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两场酒宴,一个小人物,终结了西汉两个最强大的外戚家族

公元前135年5月,历经文、景、武三朝的窦太后去世,四年后,因她而显赫一时的窦氏家族代表人窦婴被斩首,让窦氏外戚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窦婴死后几个月,刚刚兴起的另一个外戚家族——王氏的代表人物田蚡也暴病而亡,暂时终结了西汉外戚干政的时代,朝廷大权全部归于汉武帝一人之手,他将利用手中的权利,开创出中华民族最强盛的伟大时代。

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两大家族之间又是如何结怨的?都要从一个小人物和两场酒宴开始说起。

窦太后去世后,汉武帝立即找理由罢免了她任命的丞相许昌、御史大夫庄青翟,重新任命田蚡为丞相,韩安国为御史大夫,开启了自己真正掌权的时代。

正当此时,在公元前140年因田蚡让相而登上丞相宝座,后又因与田蚡一起支持汉武帝的新政而被窦太后一起罢免的窦氏外戚代表人物魏其侯窦婴已经失去了他最大的政治靠山,没有复出任职的机会,只能赋闲在家。

就在窦婴赋闲在家这段期间,原来一直唯他马首是瞻的门客大多都已经离他而去,只有一个叫灌夫的门人和他相交莫逆,窦婴将此人引为知己。

两场酒宴,一个小人物,终结了西汉两个最强大的外戚家族

灌夫剧照

有一天,灌夫因家中有老人去世,就穿着孝服前去拜望当朝新贵田蚡,田蚡看着灌夫穿着孝服,以为他不能喝酒,就说要不是你穿着孝服,我就和你一起去看望老丞相窦婴了。

这本是田蚡的句戏谑之语,没想到灌夫竟然当真了。

他当即表示不能因为他穿孝服而影响丞相和魏其侯的交往,并且当场要请田蚡第二天到窦婴家赴宴。

田蚡被灌夫的举动搞得不知所措,但话已经说出去了,心里再不愿,也只得嘴上答应了灌夫的邀请,实则心里根本就不想去。

没有看出田蚡不想来的灌夫跑到窦婴家,告知第二天丞相田蚡将要前来赴宴,让窦婴早做准备。

此时的窦婴正处于人生的低谷,一直以来最大的政治靠山窦太后已经去世,急需要找一个新的政治靠山。从表面上看,田蚡无疑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第二天一大早,窦婴就在家里忙活着宴会的一应事项,就等田蚡前来赴宴,好打好关系。可是令窦婴始料未及的事情发生了,他准备了一早上的宴会,生怕晚了耽误田蚡前来赴宴。可他左等右等,就是看不见田蚡的踪影。

两场酒宴,一个小人物,终结了西汉两个最强大的外戚家族

田蚡剧照

无奈,窦婴只得询问灌夫,到底田蚡是不是真的要前来赴宴。灌夫也搞不清楚状况,他决定前去丞相府亲自问一下情况。

灌夫到达丞相府的时候,发现田蚡还在睡觉,根本没有要前去窦府赴宴的打算,这让灌夫大为恼火。

满肚子被怒火填满的灌夫好不容易等到田蚡起床梳洗完毕,原本以为能够顺利到达窦府,可在途中,田蚡又不知道怎么回事,故意走得很慢。再次引起灌夫的不满。

于是乎,在这次宴席上,灌夫借着酒劲,不断用挑衅的语言讽刺田蚡,引起田蚡的不满。幸好窦婴及时将灌夫拉走,并不断给田蚡解释灌夫只是喝多了才没有让事情进一步扩大。最后田蚡喝得还挺尽兴,直到不省人事了才回到自己的府邸。

原本这是一件小事,可这件小事却为窦婴和田蚡交恶埋下了伏笔,也为武帝年间最显赫的两大新旧外戚家族的灭亡拉开了序幕。

第2天, 从睡梦中醒来的田蚡对窦婴在自己面前卑躬屈膝行为的目的心知肚明,无非就是想要讨好自己,然后借助自己的势力,寻求重新入朝为官的机会。

有鉴于此,田蚡作为当今最为显赫的朝堂新贵,自然不能让窦婴就这么轻易如愿了,毕竟在窦太后掌权的几年当中,田蚡可没少忍气吞声。

"至少要让他付出一点代价才行。"田蚡如是想到。

打定主意的田蚡派府中的门客籍福到窦婴的府上,明目张胆地向窦婴索要窦婴位于城南的一块肥地。

这块地非常肥沃,很有可能是已经没有任何官职的窦婴在京城的主要收入来源,窦婴是在不想把地赠给田蚡,就非常气愤地拒绝了田蚡的要求,还说田蚡是在仗势欺人。

灌夫听说这件事后,也非常生气,大骂籍福。

要说籍福此人,还真不是一个心胸狭隘的人。他担心将全部的实情告诉田蚡,会加深田蚡和窦婴的矛盾,于是就向田蚡报告说,窦婴的年纪已经很大了,活不了几年,现在强要土地,恐怕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不如等他死了在想办法把地给弄回来。

在籍福的掩饰下,田蚡暂时不知道索地的全部真相。可惜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不久后,田蚡就知道了索地的全部情况,这让他非常生气,尤其是他知道灌夫还掺和进这事件当中来,就更加生气了。

他生气的理由也很简单,我要地也是向窦婴要,和你灌夫有什么关系?你凭什么掺和进来?

从此,窦婴和田蚡就结下了仇怨。

就这样,原本是一场为了加深情谊而举行的宴会,最终却演变成了窦婴和田蚡交恶的导火索,真是何苦来哉!

古语云:"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可惜田蚡不但不是君子,反而是一个标准的小人,而且是一位对于灌夫这样的小人物拥有生杀大权的小人。

因此,他的报复行动就像二零零二年的第一场雪一样,来得比以往时候更早一点。

大概就在田蚡知道索地事情真相后的几天,田蚡便开始了报复行动。

当然了,田蚡虽然是一个小人,但他并不傻,他明白政治家之所以要拼命保住手中的政治权利,那是因为政治权利不但能够保护自己,也能打击敌人。

因此,田蚡准备利用手中的权利来报复窦婴和灌夫。可是要利用政治权利,就必须要遵守政治规则,毕竟窦婴即使是无官无职,但也是朝廷正式封赏的侯爵,还有皇亲国戚的身份,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收拾的。他必须要找到窦婴和灌夫两人的把柄,也就是犯罪证据,这样才能名正言顺地利用手中的权利实施报复行动。

田蚡派出人手,到处寻找窦婴和灌夫以及他们的族人的犯罪证据。

窦婴这个人,虽然权利欲望比较重,也有点任性,但他对于自己和族人还算要求比较严格,没有让田蚡的人找到有用的东西。但灌夫的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两场酒宴,一个小人物,终结了西汉两个最强大的外戚家族

窦婴剧照

灌夫此人,其父灌孟乃是刘邦的开国功臣灌婴手下的门人,原姓张,后来因为在灌婴手下得到提拔、重用,因此就将姓改成了灌。

七国之乱时,灌夫和父亲灌孟一起上战场,参加平叛。灌孟因为年纪大,而且总是爱往危险的地方冲锋,没多久就战死了。

根据汉朝时候的惯例,父子同上战场的,父亲战死了,儿子是可以扶灵归葬的。可是这个灌夫,不愧是军人之家出生,别的东西继承下来没有不知道,但是他父亲那种好勇斗狠,不怕死爱冒险的精神他是全部继承下来了。

他不但没有按照惯例扶灵归葬,反正变得更加积极,发誓一定要砍下叛军将领的脑袋,为父亲报仇。

为了达到目的,他单独带领小股敢死队去冲击叛军的营盘,最后重伤而回,要不是军中有上好的刀伤药,他估计就得交代在战场上了。

伤好后,这哥们还想继续去冲击敌人的营盘,最后被周亚夫给阻止了。

不管灌夫的行为是否有效,但通过他的这次冒险行动,为他自己赢得了勇猛敢战,不怕死的美名。

战后,他因功被任命为太守,后又调入京城任太仆。在太仆的任职上,因为喝酒贪杯,和长乐宫卫尉窦甫打架,把人给打伤了。

汉武帝一看他把太后宫中的人给打伤了,再留下来肯定要吃亏,就将他调到燕国去做国相。在燕国国相的位置上没干多久,就因为犯事被免职了,从此只能赋闲在家。

简而言之,灌夫此人是一个脾气耿直、喜欢好勇斗狠、情商低下又总是贪杯误事的主。他自己尚且如此,再想让他管理好自己的族人,那就是天方夜谭了。

《史记》记录了这样一则民谣:"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很好地说明了灌氏族人借助灌夫的势力,在当地为非作歹、无恶不作,妥妥的豪强恶霸、地方黑恶势力,让当地老百姓恨之入骨。

田蚡派出的人很容易就掌握了灌氏族人很多恶行的证据,他准备先拿灌夫开刀。

按理说,已经万事俱备了的田蚡,应该凭借他丞相的职权,立即着手处理灌夫才对,可让人意外的是,他竟然将此事上报给了汉武帝,请求汉武帝下旨查办。

要知道,当时的丞相权利是非常大的,他完全有权利直接处理灌夫及其族人。

那么田蚡为什么要如此行事呢?难道是因为他蠢吗?

当然不是,他这样做是有其政治目的的。

他作为当朝丞相,收拾灌夫是容易的,可以说灌夫的生死只在他的一念之间也不为过,但是他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处理灌夫,而是处理灌夫背后的窦婴。

前面我们说过窦婴虽然没有官职,但是他还是侯爵,还是皇亲国戚,这样的人物,田蚡是不能随意处置的。

要想处置窦婴,必须要有汉武帝的支持才行。

因此,他把事情汇报给汉武帝,汉武帝最终也会按照程序,让他自己去处理,这样一来,在这件事情上,他就相当于取得了汉武帝的同意,相当于拿到了尚方宝剑,这样等处理完灌夫,在处理窦婴就有了法律依据。

他的目的是要将汉武帝引入自己精心布下的政治棋局当中来,成为他手中杀人之刀!

两场酒宴,一个小人物,终结了西汉两个最强大的外戚家族

汉武帝剧照

当然了,作为此次事件的另一个主角,灌夫也不是任人宰割之辈。

他得知田蚡准备用族人的罪行来对付自己后,立即放出话去,说如果田蚡敢动手,他就将自己掌握的田蚡犯罪的事情公之于众。

出人意料的是这如流氓打架打不过放狠话一样的宣言,竟然真的有效,让田蚡不敢贸然采取行动对付灌夫。最后还在中间人的调解下,和灌夫达成了互不伤害的和解。

灌夫手中到底掌握了田蚡的什么把柄,让正如日中天的田蚡如此忌惮呢?

原来,在窦太后还在世的时候,为了打压一下汉武帝,他曾经有一段时间表现得对淮南王刘安比较亲近,这引起了有心人的一些想法,他们认为窦太后有可能罢免汉武帝 ,改立刘安。

此时的田蚡,虽然姐姐贵为皇后,但是他的日子并不好过,因此,他处于政治投机的目的,曾经和淮南王刘安说过几句事关皇帝废立的话,还接受了刘安的重金。

这原本是极其隐秘的事情,除当事人外,别人不得而知。但是这个灌夫也不知道从什么渠道知道了这个消息,因此,得知田蚡要对付自己后,就用这件事威胁田蚡。

田蚡妄言废立之事,这本身就是杀头的大罪过,确定灌夫掌握自己这一把柄之后,自然不敢在对灌夫动手。

这场因喝酒而引起的祸事,窦婴和灌夫总算是有惊无险地度过了。

这次度过去了,下次他们还有这么好的运气吗?

显然他们俩的运气已经被用完,下一次,他们将走向死亡。因为他们账务了田蚡致命的把柄,再次抓到机会的田蚡怎么可能放过他们?

公元131年夏天,丞相田蚡大婚,王太后下旨让京中的列侯、宗室、大臣全部去参加婚宴。

这次婚宴,原本灌夫是不愿意参加的,但也不知道窦婴是怎么想的,他愣是要强拉着灌夫和他一起参加,这一喝酒,就把俩人的脑袋给喝没了。

事情是这样的,在婚宴上喝酒嘛,大家都是同朝为官的人,肯定都相互认识,难免要你敬我一杯,我敬你一杯的,你来往往,烛光交错,才能宾主尽欢。这原本是酒桌上再正常不过的过程,可是这次偏偏发生了意外。

婚宴一开始,一切都显得很正常,可是当轮到窦婴向其他人敬酒的时候,由于他已经没有什么权势,有些人就表现得不是很尊敬,面对窦婴的敬酒,没有起身,表示尊敬。这就开始引起了脾气耿直的灌夫的不满。再轮到他自己敬酒的时候,更是受到了区别对待。

灌夫第一个敬酒的人自然是这次婚宴的主角田蚡,可是田蚡面对灌夫的敬酒,不但没有起身,反而只喝了一小口,并没有将就喝完,再次引起灌夫的不满。等到灌夫敬到他侄子的时候,他侄子因为没有听到,一直和程不识将军说话。这让灌夫就非常的恼火,他立即就题发挥,大骂自己的侄子。

可惜灌夫不知道的是,他行为全部落入了一直盯着他的田蚡的眼中,田蚡马上指出这是太后下旨举行的婚宴,灌夫大闹婚宴,得罪的不是他田蚡,而是对太后的大不敬。并立即下令将灌夫关入大牢,同时派人抓捕灌夫的族人下狱。

这下问题严重了。喝顿就竟然扯到了太后的身上,这可如何是好?

关键时候,窦婴显示出了他对朋友两肋插刀的优良品质,他找到田蚡,希望田蚡能够和灌夫私下解决这件事,放灌夫一码。

早就已经苦于没有办法弄死灌夫的田蚡自然不会答应窦婴的请求。窦婴没办法,只得上书汉武帝,为灌夫辩护,希望借汉武帝之手,为灌夫留下一条性命。

汉武帝虽然贵为皇帝,但这次事件毕竟事关自己母亲,他也不好直接做主,无论如何,要想为灌夫讨得一条性命,至少要得到太后的首肯才行。

于是汉武帝想到了一个办法,召集窦婴、田蚡以及群臣一起去太后的宫中辩论一下,看看谁是谁非。

汉武帝此举,原本是想借群臣之口堵住太后之口,可是让汉武帝始料未及的是,这次辩论,群臣谁都不说话,全部保持了沉默,最后窦婴没有办法,只得通过揭田蚡短处的办法,希望能够获得一线生机。

面对窦婴的揭短行为,田蚡竟然大大方方地承认了,同时还给窦婴安上了一顶谋反的罪名。最后这次从一开始就注定没有结果的辩论会自然是不了了之。

这次辩论会虽然没有什么结果,但是却又后果。因为从这次辩护会开始,窦婴和田蚡彻底撕破脸皮,从原先的只有怨变成了双方水火不容、不死不休的局面。

辩论会后,一向权利欲望重,超级护短的王太后非常生气,她不吃不喝,告诉汉武帝说我还没死呢,就有人敢如此侮辱我的弟弟,要是我死了,那不是只能任人宰割吗?

汉武帝在王太后的压力下,只得派人去核查窦婴为灌夫辩护的事情是否属实。很快调查结果出来,窦婴说的大部分事情都是不属实的,于是,窦婴自然就背上了一个欺君的罪名,同样被捕拿下狱。

在狱中,窦婴是在是没有想到,和一次酒,竟然整出这么大的事情来,于是,他为了保命,让自己的侄子向汉武帝上书说自己有先帝留下的遗诏,可以直接面见天子。

这原本是一件好事,有文件汉武帝好办事,窦婴也能保住性命。可惜这看似是保命符的的东西,不但没有保住窦婴的性命,还变成了他的催命符。

因为这份遗诏没有副本,只有窦婴自己手上有一份,皇宫中的档案馆里没有这份诏书的留档副本。这些问题更严重了。如果只是之前的欺君,那汉武帝还能保窦婴一命,现在涉及到伪造遗诏,这就没有办法了,汉武帝即使再想保窦婴都保不住了。

公元前131年,窦婴被杀,几个月后,田蚡在"窦婴要杀我"的惊恐呐喊声中暴病而亡,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场因喝酒而引发的两大家族之间的争斗也落下了帷幕。

随着窦婴和田蚡的去世,武帝登基前期的两个最为强大的外戚集团失去了支撑人物,彻底退出政治舞台,暂时终结了汉朝外戚干政的时代,开启了能人辈出、将星云集的强盛时代。这些从底层走上朝廷的人物,将在汉武帝的领导之下,创造一个汉民族最为强大、自信的伟大时代。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考虑,窦婴和田蚡的这两次酒宴以及他们之间的争斗,又该如何评说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