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大害蟲——螻蛄

螻蛄是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總科,螻蛄科昆蟲的總稱。螻蛄俗名拉拉蛄,地拉蛄,天螻,土狗等,是藥用昆蟲。我國大陸上常見的分佈較廣的螻蛄有4種,分別是華北螻蛄、東方螻蛄、金秀螻蛄、河南螻蛄和臺灣螻蛄。


大害蟲——螻蛄

華北螻蛄和東方螻蛄生活史很長,均以成蟲或若蟲在土下越冬。華北螻蛄三年完成一個世代,若蟲13齡;東方螻蛄一年1代或二年1代(東北),若蟲共6齡。螻蛄一年的生活分6個階段:冬季休眠、春季甦醒、出窩遷移、猖獗危害、越夏產卵、秋季危害 。

冬季休眠階段

當氣溫下降,本地區大約在10月下旬開始向地下活動,一窩一蟲,頭部朝下,不群居,多在凍土層之下,地下水位之上,以成、若蟲越冬,第二年當氣溫升高到8°C以上時再掉轉頭向地表移動 。

春季甦醒階段

大約從4月下旬至5月上旬,越冬螻蛄開始活動。在到達地表後先隆起虛土堆,華北螻蛄約15 cm虛土堆,較大,東方螻蛄隆起虛土堆約10 cm,較小,此時是進行螻蛄蟲情調查和人工撲殺的最佳時機 。

出窩遷移階段

5月上旬開始,此時地表出現大量彎曲虛土隧道,並在其上留有一個小孔,螻蛄已出窩為害。正是這個階段遷移造成苗根和土壤分離,根部失水,導致苗木死亡 。

猖獗危害階段

5月中下旬經過越冬的成、若蟲開始大量的取食,滿足其產卵和生長髮育的需要,造成缺苗斷條的現象 。

越夏產卵階段

6月下旬至8月上旬,氣溫增高、天氣炎熱,兩種螻蛄潛入30~40 cm以下的土中越夏併產卵。華北螻蛄雌蟲鑽入土中後,先挖隱蔽室,而後在隱蔽室裡抱卵。產卵50~500粒。東方螻蛄產卵前雌蟲多在5~10 cm深處做一鴨梨形卵室,每室一般產卵30~50粒 。

秋季危害階段

8月下旬至9月下旬,越夏成、若蟲又上升到土面活動取食補充營養,為越冬作準備。這是一年中第二次為害時期 [3] 。

溫溼度對螻蛄的影響

螻蛄的活動受土壤溫度、溼度的影響很大,氣溫在12.5~19.8°C,20 cm土溫在12.5~19.9°C是螻蛄活動適 宜溫度,也是螻蛄危害期,若溫度過高或過低,便潛入土壤深處;土壤相對溼度在20%以上是活動最盛,<15%時活動減弱;土中大量施入未充分腐熟的廄肥、堆肥,易導致螻蛄發生,受害也就嚴重 。


大害蟲——螻蛄

生活習性

群集性:初孵若蟲有群集性,怕光、怕風、怕水、孵化後3~6天群集一起,以後分散危害 。

趨光性:螻蛄具有強烈的趨光性,在40 W黑光燈下可誘到大量螻蛄,且雌性多於雄性。據觀察,螻蛄對水銀燈也有較強的趨性 。

趨化性:螻蛄嗜好香甜食物,對煮至半熟的穀子,炒香的豆餅等較為喜好 。

趨糞土性:對未腐爛的馬糞,未腐熟的廄肥有趨性 。

喜溼性:螻蛄喜歡在潮溼的土中生活。有“跑溼不跑幹”的習性,他棲息在沿河兩岸、渠道河旁、苗圃的低窪地、水澆地等處 。

有抱卵的習性:螻蛄在產卵前,先挖隱蔽室,而後在隱蔽室裡抱卵 。

晝伏夜出性:螻蛄在夜晚活動、取食為害和交尾,以21~22時為取食高峰 。

食性與行為特性

螻蛄食性廣,可採食菊科、藜科和十字花科等多個科的植物,不僅採食植物葉片,還採食根、莖。溫度影響螻蛄採食,20°C以下,隨著溫度降低,採食量逐漸減少,活動也逐漸減少,5°C時螻蛄幾乎不再活動,20~25°C有利於螻蛄採食,高於25°C,採食量又開始下降 。

螻蛄生活於土壤中,在土壤中挖掘洞穴,在挖掘洞穴過程中尋找食物,到了產卵期,就產卵於洞穴中。採用吸水脫脂棉作為介質代替土壤,螻蛄可在其中挖洞、疾走和鳴叫,並在其中生長、產卵繁殖,完成各種行為活動。


大害蟲——螻蛄

螻蛄的危害表現在兩個方面,即間接危害和直接危害。直接危害是成蟲和若蟲咬食植物幼苗的根和嫩莖;間接危害是成蟲和若蟲在土下活動開掘隧道,使苗根和土壤分離,造成幼苗乾枯死亡,致使苗床缺苗斷壟,育苗減產或育苗失敗 。

螻蛄在中國的分佈很廣,華北螻蛄主要分佈在北緯32度以北地區,包括東北、內蒙古、新疆、河北、河南、山西、陝西、山東、蘇北等地。東方螻蛄幾乎遍及中國。臺灣螻蛄只分布在臺灣、廣東、廣西、江西、四川,為害不重。金秀螻蛄分佈在廣西。河南螻蛄主要分佈在安徽、湖北、陝西和四川等省的山區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