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既然战机被锁定就很难摆脱,为何飞行员不在导弹还在追逐的时候跳伞?

疯狂的柴火


因为被导弹锁定后,战机是有一定概率依靠机动来摆脱导弹的,比如在导弹的非不可逃逸区,此时的导弹是依靠惯性在飞行,发动机已经是不工作的了,大家不要觉得导弹打飞机就跟电影里那样可以无限动力的跟随飞机到天荒地老,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导弹发动机已经关闭的非动力射程内,导弹机动性并不是最好的,如果飞行员素质过硬,战机的性能够好的话,是有一定的概率可以摆脱导弹打击的!


其实军事上对于各种空空导弹或者防空导弹来说,是不讨论最大射程的,因为所谓的最大射程其实是导弹的自身动力加速+惯性飞行时的最大飞行距离,也就是说,导弹在攻击飞机的时候,发动机并不是一直在工作的,一定时间后导弹上的燃料就会耗尽,此时的导弹是依靠自身惯性在飞行!在导弹发动机仍然工作时,导弹的机动性是最强的,这个射程也叫导弹的不可逃逸区,意思就是说,在导弹的这个动力射程内战机基本上是凉定了,想要依靠机动性躲避导弹是不现实的,毕竟导弹能承受的过载(轻轻松松30G以上)肯定是远远大于飞行员的(最大过载9G左右)!

而等到导弹的燃料耗尽之后,此时的导弹就仅仅是依靠自身的惯性飞行了,是一个减速的阶段,空气密度越大,速度衰减越严重,所以这个时候的导弹机动性跟动力射程内是有一定差距的,如果战斗机的性能足够好,那么凭借自己的高机动性是有一定的概率摆脱导弹的(通过机动可以摆脱飞行员自身最大可承受过载G数三倍的导弹),因此,如果觉得自己还能抢救一下的话(被导弹锁定后逃脱的概率其实很小),应该是吧不会选择跳伞吧,毕竟哪怕是跳伞,也不一定就能活下来,因为在飞行事故中飞行员即使弹射跳伞了,最终还是牺牲的例子不是也有么?



哨兵ZH


这个,是谁告诉的题主战机一旦被导弹锁定就很难摆脱?是谁告诉的题主导弹是“追逐”战机的?

实际上,战术导弹对飞机的攻击同题主自己坐在家里脑补的画面或者好莱坞电影拍出来的画面都完全不一样。在好莱坞的电影里这种失真尤其严重——大概是为了展现出剧情的紧凑,营造莫名的紧张感,电影里的防空导弹与空对空导弹往往都像打了鸡血一样开了动力无限的外挂,跟在战机后面跑,不撵上战机不罢休——实际上在实战中这种攻击模式是根本不可能的。

很简单,大多数导弹的动力根本就不可能这么充沛,比如AIM-9M“响尾蛇”型近距离空对空导弹,其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工作时间只有6秒钟(记得不一定准),在火箭发动机燃烧完毕后实际上就是无动力段了,只能靠储备的动能完成后段飞行;再比如AIM-120D乃至AIM-54这种远程空对空导弹,其弹体稍微大一些,火箭发动机的工作时间也不过有个二十多秒钟,因此在使用这种导弹时载机的预先占位就非常重要,往往要加速到高亚音速乃至超音速,爬升到高空,导弹在攻击远程目标时发射后也往往要迅速爬升,待到攻击末端再从高空俯冲下来以具备足够的动能。否则,导弹如果在末端速度不足,动能不够,那根本就不具备跟上目标机的能力,一个转弯就会被甩到后面去,这种攻击自然就失去意义了。

因此,所有的空对空与地对空导弹其实都有一个所谓的“不可逃逸包线”,也就是在理论上只要目标机位于这一包线内,导弹发射出去之后击中目标的概率才能够达到导弹单发命中标称的数值,说白了就是在这个非常狭窄的包线里打出去的导弹“理论上”很难摆脱。但还是那句话——理论和现实差距太大了,即使是在不可逃逸区内的导弹攻击,目标机还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实施对抗。比如针对导弹采用的直接引导率或者比例引导率的不同带来的导弹舵面偏转角度的差异,在导弹的攻击末端突然实施桶滚或者急盘旋使得导弹来不及实施类似的复杂机动而失的,投放被动干扰弹或者拖曳式诱饵甚至直接使用主动电子战系统干扰导弹的导引头,如此等等。通过以上对抗措施,实际上可以把导弹攻击的命中率降低到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如果一旦被导弹锁定飞行员就吓得慌不择路跳伞出舱,在现代各国空军里面那估计应该被算作逃兵,临阵脱逃。


军武次位面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关于导弹攻击飞机,都是划过一道很明显的轨迹命中目标,飞机只有逃跑的份儿,跑得慢的就很可能被击落,而战斗机却经常凭借极快的速度去躲避导弹,而没有飞行员跳伞的情节。那么在现实中,飞行员碰见这种情况会不会跳伞?

关于这个问题,有两点是人们都误解的。首先,战斗机即使被导弹锁定也不是不可能摆脱,相反倒是比较容易摆脱。受到各种空战类电影的影响,人们都被那种为了紧凑剧情而出现的镜头固话思维了,以为对空导弹或者空空导弹锁定目标后,都会像打鸡血一样发动机全程超负荷工作,不打击到目标不罢休,其实这种攻击模式是根本不可能的。


其次,导弹并不是追着飞机打的。由于受到结构和体积的限制,打击飞机所使用的导弹不可能携带太多的燃料,也没有足够充沛的动能。举几个例子,美国的AIM-9格斗导弹,发动机只能工作6秒,其他时间内都是靠之前攒下来的动能继续飞行,相当于惯性滑翔;而AIM-120或者AIM-54这种远程空空导弹,其发动机也只能工作20多秒。而飞机的攻击方式,也是载体先加速同时爬升到高空,使得导弹可以爬升点火飞行,攻击时也基本是从天而降,这就保证了动能的足够,而像电影中那种直来直去的攻击方式,是不会存在的。

正是导弹独特的攻击方式,使得大部分导弹发射出去后拥有一个确保以及理论命中率的区域,在军事领域这个区域叫做“不了逃避包线”,在此区域内的目标都是很危险的,毕竟现在的空空导弹都拥有85%以上的命中率,而只要规避掉这片区域,那么飞机就是比较安全的了,所以导弹攻击飞机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神乎其神无所不能。


而关于飞行员为什么不选择跳伞,这其中也是有深层原因的。当飞行员遭遇导弹攻击而陷入危险境地,比如进入“不了逃避包线”区域内时,大多数人想的都是跳伞,其实不然。在那片危险区域,只能说理论上飞机很危险,但是理论和实际是存在很大的差距的,即使飞机飞进那里,也可以通过干扰弹、诱饵让导弹错误判断,或者直接开启机载对抗设备对导弹主动干扰,实在不行了在导弹进行末段攻击时,通过翻滚或者极速盘旋,使得导弹来不及机动而失能。

通过以上手段可以有效降低导弹的命中率,而如果从一开始飞行员就慌不择路的选择跳伞,那只能说他飞行技术很烂,这种人是不可能被派上战场的,被抓住也是逃兵。况且直到现在,飞行也是贵族的游戏,那些出身高贵的天之骄子们,也很少会有人做的出这种贪生怕死的事情的。


诸葛小彻


这个说法并不正确!根据全球统计数据来看,发射的空空导弹数量大约比被击伤/击落的战机数量多10倍左右,也就是说,从概率学上看至少得发射十枚导弹才能击落一架战机。而且这项统计数据还包含一些战五渣级别的三流空军,比如伊拉克伊朗叙利亚印度这种(被击落的多),如果用到美英法俄以色列或者东亚某国这种身上,那概率会更低。

战机摆脱导弹的方式可以有这机种,一个是电子干扰,这是欧美战机经常做的事,可以通过投掷诱导弹,发射强磁信号;

第二种是用自卫格斗弹或者航炮击落。战机自己有配备航炮跟格斗弹,一旦遭遇迎头打击,则便可以用自己的雷达锁定这些来袭导弹,然后发炮或者放出自卫格斗弹,由于格斗弹的轻,机动过载一般强于中远程空空导弹,可以用格斗弹击落来袭导弹。航炮也可以起到这个类似的作用,虽然难度比较大;

第三种是通过飞行员自身的飞行技术跟导弹玩急转弯,最终耗尽导弹航程。导弹的机动过载高达30个g,但是这是建立在追击加速阶段的,一旦达到最高速度,发动机便停止了,这时候全靠惯性追击,一旦战机做机动转弯动作,导弹的速度动能就会在这种转弯动作中耗尽,只要战机能够成功机动几次,就会超出导弹的射程,最终导弹自己下掉。苏俄战机就很注重这种机动性,以俄罗斯苏27/苏30为例,这两款战机至今没有在战场上被击落过。


优己


战斗机被雷达锁定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会被击落,而且即使提前跳伞也不一定是就能够安全。战斗机执行任务时通常会挂在中距空空导弹、近距格斗导弹。这里以近距格斗导弹为例。

战斗机驾驶员弹起出仓

“响尾蛇”是美国的一款有名的近距格斗导弹,该款导弹已经有多中型号,AIM-9B、AIM-9C、AIM-9D、AIM-9G、AIM-9X等型号,该款导弹早期型号在越战中发射200多枚,仅击落10余架战机,新型号在多场局部战争中击落战机200余架。可以看出这种导弹攻击有成功,也有不成功的,况且这么多年以来美国发动局部战争的对象都是些弱小国家。

战机被击中瞬间

我们来看看“响尾蛇”是怎样攻击目标的,通常由载机雷达发现目标、锁定目标、目标信息导入导弹、导弹与载机脱离点火,自主跟踪目标直至命中。被攻击的战机在被雷达扫描是记载雷达告警装置就会提醒飞行员有雷达在扫描自己,如果是被锁定了就会报警。

战机发射导弹瞬间

从近距导弹的攻击方式与被攻击战机接受的信息来看,从被锁定到被击落还是有一定的时间差的,一名优秀的战斗机驾驶员是可以做出相应的规避动作,比如大过载机动使自己摆脱锁定,如果没有摆脱锁定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发射干扰弹使近距格斗弹攻击失败。虽然方法不是很多,但也不是完全没法摆脱,这是矛与盾的较量。

战机翼尖挂在近距格斗导弹

被锁定后飞行员有一定机会摆脱被击中的可能性,还有一个问题是跳伞后的降落区域。如果降落区域是己方控制区域那还好,战机损失了可以短时间内得到补充,飞行员可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培养出来的。若果降落区域是敌方控制区域那就不好说了,有可能被己方派出的救援力量找到,更大概略是被敌方抓获成为俘虏。成为俘虏可不是飞行员想要的。

F-16战斗机发射干扰弹

因此可以看出,战机被锁定后飞行员不愿意跳伞是有多方原因的,也并不是跳伞就能得救,飞行员也是在尽最大努力将战机完整的带回去。

以上观点为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和个人,喜欢请加关注。


用户94354639694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05e042c4d408ec6187437bfc44cf7c88\

军武数据库


先反问一句,飞机和导弹比哪个贵?空战区域不确定因素太多,跳伞之后的生命保障如何实现?得益于现代战斗机逃生系统完备,零零弹射座椅的出现使三者中更贵的飞行员可以在最后一刻选择跳伞,有大概率生还的机会。

以空空导弹为例,常见用的有红外、雷达和复合制导模式,战斗部引信主要是红外、无线电和激光等近炸引信。其实越复杂的东西,实战中越容易出现问题,在现代战斗机对抗手段增多的情况下,并不一定百发百中。

空战中飞机被上述导弹锁定并不代表完全不可逃逸,操作得当的大幅度机动、干扰弹的配合以及电子对抗装置的启用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坏的结果,就算机动过程没有逃离导弹追踪,最终被命中,但是还可以根据损坏程度不同,选择跳伞还是返场。如果你是飞行员,在陌生空域作战,个人感觉肯定坚持到最后才选择跳伞,否则万一一跳成仁或者直接进战俘营吃免费套餐那就不好玩了。


河东三叔


首先这不符合战斗精神!被锁定就弃机跳伞,那小国面对强敌入侵是不是就索性不抵抗了?

其实战机被空空导弹锁定攻击后,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被击落!空空导弹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厉害!命中率最高的空对空导弹是近距离格斗弹!近距离空对空导弹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命中率能达到90%,而有干扰的情况下最多能到70%—80%之间。而美军自己研究的数据表明,其AIM-120中距空对空导弹实战命中率只有60%。也就是说,空对空导弹做不到百发百中!



在被空对空导弹锁定后,战机可以采取大角度机动动作进行规避,眼镜蛇机动动作就是躲避空对空导弹袭击的有效规避动作之一。并且现代的战斗机,都携带有干扰弹发射装置,被空对空导弹锁定攻击后发射干扰弹,会有一定几率让来袭导弹失去失去目标!况且在飞行员的日常训练中,不仅仅是锤炼如何攻击敌机,躲避攻击也是重要的训练课题!
所以说,现代的战机被导弹锁定后,在有一定几率能够躲避攻击的情况下,飞行员是不会轻易弃机跳伞,而是会采取一系列手段措施来躲开来袭导弹。


锋芒FM


其实这个问题从霹雳--10E的出现,空对空作战模式将被改写,霹雳--10E可以越肩射击,今后咬尾中国战机将变得十分危险,中国战机可能会给你来一个罗成式的回马枪。当然并不是所有被空空导弹锁定的战机都有危险,有些战机是能将空空导弹累爆的,比如说米格--31、歼--20都能将空空导弹累趴,米格--31有3马赫的最高航速,歼--20也有2.96马赫的最高航速,当美国F--22携带的AIM--120空空导弹在视距外攻击歼--20,歼--20在接到告警后,以每分钟52公里的速度逃逸,80公里有效射程4马赫飞行速度的AIM--120,无论如何也不能在有效射程内,完成对歼--20或米格--31的攻击。而霹雳--15拥有400公里的射程4.5马赫的速度,一旦F-22、F--35被霹雳--15锁定却很难通过飞机的机动或高速开躲开霹雳--15的追击。


空空空空123456


飞行员遇到危险时,是否应该跳伞,特别是被导弹锁定之后是否应该弃机,这个话题一直争论不休。在现实中,有许多飞行员总是拼尽最后一丝力量去挽救飞机,这让很多人不能理解。



实际上许多飞行员宁愿冒着生命危险去抢救飞机更多的是为了让其他战友不在遭遇这样的险情,因为只有把出问题的飞机带回地面,才有能可能查出同一机型是否也有这样的问题。还有些飞行员则是为了保住一些高价值的科研飞机,他们甘愿为了国家利益而舍生忘死挽救飞机。这样的事例各国航空史上发生过许多。


假如战机正处于低空状态,被导弹锁定后立刻跳伞,可能降落伞还没有打开就已经落地,此时飞行员跳伞反而会酿成悲剧。另外飞机本身的价值太过于珍贵,比如试验机原型机,不能轻易舍弃。还有就是一些现实原因了,例如当时飞机正处在居民区上空,或者飞机降落时坠毁时的方位有人员活动,所以这种情况下,飞行员只能控制战机向其他方向滑行,而这也会耽误飞行员跳伞,最后导致逃生失败。



弃机跳伞逃生就一定能成功?万一跳伞了飞机却没被击中怎么办?

埃塞俄比亚战争,米格29战斗机导弹瞄准了正在飞行的苏-27战斗机,发现被导弹锁定之后,飞行员赶紧跳伞,不过结果却完全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两枚导弹并没有击中飞机,而跳伞人员因为并没有熟练的跳伞经验,最后因为跳伞而摔死。


飞行员在面临生死抉择时他们有权优先保障自己的生命,各国现在也提倡飞行员优先自救。但是很多飞行员仍然为了身边的战友今后的飞行安全、为了科研发展不受影响,甘愿牺牲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