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2 小品里泼皮无赖,现实里不卑不亢,他才是最认真的去搞笑的人

小品里泼皮无赖,现实里不卑不亢,他才是最认真的去搞笑的人

文丨君君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陈佩斯,蓄一撮白胡子,坐在椅子乐呵呵地对着记者说:“我是一个非常干净的人。”

乍一听像是自己给自己戴高帽,其实是记者在问他有没有获过国家一级的奖,无论是小品、喜剧或话剧,他说没有,都没获过,所以说自己是一干二净。

小品里泼皮无赖,现实里不卑不亢,他才是最认真的去搞笑的人

不得不感慨,有些人,老是老了,但给人的感觉还是那么有血性。

01

80年代的时候,陈佩斯是央视春晚的常客。1984年,陈佩斯和朱时茂合作的小品《吃面》,在春晚的舞台上一炮而红,他也一跃成为家喻户晓的喜剧明星。

《吃面》给这俩人开了个大红门,但从它出生到被送上舞台,背后不缺故事。

那时候陈佩斯和朱时茂在八一厂相识。两个人想着跟观众见面的时候,干聊没意思,干脆整个小节目出来。陈佩斯回去琢磨了一下,便提议说:“不如把咱们平时训练演员的过程编成一个喜剧节目?”于是两人私下捣鼓了一番,排出一个“吃面条”的小短剧。

这节目整出来之后,特讨喜,所到之处总是收获笑声满包袱,甚至去宾馆表演的时候,把人那的厨师衣服扣子都笑绷过。

因为《吃面条》的效果太好了,走哪红哪,红遍了整个哈尔滨,也红到了春晚导演黄一鹤的耳朵里,所以他俩被请到春晚节目审核人员跟前表演,凡是看了小品的人,没有一个不是笑得喘不过气来的。

小品里泼皮无赖,现实里不卑不亢,他才是最认真的去搞笑的人

看到这光景,导演黄一鹤一是高兴,二又忍不住开始纠结:“我们能让观众这样为笑而笑吗?能让大家笑得如此肆无忌惮吗?如果没有什么教育意义,可以吗?”他把节目拿给姜昆,姜昆也不敢保证。上面的领导,没人点头,也没人摇头。大家都在想,把人笑成这样,太不严肃了,敢在中央电视台直播这样的节目吗?

陈佩斯见到这种局面,对朱时茂说:“算了算了,别搞了,还有正事儿,我们回去演我们的电影。”朱时茂却说:“再等等,再等等。”

《吃面条》就这样被尬在了春晚舞台的半空中,飞不走,又落不下。作为节目参演人员的陈佩斯和朱时茂,也被尬在了半空中,没有正式演员的身份,也没有正式的排练室。没办法,两个人就随便找个人少的房间,进门对人一笑,厚着脸皮就开始自顾自地练。

小品里泼皮无赖,现实里不卑不亢,他才是最认真的去搞笑的人

直到1984年春晚当天夜里,《吃面条》能不能上,仍旧没结论。这时,导演黄一鹤对他俩说:“你们上吧,出了事我来负责。但你们记好了,千万别说错话,要是出了重大事故,我就惨了。”陈佩斯永远记得那一天夜里,黄导说这话时有多么悲壮。

结果,大家都知道,黄导非但没“牺牲”,反而成了促成成功的背后英雄。《吃面条》作为春晚历史上的第一个小品,一种全新的喜剧形式让观众笑疯了。一夜之间,陈佩斯和朱时茂红的喜剧遍了大江南北。

自那之后,陈佩斯和朱时茂,从《吃面条》到《烤羊肉串》、《警察与小偷》,一个接一个,越演越成功,越演越红火,但这也给了陈佩斯一个错误的信号,他以为自己的时代到来了。

02

自1988年起,陈佩斯和央视开始了那几次冲突。

为了喜剧效果,他强烈要求小品《狗娃与黑妞》用单机拍摄,借鉴电影蒙太奇手法。

在《警察与小偷》彩排时,陈佩斯再次提出自己的拍摄想法。

春晚导演当然不把他的意见当回事,甚至还把《警察与小偷》前面一段十分重要的过场戏剪掉了。

十年之后,那年赵薇和王菲在台上深情地“相约1998”,因排练小品时再次被导演拒绝,陈佩斯在沉默中爆发,自那年之后从此告别了春晚。

陈佩斯一方面是个血气很硬的人,轻易不愿意低头。《吃面条》被尬在空中的时候,他其实几次提出:算了吧,别在这耗了,是朱时茂拦下他,说我们再等等。另一方面他对自己的要求极高,不断打磨自己的作品,试图用最好的方式呈现。

这两个特点加在一起,导致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与央视的矛盾越来越激化。

小品里泼皮无赖,现实里不卑不亢,他才是最认真的去搞笑的人

出于利益方面的考量,央视下属的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未经允许,擅自出版了《吃面条》、《警察与小偷》等8个小品的VCD光盘。

这种被如此重头的机构侵权的事儿,就算搁在今天,许多艺人估计也只能牙齿打碎往肚里咽,闷声吃亏,但之前就说了,陈佩斯的那两个特点,决定他必然要做不一样的事。

他通过登门、打电话和去函等方式寻求解决办法未果,无奈之下只能诉诸法律。

经过唇枪舌战,法院判决下来,央视输了,赔偿、道歉,也丢尽了脸面。

官司尘埃落定后,陈佩斯拿到了16万余元的侵权赔偿金,以及来自央视、各大演出单位和地方台的全面封杀。

陈佩斯成了众矢之的,谩骂、恐吓一时全涌了过来,他再没有接到过任何广电系统的演出,演艺生涯遭遇史无前例的寒潮。甚至因为没了收入来源,陈佩斯的影视公司只能宣布倒闭。

妻子王燕玲曾经瞒着他承包了一片荒山,自那之后,夫妇俩住进了深山里,开始种树养活自己。

有媒体报道说,从没有服过输的陈佩斯,那时站空无一人的山头上,忍不住泪流满面。

他们自己搭房子,每天捡树枝枯叶生火,吃大锅饭,对邻里邻居一直客客气气,一直宣称自己是下岗职工。

干了两年农活,陈佩斯攒下30万。

命里的艺术细胞不死,他又手重建影视公司,而且逆流迎上,把头转向了没人弄的话剧舞台。他把手里剩下的钱全部砸进去,制作出一部话剧《托儿》。

上天始终没有辜负他,《托儿》首场上座率达到95%,受到大家热捧,随后开启了全国巡演。

紧接着他推出了《亲戚朋友好算账》、《阳台》等等经典作品,在低迷的中国话剧界投下了重磅炸弹!

03

都说与其他人相比,陈佩斯高级。当然也不单是讲他为人品质硬,最主要的,是他的艺术品格硬。陈佩斯乐其一生研究喜剧的专业性。知乎上有个高赞回答形容陈佩斯的演技:

“《吃面条》,围着一个空桶表演吃面,作为观众,你会以为那个桶里真的有面条,你会被他稀里糊涂嗦面条的样子完全打动,吸引,甚至自己也不由自主地想去乘上一碗,然后深刻体验他由饿到胀的过程。

小品里泼皮无赖,现实里不卑不亢,他才是最认真的去搞笑的人

《胡椒面》对着一个空碗吹馄饨,你会感觉到那额汤的热度,味道,最重要的是烫的感觉。

小品里泼皮无赖,现实里不卑不亢,他才是最认真的去搞笑的人

《羊肉串》对着一个空签字啃羊肉串,你会感觉到那羊肉串粘在签字上的韧劲,嚼劲。你会记得那句闻着臭,吃着香,咽到肚里烫的台词。

小品里泼皮无赖,现实里不卑不亢,他才是最认真的去搞笑的人

小品里泼皮无赖,现实里不卑不亢,他才是最认真的去搞笑的人

《拍电影》身上没有水,却表现寒冬里沾水被冻的感觉,还有那看不见的流涕。”

小品里泼皮无赖,现实里不卑不亢,他才是最认真的去搞笑的人

而观众看着他出彩的表演,为什么会笑,而且笑的那么欢,那么难以控制,其实也是他那句话:“喜剧的核心是悲剧”。

去大学做演讲,陈佩斯连着几天,从早上八点到中午十二点,讲得滔滔不绝停不下来,一句废话都没有,从头至尾全都是硬货,有些内容中戏的教科书里都找不到。陈佩斯解释“喜剧的核心是悲情”的时候,从人类的进化开始讲起,说笑声起源于人类开始进行大范围社交和合作的时候。当人类的种群发展到一定程度,以血缘为纽带的小群体开始难以应付现实中要面对的困难,生存压力要求人们必须走心合作,而合作势必带来社交。

“这时的情况,就有点像《三体》中的黑暗森林,当时不同部族之间还会习惯性地将对方当成敌人,甚至是食物。如果社交处理不当,无法取得对方的信任,对自己的族群就是灭顶之灾。在这种情况下,弱势的一方就会将优越感给予对方,以表达合作、服从的意图。而强势的一方为了合作,必须将优越感表达出来,表示自己接受合作,这个表达,就是笑。”

如果要让人发笑,就必须交出一定的优越感,同时要让对方接受到足够的优越感。在双方之间造成一个优越感的差势,双方地位不一定是平等的,必然有一方是受损、付出的。就是所谓的“悲情内核”。

这个其实很好理解,想想你曾为了让某个人笑,做过些什么。或许是通宵改方案,为了让领导笑;或许是省吃俭用买昂贵的礼物,为了让另一半笑;再比如我老装作自理障碍的巨婴样,就为了让那个老友记之莫妮卡牌、超级爱管事儿的朋友笑一样。

我觉得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人——比如我,看有些喜剧的时候虽然脸上笑着,但心里又特难过。之前看陈佩斯的偶像卓别林,演《摩登时代》,在工厂里打钉子打到两只手完全僵硬,像个傻子一样滑稽地用身体左摇右摆的时候,说实话我心疼惨了,根本笑不出来。 而且这剧一遍过后就不怎么愿意再刷,因为

看一个特牛x的艺术家,用十分到位的手法,傻傻愣愣地把小人物的悲情嘻嘻笑笑地演出来给你看,真的好虐哦。

小品里泼皮无赖,现实里不卑不亢,他才是最认真的去搞笑的人

小品里泼皮无赖,现实里不卑不亢,他才是最认真的去搞笑的人

陈佩斯也曾在讲座里分析过他几个小品的结构。

比如《吃面条》。优越感由陈小二提供,陈小二想出名,就去跟导演应聘了吃面条的角色,但他又没经验、没本事。所以导演一次次叫停,他就得一次次的完成吃面条的动作,本来吃一次还好,到后来越吃越撑,越吃越难受,伤害不断累加,观众从这个自作自受的蹩脚演员身上获取了优越感,从而发笑。

再比如《烤羊肉串》。这时的结构开始丰富起来。除了依靠累加伤害带来的优越感以外,他还安排了一个身份错位的桥段。小商贩陈小二无意间扮成了维吾尔人的形象,明明就是同一个人,可工商管理局管理员居然没有认出来,还跟他聊起天,放了他一马。这时就又多了一层优越感,由被蒙在鼓里的执法人员提供。

做喜剧这么多年,陈佩斯在将自己每一部剧的结构不断升级,设置地更加复杂、巧妙。从喜剧本质、观众心里、艺术态度,细细结结处精雕细琢,以求做出最完美的艺术作品。

所以人家说,陈佩斯是喜剧圈里自己种庄稼的人。

如今80%的人都是从各处肉肉搓搓就搬上舞台了,而陈佩斯的喜剧,背后是一整套完整的逻辑,一条清新的故事线,以及一颗探索喜剧本质的专业心。他说自己很喜欢卓别林在《舞台生涯》中的最后一个镜头,她说这让他真正认识到喜剧的真谛:一个伟大的日子,卓别林在舞台上完成了自己追求医生的事业,最后跳进一面大鼓——以痛苦换来了观众暴风骤雨的掌声。

小品里泼皮无赖,现实里不卑不亢,他才是最认真的去搞笑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