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貴陽的傳說故事

貴陽的傳說故事

  • 連身樹的傳說
  •   在息烽集中營大門對面的陽朗田壩中間,有一個小山堡,堡上有一棵樹齡1000多年、6人牽手才能合圍的古銀杏樹,當地人叫白果樹。在白果樹的一個枝叉中間,生長著一棵構皮樹,像嫵媚的佳人依偎在愛人健壯的懷抱之中,當地人形象地稱之為“連身樹”。
      傳說很久以前,陽朗壩不叫陽朗壩,而叫夜郎壩,有一白姓大戶,世代在朝庭為官,佔有著這個壩區的萬畝良田,統治著夜郎壩中十三寨世居苗族居民,家業十分興旺。白家有位白公子,長得眉目清秀、丰姿俊雅,讀書用心,舉筆便可成文,18歲即考中醜科進士,正可謂春風得意。同朝中有一位禮部尚書,姓苟,苟家有一位小姐,天生麗質,聰穎活潑,深得父母親友寵愛。苟小姐雖是女孩,卻天性好勝,聞聽父親同朝中有一位白公子才學過人,便欲一比高低,於是便撒嬌耍賴,非要父親將白公子請來家中,一較文才。苟父只好設宴請來白公子,席間,苟小姐與白公子談經論道,詩詞歌賦唱和,彼此相見恨晚,兩情好生傾慕。兩家父母見二人金童玉女,堪稱絕配,於是男婚女嫁,夫妻如膠似膝,在當朝傳為佳話。
      婚後不久,夜郎壩十三苗寨發生戰火,地方官撫剿並舉,均不能平息,皇帝遣白公子前往處置。白公子回到夜郎,單人獨騎深入十三苗寨,與苗民寨老促膝長談,終於與各寨主達成諒解,平息了動亂。白公子見夜郎壩山青水秀,民風純樸,正是一個避世桃源、神仙勝景,不顧父母反對,將妻子接到夜郎壩。夫妻倆在此耕織為生,詩書唱合,並將種植、織布、染布技術教給十三寨苗民,使夜郎壩成為一方富庶的土地,壩中居民過著神仙般快樂的生活。


      白公子和苟小姐百年之後,當地人掘土為丘,在夜郎壩中造了一座小山,將兩人合葬在此山上。不料第二年清明,墳頭長出一棵樹,樹幹圓潤,樹葉呈扇形,酷似玉樹臨風的白公子,樹上結出的果實還能治病。不久樹叉中又長出了一棵玲瓏秀美的小樹,兩棵樹的長法就象一個女子被一個男子抱在懷中。當地人認為是白公子和苟小姐英魂顯聖,就將大樹取名白公樹,小樹取名苟妣樹。時間長了,就傳成了白果樹和構皮樹。
      至今,很多熱戀中的情侶,都要到樹上掛一段“紅”,祈禱一生一世永結同心,白頭偕老。

  • 黑羊箐的傳說
  •   以“黑羊箐”稱今貴陽地,是在五代至北宋時期(907年~960年)。五代時,彝族水西安氏的遠祖烏蠻攻入矩州(今貴陽城),改矩州為“黑羊箐”。民間傳說認為黑羊箐的中心在今大十字一帶。在正新街南側有一條小巷,叫“黑羊井”巷,至今尚存,但井已於上世紀80年代末被新建築物覆蓋。稱為“箐”的地方,一般是竹林茂密之處,而稱為“黑羊”則有兩種可能。一是彝族崇尚黑色,二是據《貴陽市志·地理志》載,今貴陽地區過去盛產野山羊,有青羊、岩羊等不同亞種。毛色多為深褐色,頭、背、足有黑斑塊或條紋,故也稱黑羊。少數民族通常喜以動物、植物、日常用具為地方命名。


    貴陽的傳說故事

  • 枸醬的故事
  •   《史記·西南夷列傳》載,漢使見夜郎王時,夜郎王以一種稱為“枸醬”的食品招待他。漢使認為是美味。夜郎王告訴他是從“蜀”地進來的。枸醬究竟是何物?目前有兩種說法:一是用拐棗(俗名“雞爪”,一種喬木的果實,含糖量極高,以其果形曲折如雞爪而得名,可入藥)加工而成的果醬;二是一種優質的米酒。這兩種說法中,第一種比較合理。據說,當時蜀地統治者禁止出口枸醬,夜郎人能品嚐到枸醬是很難得的。現在貴州境內原為蜀地產的名優酒類,譽滿全國甚至世界,枸醬為美酒的猜測,也有道理。

  • 聖泉
  •   聖泉,是“貴陽八景”之一,名為“黔靈驗泉”。位於貴陽西北面,黔靈鎮三橋村下五里村民組,是貴陽現存最早的古蹟之一。明守將鎮遠侯顧成,曾建一亭,以石為池,池中設石鼓,測量水量變化。此泉當時可灌溉田土數百畝。
      聖泉的特點是:
      (1)一天之內漲縮百次以上;
      (2)水質甘甜,有醫療風溼、黑髮、美容等功效。


    貴陽的傳說故事

  • 竹王的傳說
  •   據《後漢書》載,有一夜郎女子在溪邊洗衣,忽然三節大竹筒漂於腳邊,取而剖之,內有一嬰兒。女子帶嬰兒帶回家撫養,成人後孔武有力,自立為夜郎侯。本地少數民族認為他非血氣所生,極為景仰,他死後,要求漢朝為之立後。
      太守吳霸上報漢武帝,封他的第三個兒子為侯。夜郎縣曾建“竹王三郎”祠。

  • 只坐十八天
  •   貴州境內軍閥混戰時期,有個叫李曉炎的貞豐人,是行伍出身。民國18年(1929年),他率部與周西成作戰,結果,5月26日周西成戰死於鎮寧雞公坡。李曉炎於6月19日就任貴州省主席,因無力支撐政局,在同年7月5日退出貴陽城,實際當政僅18天。貴陽市民編歌詞 “民國十八年,漢版十八圈,主席十八子,只坐十八天”諷刺此事。


    貴陽的傳說故事

  • 藏甲巖的傳說
  •   貴陽城西南,貫城河與南明河交匯處的六洞橋左岸土坡上,原有一寺,名永祥寺。寺下有鬼王洞,傳說蜀漢有個叫王志的人,相貌醜陋而武功過人,軍隊中稱他為“鬼頭”。隨諸葛亮南征,曾在這裡駐軍。他把自己的甲冑藏在洞中,使百蠻敬畏,日久,遂有“藏甲遺蹤”的說法,為貴陽十景之一。

  • 九眼照沙洲
  •   400多年前,甲秀樓在南明河上初建成時,連接甲秀樓和兩岸的浮玉橋有九孔,橋西側的沙洲叫芳杜洲,洲上花木繽紛。雨過天青時,橋孔日月之光閃爍,與沙洲相映成趣,名“九眼照沙洲”。


    貴陽的傳說故事

  • 宋大馬刀
  •   “宋大馬刀”,真名宋醒,湖南寧鄉人。粗通文墨,精技擊。毛光翔主政時,任毛部二十五軍旅長。因其作戰時手揮馬刀,衝鋒在前,故有“宋大馬刀”之號。1930年,毛光翔任命他為貴陽城防司令後,他做了兩件大事,一是槍斃了騷擾女學生的流氓宋富元;二是在大十字鬧市區親手誘殺兩名慣匪。從此“宋大馬刀”之名無人不曉,貴陽社會治安得到改善。宋醒事母至孝,甚得群眾讚譽。大方縣彝族進步土司楊伯瑤(解放後任貴州省政法委委員)曾送他“母嚴子孝”匾,以示敬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