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何評價《滕王閣序》的文學高度?

北杉歸


失路之人王勃有心露筆,卻無意成就了一篇千古名篇

公元675年,25歲的王勃正當人生失意苦悶之時。

他的失意完全是由個人原因所造成的,他本來少年得志,然而卻熱心政治,滲合權貴鬥爭,因為一篇《檄英王雞文》被之前還誇他為“大唐奇才”的唐高宗李治心生不滿。李治認為,沛王李賢與英王李哲鬥雞,玩物喪志,你不勸誡反而選邊站瞎起鬨,明顯就是挑撥離間,於是憤而將他趕出長安城。被趕出長安城的王勃後來又謀得一份參軍之職,可卻又在任上殺死官奴,繼而被貶。他本來要被判為死刑,恰好遇到大赦,就逃過一劫。然而從此,他卻徹底跟官場無緣了。

無官可做的王勃猶如折斷翅膀的鯤鵬之鳥落於草莽之間,十分落魄。但他又不甘心於這種落魄的生活,於是就在他25歲這年前往交趾縣探望父親的路途中,路過南昌城,聽說閻都督為新裝修一新的滕王閣典禮舉行盛大聚會,而當時前來參加聚會的人又是天下高官貴客,於是時為落魄的王勃決定趁這個機會露一下臉,以便爭取東山再起之機會。

那天,主持聚會的閻都督本來想通過這個聚會,讓他的女婿作序從而掙個面子,故意請諸位露一手,在場貴客早就猜出閻公心思全都假意推辭,可是急切出人頭地的王勃不管那麼多,當人家請他時卻毫不客氣地揮毫而就,寫下了這篇千古名作《滕王閣序》。

《滕王閣序》的文學特色:

跟別的序不一樣,《滕王閣序》是以駢文的體裁寫成的。駢文的特點是對仗工整、聲律鏗鏘,辭藻華麗,酷愛用典。而其缺點卻是因為太注重形式,而內容的表達不容易發揮出來。但是,《滕王閣序》卻張揚了駢文的優點,將寫景及抒情極好的融合起來,真正地達到了寫我所寫,抒我所抒的一種暢快淋漓境界。

初唐王勃之前,六朝文學十分糜麗,然而王勃卻打破這種糜麗,將唐朝人蓬勃的精神,開闊的意境全部體現出來。他一開筆就以雄邁的歷史感和空間感寫出了滕王閣所處之地洪都的氣勢及人文風景。

當時,因為王勃毫不謙讓地揮毫作文,引起閻公不滿,以上廁所為理由離席而去。當王勃開筆寫第一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時,只覺不過是平淡之筆,然而當聽到“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時,眼前一亮,已經感覺到一股博大而又凌厲的文氣撲面而來了。接下來,只見佳句泉流,奔流而出:“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雄州霧列,俊採星馳。臺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範,襜帷暫駐。十旬休假,勝友如雲;千里逢迎,高朋滿座。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

對洪都的不吝讚美,對盛大聚會及賓客的不盡奉承,已經閻公聽得飄飄然了。

然而轉下來,王勃進入寫景之時,通過秋天色彩的變化寫出景色之景,讓閻公驚歎不已。特別是那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讓閻公都止不住地從裡間跑出來,一睹王勃風采。

滿天的落霞與那孤獨的野鴨一高一低地飛翔,遼闊而又澄澈的天空與那一碧無垠的秋水遠遠連接,整個天地如此和諧如此安詳地交匯於無痕之中,如此美境及想象,世間幾人難達?

在寫秋天的風景時,王勃技法嫻熟,變化多樣,遠近結合,虛實結合,上下結合,多種色彩等等,完美無瑕地結合於一體。當然,《滕王閣序》寫洪都地勝及風景都不是亮點,亮點是王勃通過大量的用典寫出了內心複雜的情感。

首先,王勃先用“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之詩句表達了自己一代天才活於盛世之中,竟然卻落得個像馮唐、李廣、賈誼、梁鴻等人一樣懷才不遇的下場。緊接著,王勃又用“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詩句表達自己儘管身處人生困厄之境,也要像東漢馬援一樣志向遠大,不懈追求建功立業。

懷才不遇,困頓不堪,卻又不甘不屈,渴望時代給他機會讓他實現心中志向,才不會辜負國家和這個美好時代。這就是王勃在《滕王閣序》急切要表達的情感。

總之,《滕王閣序》儘管以駢文體裁格式限制,但王勃那飽滿的激情與過人的才華依然充分爆發出來,衝破六朝以來的糜麗風格,融入唐朝人積極主動的開拓精神,將多樣化的寫景手法與複雜多變的情感為一體,成了唐代駢文體的代表作品。

這就是《滕王閣序》的文學高度。


月望看歷史


公元665年,侍衛遞給唐高宗一篇《乾元殿頌》,唐高宗閱後連聲直呼“奇才!奇才!大唐奇才!”公元666年,王勃又上獻一篇《宸遊東嶽頌》,中科舉及第,授朝散郎,這年王勃才16歲,已是朝廷最年輕的官員。

成也為文,敗也為文!

一篇《檄英王雞文》,又被唐高宗批為“歪才!歪才!二王鬥雞,不進行勸誡,反倒作檄文,此人應立即逐出王府!”,僅此一句,王勃仕途一落千丈。

671年,在好友幫助下,補任虢州參軍,因私殺官奴,王勃被叛死刑,遇赦被免,從此,官場再與其無緣。這時的才21歲,正當作為之時,卻遭致命打擊,天才少年,恃才傲物,心比天高,奈何命途多舛!

公元675年,王勃從洛陽出發前去探望任交趾縣令的父親,路過南昌,恰逢南昌都督閻公新修滕王閣,廣宴天下賓朋,對仕途仍未死心的王勃認為機會難得,應邀參加,席間一文,天才少年無虛名,巔峰到萬丈光芒,千古絕唱!

這便是《滕王閣序》,駢文第一,傳唱千年!

如何評價?誰也作不了評價!本著欣賞的眼光,淺談一二。

1 寫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此後,滕王閣,再無勝出此句者!

滕王閣出名嗎?沒有王勃,沒有此句,有幾人知道滕王閣!

而這樣寫景的句子,文中隨手拈來,皆詩情畫意,文采華章。

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迴;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


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最有名的,文中絕唱“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專屬奇景!



范仲淹寫洞庭湖的句子也是很受人欣賞,“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相比之下,王勃的意境闊遠靜謐,素淨空靈多了!

毎一句都是絕佳盛景,未臨其地,已身臨其境。

2 抒懷, 博攬漢唐文人風流,抒奮發向上豪情。

洋洋灑灑,揮筆即就,能找得到出處的典故有46處之多,足見王勃博覽群書,閱盡典籍。

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

西漢梁孝王劉武睢園大宴文人雅士,司馬相如等人赴宴,陶淵明好書嗜酒,誰家有酒,徑入酒醉,曹植,謝靈運文采斐然,曾自詡“天下有才一石,曹植佔八鬥,我謝靈運佔一鬥。”

一句話,四才子,極盡飲酒之豪爽,文采之飛揚,既誇主客熱情款待,又誇在座都文人雅士。

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

司馬相如寫成《子虛賦》有楊得意推薦,才得漢武帝賞識,鍾子期死後,俞伯牙摔斷琴絃,終生不彈,高山流水只給知音。

這話說得多有水平,千里相逢覓知音,只給興趣相投的好友寫文章。

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孟嘗,東漢人,廉潔奉公,但高潔孤傲,隱居不仕,阮籍狂妄,往往隨興而駕,路盡慟哭,宣洩對現實不滿情緒。

王勃反用其典,立志不甘沉淪,振作自強,自勉自勵。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雖仕途多舛,但王勃仍一腔熱血,自信積極,努力向上。

這樣的典故多之又多,足可成長篇大論。

3 應景之文,謙恭有禮,不卑不亢。

什麼是應景文?應付時景的虛文,拍馬奉承之作。

這篇也是,但馬庇拍得有水平,極盡高雅。

閻公宴席,本捧紅自家女婿,在座都拒絕寫文,但王勃卻握筆即就,非EQ低,而是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他想通過此次機會,獲得入仕機會。

稱主人:“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德高望重,聲名遠播)

稱賓客:“十旬休假,勝友如雲;千里逢迎,高朋滿座。”(才華出眾,身份尊貴)

稱自己:“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貧寒書生一個)

稱自己的文章:“臨別贈言,幸承恩於偉餞;登高作賦,是所望於群公。敢竭鄙懷,恭疏短引;一言均賦,四韻俱成。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有幸參加盛會,胡謅幾句,拋轉引玉而已。)

人人聽聞王勃神童,少年成名,本以為是不懂世故混小子一個,卻文章天成,恭敬得體,謙遜有度,估計在座的都傻眼了。

4 行文整齊流暢,藝術思想倶佳。

駢文到初唐,已是沒落之式,因駢文只有華麗之辭藻,卻無積極之思想,這篇文章卻是駢文集大成者,千古第一,給駢文完美劃上句號。

有人將此文與范仲淹《岳陽樓記》相比,認為沒有範文的深刻思想,

然而范仲淹寫《岳陽樓記》若無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談何思想?

王勃仕途險丟命,二十來歲卻仍積極面對,試圖被舉薦,樂觀熱情,立志向上,已經難得可貴!


一綠浮芳


王勃的千古名篇《滕王閣序》,是千百年來人們爭相傳頌的駢文。《滕王閣序》原題作《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滕王閣為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嬰貞觀年間,任洪洲(今江西南昌)都督時所建。高宗時,洪洲都督閻公重加修整,並於上元三年重陽節時,於閣中大宴賓客。時王勃赴海南省親,路經此處,參與宴會,即席寫成了這一傳頌千古的駢文名篇。

文中諮意驕筆縱容的描寫了滕王閣重要的地理位置、周圍壯麗的景色、以及宴會時的盛況,同時也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消極情緒。

王勃是初唐時期一位極負才華的青年作家,與同時期的另三位楊炯、盧照鄰、駱賓王被稱為"初唐四傑"。王勃的主要文學成就還是駢文,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堪稱當時之最,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這篇《滕王閣序》了。

王勃的這篇文章,整篇都是以情由景而產生,情景之間相互滲透,水乳交融,似行雲流水,渾灑渾然流暢,既有蘇東坡《赤壁賦》的蒼涼,又有曹操的《步出夏門行》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感慨。《滕王閣序》雖是用駢體寫成的文章,但通篇詞藻華麗,音律諧和,對仗精切,句式工整,氣勢恢宏,意境深遠!讀王勃的《滕王閣序》,有如徜徉在美的海洋之中一樣,是一種切入肌膚的深深的沉醉感!




蘆嘉玉


每讀《滕王閣序》,我都會想,究竟是怎樣的曠世才情,才能現場揮毫,寫出如此絕世妙文?

毫無疑問,僅憑一篇《滕王閣序》,便足可認定,王勃在文學史的地位被大大低估了,一個“初唐四傑”怎能襯托出王勃的萬丈光芒?

聞一多先生曾評價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孤篇壓全唐”。以我觀之,王勃的《滕王閣序》也應在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之上,足以壓倒“唐宋八大家”(至少是大部分)!

傳言王勃在寫《滕王閣詩》時,尾聯“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空”字當時還特意空著,讓在座諸人填寫。其實,這個“空”字才是全篇的文眼!

你看他狀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落霞雖美,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何況伴飛的還是隻孤鶩。一“窮”一“斷”,活畫出作者窮途失路的形象。

你看他抒情:“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勝地不常,盛筵難再……”這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應有的情緒嗎?

現在看來,在《滕王閣序》雄奇偉麗的文字裡,似乎隱藏著一則預言,預言這個煙花般璀璨奪目的生命,在爆發出全部的才情之後,將迅速凋謝……


非白非黑


王勃早死,大概就是老天爺嫉妒他能寫出這樣的文章吧,世間容不下他的才情。正所謂“情深不壽,過慧早夭。



怎麼評價,願意一讀再讀,一看再看,甚至於抄寫,默誦。這就是對它的評價。我們盛讚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如果要選一篇駢文作代表,必推薦此篇無疑。


作此篇的王勃已不再是高傲無所事事的少年。他開始知道了一點“人事”,所以他寫“千里逢迎,高朋滿座。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之武庫。”後面就是描述秋色,如果就這樣結束,那麼《滕王閣序》也就屬於一個文辭華麗,描寫風景的駢文,可能會淹沒在後來李白的華麗詩詞中,王勃也不負如此盛名。在描述完秋水後筆風一轉,天高地囧,始察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餘之有數,感慨萬千。這才是王勃要表達的深意,頗有後來蘇軾的赤壁賦頗蒼涼。興盡悲來,正也是王勃的官宦史。“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恰如曹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文辭、韻律、氣度,無一不精。說景緻的描寫,都讓人覺得精妙,眼前有景“落下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說情趣心智的表達,每一次讀,都讓人覺得有共鳴共通之處,“關山難越,誰悲矢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時運不濟,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太多,讀來讓人感動,感慨的句子“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墨雨箭


對於《滕王閣序》這篇文章,任何人、以任何方式、用什麼樣溢美之詞高度評價都不過分。任何人、以任何方式、以哪怕微乎其微的方式進行貶低,都是屬於嫉妒,或者吸引眼球。

初唐四傑座次排定之後,楊炯曾經表示,愧在盧前恥於王后,這就是屬於嫉妒。另外某些過去或者現在的人,以貶低前輩的天賦極高的作品來炒作,都是屬於吸引眼球,這樣的人過去有,現在有,將來還會有。

一個二十幾歲的青年才俊,在那樣一個宏大的場面,從容自若,一氣呵成,除了磅礴的氣勢,工整的格律外,你還可以看到王勃旁徵博引,貫通古今,縱橫八方,天上地下,足見他涉獵知識的深度和涉足知識的寬度,以及苦讀的巨大的閱讀量,我甚至想象,他是否把能夠見到的書全部都讀過。

古往今來,滕王閣序作為最最經典的一篇文獻作品。可以說前無古人,少見來著。

再加上傳奇般的故事,以及王勃英年早逝,更加深了這一作品的吸引力。

如今屹立在當地的滕王閣,已經不是當年的滕王閣,但是即使再過2000年,永遠不可能再有一篇更加經典的文章,超越此文。

再進一步,即使再過1萬年,只要有漢字存在,滕王閣序依然是永恆的不朽的經典,帶給每一位讀者,美的享受。


行學組


五代有個叫王定保的人作《唐遮言》裡記載的很精彩:王勃著《滕王閣序》,時年十四。都督閻公不信,勃雖在座,而閻公意屬子婿孟學士者為之,已宿構矣。及以紙筆讓賓客,勃不辭讓。閻公大怒,拂衣而起,專令人伺其下筆。第一報雲:“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先生常談!”又報雲:“星分冀軫,地接衡廬。”公聞之, 沉吟不言。又云:“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公瞿然而起曰:“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遂亟請宴所,甚歡。而孟學士卻說:“這是抄襲前人的文章,不信我可以默詠一遍?”時人未知信,孟學士就當場朗誦了一遍,未增減一字?時人大喜,說一時天下二絕,其一為王勃文章,其二為孟學士之記憶。

一個十四歲的小孩,能寫出: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漁舟晚唱,響窮彭蠡之濱

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人傑地靈,勝友如雲

高朋滿座,天高地迥

今晨捧袂,喜託龍門

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竟是他鄉之客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你還能懷疑他文學上的成就嗎!

對仗工整,音韻協調,注重用典且辭藻華美,屬於唐朝時期及後來所以駢文裡面的第一,從此再未有人超越。


賈司遷



個人覺得王勃這篇《滕王閣序》寫的很好,首先,當時他寫這才20多歲,不得不說很有才。能寫出這麼一篇朗朗上口的文章,也說明他曾讀過很多的書籍;知識儲備是很豐富;記憶力也很好。他曾經因為《檄英王雞》一篇文章被高宗掃地出門,也就因為這樣所以我們才能讀到《藤王閣序》這樣的美文。然而他卻在後面的一年了落水了,這樣一來文壇上又少了一個大文豪,也許是因為自己太傲,老天看不慣,也許是因為太有才,老天太嫉妒他了。他的文中前面寫景後面抒情,景色寫的實在太美令人嚮往。抒情寫的太有氣勢,“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一句就已經看透王勃的傲,這種傲我很欣賞,表明了他的確才華橫溢,同時這也是一種諷刺,諷刺了當時的社會,諷刺了當時的統治者,把封建社會的那種社會風氣揭露了。揭露了什麼?揭露的是要想入朝為官,首先應該有著一個很硬的背景,家族必須要強盛。而在當時的大唐王朝正在被門閥世家統治著呢,自己雖然可以參加科舉,但是能夠出來為官的幾率依舊很低。“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一句又寫出了自己的無奈和那種落寞的心情。或許文學成就和入朝為官可能就像魚和熊掌一樣吧,不可兼得。如果王勃當時沒有被高宗追趕出來,我們也就可能讀不到這樣美的文章了。

而我們作為新中國的人民,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努力呢?現在努力的學習,多讀點書,以後出去多學點本領,我們就能把自己的才華奉獻到這個社會中去


塵遠166159083


王勃的《滕王閣序》,堪稱漢字文學藝術的巔峰,高山仰止。

對於文章的藝術水平、作者的文字功底想要評價,不單要對其作品進行剖析,還有結合時代、歷史因素,不然就是關公戰秦瓊,就像早期的白話文作家,如沈從文等,許多作品語句在今天看根本不通順,而且思想沒深度。但是開宗立派的水平毋庸置疑。

由於歷史原因,王勃的文采、能力被嚴重低估,但是依然無法動搖他初唐四傑和《滕王閣序》千古奇文的地位。

王勃被低估,歷史原因大體有三:

一、官場失意,犯了太多官場大忌;

歷朝歷代寫詩的讀書人大都走科舉做官的路子,王勃無疑是反面教材,就好比今天的主流媒體不會推崇汪精衛和胡蘭成的文筆,書法入門都臨摹顏真卿柳公權而不臨摹蔡京、和珅之流,這是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

二、古文運動,駢文被打壓,逐漸失傳;

王勃之後的文人,文筆和學識功力不濟,大多難以寫出精彩的駢文,使駢文成了華而不實的流派,寫駢文成了屠龍之技。而後古文運動盛行,韓愈,柳宗元等一批文豪力推古文,駢文退出了歷史主流;

三、英年早逝,沒有獲得文壇宗主的地位;

王勃死後,楊炯就曾公開表示,“愧在盧前,恥在王后”,自詡文筆勝過王勃。實際上他這番言論可能比他的作品更有名。中國歷史上,文化繁榮的時代,大體都會出現公認的文壇宗主,比如漢武時的司馬相如,建安時的曹植,唐代的韓愈,宋代的歐陽修等等,他們的地位一方面得益於文采能力,位高權重,另一方面也有弟子、從者眾多,開宗立派的功勞。王勃的英年早逝,讓他沒有這方面資歷。

除卻王勃被低估的方面,意識形態的不同造成的誤解,也是對他文學思想的歪曲。

之前看到許多評論者認為王勃思想境界不夠,輸給了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岳陽樓記》,這種看法純粹是讀書過少思想境界太低導致的。中國美術史的研究,在唐和五代之間有一條明顯的分界線,那就是唐代的藝術作品,無論是繪畫、雕塑,較五代兩宋都更加大氣磅礴,灑脫自然。兩宋沿襲唐代的風格不得其神,歸根結底是整個國家意識的變遷,大唐萬國來朝,兩宋強敵環飼,導致思想上沒有了盛唐氣象,取而代之的或是豪放與失意交雜的豪放派、寄情山水田園的殘山剩水、亦或記錄市井乃至閨中生活的婉約派,所以真正有學識見地的文人會憂國憂民。但是在初唐盛唐,家國天下的情懷必然是強烈的建功立業,以及將才情發揮的酣暢淋漓的自我意識,你要是在詩中抒發收復失地、救濟流離失所的百姓等憂國憂民之情,就像今天擔憂國統區物價飛漲一樣可笑。

談完歷史原因,單純從文學角度欣賞,王勃的《滕王閣序》,無愧千古絕唱。

《新唐書》記載,勃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鬥,則酣飲,引被覆面臥,及寤,援筆成書,不易一字。通讀滕王閣序,酣暢淋漓的行文,謙遜難掩的桀驁,無疑是微醺之時一揮而就的作品。這在新唐書文藝卷,也有明確記載。實際上古代名家,對作品大多會反覆刪改,才會有今人看到的終稿。譬如杜甫自述“平生性僻耿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改過十數次,連蘇軾的《赤壁懷古》也幾乎改得面目全非,王勃的功力,在20幾歲時,就完爆了上述名家40歲的功力。

至於行文之優美,我只能驚為天人。滕王閣的景色描寫,辭藻華麗,遠近錯落,虛實結合,至矣盡矣。抒情部分,個人情感的真摯熱烈和文風的雍容理智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抒情描寫,太過理智則假,難以共鳴,太過真實則俗,令人厭棄。但是王勃通過豐富的典故和現場美景結合,以強烈的代入感極具感染力和哲理性,讓情景理相互交融,宜人、感人、誨人並濟。

最後要說的是,滕王閣序作為一篇官場文章,作者的創作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卻依然可以獨樹一幟。像“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雄州霧列,俊彩星馳,臺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完全是為了逢場作戲而寫,卻一樣是無法超越的千古佳句。王勃的文采,驚為天人。

不誇張地說,駢文如果沒有失傳,《滕王閣序》就是千古第一絕唱;王勃若不是英年早逝,文壇宗主無疑。


瑪吉阿米的留戀


正如已回答的老師們所言,王勃是少年天才,此文是天才之作。

在偶然機緣、限時限題的“即興”情況下,把中國古典文論中的標準,如情景交融,象外之味,味外之意發揮到極致,把“音律、對仗、辭藻、典故以及文字的美感發揮到極致”(安意如老師言)。真是讓我們羨慕嫉妒恨的“別人家的孩紙”。

我還要強調的是,此文顯示了中國古典文學傳統的“大殺器”:宇宙與個體的關係。全文的順序是自天而地,自天地而人,自人之全體而到個人的情感與遭遇,自個人的情感遭遇再一筆宕出,到群體的“共情”而作結。整體上是天、地、人“三才”一體,結構精嚴而無限微妙,情感的起承轉合天衣無縫。

“豫章故郡, 洪都新府。 星分翼軫, 地接衡廬。。。。”,這是在做什麼?是在以天為秤,衡量滕王閣所在的社會和地理環境的價值。

如同古埃及、希臘人也從星象來設置地上的建築一樣,“天與地”的對應,是幾大古代文明傳統共有的。而在中國魏晉以來的駢文系統中,這種天地相應的方式越來越精熟,而在王勃的文章中有了最為精美的結構。

用天、地、人文歷史的三重座標,強調了滕王閣的價值後,便由遠至近,由上而下,自“時維九月”起,具體地從閣上人的視角來看這此時此地的美景。在這段超凡的美景描寫中,你會發現情感隨著目光,在漸次地變化。從看到宇宙天地之美,到感時憂國的悲傷。到了“望長安於日下, 目吳會於雲間。 地勢極而南溟深, 天柱高而北辰遠。 關山難越, 誰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 盡是他鄉之客。 懷帝閽而不見, 奉宣室以何年”,從外境到內心的過渡已經滴水不露地完成了。於是,下一段的“嗟乎! 時運不齊, 命途多舛。 馮唐易老, 李廣難封。。。。”完全是呼之而出,水到渠成。這一段以歷史典故講到個人的懷才不遇,這是中國士大夫的經典套路,但他組織得太嚴密也太自然,讓你在華麗的語句中感受到一份真實的心意。

到“勃, 三尺微命, 一介書生。”這一段,那叫一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叫一個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啊,這要是軍師的戰爭動員,你都得激動得騎上身邊隨便一個什麼東西就跟他上戰場!——話說為什麼登樓看個景都能有如此豪情壯志?這就是所謂的“書蠹詩魔”,文字本身是有魔力的,天才筆下的文字,更是具有把世界實體化的力量。

當然,王勃沒有隻顧個人情感抒發,你看到沒有,他時時在於現場的聽眾們互動,時時照顧著他們的同理心。到最後,“嗚乎! 勝地不常, 盛筵難再; 蘭亭已矣, 梓澤丘墟。 。。。”告訴大家一切無常,而此地情真,且惜當下吧!所謂寬時遍法界,窄也不容針,把情緒從宇宙天地歷史家國一下子收回來有那麼容易嗎?人家就煞住了,煞得那叫一個漂亮!

所謂“一為無量,無量為一”,《滕王閣序》,就是東方玄學的GIF動圖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