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内蒙古多伦县新式教育的发端和大北沟学田地村的由来以及学田碑文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全面推行新政。其中,新式教育首当其冲。清政府在改革教育体制的同时,为振兴新式学务,便下令各地拨出学田,以“田租养学”的方式来补助当地新式教育的普及工作。

多伦诺尔抚民同知署本着这一精神,用“陋规银”在多伦诺尔厅南部的毓公府大南沟马场荒地十号购置毓公府(其主人在北京,马厂交由王府家人管理)的五千亩土地(实为七千亩)作为学田之地。学田地由许心德为首的农民领种,地租收入为“二八分成”。收取的地租用来支持多伦诺尔的教育事业。后来,租种学田的农民增多,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学田地村。

多伦诺尔抚民同知署非常重视新式教育。抚民同知选调进士、永平县人士鲍俊卿任多伦厅教授。在清代,管理官学的官员,县级为教谕,府、厅为教授。教授是多伦诺尔厅管理官学的主要官员,品秩为七品。为此,多伦诺尔成立高等小学堂一处。该学堂是在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成立的兴化书院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学堂的学科为修身、经学、格致、算术、地理、历史、习字、作文、图画、体操十科。这是多伦诺尔近代教育的发端,也是锡林郭勒盟地区新式教育的开始。

多伦诺尔抚民同知署在拨出学田的时候,还设立了《多伦诺尔学田碑》。其碑文应为多伦诺尔同知卢木斋奉调之前所勒记(此时,多伦诺尔同知祝芾已经上任)。另一说法是光绪三十一年设立了《多伦诺尔学田碑》,此说法待考。该碑文记述了建立学田的经过,其背面还刻有学田的四至。只是目前,这个《多伦诺尔学田碑》已经隐没不知去向。

内蒙古多伦县新式教育的发端和大北沟学田地村的由来以及学田碑文

(卢木斋)

附:多伦诺尔学田碑文

国家经庚子之变,锐然思变法,科举改试策论政艺之外,尤以偏直省府州县设学堂为谆谆,盖列强竞争最烈之际,非人人爱国,不足以图存;非人人明学,不能知爱国;非民德民智民力并进,不足以成学。古之设学校也仅为一士,今之设学堂也则无论为农、为工、为商、为兵、为牧夫、为警卒,内而至于妇人、赤子,下而至于聋哑痴盲,极而至于罪废囚徒皆赖学堂教育,以补救之焉。官之有候补,吾国所习见也,民之有候补,吾国所创闻也。然泰西各国通例,必入小学堂,明普通之学者,方称为候补之国民,否则奴隶、牛马、野蛮生番视之不齿于民也。且儿童六岁至十四岁名曰学龄,如旷废不令入学者,罚其父母,无父母者,罚其有责任之亲友。其视学堂之重要、如此劝学之广大如彼以。故德美英法各国无人不学无事无学,学堂多至数十万所、学费多至数百兆金,即日本区区三岛,人民不及吾十之一、土地不过我十八行省之一,然自明治维新以来,公私学堂生徒四百余万人,学费亦年用四千余万金。三十年来人才辈出,近且日增月益而未有艾。此所以甲午、庚子两役能得二百数十兆之偿款,执东洋之牛耳,富强为世人所惊羡,豈非广立学堂之明效欤靖学术浅陋承之此邦,奉宪檄设立学堂审顾劝谕经年,迄莫得其下手之方。盖多伦远处塞外,向为蒙民游牧之场、商贾侨居之地,不惟无师,抑且无徒,语言不通荣进无与屡示不应,原无足怪。故筹款尤难也。况督部堂袁公奏定直隶学堂章程,每中学堂经费年须三五千金,若筹款生息非十万金不能得此经常之款。夫以文字不同之蒙众荣辱关之商旅。值此民智未开之日,虽有智者又乌从而劝导筹集之耶。今又丁先秦淑人之尤,肝肠寸裂、心神智乱交卸在即,益无能为力,原有集存陋规银一千四百两购置毓公府大南沟马场荒地十号,计地五千亩,合内地不下七千数百亩。四至另载于碑阴。交许心德等领种,开垦二年,垦熟后二八分粮,即永远为阖厅兴立学堂之费,禀定不准挪作别项公用。如得有忧时爱士之君子,明农教稼整顿而调度之,一二千之租尚不难致。若仿农学、畜牧新法,虽离万金之租尚非妄想也。嗟乎世变方殷,时艰孔急,鲸吞虎视于吾侧者,方磨牙睨瓜,朝不容夕,而此区区数十顷之地,得利尚在一二年后,兴立学堂、培植人才更不知何时,引远水而救近焚,驰遥道而拯急溺,安在其有济也。然子舆氏不尝云今苟不畜则终身不得乎,故靖创置此学田地也,姑比之精卫之衔石、愚公之移山,结此愚诚以俟苍苍者之感召耳,效与否非所能逆覩也。然后之抚斯土者倘不弃此一篑,继长增高而预备之,又乌知不收效至捷耶。日耳曼五百年与此间景象不相远耳,今猝为欧洲第一文明,强盛之国岂非有弗兰培尔、海鲁伯尔诸教育家为之倡引哉。人类进化之速又焉可以常情量也,国忧家戚交集于中惄,如擣语不暇姑杂录世界学堂之大略与置此学田之本意,以供贤司马采择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