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7 廖寶秀:茶話與茶趣

廖寶秀:茶話與茶趣

圖為:廖寶秀

接上文《廖寶秀:明清時期的散茶和泡茶》。其實臺北故宮博物院很早就在致力於推廣傳統茶文化。1984年,我們曾經出版了一本《三希堂茶話》,專門介紹了茶的歷史。我寫了第一篇談茶的文章《茶的沖泡方法》,介紹瞭如何沖泡臺灣綠茶、青茶、紅茶,細說了常用的茶具。2002年,我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策過一個展覽,叫做《也可以清心:茶器·茶事·茶畫》。

為了準備這個展覽,我做了很多研究,其中就涉及到不少上述談到的問題。做這個展覽之後,引出了更多的關於飲茶史方面的問題,我從此之後就有做不完的研究。對每一個問題,我都會去查很多資料,沒有找到根據的,不能隨便定名,因為沒有把握。經過切實的考據之後,史料、實物都能對應得上的,我才敢下結論。

廖宝秀:茶话与茶趣

圖為:《十八學士圖》(明)

比如我最近看古畫,發覺古畫裡面,茶席上面的茶食大部分都是新鮮水果,而不是像我們今天習慣的這樣,是乾果和點心。明代的茶書裡面,講到茶器用具的時候,有一種用具被包括在內,就是“運鋒”,也就是今天我們說的水果刀,用來切水果。這個很有趣。不過我現在還沒來得及深入去研究。從我的研究來看,清代的茶人似乎沒有明代那麼多。明代有很多文人,他們在江南一帶,都很愛茶,寫了很多的茶詩,畫了很多的茶畫。這些明代江南文人的審美趣味,極大地影響了乾隆皇帝。

廖宝秀:茶话与茶趣

圖為:乾隆茶舍試泉悅性山房遺址

乾隆十六年,他第一次南巡,回京以後,就模仿無錫的竹爐山房,在玉泉山靜明園複製了一間“竹爐山房”,又在香山蓋了一個“竹爐精舍”。他訪問了蘇州的“寒山千尺雪”,回京以後,在不同的地方蓋了三個“千尺雪”。這些茶室空間,他陸續蓋了將近20個,裝潢簡潔素樸。裡面放置的,是他個人專用的茶器,也和清宮慣用的華麗彩瓷不同,用的是素雅的宜興茶壺和竹茶爐。這都是遵循明代江南文人的趣味。

廖宝秀:茶话与茶趣廖宝秀:茶话与茶趣
廖宝秀:茶话与茶趣廖宝秀:茶话与茶趣

圖為:青花、描紅三清詩茶碗(清乾隆)

他還諭令調配“三清茶”,“三清”指的是梅花、松子和佛手,其實是一種無茶之茶。喝的時候,有時會加入真正的茶葉,比如龍井。他還有一種御製的茶叫“荷露茶”,指的是泡這種茶用的水,必須是荷葉表面收集的露水。我從典籍裡面把“三清茶”的配方、製法復原出來,如今我們現代人也可以享用這種茶了。

廖宝秀:茶话与茶趣

圖為:明·文徵明《茶事圖》局部

2015年,臺北故宮博物院在位於嘉義太保的南部分院做了一個茶文化的常設展,叫做《芳茗遠播——亞洲茶文化》。在這個展覽上,我根據明代文徵明和陸師道的茶畫,復原了一間明代的茶寮。明代很多文獻裡面都提到說,一人品茶得神得幽,兩三人品茶得趣得味,七八人喝茶那就叫施茶,不叫品茶了。因此,我在展覽上擺了一個現代茶席,上面只有四個杯子,這個理念也是來源於明代人。

廖宝秀:茶话与茶趣

圖為:廖寶秀根據古畫復原的明代茶寮

我覺得,今天人的生活跟古人的生活其實沒有兩樣,我們只是古人生活的延續。我相信,所有愛茶的人都各有他偏好的項目。我自己研究器物,我的個人愛好和我的研究、我的工作可以一起結合。所以我也非常感恩,我可能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自述:廖寶秀,撰稿:石鳴,來源:一條,部分圖片來源:故宮出版社,全文完)

關於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南茗佳人高級評茶員微號:

6480348(長按複製)交流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