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 為什麼《孫子兵法》中的戰法只有“奇正”兩種?


為什麼《孫子兵法》中的戰法只有“奇正”兩種?

孫子兵法“兵勢篇”說:“戰勢不過奇正。”

這句話往往被大家忽略,在註解中一帶而過,似乎沒有人重視過,一位兵法研究的老兄發問:為什麼說“戰勢不過奇正”?

這引發了我的一些思考,也順便理一下關於“奇正”運作的一些思路,它是造勢、用勢的關鍵點,也是用上《孫子兵法》的鈐鍵。

一、何為戰勢,何為奇正?

戰勢與奇正是兩個核心概念,正確理解這兩個概念是解開這個問題的關鍵。

1、關於戰勢

目前關於戰勢的理解大概有兩種,一是詞典中的解釋:作戰的一般方式、方法;另一種是爭奪優勢和主動地位。

關於作戰的一般方式、方法,這個比較比較普遍,施子美說“奇正者,戰之常勢”,劉寅、何守法都認為“戰勢即戰陣之勢”,對這句話一帶而過的注家們,之所以沒有多費筆墨,也是基於這種普遍的解釋。

關於爭奪優勢和獲得主動地位的解釋,主要是江貽燦的觀點,他認為“戰勢就是爭奪優勢和主動地位,以最有效地釋放戰爭力量”。

實際上,這兩種關於“戰勢”的理解可以統一起來,江貽燦的觀點是“戰勢”的目的,而理解成一般作戰的一般方式、方法是表現形式。

2、關於奇正

在奇兵與正兵這個概念上,估計絕大多數注家都理解錯了,或者理解得過於單一、對立,最離譜的當屬“奇”不讀qi,而讀ji。

而且這類人還洋洋得意的說“你們都錯了”,奇兵是餘奇,是預備隊,當然關於讀音也是學術領域頗有爭議的一點。

讀ji,還是讀qi的問題,讓學術界研究去吧,曾有古文字研究者認為,那些強調“奇”不讀qi而讀ji的人是學術造假。

至於是不是學術造假,還是由學術界去鑑定吧,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奇兵肯定不是預備隊,預備隊既可以是奇兵,也可以是正兵,而且預備隊的使用是有條件的,不是什麼時候投入都能發揮作用,詳情在頭條的專欄《孫子兵法戰術體系》“兵勢篇”有過詳細闡述,這裡不再贅述。

那麼,正確的“奇正”是什麼呢?

施子美說:“不示以正,無以致敵之來;不制以奇,無以致敵之敗。”

從這個解讀上看,“正”的重點在“示”,“奇”的重點在“制”,也就是說,“正”是用來調動敵人、牽制敵人、吸引敵人的(也包括曹操所言行動上的“先出為正”,以及正面、守常之“正”),“奇”是用來出奇制勝的,打破對方的心理平衡,衝破對方的組織(也包括行動上的後出為“奇”,以及側翼、迂迴、靈活機動、突擊之“奇”)。

就像我們熟悉的“圍點打援”,從不變的靜態上看(因為奇正是不斷變化滴),“圍點”的兵力就是“正兵”,“打援”的兵力就是“奇兵”。

“佯攻”也是“正兵”,為出奇制勝創造條件。

《說文》:“奇者,新也。”奇所創造的就是出人意料,攻人無備,不同尋常,也就是《孫子兵法》所言“出其不意,攻其無備”。

奇所要創造的效果是在精神上沒有預料到,沒有絲毫心理準備,突然之間打破了心理平衡;在物質上攻其無備,沒有任何工事、人員、武器等方面的準備。

也就是說,你所用的“奇”,一旦被對方看破或洩露出去也就不是“奇”了,變成了正;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招,被大家熟知,也就談不上“奇”了,故孫武子說“戰勝不復”。

可見,在實戰中“奇正”沒有辦法完全分開,或者說也不能對立起來,它們是一枚硬幣的兩面,難以分開,甚至不太容易區分,正如李靖所言“無不是奇,無不是正”。

明朝何良辰說:“有正無奇,雖整不烈,無以致勝也;有奇無正,雖銳無恃,難以控御也。……故善用兵者,自能使正之整治,使奇之分移。”

所以,奇正之用,完全要因敵、因地、因人而動,懂得變通。

為什麼《孫子兵法》中的戰法只有“奇正”兩種?

二、奇正如何運轉?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在《孫子兵法》的思想體系中,奇正運作主要是基於“軍形篇”所優化組合好的自己可以掌控的力量。

也就是說,奇正相生、奇正之變是運用自己的力量,而非藉助外界力量來實現,換種說法就是,奇正運作是造勢、用勢,而非借勢。

按照“兵勢篇”提供的方法,勢的形成主要從三個方面展開:

1、勢之實現的基礎要素

孫子曰:“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鬥眾如鬥寡,形名是也;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虛實是也。”

如果說“軍形篇”形成的是靜態之勢,那麼,“兵勢篇”則是運轉出來的“勢”,運轉則需要人、財、物的運作,而這個運動必然需要最基本的保障因素,故孫武子給出了分數、形名、奇正、虛實。

分數,是軍隊的編制、人數、崗位職責、考核等。有位資深兵研老兄提出一個思路,他認為,分數不是講編制、人數之類,分,是分配作戰任務,數,是行動標準和績效監控。

實際上,行文到第五篇,將分數解讀為“分配任務,分解動作標準,以及考核監控”,或許更準確,更實用。

形名,是指軍事行動的指揮系統,古代主要是聲音和視覺兩個方面,來指揮和調動部隊使之協同一致,今天的指揮系統更完善,但原始的指揮系統亦有其存在的價值。

奇正,就是分兵變化創造出來的“機”,或說轉折點、臨界點等,以創造點上的效應。

虛實,創造面上的勢,在對方“虛”的地方,或意想不到、沒有防備的地方集中兵力突然出現,或在關鍵點上集結數倍於對方的兵力。

有了分數、形名、奇正、虛實的綜合運用,也就有實現了有利於我的態勢,突破對方的心理防線,衝破對方的組織。

2、奇正相生、相變以造勢

李靖說,以正為正,以奇為奇則是不知奇正,實踐中的奇正,是無不是奇,無不是正。

也就是說,奇正本身就難以很清晰、沒明確的分辨,戰前所定義的奇與正,到了“紛紛紜紜、渾渾沌沌”的戰場上之後,可能就轉變了。

那麼,奇正相生怎麼造出來的勢呢?

施子美說:“奇正者,術也;用奇正者,機也。”

奇正之用核心在於創造“機”,關於“機”,《兵經百字》中有定義,可以參考。

它這樣定義:“勢之維繫處為機,事之轉變處為機,物之緊切處為機,時之湊合處為機。”

從“機”的定義上不難發現,維繫戰局運轉的決定性要素是“機”;事態變化的關鍵點,使事物積蓄量變發生質變的方向或臨界點是“機”;關係事物發展的要害部位是“機”,就像打蛇打七寸;各種時間差的種種有利戰機是“機”。

也就是說,一方面是你通過奇正用兵變化,以調動對方也跟著變化,在這變化中就會出現上述所講的“機”;另一方面是你的奇正之變,朝著某一個“機”的目標而展開,最終實現“轉機”的實現。

3、摧枯拉朽之勢由勢險節短來實現

在《孫子兵法》兵勢篇給出的用勢方法是:①勢險;②節短。

勢險,在於位勢的取得,通過奇正運作,獲得了什麼樣的高度,無論是“千仞之谿”上決水,還是“千仞之山”上轉圓石,都會形成不可擋之勢。

節短,是節奏的控制,時機到了必須一鼓作氣,不給對方任何喘息的機會,或者說,該快的時候“其疾如風”,該慢的時候“其徐如林”,該休整練基本功的時候“不動如山”,該攻擊的時候“侵掠如火”。

有了足夠高的位勢,把握住了節奏,摧枯拉朽之勢也就是形成了,這是用勢之根本。


為什麼《孫子兵法》中的戰法只有“奇正”兩種?

三、奇正是力量運用的核心

說《孫子兵法》是作戰力量運用的一整套方法,集中體現在軍形、兵勢、軍爭、虛實、九變這幾篇,而奇正也是這幾篇運用之關鍵。

1、攻守中藏“奇正”之形

攻守,是“軍形篇”的核心內容,其核心思想是排兵佈陣,但很多讀者往往容易把“軍形篇”理解偏了。

如果從陣法的角度理解,“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它實際上就是講攻守之形。

關於陣法,是一種戰鬥隊形的配置,為實現古代戰場環境下統一指揮和協同動作而產生的。(《古代陣法》)

換一種說法就是,各種戰鬥隊形的排列組合。

在《孫子兵法》軍形篇的思想中,以“攻守一體化”的作戰力量優化組合中,其中必然藏有奇正之形。

外在形態上,要有正之威勢,也要有奇之險峰,只有面上的聲勢,沒有“奇”之制高點上的壓力,就無法從根本上以靜態的勢壓迫對方,造成彼方士氣之波動,我方士氣之高漲。

在攻守一體的思想中,既要體現其不敗之守,又要能實現戰機出現時的機動攻擊之“奇”。

從這個角度看,攻與守的轉變,需要“奇正之變”、“奇正相生”所創造出來的“機”,這個機就是前文講的轉折點、臨界點、切入點、機會點等,通過兵力的運動、攻擊而實現。

企業應用中,營銷之奇,在於有亮點、有新意,這樣才能被關注、被傳播,才容易脫穎而出,再加上其他要素“正”的配合,促使其勢能更加強大,如果借上時勢,甚至可以使行業中的領導者“懷疑人生”,感覺自己好像即將落伍了一樣,那奇正之形的威勢就徹底顯現出來了。

2、分合中定“奇正”之策

有兵法曰:“合之以觀其治,分之以觀其變。”

由此可知,分合之用在變,分合之本在治。

詐立、利動、路徑、節奏,都是分合之用,是有分有合,能分能合,時分時合的表現,是以己之分合,來誘導敵之分合的表現。

然鵝,離開指揮系統的高效、統一,離開治氣、治心、治力、治變的內部管理,這分合之用多會被對方所利用。

分合是常法,由於《孫子兵法》中並沒有明確講“分合”,只提了一句“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因此“分合”這個概念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事實上,沒有分合就沒有奇正。

分合是奇正變化所必須依賴的一種手段,奇正是“分”或“合”出去的每一支隊伍的作用方式,或賦予“分”或“合”出去每一支隊伍的任務或使命,也可以理解為角色。

也就是說,用兵必有分合,分合之中必有奇正之策。

關於分合與奇正詳見《孫子兵法戰術體系》之“ ”。

3、虛實中有“奇正”之勢

奇正與虛實都是造勢用勢的應用要素,“善戰者求之於勢”的“勢”主要就是通過奇正相生與虛實變化而實現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虛則是“奇”是好兄弟,實與正是好夥伴,它們配合起來才能實現“以實擊虛”的效果。

而這個“虛”,不僅僅是薄弱環節,不是對方的弱點,更多是決勝點,是戰略重心。

由此可見,虛實之中也必然有“奇正”的運作之勢。

4、機變中運“奇正”之法

奇正運作的一條主線就是“變”,這個變在九變中主要體現的是“因”的智慧,因人、因地、因組織而變,而這其中必然有奇正之法的存在。

為什麼《孫子兵法》中的戰法只有“奇正”兩種?

以上是關於“奇正”定義,奇正運作在戰術運作幾篇中的體現,實際上,奇正之思想也存在於《孫子兵法》十三篇各篇中,存在於戰爭的時間、空間之中,在《孫子兵法》結構與流程中也可以體現這一思想。

比如,始計篇上半部講評估彼我之可以使用的作戰力量,並從中做到審勢察機,下半部則是“兵者詭道”之變,並闡述了四示八權之法,這不正是“奇正之變”的最佳詮釋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