请求朱瞻基对朱高燧动手,但朱瞻基多以“先帝友爱二叔甚。汉王自绝于天,朕不敢赦。赵王反形未著,朕不忍负先帝也”为由,拒绝去惩罚朱高燧。如此,就在朱瞻基的仁厚对待下,朱高燧得以善终,于宣德六年(1431年)因病而亡,死后得谥号“简王”,其赵王位也由其子朱瞻塙继承。

总得说,如果朱高煦能像朱高燧一样不去折腾,他的结局也会是善终的,毕竟自永乐后,明朝仁宗、宣宗二帝皆为仁厚之主,朱高煦曾经都想杀他们,仁宣二帝继位后都依旧善待于他,由此可知,如果朱高煦不那样的作死,他必定能得到善终。


澳古说历史


明仁宗朱高炽虽然是成祖朱棣的嫡长子,并且很早便被册立为储君,但由于他体型肥胖、身患残疾,个人形象比较差,所以朱棣对其很是不满意,屡有改易储君的念头。在这种情况下,朱高炽的两位亲弟弟朱高煦(汉王)、朱高燧(赵王)便站出来,通过各种方式来诬陷、排挤兄长,意图夺取他的储君之位。



朱高煦、朱高燧为了扳倒兄长,除了不断地在其父面前大进谗言外,还将他的心腹僚属解缙、杨溥、黄淮等人或迫害致死,或诬陷入狱,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朱高炽虽然处境危险,但苦于其父对他猜忌很深,所以不便、不敢公开辩白,只能采取隐忍的态度。


朱棣虽然不喜欢朱高炽,但对他的儿子朱瞻基却是极为溺爱,正因如此,解缙在皇帝面前大夸特夸太孙聪慧,认为他将来必能成为一代明君。朱棣闻言深有感悟,便就此打消改易储君的念头。再加上朱高煦、朱高燧行事过于嚣张,从而引起朱棣的警觉、申斥,才使得朱高炽侥幸的躲过一场场危机。



然而,朱高煦、朱高燧并未就此罢手,为了扭转败局,不惜上演“最后的疯狂”。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五月,明成祖卧病在床期间,朱高燧为了篡夺皇位,一方面指使亲信散布皇帝不喜欢太子、有意传位给他的谣言,一方面则又授意太监毒死皇帝,以便让自己尽快上位(详情见《明史·卷一百十八》)。


然而,朱高燧的阴谋尚未实施便被告发,明成祖闻讯大怒,在严厉申斥逆子的同时,还将同谋者全部处死。此事过后,朱高燧被其父彻底抛弃,再没有任何翻盘的机会(而在此之前,朱高煦因为多行不法遭到弹劾,被明成祖驱赶到封地乐安)。次年,明成祖驾崩,太子朱高炽在历经磨难后即位,是为明仁宗。



在常人看来,正因为朱高煦、朱高燧在此之前曾疯狂地迫害明仁宗,就算他们是皇帝的亲弟弟,也理应遭受重罚,即使侥幸不被杀头,也要落得被废黜、幽禁的结局。可让世人没想到的是,明仁宗非但没有惩罚两位弟弟,反而对他们以礼相待,甚至在发现朱高煦、朱高燧依然有谋逆的举动后,也都是采取笼络的态度。


据史书记载,明仁宗登基后,贼心不死的朱高煦依然对皇位怀有觊觎之心,为此命长子朱瞻圻在京窥视朝廷举动,并派遣心腹入京伺机叛乱。然而还没等朱高煦采取行动,朝廷便得到奏报,对此明仁宗并未采取惩罚手段,而是下旨将朱高煦召至京城,不仅对他温言劝慰一番,还增加其俸禄,赏赐宝物数以万计。



事后,明仁宗命朱高煦返回乐安,并将朱瞻圻册封为汉王世子,其余儿子均封为郡王。朱高煦猖狂、悖逆到如此程度,明仁宗却依然对他采取笼络的态度,度量不是一般的宽宏(“高煦子瞻圻在北京,觇朝廷事驰报,一昼夜六七行。高煦亦日遣人潜伺京师,幸有变。仁宗知之,顾益厚遇。遗书召至,增岁禄,赐赉万计,仍命归藩。封其长子为世子,余皆郡王。”见《明史·卷一百十八》)。


至于朱高燧,因为在其父驾崩前闹出那般大的动静,所以在兄长即位后一直比较低调,由是深得明仁宗的嘉许。然而在背地里,朱高燧并没有放弃“东山再起”的野心,为此不止一次地跟朱高煦密谋反叛。明仁宗对此虽有耳闻,但却装作不知道,并且还大幅增加朱高燧的俸禄以示恩宠(详情见《明史·卷一百十八》)。



明仁宗在位8个月间,利用各种手段来安抚两位弟弟,然而从实际效果来看,根本没有感化他们。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驾崩,太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次年(1426年)八月,朱高煦便在乐安举兵造反,而朱高燧则在彰德准备呼应。明宣宗闻讯后御驾亲征,很轻易地便平息叛乱,消息传至彰德后,朱高燧甚至还没做好反叛的准备。


叛乱平息后,明宣宗不忍心处死自己的叔父,便将朱高煦父子废为庶人,并关押在皇城西安门内。然而朱高煦是个死不悔改的主儿,在某日接受明宣宗的视察时,竟然趁皇帝不注意,伸出一脚将他绊倒。明宣宗对叔父的举动恼羞成怒,下令将他锁在铜缸中,然后在周围点燃木炭,最终将他活活烤死。



至于朱高燧,大臣们的建议是将他废黜或处死,但宣宗却并没有这样做,而只是命人把群臣的奏议送给他看,让其好自为之而已。朱高燧见到这些奏议后大惊,于是连忙上表向侄儿谢罪,明宣宗见三叔很识趣,便就此打消惩罚他的念头。此后,朱高燧又在赵王的位子上坐了6年时间,直到宣德六年(1430年)才病死。


史料来源:《明史》、《明成祖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


文史砖家


朱高炽谥号“仁”,是较为贴切的,他的确是一个很宽仁的人。

朱高炽喜爱儒学,身形很胖。而他的两个同胞弟弟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英勇善战,心中很是瞧不起这个胖乎乎,又不上战场,成天跟文人厮混的太子哥哥。加之朱棣无意中对在战场上表现勇猛的朱高熙说过,勉之,太子身体不好。

有朱棣篡位在前,儿子们对皇位跃跃欲试:都是一个爹生的,都是皇后所出。凭什么让那个胖子上位?

其实朱高炽并不是懦弱无为的人,他留守北京之时,就击退了明军李景隆部队。且与能干的文臣杨荣、杨士奇甚为相得,是朱棣观察日久后比较放心的接班人。

朱高熙数次谋取太子之位未果,被朱棣催去就藩。然而他仍死心不改,私自挑选卫士,招募精兵三千人,击杀兵马指挥使徐野驴,僭用御用车马器物,形同造反。朱棣见状大怒,要贬他为庶人。朱高炽极力为他求情,朱棣把朱高熙贬到山东。

朱高炽继位后,朱高熙伺机叛乱,仁宗将他召回京城,增其俸禄,赏其宝物,仍命他回山东。仁宗逝后,朱高熙打算半路伏击奔丧的太子朱瞻基,未遂。朱瞻基继位后,对汉王多有厚抚,但朱高熙还是要造反。朱瞻基派兵镇压,并将朱高熙带回京城看押。但朱高熙作死,绊倒了前来探视朱瞻基,宣宗大怒,将其用大铜缸扣住,并在周围点燃木炭,将朱高熙炙死。

朱高燧也想造反,他曾想毒杀乃父,被识破后又是朱高炽救了他一命。自此后,他变得谨言慎行,与朱高炽的关系也不错。虽后来汉王造反,有人告他参与其中,但一没有实证,二因为朱瞻基也比较宽仁,没有处罚他,他安然寿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