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外國侵略者掠奪中國文物,多半是靠“買”,但手法齷齪令人痛恨

文|公孫蠆

外國侵略者掠奪中國文物,多半是靠“買”,但手法齷齪令人痛恨

1924 年1 月,蘭登·華爾納僱傭的工人將位於莫高窟第328 窟主室西龕內南側的初唐供養菩薩移出洞

近代中國文物流散海外的情況格外嚴重,很多珍貴文物被外國侵略者以各種形式席捲而去。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明搶,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抗日戰爭期間,侵略者撕下所有的偽裝,露出強盜的真實嘴臉,將許多文物裝進腰包,帶回自己的國家、擺放在自己的家中,代代相傳。日本侵華戰爭中掠奪的文物,有部分在抗戰勝利後被追回,算是挽回了部分損失。但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搶掠的文物,一百多年來追回的很少。時至今日,仍能屢屢見到西方國家的博物館或私人藏家展示或拍賣這兩次大規模搶掠中得來的中國文物。

赤裸裸的搶劫,在戰爭期間才好實施。在沒有戰爭的時候,搶掠最好打著探險與研究的旗號。披著考古學家表皮的臭名昭著的文物竊賊蘭登·華爾納,就是此道高手。這位美國人宣稱自己懷揣著“考古良心”來到敦煌,被莫高窟中精美絕倫的壁畫和美輪美奐塑像所吸引。可惜所謂“考古學家的良心”並未驅使華爾納將壁畫和塑像好好保護起來,而是讓他用藥水揭取了多幅壁畫,並將極其精美的328窟盛唐時代彩塑供養菩薩像敲下帶走。斯坦因、伯希和等人“購買”敦煌文書,畢竟客觀上尚有保護文書的功勞,後世對他們的責備並不算嚴厲;而對於蘭登·華爾納,大概沒有人會承認他是個考古學家,他在歷史上留下的唯一身份就是無恥的文物竊賊。

外國侵略者掠奪中國文物,多半是靠“買”,但手法齷齪令人痛恨

/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和人類學博物館中國展館中陳列著的颯露紫(左)和拳毛騧(右)。

西方列強常常自詡高等的文明,自然也要做一些高等的樣子。全靠搶或騙,當然是不夠體面的。掠奪中國的文物,多半還是靠“買”。但要看清楚,這種“買”,並不是今天在文物拍賣行裡的公平交易,而是乘虛而入的收購。那些從事文物交易工作的外國人,趁著中國積貧積弱、政府孱弱無力、國家內憂外患、國人民智未開之際,用不合理的低價從農民、小古董商或破落富貴人家手中收購價值連城的文物。譬如國家博物館所藏三大青銅重器之一的“子龍鼎”,就是20世紀30年代由日本山中株式會社“收購”,帶往日本。輾轉流傳數十年,直到2005年才被香港買家買回,次年入藏國家博物館。不過像這樣有正規明確的買賣流傳過程的流散文物,屬於來源明確且合法的,很難用法律手段追回。我們只能一次次看著這些文物被拍賣、被轉手,如果有愛國的中國買家購回,那是很幸運的;但更多情況下它們只能在國外一次次流轉,也許永遠也沒有回到故土的機會了。

還有唐代偉大的浮雕藝術傑作“昭陵六駿”中的“颯露紫”和“拳毛騧”,被文物販子盧芹齋賣到美國,他自己賺得盆滿缽滿,卻毫不考慮後代的中國人還能不能在自己的土地上看到自己祖先的藝術。盧芹齋後來也做了些好事,保護過文物也捐獻過文物。但僅僅是盜賣昭陵六駿這一件事,就足以讓他遺臭萬年。後世記憶中的盧芹齋,只是那個讓“颯露紫”和“拳毛騧”流散到美國的民族敗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