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122處!唐山為啥這麼多以“屯”為名的村莊?

提起屯大家都不陌生,在唐山大地的村落中,以屯為稱的地名共有122處。這些屯主要分為兩類:其一是官屯,如劉官屯、李官屯、朱官屯等共有37處;其二是家屯,如梁家屯、周家屯、陳家屯等,共有29處,二者佔半數以上。當然還有一些按方位地貌而稱的屯及孩兒屯、新軍屯等較為獨特的村稱。歷史將眾多屯的地名留在唐山大地,也為我們留下了屯的歷史演變的脈胳。

新軍屯是最早帶屯字的地名

屯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早有記載。在商周時期,屯的讀音為純,其含義為衣服鞋帽的鑲邊;又一含義為“大”,如《詩經·小雅》“錫爾純嘏”中的“純嘏”,即為大福之義。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屯的含義發生了變化,與軍隊聯繫在一起,如屯兵、屯田等,有了聚集的意思。

三國時期,曹操擊敗袁紹後,北上遠征烏恆,在新軍屯一帶召募新軍,補充兵力和糧草,因此留下新軍屯的地名,這是唐山最早帶屯字的地名。

唐太宗於貞觀十九年二月親率大軍從洛陽出發,經幽州、過碣石、出榆關,連克四城,平定遼東。十一月入榆關返回幽州。唐太宗曾在唐山一帶多處駐軍屯兵,相傳遷西縣的羅屯便是當年太宗屯軍之處。後世河南移民遷此建莊,為藉此處曾是太宗駐兵屯軍之處的洪威,百邪不敢侵入,便取名為“落甲屯”。因落甲屯與羅家屯諧音,日久,便喚成了羅家屯。其後因喚得口順,又喚成了羅屯沿用至今。

帶屯字的地名多數建於明朝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在長城邊塞實行屯田制,分為軍屯和民屯,軍隊中的士兵三分守城,七分種田,也就是軍屯;民屯則是召募移民來邊塞定居補充耕戶,並詔示天下禁止俘獲或搶掠和買賣良民為奴。如發現庶民家中存養奴婢者,將被杖擊一百,並立刻釋放奴婢從良。實行極輕的稅賦政策,鼓勵民屯的積極性。無論是官府給牛或自備耕牛的農戶,均為每畝田只收一斗租。這些政策對於明朝初期的恢復農耕、補充國庫軍糧起到重要作用。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再次下詔,號召遷移民來長城邊塞開荒種田,並規定“每戶給田十五畝又二畝菜田,如有餘力多開荒者,新田免交租稅” 。此舉極大地促進了移民北遷長城一帶屯田開荒。

明成祖繼位遷都北平後,更加重視屯田。永樂元年,明成祖下詔讓各地流民遷居京都四周、京東長城一帶屯田,對遷此的農戶特免三年差稅。永樂二年,又下詔從江淮地區大批向京東大地移民。於是,唐山大地出現了移民潮,民屯驟增。為便於對移民的管理,規定“土民為社,移民為屯”,土民即原居住民和先來的移民,永樂二年之後遷來的為新移民。灤州一帶共建社41處,屯26處。此後的移民村落皆以屯稱,其中的“官屯”為軍墾戶,其收成十分之一交軍糧;“家屯”為民屯戶,即舉家遷來,以族中大姓為稱。按地域分佈,大多集中到豐潤、遵化、玉田三縣,帶屯的地名,豐潤有22處,遵化有23處,玉田有41處,這也凸顯了當時移民定居的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