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美國發文3次強調它危害,百年曆史直到近60年才發現不僅僅致癌

肥頭胖腦的丘吉爾面帶微笑、嘴上叼著一支雪茄,鎮定自若地指揮著抗擊希特勒的戰爭。叼著一支雪茄,幾乎成了丘吉爾的招牌形象。說叼著雪茄、鎮定自若,並不暗示這兩者之間有什麼關係。

美國發文3次強調它危害,百年曆史直到近60年才發現不僅僅致癌

美國總統羅斯福不吸菸,日本偷襲珍珠港,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也沒見他驚慌失措。而丘吉爾是當時的英國首相,英國上流社會應該講求紳士風度,吸菸有害健康,首相先生如何能公然吸菸?

“健商”(HQ,健商)為何如此不高?吸菸一事考諸歷史,說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從南美洲的玻利維亞帶回了菸草的種子在歐洲種植,大航海時代,吸菸遂逐步在全球流行起來。

如此算來這吸菸也應有了五六百年的歷史了。不過人類真正認識吸菸的危害卻是近幾十年的事

雖說有人考證出明末四公子之一的方以智,在他的著作《物理小識》中說到:淡巴菇(菸草一詞的音譯)久服則肺焦,吐血而亡。此處應是指吸菸引發肺癌。

不過這一認識似乎影響不大,既無進一步的研究,亦未引起世人的重視,可能是因為其時吸菸者為數不多,而且那時的人壽命多短,這種毒性需有相當積累方能導致的危害,多未能充分表現的原因人就去世了。

吸菸的歷史

吸菸之盛行應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其時人們發明了捲菸(香菸)並製成了捲菸機,火柴亦得以廣泛使用,使吸菸變得價廉和方便了,於是從達官貴人到販夫走卒都吞雲吐霧起來。

美國發文3次強調它危害,百年曆史直到近60年才發現不僅僅致癌

隨著醫藥的發展,人的壽命延長了,於是吸菸的危害逐步暴露出來,並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1950年《美國醫學會雜誌》發表名為《吸菸可能是支氣管肺癌的發病因素》的研究論文,開啟了系統研究吸菸危害之先河。

1964年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發布的健康白皮書指出:吸菸危害健康,應設法減少菸草的消費。

直到1994年,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才正式認定尼古丁的成癮性。

有了對尼古丁成癮性的認識,諸如尼古丁受體阻滯劑等有助於戒菸的藥物才逐步開發出來。

雖是遲到了幾百年的認識,但終究時代不同了,知識、信息“全球化”了,吸菸有害健康的認識逐步得到了全球衛生界的認同。

不過,衛生界認同了不等於事情就能辦好了。由於尼古丁的成癮性,吸菸稍久之人對其中的尼古丁產生了依賴,一旦停止吸菸便可產生種種不適,若不尋求醫藥的幫助,吸菸者往往對菸草欲罷不能,難以擺脫。

這事讓各國政府亦覺犯難:菸草並非毒品,尼古丁依賴者一般並不危害社會,無法立法禁絕。更何況菸草商還能提供大量稅收,甚至在一定的程度上影響各國政府相關政策的制定。

於是許多國家的政府只好宣傳吸菸有害、規定公共場所不能吸菸等等。

吸菸的歷史五六百年,認識吸菸有害健康才60餘年,而且最初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醫學界的認識也只是侷限於“吸菸會引起肺癌”,而在吸菸者中則有人會反詰:不吸菸者亦會生肺癌。

吸菸危害不止是肺癌

吸菸對人之危害並不只在於引發肺癌。

20世紀80年代人們研究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的機理時發現:脂肪類物質不是簡單地停滯在動脈之中導致動脈阻塞,引發心腦血管病,而是鑽入動脈血管壁中導致動脈粥樣硬化,進而引發心腦血管病,脂肪鑽入血管壁中的先決條件則是動脈血管壁最內層的膜,即內膜的損傷。

而吸菸是損傷動脈內膜的重要原因之一,故吸菸者的動脈粥樣硬化來得早、來得嚴重。

丘吉爾先生死於腦卒中看來與他嗜煙不無關係。近年的研究還表明,吸菸不僅與肺癌、心腦血管病有關,還是致癌因素中的“大頭”,喉癌、食管癌、膀胱癌、腎癌、胰腺癌、肝癌、乳腺癌等的發病因素皆與之有關

美國發文3次強調它危害,百年曆史直到近60年才發現不僅僅致癌

腫瘤學家研究認為人類癌症的發生甚至近4成應歸咎於吸菸。

故若不控煙,防癌之事即無從談起了。其實除了癌症、心腦血管病外,慢性呼吸道疾病,即老慢支(老年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肺源性心臟病)等一系列的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發生更與吸菸關係密切,甚至據估計,吸菸者最終發生此類疾病的概率在70%以上,其危害面當不在癌症與心腦血管病之下,而此類疾病亦是我國居民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據中國居民死因調查顯示:心腦血管病為我國居民死亡原因之首,次為癌症,第三即慢性呼吸道疾病。故可明確表述為:成為我國居民主要死

因之疾病皆與吸菸有關!甚至有更為直接的表述稱,我國現有3億多菸民,其中至少1億以上的人員將死於與吸菸有關的疾病!這還未包括被動吸菸造成對生命的損傷。

統計學的結果令人觸目驚心,但它顯示的卻是事物的本質。如今科學昌明,吸菸對健康的危害,其真相已大白於天下,而且對尼古丁成癮的解脫尚可尋求醫藥的幫助。

人是理性的動物,應該可以在健康與屈從於尼古丁依賴之間做出正確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