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大害虫——蝼蛄

蝼蛄是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蟋蟀总科,蝼蛄科昆虫的总称。蝼蛄俗名拉拉蛄,地拉蛄,天蝼,土狗等,是药用昆虫。我国大陆上常见的分布较广的蝼蛄有4种,分别是华北蝼蛄、东方蝼蛄、金秀蝼蛄、河南蝼蛄和台湾蝼蛄。


大害虫——蝼蛄

华北蝼蛄和东方蝼蛄生活史很长,均以成虫或若虫在土下越冬。华北蝼蛄三年完成一个世代,若虫13龄;东方蝼蛄一年1代或二年1代(东北),若虫共6龄。蝼蛄一年的生活分6个阶段:冬季休眠、春季苏醒、出窝迁移、猖獗危害、越夏产卵、秋季危害 。

冬季休眠阶段

当气温下降,本地区大约在10月下旬开始向地下活动,一窝一虫,头部朝下,不群居,多在冻土层之下,地下水位之上,以成、若虫越冬,第二年当气温升高到8°C以上时再掉转头向地表移动 。

春季苏醒阶段

大约从4月下旬至5月上旬,越冬蝼蛄开始活动。在到达地表后先隆起虚土堆,华北蝼蛄约15 cm虚土堆,较大,东方蝼蛄隆起虚土堆约10 cm,较小,此时是进行蝼蛄虫情调查和人工扑杀的最佳时机 。

出窝迁移阶段

5月上旬开始,此时地表出现大量弯曲虚土隧道,并在其上留有一个小孔,蝼蛄已出窝为害。正是这个阶段迁移造成苗根和土壤分离,根部失水,导致苗木死亡 。

猖獗危害阶段

5月中下旬经过越冬的成、若虫开始大量的取食,满足其产卵和生长发育的需要,造成缺苗断条的现象 。

越夏产卵阶段

6月下旬至8月上旬,气温增高、天气炎热,两种蝼蛄潜入30~40 cm以下的土中越夏并产卵。华北蝼蛄雌虫钻入土中后,先挖隐蔽室,而后在隐蔽室里抱卵。产卵50~500粒。东方蝼蛄产卵前雌虫多在5~10 cm深处做一鸭梨形卵室,每室一般产卵30~50粒 。

秋季危害阶段

8月下旬至9月下旬,越夏成、若虫又上升到土面活动取食补充营养,为越冬作准备。这是一年中第二次为害时期 [3] 。

温湿度对蝼蛄的影响

蝼蛄的活动受土壤温度、湿度的影响很大,气温在12.5~19.8°C,20 cm土温在12.5~19.9°C是蝼蛄活动适 宜温度,也是蝼蛄危害期,若温度过高或过低,便潜入土壤深处;土壤相对湿度在20%以上是活动最盛,<15%时活动减弱;土中大量施入未充分腐熟的厩肥、堆肥,易导致蝼蛄发生,受害也就严重 。


大害虫——蝼蛄

生活习性

群集性:初孵若虫有群集性,怕光、怕风、怕水、孵化后3~6天群集一起,以后分散危害 。

趋光性:蝼蛄具有强烈的趋光性,在40 W黑光灯下可诱到大量蝼蛄,且雌性多于雄性。据观察,蝼蛄对水银灯也有较强的趋性 。

趋化性:蝼蛄嗜好香甜食物,对煮至半熟的谷子,炒香的豆饼等较为喜好 。

趋粪土性:对未腐烂的马粪,未腐熟的厩肥有趋性 。

喜湿性:蝼蛄喜欢在潮湿的土中生活。有“跑湿不跑干”的习性,他栖息在沿河两岸、渠道河旁、苗圃的低洼地、水浇地等处 。

有抱卵的习性:蝼蛄在产卵前,先挖隐蔽室,而后在隐蔽室里抱卵 。

昼伏夜出性:蝼蛄在夜晚活动、取食为害和交尾,以21~22时为取食高峰 。

食性与行为特性

蝼蛄食性广,可采食菊科、藜科和十字花科等多个科的植物,不仅采食植物叶片,还采食根、茎。温度影响蝼蛄采食,20°C以下,随着温度降低,采食量逐渐减少,活动也逐渐减少,5°C时蝼蛄几乎不再活动,20~25°C有利于蝼蛄采食,高于25°C,采食量又开始下降 。

蝼蛄生活于土壤中,在土壤中挖掘洞穴,在挖掘洞穴过程中寻找食物,到了产卵期,就产卵于洞穴中。采用吸水脱脂棉作为介质代替土壤,蝼蛄可在其中挖洞、疾走和鸣叫,并在其中生长、产卵繁殖,完成各种行为活动。


大害虫——蝼蛄

蝼蛄的危害表现在两个方面,即间接危害和直接危害。直接危害是成虫和若虫咬食植物幼苗的根和嫩茎;间接危害是成虫和若虫在土下活动开掘隧道,使苗根和土壤分离,造成幼苗干枯死亡,致使苗床缺苗断垄,育苗减产或育苗失败 。

蝼蛄在中国的分布很广,华北蝼蛄主要分布在北纬32度以北地区,包括东北、内蒙古、新疆、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苏北等地。东方蝼蛄几乎遍及中国。台湾蝼蛄只分布在台湾、广东、广西、江西、四川,为害不重。金秀蝼蛄分布在广西。河南蝼蛄主要分布在安徽、湖北、陕西和四川等省的山区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