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既然戰機被鎖定就很難擺脫,為何飛行員不在導彈還在追逐的時候跳傘?

瘋狂的柴火


因為被導彈鎖定後,戰機是有一定概率依靠機動來擺脫導彈的,比如在導彈的非不可逃逸區,此時的導彈是依靠慣性在飛行,發動機已經是不工作的了,大家不要覺得導彈打飛機就跟電影裡那樣可以無限動力的跟隨飛機到天荒地老,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導彈發動機已經關閉的非動力射程內,導彈機動性並不是最好的,如果飛行員素質過硬,戰機的性能夠好的話,是有一定的概率可以擺脫導彈打擊的!


其實軍事上對於各種空空導彈或者防空導彈來說,是不討論最大射程的,因為所謂的最大射程其實是導彈的自身動力加速+慣性飛行時的最大飛行距離,也就是說,導彈在攻擊飛機的時候,發動機並不是一直在工作的,一定時間後導彈上的燃料就會耗盡,此時的導彈是依靠自身慣性在飛行!在導彈發動機仍然工作時,導彈的機動性是最強的,這個射程也叫導彈的不可逃逸區,意思就是說,在導彈的這個動力射程內戰機基本上是涼定了,想要依靠機動性躲避導彈是不現實的,畢竟導彈能承受的過載(輕輕鬆鬆30G以上)肯定是遠遠大於飛行員的(最大過載9G左右)!

而等到導彈的燃料耗盡之後,此時的導彈就僅僅是依靠自身的慣性飛行了,是一個減速的階段,空氣密度越大,速度衰減越嚴重,所以這個時候的導彈機動性跟動力射程內是有一定差距的,如果戰鬥機的性能足夠好,那麼憑藉自己的高機動性是有一定的概率擺脫導彈的(通過機動可以擺脫飛行員自身最大可承受過載G數三倍的導彈),因此,如果覺得自己還能搶救一下的話(被導彈鎖定後逃脫的概率其實很小),應該是吧不會選擇跳傘吧,畢竟哪怕是跳傘,也不一定就能活下來,因為在飛行事故中飛行員即使彈射跳傘了,最終還是犧牲的例子不是也有麼?



哨兵ZH


這個,是誰告訴的題主戰機一旦被導彈鎖定就很難擺脫?是誰告訴的題主導彈是“追逐”戰機的?

實際上,戰術導彈對飛機的攻擊同題主自己坐在家裡腦補的畫面或者好萊塢電影拍出來的畫面都完全不一樣。在好萊塢的電影裡這種失真尤其嚴重——大概是為了展現出劇情的緊湊,營造莫名的緊張感,電影裡的防空導彈與空對空導彈往往都像打了雞血一樣開了動力無限的外掛,跟在戰機後面跑,不攆上戰機不罷休——實際上在實戰中這種攻擊模式是根本不可能的。

很簡單,大多數導彈的動力根本就不可能這麼充沛,比如AIM-9M“響尾蛇”型近距離空對空導彈,其固體火箭發動機的工作時間只有6秒鐘(記得不一定準),在火箭發動機燃燒完畢後實際上就是無動力段了,只能靠儲備的動能完成後段飛行;再比如AIM-120D乃至AIM-54這種遠程空對空導彈,其彈體稍微大一些,火箭發動機的工作時間也不過有個二十多秒鐘,因此在使用這種導彈時載機的預先佔位就非常重要,往往要加速到高亞音速乃至超音速,爬升到高空,導彈在攻擊遠程目標時發射後也往往要迅速爬升,待到攻擊末端再從高空俯衝下來以具備足夠的動能。否則,導彈如果在末端速度不足,動能不夠,那根本就不具備跟上目標機的能力,一個轉彎就會被甩到後面去,這種攻擊自然就失去意義了。

因此,所有的空對空與地對空導彈其實都有一個所謂的“不可逃逸包線”,也就是在理論上只要目標機位於這一包線內,導彈發射出去之後擊中目標的概率才能夠達到導彈單發命中標稱的數值,說白了就是在這個非常狹窄的包線裡打出去的導彈“理論上”很難擺脫。但還是那句話——理論和現實差距太大了,即使是在不可逃逸區內的導彈攻擊,目標機還可以通過多種手段實施對抗。比如針對導彈採用的直接引導率或者比例引導率的不同帶來的導彈舵面偏轉角度的差異,在導彈的攻擊末端突然實施桶滾或者急盤旋使得導彈來不及實施類似的複雜機動而失的,投放被動干擾彈或者拖曳式誘餌甚至直接使用主動電子戰系統干擾導彈的導引頭,如此等等。通過以上對抗措施,實際上可以把導彈攻擊的命中率降低到一個比較低的水平。如果一旦被導彈鎖定飛行員就嚇得慌不擇路跳傘出艙,在現代各國空軍裡面那估計應該被算作逃兵,臨陣脫逃。


軍武次位面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關於導彈攻擊飛機,都是劃過一道很明顯的軌跡命中目標,飛機只有逃跑的份兒,跑得慢的就很可能被擊落,而戰鬥機卻經常憑藉極快的速度去躲避導彈,而沒有飛行員跳傘的情節。那麼在現實中,飛行員碰見這種情況會不會跳傘?

關於這個問題,有兩點是人們都誤解的。首先,戰鬥機即使被導彈鎖定也不是不可能擺脫,相反倒是比較容易擺脫。受到各種空戰類電影的影響,人們都被那種為了緊湊劇情而出現的鏡頭固話思維了,以為對空導彈或者空空導彈鎖定目標後,都會像打雞血一樣發動機全程超負荷工作,不打擊到目標不罷休,其實這種攻擊模式是根本不可能的。


其次,導彈並不是追著飛機打的。由於受到結構和體積的限制,打擊飛機所使用的導彈不可能攜帶太多的燃料,也沒有足夠充沛的動能。舉幾個例子,美國的AIM-9格鬥導彈,發動機只能工作6秒,其他時間內都是靠之前攢下來的動能繼續飛行,相當於慣性滑翔;而AIM-120或者AIM-54這種遠程空空導彈,其發動機也只能工作20多秒。而飛機的攻擊方式,也是載體先加速同時爬升到高空,使得導彈可以爬升點火飛行,攻擊時也基本是從天而降,這就保證了動能的足夠,而像電影中那種直來直去的攻擊方式,是不會存在的。

正是導彈獨特的攻擊方式,使得大部分導彈發射出去後擁有一個確保以及理論命中率的區域,在軍事領域這個區域叫做“不了逃避包線”,在此區域內的目標都是很危險的,畢竟現在的空空導彈都擁有85%以上的命中率,而只要規避掉這片區域,那麼飛機就是比較安全的了,所以導彈攻擊飛機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神乎其神無所不能。


而關於飛行員為什麼不選擇跳傘,這其中也是有深層原因的。當飛行員遭遇導彈攻擊而陷入危險境地,比如進入“不了逃避包線”區域內時,大多數人想的都是跳傘,其實不然。在那片危險區域,只能說理論上飛機很危險,但是理論和實際是存在很大的差距的,即使飛機飛進那裡,也可以通過干擾彈、誘餌讓導彈錯誤判斷,或者直接開啟機載對抗設備對導彈主動干擾,實在不行了在導彈進行末段攻擊時,通過翻滾或者極速盤旋,使得導彈來不及機動而失能。

通過以上手段可以有效降低導彈的命中率,而如果從一開始飛行員就慌不擇路的選擇跳傘,那隻能說他飛行技術很爛,這種人是不可能被派上戰場的,被抓住也是逃兵。況且直到現在,飛行也是貴族的遊戲,那些出身高貴的天之驕子們,也很少會有人做的出這種貪生怕死的事情的。


諸葛小徹


這個說法並不正確!根據全球統計數據來看,發射的空空導彈數量大約比被擊傷/擊落的戰機數量多10倍左右,也就是說,從概率學上看至少得發射十枚導彈才能擊落一架戰機。而且這項統計數據還包含一些戰五渣級別的三流空軍,比如伊拉克伊朗敘利亞印度這種(被擊落的多),如果用到美英法俄以色列或者東亞某國這種身上,那概率會更低。

戰機擺脫導彈的方式可以有這機種,一個是電子干擾,這是歐美戰機經常做的事,可以通過投擲誘導彈,發射強磁信號;

第二種是用自衛格鬥彈或者航炮擊落。戰機自己有配備航炮跟格鬥彈,一旦遭遇迎頭打擊,則便可以用自己的雷達鎖定這些來襲導彈,然後發炮或者放出自衛格鬥彈,由於格鬥彈的輕,機動過載一般強於中遠程空空導彈,可以用格鬥彈擊落來襲導彈。航炮也可以起到這個類似的作用,雖然難度比較大;

第三種是通過飛行員自身的飛行技術跟導彈玩急轉彎,最終耗盡導彈航程。導彈的機動過載高達30個g,但是這是建立在追擊加速階段的,一旦達到最高速度,發動機便停止了,這時候全靠慣性追擊,一旦戰機做機動轉彎動作,導彈的速度動能就會在這種轉彎動作中耗盡,只要戰機能夠成功機動幾次,就會超出導彈的射程,最終導彈自己下掉。蘇俄戰機就很注重這種機動性,以俄羅斯蘇27/蘇30為例,這兩款戰機至今沒有在戰場上被擊落過。


優己


戰鬥機被雷達鎖定並不意味著就一定會被擊落,而且即使提前跳傘也不一定是就能夠安全。戰鬥機執行任務時通常會掛在中距空空導彈、近距格鬥導彈。這裡以近距格鬥導彈為例。

戰鬥機駕駛員彈起出倉

“響尾蛇”是美國的一款有名的近距格鬥導彈,該款導彈已經有多中型號,AIM-9B、AIM-9C、AIM-9D、AIM-9G、AIM-9X等型號,該款導彈早期型號在越戰中發射200多枚,僅擊落10餘架戰機,新型號在多場局部戰爭中擊落戰機200餘架。可以看出這種導彈攻擊有成功,也有不成功的,況且這麼多年以來美國發動局部戰爭的對象都是些弱小國家。

戰機被擊中瞬間

我們來看看“響尾蛇”是怎樣攻擊目標的,通常由載機雷達發現目標、鎖定目標、目標信息導入導彈、導彈與載機脫離點火,自主跟蹤目標直至命中。被攻擊的戰機在被雷達掃描是記載雷達告警裝置就會提醒飛行員有雷達在掃描自己,如果是被鎖定了就會報警。

戰機發射導彈瞬間

從近距導彈的攻擊方式與被攻擊戰機接受的信息來看,從被鎖定到被擊落還是有一定的時間差的,一名優秀的戰鬥機駕駛員是可以做出相應的規避動作,比如大過載機動使自己擺脫鎖定,如果沒有擺脫鎖定可以在適當的時候發射干擾彈使近距格鬥彈攻擊失敗。雖然方法不是很多,但也不是完全沒法擺脫,這是矛與盾的較量。

戰機翼尖掛在近距格鬥導彈

被鎖定後飛行員有一定機會擺脫被擊中的可能性,還有一個問題是跳傘後的降落區域。如果降落區域是己方控制區域那還好,戰機損失了可以短時間內得到補充,飛行員可不是一時半會能夠培養出來的。若果降落區域是敵方控制區域那就不好說了,有可能被己方派出的救援力量找到,更大概略是被敵方抓獲成為俘虜。成為俘虜可不是飛行員想要的。

F-16戰鬥機發射干擾彈

因此可以看出,戰機被鎖定後飛行員不願意跳傘是有多方原因的,也並不是跳傘就能得救,飛行員也是在盡最大努力將戰機完整的帶回去。

以上觀點為個人觀點,不代表任何組織和個人,喜歡請加關注。


用戶94354639694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05e042c4d408ec6187437bfc44cf7c88\

軍武數據庫


先反問一句,飛機和導彈比哪個貴?空戰區域不確定因素太多,跳傘之後的生命保障如何實現?得益於現代戰鬥機逃生系統完備,零零彈射座椅的出現使三者中更貴的飛行員可以在最後一刻選擇跳傘,有大概率生還的機會。

以空空導彈為例,常見用的有紅外、雷達和複合制導模式,戰鬥部引信主要是紅外、無線電和激光等近炸引信。其實越複雜的東西,實戰中越容易出現問題,在現代戰鬥機對抗手段增多的情況下,並不一定百發百中。

空戰中飛機被上述導彈鎖定並不代表完全不可逃逸,操作得當的大幅度機動、干擾彈的配合以及電子對抗裝置的啟用往往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壞的結果,就算機動過程沒有逃離導彈追蹤,最終被命中,但是還可以根據損壞程度不同,選擇跳傘還是返場。如果你是飛行員,在陌生空域作戰,個人感覺肯定堅持到最後才選擇跳傘,否則萬一一跳成仁或者直接進戰俘營吃免費套餐那就不好玩了。


河東三叔


首先這不符合戰鬥精神!被鎖定就棄機跳傘,那小國面對強敵入侵是不是就索性不抵抗了?

其實戰機被空空導彈鎖定攻擊後,並不意味著一定會被擊落!空空導彈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厲害!命中率最高的空對空導彈是近距離格鬥彈!近距離空對空導彈在沒有干擾的情況下命中率能達到90%,而有干擾的情況下最多能到70%—80%之間。而美軍自己研究的數據表明,其AIM-120中距空對空導彈實戰命中率只有60%。也就是說,空對空導彈做不到百發百中!



在被空對空導彈鎖定後,戰機可以採取大角度機動動作進行規避,眼鏡蛇機動動作就是躲避空對空導彈襲擊的有效規避動作之一。並且現代的戰鬥機,都攜帶有干擾彈發射裝置,被空對空導彈鎖定攻擊後發射干擾彈,會有一定幾率讓來襲導彈失去失去目標!況且在飛行員的日常訓練中,不僅僅是錘鍊如何攻擊敵機,躲避攻擊也是重要的訓練課題!
所以說,現代的戰機被導彈鎖定後,在有一定幾率能夠躲避攻擊的情況下,飛行員是不會輕易棄機跳傘,而是會採取一系列手段措施來躲開來襲導彈。


鋒芒FM


其實這個問題從霹靂--10E的出現,空對空作戰模式將被改寫,霹靂--10E可以越肩射擊,今後咬尾中國戰機將變得十分危險,中國戰機可能會給你來一個羅成式的回馬槍。當然並不是所有被空空導彈鎖定的戰機都有危險,有些戰機是能將空空導彈累爆的,比如說米格--31、殲--20都能將空空導彈累趴,米格--31有3馬赫的最高航速,殲--20也有2.96馬赫的最高航速,當美國F--22攜帶的AIM--120空空導彈在視距外攻擊殲--20,殲--20在接到告警後,以每分鐘52公里的速度逃逸,80公里有效射程4馬赫飛行速度的AIM--120,無論如何也不能在有效射程內,完成對殲--20或米格--31的攻擊。而霹靂--15擁有400公里的射程4.5馬赫的速度,一旦F-22、F--35被霹靂--15鎖定卻很難通過飛機的機動或高速開躲開霹靂--15的追擊。


空空空空123456


飛行員遇到危險時,是否應該跳傘,特別是被導彈鎖定之後是否應該棄機,這個話題一直爭論不休。在現實中,有許多飛行員總是拼盡最後一絲力量去挽救飛機,這讓很多人不能理解。



實際上許多飛行員寧願冒著生命危險去搶救飛機更多的是為了讓其他戰友不在遭遇這樣的險情,因為只有把出問題的飛機帶回地面,才有能可能查出同一機型是否也有這樣的問題。還有些飛行員則是為了保住一些高價值的科研飛機,他們甘願為了國家利益而捨生忘死挽救飛機。這樣的事例各國航空史上發生過許多。


假如戰機正處於低空狀態,被導彈鎖定後立刻跳傘,可能降落傘還沒有打開就已經落地,此時飛行員跳傘反而會釀成悲劇。另外飛機本身的價值太過於珍貴,比如試驗機原型機,不能輕易捨棄。還有就是一些現實原因了,例如當時飛機正處在居民區上空,或者飛機降落時墜毀時的方位有人員活動,所以這種情況下,飛行員只能控制戰機向其他方向滑行,而這也會耽誤飛行員跳傘,最後導致逃生失敗。



棄機跳傘逃生就一定能成功?萬一跳傘了飛機卻沒被擊中怎麼辦?

埃塞俄比亞戰爭,米格29戰鬥機導彈瞄準了正在飛行的蘇-27戰鬥機,發現被導彈鎖定之後,飛行員趕緊跳傘,不過結果卻完全超出了人們的想象,兩枚導彈並沒有擊中飛機,而跳傘人員因為並沒有熟練的跳傘經驗,最後因為跳傘而摔死。


飛行員在面臨生死抉擇時他們有權優先保障自己的生命,各國現在也提倡飛行員優先自救。但是很多飛行員仍然為了身邊的戰友今後的飛行安全、為了科研發展不受影響,甘願犧牲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