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3 格律詩基礎知識

格律詩基礎知識


格律詩基礎知識

一,什麼是格律:

格律即指:格+律。

格,包括:起、承、轉、合、平仄、字數、對、粘、替、對偶和壓韻。

律,包括音律、聲律和韻律;格加律合起稱格律。

格律:一般指 五言八句律詩,

七言八句律詩,

十句以上排律詩

三種詩體。

我們主要先講七言律詩(以下簡稱七律)。學會了七言律詩,可以舉一反三。即學會了七律,五律和排律(也稱長律),甚至包括填詞(詞也有平仄、對偶和壓韻),都會迎忍而解。就平仄而言,五律是將七律每句的前兩字去掉就成五律了,而排律是七律句子數量的延長。這種延長也是以聯的形式延長,構成聯對關係,而不能單句延長,十一句的詩就不是排律了,當然也沒有單句結束的詩,律必須保持八句。與七絕的四句呈明顯的區別。

二、簡單瞭解古體詩,近體詩:

古體詩:

也稱古詩、古風,是語言古樸、格律比較靈活的一類詩歌體裁的總稱。古體詩不求對仗,平仄靈活,鄰韻可通押,篇中可換韻,因此較之

今體詩更為自由。如李白的《行路難》、杜甫有《三別》,白居易的

《賣炭翁》,都是這類詩歌中的名篇。《長恨歌》、《琵琶行》這類

作品所承載的大量內容與情感,是近體詩所難企及的。

近體詩:

近體詩是相對於古體詩的一種詩類形式。形成於唐代,得以盛行,

唐代人為了與不受格律限制的古體詩相區別,故將其取名為近體詩,也

稱今體詩。近體詩格律極為嚴整,其特點主要體現在:

“四定”:即除排律外,

“篇有定數”,每首詩的句數是固定的;

“韻有定位”,押韻的位置是固定的,韻腳極為規範;

“字有定聲”,詩句中各字聲調的平仄也是固定的;

“聯有定對”,其律詩中間各聯要求例用對仗。

與古體詩相比,近體詩的形式更加齊整,節奏更加和諧。如此較古體

詩增加了更多的限制。寫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近體詩包括:

絕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

律詩(五言八句、七言八句)

排律(五言、七言十句以上)三種。其中,以律詩的格律作為基準,

絕句的格律相當於半首律詩,而排律則是律詩在句數上的延長。

三、平仄:

古代漢語的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傳統的音韻學把它分為

平仄兩類,“平”為平聲,聲調平直,是長音;“仄”即側,是不平的

意思,包括上、去、入三種。

古人中所說“天子萬福”的四聲,沒有深入研究過,但出處是:漢語

聲調有四聲,是齊、梁時期文人的發現。梁武帝曾經問朱異:“你們這幫

文人整天在談四聲,那是什麼意思?”朱乘機拍了一下馬屁:“就是‘天

子萬福’的意思。”天是平聲,子是上聲,萬是去聲,福是入聲,“平上

去入”就構成中古漢語的四聲,“上去入”又合起來叫仄聲。

這四聲中,最成問題的是入聲。梁武帝接著又問:“為什麼‘天子壽考’不是四聲?”天、子、壽是平、上、去,“考”卻不是入聲,可見當時一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麼是入聲。 似乎這入聲從古到今都是問題。

現代漢語的四聲:

即一聲平,二聲揚,三聲拐彎,四聲降。

一二聲是平,三四聲是仄。可還要考慮入聲,南方有些地方方言中能體會到入聲,北方人,大多體會不到。但有些入聲(而不是全部),已經

歸入到現代漢語中的一聲和二聲中去了,還有些歸入到三聲和四聲中去了。比如:用現代拼音來看,,“白”“白”字讀作二聲,即陽平;“屋”字

讀作一聲,即陰平,他們在平水韻中卻都是仄聲。這個怎麼辦?只有靠平

時多讀古人作品,用錯一次記住一個就行了,常用不是很多。

平仄中入聲是難點:

如:“白”字為入聲,那麼,幾乎所有含有白字旁的字,都是入聲。例如“泊、粕、伯、柏、帛、舶、箔、珀……”等等(泉字除外)。記住一個“白”字,就等於記住了相鄰的一大部分。

如:“曷”字,它也屬於“入聲”,根據上面的推論,那我們只要見到任何字裡,含有這個“曷”字,立即毫不猶豫地判定它為仄音字(入聲)。比如“喝、褐、渴、羯、揭、遏、葛……”也能據此記住一大部分。

如:入聲“賣”字,“讀、贖、犢、瀆、牘、櫝、黷……”。

如:“合”---鴿、塔、答、蛤、閤、盒……;“副、富、福、輻……”都是可以引深至相關的偏旁來加以區別的。

如:“滴、嫡、嘀、謫、摘……”,“弗、佛、拂、氟……”;“碟、蝶、堞、諜、牒、揲、蹀、喋、鰈……”;“插、鍤……”等 。

如:“竹、笛、得、德、石、託”等等,用的多了,記住一個是一個,根本不需要去死記的。

我們看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是名句。大家

都知:

上句和下句的第2.4.6個字要平仄相對

(就是一平一仄相反的意思),"含”字是平聲,"泊”字帶白旁,你肯定覺出了吧,這個字是入聲。

總之,寫律詩我們用平水韻,大致可依現代拼音的一二三四聲先來區別,再加以區別入聲字,就可以了。而如果普通話說的好,再用新韻寫律詩,不必考慮入聲字,你掌握的平仄基本是可以了。

四、對粘:

一首五言、七言律詩的八句中,共有四聯,兩句成一聯

一二句為 首聯,也稱 起句;

三四句為 頷聯,也稱 承句;

五六句為 頸聯,也稱 轉句;

七八句為 尾聯,也稱 合句。

在每聯中,第一句為出句,第二句為對句。

律詩的“對”和“粘”就是在本句(指本聯)和鄰句(指鄰聯)

之間的平仄“反同”關係。

律詩有“對”和“粘”的講究,實際上與平仄緊密相關,是平仄相反和相同的意思。

所謂“對”,相對,對立,是指每聯出句與對句,亦指上下句。

平仄關係必須是相反的,也就是在對句的二四六字,與出句的二四六字平仄關係是相反的,對立的。而粘,相同,一致,是指上聯對句的二四六與下聯出句的二四六字平仄關係是相同的,懂得了這個對粘關係,就不用死記那格律的四種格式。

看毛澤東的《登廬山》一詩中的對粘關係(按平水韻):

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裡可耕田?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這是一首平起平收首句押韻式七言律詩,上面的平仄關係除一三字可平可仄外,都是按對粘關係而作,請參照以上平仄關係先來看“對”的關係:

首聯:

出句二四六字與對句二四六字,山平-上仄;峙仄-蘢平;江平-百仄;

頷聯:

出句二四六字與對句二四六字,眼仄-風平;洋平-雨仄;世仄-江平;

頸聯:

出句二四六字與對句二四六字,橫平-下仄,派仄-吳平,黃平-白仄;

尾聯:

出句二四六字與對句二四六字,令仄-花平,知平-裡仄,處仄-耕平。

以上是:

平仄平

仄平仄,

或仄平仄

平仄平 是不是相反?這就是所謂的“對”。平時經常看到有人

指出詩句裡的“失替”,不是指這裡聯的相“對”失誤,而是指本句裡

二四六字沒有按照“平仄平”或“仄平仄”來交替。即把“平仄平”,

變成了“平仄仄”;把“仄平仄”,變成了“仄平平”,其中四六字同仄

或同平,在一句裡二四六平仄沒互換,這就是“失替”。我們說本聯相“對”,是說如果兩句中二四六字同平或同仄,就是一聯中的兩句中二四六字平仄不相反,就叫“失對”。

再看相“粘”的問題。前面說過,相粘是在相鄰聯句之間,即頷聯的第一句二四六字與首聯的第二句二四六字相粘(注意,是下粘上,而不能上粘下),以此類推,頸聯的第一句與頷聯的第二句對應的二四六字相粘,尾聯的第一句與頸聯的第二句的二四六句相粘,相粘除首聯第一句和尾聯最後一句外,只有六句可相粘,也就是平仄要相同。例如:看上詩:

頷聯第一句與首聯第二句二四六字相粘,

即:眼仄--上仄,洋平--蘢平,世仄--百仄;

頸聯第一句與頷聯第二句二四六字相粘,

即:橫平--風平,派仄--雨仄,黃平--江平;

尾聯第一句與頸聯第二句二四六字相粘,

即:令仄--下仄,知平--吳平,處仄--白仄;

以上看出,是不是平同平,仄同仄呢?是不是相同呢?這就是所謂的

“粘”,平仄一致的意思。與上面的失對一樣,反過來我們說如果相鄰兩句的二四六字平仄相反,那就叫“失粘”。

五、七律的四種基本格式:(以平水韻為韻律的)

七律平起平收(首句押韻)一式

⊙平⊙仄仄平平,(韻)

⊙仄平平⊙仄平。(韻)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韻)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韻)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韻)

例詩: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天:一先】 押韻

夕貶潮州路八千。【千:一先】 押韻

欲為聖明除弊事,

肯將衰朽惜殘年。【年:一先】 押韻

雲橫秦嶺家何在,

雪擁藍關馬不前。【前:一先】 押韻

知汝遠來應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邊。【邊:一先】 押韻

七律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韻)二式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韻)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韻)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韻)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韻)

例詩:杜甫《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見群鷗日日來。【來:十灰】 押韻

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始為君開。【開:十灰】 押韻

盤飧市遠無兼味,

樽酒家貧只舊醅。【醅:十灰】 押韻

肯與鄰翁相對飲,

隔籬呼取盡餘杯。【杯:十灰】 押韻

七律仄起平收(首句押韻)三式:

⊙仄平平⊙仄平,(韻)

⊙平⊙仄仄平平。(韻)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韻)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韻)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韻)

例詩:陸游《書憤》

早歲那知世事艱,【艱:十五刪】 押韻

中原北望氣如山。【山:十五刪】 押韻

樓船夜雪瓜洲渡,

鐵馬秋風大散關。【關:十五刪】 押韻

塞上長城空自許,

鏡中衰鬢已先斑。【斑:十五刪】 押韻

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間:十五刪(平),十六諫(仄)】 押韻

七律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韻)四式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韻)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韻)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韻)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韻)

例詩: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

初聞涕淚滿衣裳。【裳:七陽】 押韻

卻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詩書喜欲狂。【狂:七陽】 押韻

白日放歌須縱酒,

青春作伴好還鄉。【鄉:七陽】 押韻

即從巴峽穿巫峽,

便下襄陽向洛陽。【陽:七陽】 押韻

在寫律詩前或者欣賞朋友的作品,要選取哪種格式或者鑑賞作品屬於哪種格式,先看首句的第二個字,律譜的格式是規定的,按理應該看前兩個字,但因一,三,五不論有時詩的意境需要,一可能平仄變化為互換,而二,四,六分明是固定的,因此看首句的第二個字定律譜。

如果第二個字是平聲,就是平起,是仄聲,就是仄起.

同時,平起平收首句入韻式、仄起平收首句入韻式兩種格律詩中共有五個韻腳,分別在一二四六八句的最後一字的位置上(注意,首句韻可借鄰韻,也可押,也可不押,押了就是五個韻,不押就是四個韻);而其他平起仄收,仄起仄收兩種格式均為四個韻腳,分別在詩的偶句,即二四六八句最後一字的位置上。

注:首句平聲結尾都要押韻,例譜已標出。⊙==可平可仄。

把七律前兩個字去掉就是五律的格律譜,這裡略去,大家可以參閱自悟。

六、對仗:

我們前面首先講了平仄聲律,楹聯基礎,五言,七言絕句,目的就是為七律打基礎。因為在律詩裡,要求除首聯和尾聯外,其餘各聯用對仗,學習對仗是必須的。

對仗又稱對偶、排偶、隊仗。它是把表示相同或對立概念的詞語放在同一聯兩句相對應的位置上,使之呈現出相互映襯的狀態,進而使語句更具有韻味,更能增強詞語的表現力。

近體詩對偶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是要求同一聯上下兩句的平仄關係必須相反;

其次,是要求兩句句型相同,句法結構也要保持一致,

例如: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述補結構對述補結構,

以單純詞對單純詞,以合成詞對合成詞等;

第三,是要求上下兩句相同位置上詞語所屬的“詞性”相互一致,

例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詞對形詞等;

第四,相對詞語的詞彙意義也應當相同。

注意,這裡所說的詞彙意義相同指的是同類物體和事物,是一個宏觀的概念,不是微觀上的完全詞義相同的意思,如果那樣就成合掌句了,在詩裡上下兩句意義完全相同,就浪費了句子,這類問題就是我們通常講的“合掌”。

為什麼要相對詞語的詞彙意義也應當相同呢?

例如:“花”是美麗的,拿什麼與“花”對偶是不言而喻的了,誰都會想相關的,鳥,魚,蟲,水,月,嬋之類。與“鼠”來對偶,顯然是不合適的。所以,要正確理解。也就是說上下句意境不可不倫不類,相差甚遠不搭界。

例如:天文、地理、器物、服飾、植物、動物、行為、動作等表示同一意義範圍的詞才可以為對;

第五,要避免同字相對。對仗的運用有嚴有寬,因而有工對、寬對、鄰對、借對、流水對、扇面對等各種不同類型的對偶。在內容上則有事對、言對、正對、反對等各種名目。對仗可使詩句在形式上和意義上都顯得整齊勻稱,給人以強烈的美感,這也是漢語所特有的藝術手段。

網上詩群遍佈,常見對子,律詩。有的淡然無味,有的令人眼目一新,耐回味。這是因為:

其一,有的對仗合掌,幾乎是一個意思,出句再好,對句不能支撐,不能挽救,感覺就失衡洩氣了;

其二,雖然不合掌,但是意思沒有起伏,景物沒有層次,肯定也不是成功的;

其三,是對句沒有一點邏輯關係,只是強調詞性相對,可忽視對句的邏輯,就是沒道理的意思,一點都沒道理,覺的很牽強。

由此而引發我強調一下,都喜歡楹聯,感覺題材簡潔,蘊育深,活波,廣泛。但真要自己動筆動腦又覺得力不從心了,茶壺煮餃子,心裡有數,卻倒不出。一提對仗頭疼無從下手,不知道咋對,尤其是初學者,望而生畏。但,喜歡律詩必過楹聯關,這是基礎之步必邁,這條路難繞。對仗即是基點亦是難點。

看例:

1,“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如果說這句改成:

“早鶯爭暖樹,新燕啄春泥”,也未嘗不可,雖然兩字之差,立刻感覺不同了,沒了趣味兒。而添上“幾處”、再用“誰家”這樣的詞來承接

對仗則詩趣頓生。

2,“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這樣的對仗,沒有痕跡,讀來不感覺對仗,仔細推敲卻非常工整。

為什麼呢?值得思考。我們平時寫詩,剛寫出上句,就急著想對仗的事情,忙於找合適的詞來對。錯了!先明確自己想表達什麼,想說什麼。而不是被用詞來困住。這就是前人說的“意是主,詞是僕”。主子必須能使喚動僕人,不然體統不成也!當然,這個需要多讀,多練,多積累,多思考。

對仗兩句忌平平淡淡,必須有波瀾,有迭起。發洩情緒,感慨。景物,有層次,有遠近,有大小。情感,有波動。否則死水一潭,毫無生機!

例如: 韓愈的

“欲為聖朝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這樣的情感波動,讀後令人心靈震撼!是因為詩人的憂憤之情浪潮迭起,卻化在這本來死板,卻能用活的對仗之中了。當然,這種有波瀾,無痕跡的對仗也並非一日之功,需要不斷的審視自己的作品,品味自己的功力,不斷的總結。

是為了對仗而對仗,還是用對仗這種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意思!

記住,對仗只是形式!過分注重形式,必然導致對仗的呆板。

對仗是死規矩不能破,但昇華意境,煉字,酌詞自然效果甚佳。

順便提一下關於意境的理解,一接觸楹聯,詩,詞大家首先的概念:意境,就詩體而言,意境是個完美的藝術表現手法,應該說可以集多

種素質的綜合反映。如基礎,學識,經歷,閱歷,觀察,審視,興趣,愛好,積累等等不無關係。因為意境不是憑空來的,全靠經歷也不盡然。但凡思路廣下筆輕鬆信手拈來好句者應該說都具備以上的素質。每個字除了本義還有引申義,派生義,詩是靠字來編織的,因此煉好字,表達最佳意境,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很重要,也很必要。更何況藝術是不分家的。這樣才能保證意境的雋美。

七、重點介紹幾種對偶形式:

(一)工對:就是近體詩中使用得十分工整的對仗,稱為“工對”。

要想做到對偶工整,一般必須用同一個門類範圍內的詞語為對,對偶還必須用同類詞性,

即:名對名,動對動,代對代,副對副,虛對虛等。

例如: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閒居時寫的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對偶就十分工整。

詩中“一行”對“兩個”,是數量結構對數量結構;

“白鷺”對“黃鸝”,是鳥類名詞結構相對;

“青”對“翠”,是顏色名詞相對,

“萬”對“千”,是數詞相對,這些都是同類相對,堪稱工對中的典範。

(二)寬對:是近體詩中的一種,是與工對相對的一個概念。相對於工對而言,寬對是一種不是很工整的對偶,一般來說,只要兩句句型相同,相對的詞的詞性相同,即可成為對偶。由於這種對偶要比鄰對的要求更加寬泛一些,所以稱之為寬對。寬對只要求以:

名詞對名詞,形詞對形詞即可。

例如:黃庭堅的《合龍門潘秀才見寄》的第二聯,

“明月清風非俗物,輕裘肥馬謝兒曹”,就是寬對,

明月對輕裘,清風對肥馬,非對謝,俗對兒,物對曹,都不是同類相對,所以是寬對。

而事實上,我們大多數的格律詩,仔細看看,也大多屬於寬對類型的。

(三)流水對:流水對是指相互對偶的上下句之間在意義上往往一氣呵成,即只有兩句合起來,才能表達一種完整的意義,而如果分別來讀則沒有意義,或至少意義不全。

同一聯中的出句和對句,從形式上看是兩句話,但實際上是一整句話分為兩句來說。也就是說,出句和對句在理解時,應該如流水般貫穿下來,所以稱為流水對。

例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尾聯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再看杜甫《秋興八首·其二》的尾聯

“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就是這樣的流水對,一般來說,流水對常用在尾聯。“流水對”無論是在律詩中還是在對聯中都很受人欣賞,藝術性較高,一首詩中只要有一聯流水對,就顯得增加了幾分靈動之氣。

例如:再看唐朝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中的詩句: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第一句,“欲窮千里目”,意思是說怎樣才能看的更遠呢?實際上是個問號,所以下句則回答只有更上一層樓才能看到的更遠。如果我們單獨拿出一句來看,你肯定不明白是什麼意思,因為一句沒有表達完整的意義,所以不會明白,但如果要合起來意義一下子就明瞭了。這就是“流水對”。

八、關於壓韻:

押韻,是指在詩文中,把相同韻部(所為有韻部,就是把同韻母的字歸為一類,這種類別就叫韻部)之字放在不同句子的規定位置上,一般都把韻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韻腳。詩句押韻,不僅方便記憶和吟誦,更為作品增添了節奏感和聲調和諧之美,因此押韻成為了增強詩歌音樂性的重要手段。近體詩為了追求聲調和諧,便於記憶,對於押韻極為講究,由此產生了專門指導押韻的工具書,如《唐韻》、《廣韻》等等,而我們現在所大量使用的《平水韻》,為金代山西平水縣人王文鬱所編,因此而得名為《平水韻》。

押韻,也稱壓韻,有幾個硬性規定:

一是偶句押韻,即詩的二四六八必須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

二是隻押平聲韻,因為按照近體詩的體例,如果押仄韻,讀起來就會感到非常拗口;

三是一韻到底,就是說中間不換韻,古體詩允許中間換韻,而近體詩則不允許;

四是忌重韻和同義字相押。重複一韻字在詩裡這是近體詩大忌,一首詩裡韻字出現“花”、“葩”或是“芳”、“香”,是同義字做韻腳,也是近體詩所不允許的。

九、“押韻八戒”的說法,即:

(一)戒“落韻”。落韻,也叫出韻。這個很好理解,因為近體詩的押韻就要求只能一首詩裡押一個韻,所有的韻腳的字都要在《平水韻》中的一個韻部之內。把別的韻部的字拿來做韻腳就不允許,那就是“落韻”。例如: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韻字“屏、熒、星”都是在《平水韻》的“下平九青”之內的。比如,把這第二句的“流熒”換成“流鶯”行不行?不行!不是指詩意,而是指這樣押屬於“落韻”了,因為“鶯”字是在“下平八庚”部裡。押韻,是不能亂串門的,否則就是犯了詩病。

(二)戒“湊韻”。就是指,你選這個韻腳字,與全句其他的意思不相符合、不連貫,你在這勉強湊合使用它,這是不行的。特別是限韻寫作時,尤其是步韻寫詩時,為了合上韻腳,也不管意思通不通就用上了,所以常出現這種“湊韻”的現象。

(三)戒“重韻”。就是在一首詩裡,重複押一個字做韻腳,這是不可以的。比如,起句裡有一個單韻腳是花,次句你又用上了花,把花反覆用了兩次,或更多,那就是重韻。另外,一首詩裡的韻腳,出現同音但不同的字,例如“陰”、“音”等,因為是同音,影響了詩的美感,也是要儘量避免的一種情況。還有,忌諱同韻部裡的同音字韻腳。

(四)戒“倒韻”。這是常見詩病,這是說,為了押韻,把正常的詞兒顛倒著說,比如這樣一些詞“風雨,先後、新鮮、慷慨、悽慘、玲瓏、參商、琴瑟、……”等等,把它們顛倒過來寫,就覺的非常彆扭。如把“山川”寫成“川山”,把風雨寫成雨風,就是倒韻,不可為押韻而生造詞語。

(五)戒“啞韻”。所謂“啞韻”就是聲調讀起來不清晰,意義也不明顯的字。並不是所有是平聲字都適合做韻腳的。(隨園詩話)雲:“欲作佳詩,先選好韻。凡音涉啞滯者,便宜棄捨,‘葩’即花也,而‘葩’字不響。‘芳’即香也,而‘芳’字不響。

(六)戒“僻韻”。僻韻又稱“險韻”或“難韻”,就是不常見的生僻的字,我們儘量少用。比如下平六麻裡的“犌”字,有幾個認識的?還比如上平一東里的“蝀”字,也很偏僻,有的人專門喜歡找一些生僻的字來顯擺,其實,他不知道他顯擺出來的正是詩病的一種。

(七)戒“擠韻”。也叫“犯韻”或“冒韻”,這是個詩病,就是指在一句之中,有了韻腳的韻字了,就不要在句裡再選用這個韻部的字了。就是在詩句中不是韻腳處過多使用同韻的字,讀起來讓人拗口。這樣的情況在音上犯重了讀之不美。下面以一首詩來做例子:

  相逢之處草茸茸,峭壁攢峰千萬重。

他日期君何處好,寒流石上一株松。

這首詩用的是上平二冬的韻,但是起句和承句裡有“逢”和“峰”這兩個字,也在二冬韻裡,這就是“擠”了。但是我們要注意,“茸茸”二字是疊字用法,不屬於“擠韻”。

(八)戒“複韻”。一首詩中,意思一樣的字,或相近的字,不要重複地押。比如押了“憂”字就不要再去押“愁”字,押了“花”字就不要再去押“葩”,還比如,押過“香”字了,就不要再去押“芳”字了。這類的押韻是要盡力避免的。

關於押韻,有個總的思路是,注意音節的響亮,注意意思的通順和明白,再注意一下韻字與詩意的配合度。韻字和詩意如何有關係嗎?當然有!不同的韻字,其實對應著不同的情緒和情感的。

比如,在寫憂愁傷感的情緒時,我們可以多選用下平十一尤、下平十二侵。要是想寫歡快明朗一些的情緒呢,就可參考選用“覃、東、江、陽”等這類的韻。我們還是參考一下古詩話有關這方面的言論“東、真韻寬平,支、先韻細膩,魚、歌韻纏綿,蕭、尤韻感慨,莫草草亂用”。自己多寫,多琢磨,會有自己的體會的。

關於近體詩的押韻,我們強調的是不許換韻,要一韻到底。這是基本要求。但是如同我們前面對平仄規律的要求那樣,有時是允許有有些變化的,也就出現了所謂的拗救以及特拗的情形。押韻,其實也不完全是死板的,有時也是允許有些變化的。這樣逃出基本法則的一些變例,我們稱為特例。但是,我有必要介紹一下,以豐富我們對押韻的知識的掌握。

(一)孤雁入群格。意思就是,起句如果押韻的,可以選這個詩所用韻部以外的字來押起句的韻。就是可以借別的韻部的韻。可以隨便借嗎?不可以,要求是隻能借“鄰韻”。

例如: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起句的韻腳“降”,是上平三江韻。而後面第2第4句的韻腳都是下平七陽韻。這樣起句借韻的就叫“孤雁入”

(二)孤雁出群格。全詩其他韻不變,而只有最後一句(結句)的韻腳借韻的,叫“孤雁出群格”。這裡要求,所借的韻還是“鄰韻”。道理和上面那個差不多。

  例如:

寂寂無聊九夏中,傍簷依壁待清風。

壯圖奇策無人問,不及南陽一臥龍。

“中”和“風”是上平一東韻,而最後一句的“龍”是上平二冬。顯然是借韻了。

(三)進退格。這種格式的押韻,只能在律詩裡用,絕句不可以。律詩不是有四聯嗎?第一聯用一個韻,第二聯用其他的韻。第三聯再用第一聯的韻,第四聯用第二聯的韻。這樣二個韻交替著用。這叫進退格。仍然看個例子:

孤忠自許眾不與,獨立敢言人所難。

去國一身輕似燕,高名千古重於山。

並遊英俊顏何厚,未死奸諛骨已寒。

天為吾君扶社稷,肯教夫子不生還。

“難”“寒”是上平十四寒裡的韻,而“山”“還”是上平十五刪裡的韻,交錯使用,一進一退,謂之“進退格”是也。

(四)轆轤格。律詩可分為四聯,前兩聯用一韻,後兩聯用另一韻,這叫轆轤格。二韻之間仍然要求是鄰韻。

十、關於謀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