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敦煌莫高窟与麻城人王圆箓

《鄂东民间文化·麻城专刊》十:敦煌莫高窟与麻城人王圆箓

敦煌莫高窟与麻城人王圆箓


《鄂东民间文化·麻城专刊》备用文稿选

策划:金仕善△熊明修

顾问:毛正秋

撰稿者 :(以供稿先后为序)史宏友、李文涛、刘宏、樱子、杨恩义、李向农、邵德艾、傅光明⋯⋯添加中

敦煌莫高窟与麻城人王圆箓


编者语:在金仕善老师和熊明修老师的精心策划下,在各位编写老师的努力下,《鄂东民间文化·麻城专刊》备用文稿选陆续完成,编发进行中。《鄂东民间文化·麻城专刊》备用文稿选已编发如下:

1.樱子/福田河镇与福白菊

2.刘宏/《金瓶梅》作者是麻城丘长孺

3.史宏友/麻城明代进士县

4.史宏友/九龙山和柏子塔

5.李文涛/宋埠镇的由来及其它

6.李文涛/余诚与辛亥革命

7.杨恩义/两弹一星功臣彭桓武

8.李向农/麻城孝感乡文化园

9.邵德艾/《洪湖水浪打浪》与麻城的故事

10.傅光明/敦煌莫高窟与麻城人王圆箓

敦煌莫高窟与麻城人王圆箓


敦煌莫高窟与麻城人王圆箓


敦煌莫高窟与麻城人王圆箓

傅光明

敦煌莫高窟与麻城人王圆箓


敦煌莫高窟与麻城人王圆箓


傅光明系湖北省财政厅,高级经济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省作协会员,省诗词学会会员。

敦煌莫高窟与麻城人王圆箓


敦煌莫高窟与麻城人王圆箓


早就听说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者,是麻城人王圆箓,我就非常好奇,他是如何从麻城千里迢迢到敦煌去的?又是如何发现敦煌藏经洞的?对于藏经洞的物件他又是如何做的呢?一个意外的机会,我走进了莫高窟,我走近了王圆箓。

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与麻城人王圆箓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敦煌石窟群中主要代表窟群,位于今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远远望去,像是沙漠中的一座残痕。但进入莫高窟,这里规模宏大,树木成林。山体坐西朝东,洞窟密布岩体,上下错落如蜂窝。

莫高窟又分为南北二区,其中南区石窟,最早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等千余年时间。窟区全长1600余米,南区现存洞窟492个,窟内有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3000余身,唐宋木构窟檐5座。石窟以彩塑为主体,四壁及顶均彩绘壁画,花砖铺地,窟外有窟檐、栈道,是将石窟建筑、彩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佛教艺术遗存。

莫高窟北区石窟群崖面长约700余米,保存了历代洞窟243个及原编莫高窟第461—465窟。新编243个洞窟均为小型洞窟,按其性质分为七类:僧房窟、禅窟、僧房窟附设窟。

敦煌莫高窟与麻城人王圆箓


王圆箓


敦煌莫高窟与麻城人王圆箓


藏经洞的发现者——王圆箓,湖北麻城人,大约出生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王圆箓自幼家贫,身材矮小,读过几年书,后因天灾人祸逃出家乡,来到西北河西走廊的酒泉一带。清光绪初,入肃州巡防营为兵勇。退伍之后,就在当地出家受戒为道土,出家当了道士后,他又不满足于现状,离开酒泉,向西云游,来到敦煌莫高窟,时间大约在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王道土走进莫高窟时已近不惑之年,看到宝窟无人管护,一片残破,受到严重的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于是他自觉自愿担当起了“守护神”的重任。

首先他四处奔波,苦口劝募,省吃俭用,集攒钱财,修葺洞窟,先清理洞窟中的积沙,再从敦煌城里请来几名油漆匠,用自制的画笔、毛刷将一些模糊的壁画重新涂抹描绘,使之鲜艳如初。

第二是建造“千佛塔”。他将各洞窟里残损的佛像、彩塑收集起来,恭敬埋在一个土坑里,上面建立了一座佛塔,谓之“千佛塔”。还修造了一座颇具规模的三清宫。

第三是修复栈道。那时,历经千百年的天灾人祸,崖壁上的栈道都坍塌了。信众来拜佛烧香,进洞很不方便。许多洞要搭上梯子才能进去。为了方便人们进洞礼佛,王道士想当然地将相邻的洞窟打通,进去一个洞子,就可以串通好几个洞子。

第四是绿化莫高窟。他驾一辆轱辘车,从新疆哈密买来数千株青皮白杨苗子,栽在寺窟周围。如今所见参天古木,大都是王道士栽的。

敦煌莫高窟与麻城人王圆箓


藏经洞的发现及破坏


敦煌莫高窟与麻城人王圆箓


藏经洞是怎样被发现的?至今仍众说纷纭。根据王道土墓志、《王道士催募经款草丹》以及张大千等人的记录,综合是这样:

一百年前,莫高窟“三层楼”“七佛堂’下今16窟甬道中,细沙堆积,差不多壅到窟顷。那些荆沙是由风力吹入石窟,多年日积月累而成的,主持王道士雇了几个民工清除积沙,积沙清除得所剩不多时,突然听到了响声,人口附近的壁面裂开缝子。原来,由于长时间积沙的堆积,窟壁失去积沙的雍扩,倾剁龟裂。王道士敲了敲那面的窟壁,发出了空洞的声音,王道士和一个姓杨的伙计拆除了这墙败赃,里面露出土坯垒砌删的小门,眼前呈现一个黑黝黝的复涧,洞里堆满各种写本、印本或拓本的书,大量经卷、文书、账册、帛书、绘画,织绣、铜像、法器等,总量达五万多件。

看到洞里这么多物件,王圆箓也略知这些经卷文物的宝贵。他将架子上的文物胡乱地装了一袋送给敦煌县令汪宗翰看。进士出身的汪宗翰一看便知这些东西有些价值。他马上又将消息报告给了甘肃学政叶昌炽。叶昌炽是当时有名的金石学家。他爱不释手,又向汪宗翰要了一些卷子,并补入进他已定稿的《语石》一书中。为了保护这些文物,叶昌炽上疏陕甘总督,建议将藏经洞的东西悉数运往兰州保存。没想到,总督以难筹运输银两为由,将此事搁置起来。后来,甘肃学政叶昌炽只好下了一道“就地保管”的指令。见此,王圆箓只得又用砖块将洞口堵了起来。

敦煌莫高窟与麻城人王圆箓


1907年、1908年斯坦因和伯希和分别从王道士手中骗走了大量的藏经洞宝藏,尔后,日本的桔瑞超、吉川小一郎,俄国的鄂登堡,美国的华尔纳等人先后从莫高窟买走了不同数量的经卷。

英人斯坦因(1862-1943),英国探险家。1907年3月12日,斯坦因到达敦煌。 5月15日,返回敦煌,斯坦因用很少的几块银元和一个绝对严守秘密的保证,换取了满满24箱写本和5箱经过仔细包扎好的绢画刺绣等艺术品。9月25日返回到安西,还给王道土写了一封信,由蒋孝琬秘密去了一趟干佛洞,又从王道士手中得到了230捆手稿3000多卷写本文书。

法人伯希和(1878-1945)1906年6月15日, 1908年2月12日,伯希和一行来到莫高窟前,对所有洞窟进行编号、测量、拍照和抄录各种文字题记,基本上将大部分洞窟均作了津详细的文字记录,同时拍摄了大量的照片,这是有史以来莫高窟第一次全面而详细的考察活动,也是第一次大规模拍照。伯希和以500两银子,换得了藏经洞写本的菁华,它们的数量虽然没有斯坦因获取的多,但质量最高,说不清有多少件是无价之宝。

美国人华尔纳(1881—1955) 1924年1月华尔纳到敦煌莫高窟之后,藏经洞中的国宝早已瓜分净,华尔纳给了王道士一些礼物,又以70 两银子得到了第328窟盛唐的精美彩塑供养菩萨像一件,现存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

藏经洞宝藏在它被发现后的第9年,当时的清政府完全接管了。这些藏品虽然是斯坦因、伯希和劫掠后剩下的,毕竟还有8000多件,数量还颇为可观。学部的调令由刚刚调任的甘肃藩司、代理巡抚何彦升负责。从敦煌到北京,变成了一条掠夺敦煌藏经的战线。

敦煌莫高窟与麻城人王圆箓


综观历史,王圆箓在整个莫高窟事件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让敦煌文化瑰宝一次次遭受浩劫,但他终归只是一个小人物,他既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更无法掌握敦煌宝窟的命运。于是经书大量流失在世界各国,成为世界文化历史遗产。但我又分明听到了他说不出的冤声,在整个莫高窟事件中他是有贡献的:他不贪、不占,诚实、守规矩,发现藏经洞,积极报告县衙门,并用出卖经书的钱保护莫高窟。他勤劳、善良,他修塔修栈道,移栽树木,美化环境,不正是功在千秋的表现吗?

1931年王道士终于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的忠实弟子赵明玉等把他葬在了莫高窟大泉河东岸的沙滩上,并在这里修建了一座气派的道士塔。这个塔在今天成了莫高窟一景,无论是作为功德塔,或是纪念塔,都成为了历史的云烟。

敦煌莫高窟与麻城人王圆箓


原文载《麻城文化丛书》,现为缩写稿。参考刘宏/《也说敦煌王道士》。

敦煌莫高窟与麻城人王圆箓


敦煌莫高窟与麻城人王圆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