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0 5個億的菌肥比10個億的菌肥還貴?其實你真的不懂菌肥

生物菌肥的含量一直是農戶評判它價值的一個標準,但真的是菌肥含量越高,菌肥價格就越高嗎?含菌量只是判斷菌肥的標準之一,可不是唯一標準啊,農戶需要重新對菌肥有個科學的理解。

經常有農戶問你們5個億的菌肥賣多少多少錢,5個億的怎麼比10億菌肥的價格還高啊?甚至還有人說5個億的菌肥價格比你都低呢,10個億的價格還要低......

5個億的菌肥比10個億的菌肥還貴?其實你真的不懂菌肥

這種現象真讓人哭笑不得,其實現在市場上持這種看法的人還真不少。而這也恰恰說明菌肥知識的普及任重道遠.....很多農民都是以菌含量來判斷菌肥的優劣,實屬不該。

微生物的成本應該由三部分組成:有效功能菌、載體和其他添加物菌固然是成本的首要因素,否則就不是菌肥了。但目前菌、功能菌、活菌、基礎菌、總菌數、菌落數、根際細菌,五花八門的叫法很多……

定義不同,意義就不同,隨意抓片樹葉就含菌幾萬,不能說這含菌的樹葉就值多少錢。各種定義的菌差異很大,確切的概念應該是有效功能菌。其次不同的菌種,功能、效果不同,成本也會有很大差異。

千萬不要被標示的5億、10億甚至15億的菌含量所矇蔽,國家標準:微生物菌劑產品顆粒的是≥1億,液體是≥2億。生物有機肥是≥0.2億,是國家相關專家經過多年的理論和實踐制定的,無法想象一個生產企業的技術人員比國家的專家還高,還牛逼。(但是不排除個別)

可能是人們習慣的原因吧,往往認為生物菌肥就看菌,有沒有想過,菌萌發後怎麼活下來?活下來後怎麼繁殖?怎麼產生活性物質?以發揮其改土、協同養分、促根、殺菌的作用?

功能菌生存和繁殖,以及發揮作用的基礎就是菌肥中的載體,沒有了載體,菌活下來都是問題,更不用說發揮作用了,如果載體不好,土壤中原有的有機質會被消耗,副作用就會體現出來,所以載體的好壞顯得更重要了。

常用的功能菌就那麼二十種左右,但市場上載體的差異卻非常的大,大都是利用本地的優勢資源的。目前菌肥差的不是菌的類型,而是載體,通過味道,水溶試驗很容易識別的。

添加物是產品差異化的另一個重要的部分,一般也很難識別。

當然,活性菌數越多越好,但是畢竟這個東西目確實是好,就避免不了一些不良商家在菌數上面做手腳。總之,農戶只會看菌含量的不在少數,綜合看菌肥的人還不多,多學習瞭解是保護自身的根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