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看《囧媽》了嗎?你如何評價這部電影?

升騰的海水


剛剛看完,評分6分左右吧,沒有特別高潮迭起的劇情,也沒有特別出眾亮眼的角色,就像一部連續劇。

總共兩條故事線,1、徐崢跟媽媽搭火車去莫斯科是主線,2、徐崢跟袁泉鬧離婚爭事業是副線。主線分三個部分,開頭是大吵大鬧互相傷害,中間是遇難脫險互相理解,結尾是完美演出看開一切。副線也分三個部分,袁泉力爭暖霸美國發展,徐崢不按套路截胡袁泉,徐崢看開一切好聚好散。

角色方面:

袁泉的角色很棒,安靜內斂,充滿智慧,一位彬彬有禮受過良好教育的大家閨秀,人物對話有張有弛,清晰明瞭。

賈冰的角色有點差強人意,表現不飽和,幾句自言自語的文字也是很生硬,表情有點做作。





夏雨雪xyx


前幾天我問我媽,你有沒有看那個電影《囧媽》?她說,聽這個名字就不想看。噢 ,好吧,這個名字不可否認是奇葩了一點兒,但是這個電影的劇情......不可否認,也是一般般的。

我記得整個電影裡令我印象最深的人就是那個俄羅斯的姑娘,因為她的身材實在是太火辣了,她還教會了我一個詞語:敝履。就是破鞋的意思。

印象深刻的還有一首俄羅斯的插曲,非常的好聽,聽得叫人不停地抖腿兒。但除此之外這部電影並沒有給我帶來情緒上太大的波動!

是這部電影垃圾嗎?倒也不至於。因為它還算是揭露了生活裡面一些比較真實的情況,比如說這個場景:伊萬被老婆綠了之後,伊萬又認識了一個俄羅斯女孩兒,知道這個俄羅斯女孩兒是被男友劈腿後,兩人同病相憐,便聊得很投緣,一起吃飯、喝酒後,兩人來到火車尾“做一些瘋狂的事”:其實也就是扔結婚戒指。

俄羅斯姑娘倒是毫不猶豫地扔了,但是伊萬試了好幾次還是扔不出去,因為他不想扔。

這個揭露了一個事實:真正分手的時候,女人放手比男人更堅決!

不過這個場景看得我尷尬症都犯了,伊萬扔戒指的時候,配一些回憶妻子的畫面也好啊!這樣顯得比較連貫!不至於有種生硬感。因為伊萬本來演技就一般般,那個表情也沒覺得有多難受、多煽情。

還有印象深刻的就是影片中的那句“你為什麼要鍥而不捨地改造我呢?這麼多年過去了,難道你沒發現,我不是你所想象出來的那個人嗎?”

這句話,妻子對著伊萬說了一遍,然後伊萬又對著老母親說了一邊。

這個揭露的現象就是:我們都是自私的。我們總希望把親人變成自己設想中那個優秀的樣子,設想好他的思想、行動、言語,一旦現實中與設想中不符合,就給他“指正”,表面上是為了對方好,實際上只是希望對方變成自己心宜的樣子,順自己的心意......但是唯獨忽略了對方的感受!所以,結果總是事與願違,甚至關係惡化。但這都是正常的,因為你的出發點就是自私的。一旦你開始學會不再自私、顧及對方的感受,關係才會慢慢變好。我們是人不是機器,尊重彼此的感受,才有可能更好地溝通下去。

最後給個評分吧:6分,剛剛好及格。它的定位應該是情感類電影。演員給我的感覺並沒有特別突出的感覺,劇本也是平平淡淡,到後面也就有點兒網友所說“強行煽情”的感覺。搞笑路線的話,也沒覺得多搞笑,反而覺得臺詞有點尬,因此我並不打算吹爆這部電影。

但是就像上面說到的那些情節裡,還算是比較能引發深思的,所以我覺得這勉強還算是一部有情感深度的電影,不好也不差,也就剛剛好合格吧!





Jin將心比心


今年初一不論你身在哪兒,相信都不會錯過囧媽,因為疫情,得知各大影院過年期間都不營業的時候,還覺得有點遺憾,好幾部電影都不能去看了,隨之又聽說囧媽全片在網上播放,真感覺徐崢也太討喜了吧,在這種國家災難面前可以做到這樣,反正當時就想著挺好的,估計等電影上映了很多人還會去還他電影票的。

初一看了電影,跟宸小妞一起看的,反正在酒店也沒事兒唄,就拿著pad看。看完之後,說實話跟我的預期還是有差距的,除了感覺徐崢媽媽的控制慾似曾相識,熊出沒的那段把某宸嚇得要抱我外,別的情節沒有太深的印象,中間還一度覺得劇情有點斷裂。

看完電影就在知乎裡面搜影評,卻意外看到了畢志飛的吐槽,才發現原來我想的太簡單了,又想到了貴圈真亂,感覺黑白是非都不簡單。孰是孰非只有內情人才能評判,我作為一個普通的關注,還是花點時間想想劇情吧。

瞭解我的人都知道我對電影的容忍度很高,大多數我看過的電影都會被我評論為還不錯,好看的電影不用多說,不好看的電影咱也可以感受到人文關懷。這部囧媽我也只是想借機回顧一下我和媽媽的關係。我看很多人說自己的媽媽跟徐崢的媽媽很像,特別是小番茄那段,我的媽媽還沒到這種程度,不過從下到大也真的是事無鉅細。一直到現在,我在家時候的穿著還是要被從頭到腳地打量和評論好看不好看或者冷不冷。

小時候媽媽在我眼裡是無所不能,家裡收拾得井井有條,工作上面風生水起,似乎在她那裡沒有什麼難事兒,我一直覺得自己家境一般,但是卻從來沒覺得想要什麼買不成的,似乎媽媽總有辦法把我的想法都變成現實。但是我大了之後,到我工作之後,我才漸漸覺得我媽也有為難的時候,就囧媽裡面的媽媽一樣,也許她可以考慮長遠想替兒子什麼事都做決定,但她也需要兒子的陪伴,需要兒子看自己實現夢想,我想我媽的心態也是這樣,再獨立的個體,也需要關係的依賴,需要在關係中成長。

電影裡列車員還挺出彩,絕對有點搞笑的驚豔,給電影加了分。還有沈騰那段,人家是語不驚人死不休,他是扮女裝毫無違和感。再來說熊出沒那段,感覺有點脫離現實,雖然母愛在那種情況下都會挺身而出,但是在今天的社會,這樣的背景,似乎再來一段這樣戲劇化的劇情並不能給電影加分,也許導演想引出媽媽出走的為難,又想展現下媽媽的偉大,我覺得出走的媽媽很現實,就像我媽跟我一起出遊的時候,動不動就埋怨我讓她多走路了,所以我每次跟她出門都很緊張,害怕沒安排好,我也相信她一氣之下會一走了之,不過這種橋段僅限於國內,國外估計她搞不定。

我還想說一說這次疫情,跟家人一起去深圳本打算遊玩,結果沒想到被困在了外面,但是就像朋友說的,在哪裡都好,只要全家人在一起就是開心的,雖然很擔心很擔心,可是每天就跟家人一起在酒店裡待著就覺得很滿足,這種狀態應該是這種特定環境下才能產生出來的親密感,就像03年的非典一樣,確實拉近了身邊的人的距離,有一種患難與共的感覺。真心希望祖國快快度過難關,也希望我們能在自己的崗位上有所思考有所進步,跟著我們的城市和國家一起成長~


蘑菇大迷糊


我記得整個電影裡令我印象最深的人就是那個俄羅斯的姑娘,因為她的身材實在是太火辣了,她還教會了我一個詞語:敝履。就是破鞋的意思。

印象深刻的還有一首俄羅斯的插曲,非常的好聽,聽得叫人不停地抖腿兒。但除此之外這部電影並沒有給我帶來情緒上太大的波動!

是這部電影垃圾嗎?倒也不至於。因為它還算是揭露了生活裡面一些比較真實的情況,比如說這個場景:伊萬在和老婆鬧離婚時,認識了一個俄羅斯女孩兒,知道這個俄羅斯女孩兒是被男友劈腿後,兩人同病相憐,便聊得很投緣,一起吃飯、喝酒後,兩人來到火車尾“做一些瘋狂的事”:其實也就是扔結婚戒指。

俄羅斯姑娘倒是毫不猶豫地扔了,但是伊萬試了好幾次還是扔不出去,因為他不想扔。

這個揭露了一個事實:真正分手的時候,女人放手比男人更堅決!

不過這個場景看得我尷尬症都犯了,伊萬扔戒指的時候,配一些回憶妻子的畫面也好啊!這樣顯得比較連貫!不至於有種生硬感。因為伊萬本來演技就一般般,那個表情也沒覺得有多難受、多煽情。

還有印象深刻的就是影片中的那句“你為什麼要鍥而不捨地改造我呢?這麼多年過去了,難道你沒發現,我不是你所想象出來的那個人嗎?”

這句話,妻子對著伊萬說了一遍,然後伊萬又對著老母親說了一邊。

這個揭露的現象就是:我們都是自私的。我們總希望把親人變成自己設想中那個優秀的樣子,設想好他的思想、行動、言語,一旦現實中與設想中不符合,就給他“指正”,表面上是為了對方好,實際上只是希望對方變成自己心宜的樣子,順自己的心意......但是唯獨忽略了對方的感受!所以,結果總是事與願違,甚至關係惡化。但這都是正常的,因為你的出發點就是自私的。一旦你開始學會不再自私、顧及對方的感受,關係才會慢慢變好。我們是人不是機器,尊重彼此的感受,才有可能更好地溝通下去。


茹妹愛侃劇


這個電影的劇情,個人覺得也是一般般。

我記得整個電影裡令我印象最深的人就是那個俄羅斯的姑娘,因為她的身材實在是太火辣了,她還教會了我一個詞語:敝履。就是破鞋的意思。

印象深刻的還有一首俄羅斯的插曲,非常的好聽,聽得叫人不停地抖腿兒。但除此之外這部電影並沒有給我帶來情緒上太大的波動!

這部電影揭露了生活裡面一些比較真實的情況,比如說這個場景:伊萬被老婆綠了之後,伊萬又認識了一個俄羅斯女孩兒,知道這個俄羅斯女孩兒是被男友劈腿後,兩人同病相憐,便聊得很投緣,一起吃飯、喝酒後,兩人來到火車尾“做一些瘋狂的事”:其實也就是扔結婚戒指。

俄羅斯姑娘倒是毫不猶豫地扔了,但是伊萬試了好幾次還是扔不出去,因為他不想扔。

這個揭露了一個事實:真正分手的時候,女人放手比男人更堅決!

不過這個場景看得我尷尬症都犯了,伊萬扔戒指的時候,配一些回憶妻子的畫面也好啊!這樣顯得比較連貫!不至於有種生硬感。因為伊萬本來演技就一般般,那個表情也沒覺得有多難受、多煽情。

還有印象深刻的就是影片中的那句“你為什麼要鍥而不捨地改造我呢?這麼多年過去了,難道你沒發現,我不是你所想象出來的那個人嗎?”

這句話,妻子對著伊萬說了一遍,然後伊萬又對著老母親說了一邊。

這個揭露的現象就是:我們都是自私的。我們總希望把親人變成自己設想中那個優秀的樣子,設想好他的思想、行動、言語,一旦現實中與設想中不符合,就給他“指正”,表面上是為了對方好,實際上只是希望對方變成自己心宜的樣子,順自己的心意......但是唯獨忽略了對方的感受!所以,結果總是事與願違,甚至關係惡化。但這都是正常的,因為你的出發點就是自私的。一旦你開始學會不再自私、顧及對方的感受,關係才會慢慢變好。我們是人不是機器,尊重彼此的感受,才有可能更好地溝通下去。

演員給我的感覺並沒有特別突出的感覺,劇本也是平平淡淡,到後面也就有點兒網友所說“強行煽情”的感覺。搞笑路線的話,也沒覺得多搞笑。





墨宇娛樂


我記得整個電影裡令我印象最深的人就是那個俄羅斯的姑娘,因為她的身材實在是太火辣了,她還教會了我一個詞語:敝履。就是破鞋的意思。

印象深刻的還有一首俄羅斯的插曲,非常的好聽,聽得叫人不停地抖腿兒。但除此之外這部電影並沒有給我帶來情緒上太大的波動!

是這部電影垃圾嗎?倒也不至於。因為它還算是揭露了生活裡面一些比較真實的情況,比如說這個場景:伊萬被老婆綠了之後,伊萬又認識了一個俄羅斯女孩兒,知道這個俄羅斯女孩兒是被男友劈腿後,兩人同病相憐,便聊得很投緣,一起吃飯、喝酒後,兩人來到火車尾“做一些瘋狂的事”:其實也就是扔結婚戒指。

俄羅斯姑娘倒是毫不猶豫地扔了,但是伊萬試了好幾次還是扔不出去,因為他不想扔。

這個揭露了一個事實:真正分手的時候,女人放手比男人更堅決!

不過這個場景看得我尷尬症都犯了,伊萬扔戒指的時候,配一些回憶妻子的畫面也好啊!這樣顯得比較連貫!不至於有種生硬感。因為伊萬本來演技就一般般,那個表情也沒覺得有多難受、多煽情。

還有印象深刻的就是影片中的那句“你為什麼要鍥而不捨地改造我呢?這麼多年過去了,難道你沒發現,我不是你所想象出來的那個人嗎?”

這句話,妻子對著伊萬說了一遍,然後伊萬又對著老母親說了一邊。

這個揭露的現象就是:我們都是自私的。我們總希望把親人變成自己設想中那個優秀的樣子,設想好他的思想、行動、言語,一旦現實中與設想中不符合,就給他“指正”,表面上是為了對方好,實際上只是希望對方變成自己心宜的樣子,順自己的心意......但是唯獨忽略了對方的感受!所以,結果總是事與願違,甚至關係惡化。但這都是正常的,因為你的出發點就是自私的。一旦你開始學會不再自私、顧及對方的感受,關係才會慢慢變好。我們是人不是機器,尊重彼此的感受,才有可能更好地溝通下去。

最後給個評分吧:6分,剛剛好及格。它的定位應該是情感類電影。演員給我的感覺並沒有特別突出的感覺,劇本也是平平淡淡,到後面也就有點兒網友所說“強行煽情”的感覺。搞笑路線的話,也沒覺得多搞笑,反而覺得臺詞有點尬,因此我並不打算吹爆這部電影。

但是就像上面說到的那些情節裡,還算是比較能引發深思的,所以我覺得這勉強還算是一部有情感深度的電影,不好也不差,也就剛剛好合格吧!


低調de嘴哥


我跟家裡大娃一起看的,第一次跟孩子看不是動畫片的電影,還一起哭成淚人,她說這個叔叔不乖咋跟媽媽那麼說話?

就是這電影讓我特想我媽,雖然上週還見過。雖然囧媽很上海,但我的東北老媽一樣會不停的往我嘴裡塞東西,塞小番茄那段簡直一摸一樣!

大年初二應該回孃家了,跟媽視頻好一頓思想工作,才能不去吃飯,還有勸住媽媽不來我這送(現在我們這外面已經凍不住了,開化的話很多菜會壞掉,還有給孩子準備的水果和蛋糕啥的)。我媽很倔,雖然嘴上答應,能聽得出心裡很遺憾。媽媽都是一樣的。

可能這電影沒有那麼經典的橋段能讓人歷久彌新,但是在這麼敏感的時候給我們帶來笑點,讓我們放鬆,還有淚點讓我們釋放,那麼我對於它還是感謝的。優秀的電影成就導演成就演員,而我的電影觀:能讓人一氣呵成看完的電影就不錯。囧媽,挺好。


瘋狂雜談


正在離婚大戰中、準備飛到美國去解決的徐伊萬(徐崢飾)陰差陽錯,被困在開往莫斯科的綠皮火車上,不得不陪伴母親(黃梅瑩飾)踏上圓夢之旅——在著名的紅星大劇院舞臺上歌唱3分鐘——其背後是一個略帶騙局性質的商業操作,可包括母親在內的老太太們卻異常投入,每人交了2萬元,還整整排練了4個月。

內心焦慮的兒子,過度自我的母親,他們平時在一起聊上5分鐘,就會彼此大吼,如今卻要擠在同一鋪位上,一起度過6天6夜,這真是一次“苦痛之旅”。

乍看這樣的情節設計,著實有些擔憂。

首先,場景被框定在國際列車上,難免單調。

其次,母子之間從相愛相殺到和解,這類影片實在太多,該如何拍出自己的特色?顯然,在《囧媽》中,導演徐崢下了一步險棋。

然而,黃梅瑩的表演實在太精彩了,她將一位母親的多種性格側面,準確地演繹了出來:在舞臺上,她是那麼知性優雅,可氣哼哼地獨自吃完速熱火鍋後,帶著紅腫的嘴唇,她又是如此不顧忌形象;為圓夢,她不惜交給陌生的公司2萬元,卻為省幾元錢,將大米、小西紅柿、綠豆等帶上火車;她愛兒子,給他吃了整整一盒紅燒肉,只剩最後一塊時,她卻突然想到不利健康,就蓋上盒子不讓兒子再吃;她明知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沒什麼值得別人算計的,卻老是懷疑別人,甚至擔心成為火車大劫案的犧牲品……

矛盾的背後,是兩代人內心中揮之不去的痛。在現實生活中,太多父母把愛理解為結果最優,過多幹預孩子們的生活,他們的控制慾帶來惡果——一方面,讓孩子們喪失了對父母的親近感,成年後紛紛選擇逃離;另一方面,因缺乏獨立生活的經驗,孩子們很難擁有健康人格,為他們後來的人生投下陰影。

徐伊萬正是這樣的例子,在母親規訓下,成年後的他走入婚姻後,同樣不自覺地想控制妻子,妻子選擇退出,去美國發展,徐伊萬卻不願接受失敗,準備飛到那裡,繼續搗亂,以使她回心轉意。

《囧媽》的結尾略帶憂傷:徐伊萬得到了妻子的理解,但曾經愛過的兩人還是選擇了分手,畢竟內心的傷痕太過沉痛,已經無法恢復。也許,徐伊萬能早一點開啟莫斯科之旅,早一點意識到問題的源頭,早一點主動修復,結局可能不同。這也許是一個善意的提醒:既然我們內心都有傷痕,那麼與其逃避,不如在陪伴父母中療傷,以“痛苦之旅”為開始,以“朝聖之旅”為終結。

在徐崢的“囧”系列中,《囧媽》是最具現實性、也最感人至深的一部。如果說“喜劇是把人生無價值的東西撕破給人看”,《囧媽》顯然已超越了喜劇層面。





安娛君


實事求是地說,不算好。

作為娛樂片可能可以博人一笑,免費發佈的創舉也很大氣。但從宣發口徑來說,這部片子的賣點是帶媽媽一起看,有點親子和解的立意在其中。然而看完這個故事,我們對母親的理解增加了嗎?除了陶醉於一曲《紅莓花兒開》的深情,我們對她成為今天這樣一個人,有過更深一步的共情嗎?

沒有,就很難說電影達到了和解的目的。

在電影裡我們只看到常見的,對父母一代的吐槽(這是笑料的主要來源):不斷往孩子嘴裡塞東西啊,對子女過度控制啊,被公眾號帶節奏啊,在米里插手機啊……以及最令人髮指的,催生孩子(越界到了過問夫妻性生活的地步)。——到這裡為止,我還抱著很高期望,期待看到故事的反轉:讓一個典型的,「愚頑不靈」的老人形象,在另一個敘事層面得到深度剖析,揭示人物的內在邏輯,得到(故事中和故事外)年輕一代的認可。可惜,等到的只是一段驚險的反轉和硬拗的煽情。

我懷疑這不是編劇的技巧問題,而是態度問題。同樣的態度在這一代年輕人身上很常見,我把它叫做「傲慢的體諒」。怎麼描述這種傲慢呢?一個最近的比方,前些天為了勸老人戴口罩,網上瘋轉的「老年體」恐嚇文案和海報(當然,這事本身是為了應急,可以理解),感嘆號,震驚體,語不驚人死不休。表面上我們是跟父母和解了,你看,不爭吵,我們還主動用他們的語言,多體貼!但心裡在偷著樂。子女反正認定了,老年人就是這樣固執,愚昧,不可理喻的人種,只好居高臨下地遷就他們(美其名曰:只有發這種東西他們才看得進)。

你細品,有沒有感覺到那種傲慢?

如果只想達成戴口罩的說服目的,可以。但要達成兩代人真正的理解,這態度還差得遠,甚至是南轅北轍——假如你真的把它當成溝通智慧的話。

這不是在溝通,而是自作聰明地迴避溝通。

沒有溝通,就不會有真實的理解。這就是為什麼電影只能在後三分之一處,硬拗出一個不一樣的媽媽:哇,原來媽媽年輕時有這樣的家國情懷!原來她那麼文藝,愛音樂,愛電影,愛《伊萬的童年》,太酷了!啊,她有過一段不幸福的婚姻,好可憐……然後呢?後來她怎麼做的?這個卓爾不群又富有閱歷的女性,為什麼老了以後就變成一個急著抱孫子的老太太?她對蘇聯的情感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她為什麼不聊電影只聊公眾號?她對婚姻有懷疑和思考嗎?她後來幾十年經歷了什麼?

不知道,都不知道,通通沒有交代。

什麼都不知道,兒子怎麼就突然就認同她了?怎麼就來了一個愛的擁抱?編劇也說不圓,於是搞來了一頭熊,一個熱氣球,再來一屋子劇場觀眾。意思是你看,哥們,這事都折騰到這份上了,你說感不感動?那肯定和解了啊!你還較真幹什麼?

不是,還是要較一下真的。

否則,對大眾沒有說服力。這是一個和解的題材,我們需要知道和解是怎麼發生的。普通人不能指望遇到一頭熊才能跟父母和解。或者說,在沒有熊的時候,我們和上一代之間除了戰鬥,就只能高姿態地選擇「體諒」,只說他們愛聽的話(同時繼續偷笑,仍然當他們固執,愚昧,不可理喻)了嗎?我們能否把他們當做真正意義上的正常人,從正常人的角度,敘述他們的人生故事?然後理解他們為什麼如此控制,或者如此迫切地催婚催生?

我至少能想象出幾種解釋。比如,集體主義是媽媽這一代人的精神支柱,她不敢想象脫離集體的生活,她無比恐慌。或許她曾經有過那樣的嘗試(她骨子裡是有這種精神,所以她選擇脫離隊伍獨自坐火車去莫斯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教訓是慘痛的。所以她看到兒子越來越表現出這樣一種人生志趣時,不自禁地替他擔心。也許她想到了自己曾經走過的彎路,她急於把經驗分享給下一代。

又比如說,媽媽在婚姻中是不幸福的。但是在她的年代和身份背景下,忍受這樣的「不幸福」,換來的結果對她利大於弊。或許她想讓兒子理解,在有些時候,「幸福」未必是考量一段關係最重要的元素。有些東西比精神的需求更為重要。

甚至可以是俗套的:媽媽年紀大了,生了病,這時候發現有個伴侶老來相互扶持,比年輕時看重的那些事重要得多。她後悔了,也許她此時虛弱而孤獨。她不想成為孩子的負擔。她幫兒子挽留他的家庭,意思是:等我走了還有人可以照顧你。

這都是一些可能的假設。倒不是說電影必須把這些故事拍出來。不講也行,但是寫故事的人需要建立這種視角,站在老年人的角度思考他們是什麼回事:他們的歷史、他們的教育、他們的社會經濟地位、他們的人生起伏……從而對他們產生真切的共情。這樣再講這個人物的時候,哪怕什麼都不說,這個人物的表現也會不一樣。我懷疑主創根本沒想過,他們只想要「和解」。這就是我說的傲慢:這個媽媽之所以強勢,固執,愚昧,干涉子女私人生活,因為她就是一個被塑造出來強勢,固執,愚昧的人物。彷彿她天生就是如此,一個笑料。

你沒法從這樣的敘事裡學習和解。

今年我參加得到的知識春晚,認識了一位作家林特特老師。她教人聊天,有一個萬能句式叫做:「那一年,你在哪裡?在做什麼?」很棒,我建議你學一學。那一年是一個具體年份,是和對方人生經歷相關的,比較重要的年份。也就是問某個歷史背景下對方的個人經歷。她用這句話和自己80多歲的奶奶聊得不亦樂乎(1949年您在哪裡,在做什麼?)。我認為,這句話也適合所有想和父母長輩取得真正和解的人。真正的和解首先來自你對那個人的理解。要理解,就要有真正的溝通。

溝通太難了。何況我們要的還不只是和顏悅色的說話,不只是自作聰明的話術,不是故作大度的擁抱,體貼的微笑,或者動不動就回憶往事的煽情。而是好奇,單純的好奇。好奇這個人都經歷了什麼?他一生下來就是這樣嗎?(當然不是)他是怎麼長大的?他的家庭給他帶來了什麼?他接受了什麼教育?他跟什麼樣的人交往?他屬於什麼圈層?他有什麼信仰?做過哪些職業?經歷過哪些重大的事件?那些事件怎樣沉澱下來,才會形成眼前這樣一個(在你看來)不可理喻的老頑固?——你們曾經朝夕相處,但他的故事你未必真正理解。

他要首先是一個可理解的人,然後才會有理解。

如果你有興趣,想對父母多點了解,這個長假是難得的機會。你們都在家,無處可去,你可以試著打開這個話題,聽聽他們的人生。也許你就會理解他們為什麼那麼在乎穩定,為什麼有錢捨不得花,為什麼對你的生活方式那麼地不認可,以及在催你結婚/生娃的焦慮背後,他們究竟在怕什麼。

但這都是題外話了。我不是建議每個人都一定要問父母:「那一年你在哪裡?在做什麼?」。在那之前有一個更關鍵的問題:必須要理解父母嗎?假如我就是不想跟他們和解怎麼辦?——我的想法是,不想就不想。各人有自己的選擇。有人完全沒有跟父母休戰的願望,就想僵著。也好,僵下去也比自以為是的「體諒」好。前者至少暴露出我們之間是有問題的。不要用《囧媽》式的溫情來粉飾問題,以為和解就是給出一個高姿態的擁抱,一切問題就消失了。別想啦,你也遇不到那樣一頭熊啊。




水之萬物源


《囧媽》是徐崢”囧系列”的第三部作品,講述一趟六天六夜的莫斯科之旅,讓徐伊萬與盧小花母子回到了最純粹的相處模式。

整部影片有以下幾處看點值得深思。

第一,在影片的開頭,徐伊萬和張璐因為感情的問題而鬧離婚,同時又陷入了商業版權的糾紛。張璐一直強調讓徐伊萬多回家陪陪母親,而徐伊萬卻不為所動。

從片頭短短的幾分鐘你就可以看出徐伊萬是一個怎樣的人,自私沒有擔當。

第二,徐伊萬為了取得護照,不得不登上綠皮火車找他母親取鑰匙。本來家門的鑰匙是指紋鎖的。但是他的母親為了保險起見。又加了一把鐵鎖。

這個片段,充分說明了,母親的孤獨,母親的不安,母親已經老了。而徐伊萬根本沒注意到這些。

第三。母子兩在穿越冰天雪地的森林時,遇到了棕熊。為了躲避棕熊的追擊,母親直接攀爬到樹幹上,徐伊萬邊喊母親邊往母親的方向跑去,徐伊萬一步踩穩從坡上滾了下去。母親眼看棕熊越來越近,毫不猶豫的跳了下去,用自己的身體來阻擋棕熊。嘴裡還喊著,吃我吃我。

這並不難看出,母愛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東西。她的一生都給了你。最感人的還是那句話“吃我,吃我”。

第四,回到家裡,母親坐在梳妝檯前,摘下假髮,看著自己滿頭的銀髮,還有牆上的老舊照片,充分說明她這一輩子不為別的,只是為了徐伊萬。

影片從開頭到結尾,一直在闡述,現代家庭的一種現象。老人的寂寞,孩子們的忙碌。老人需要孩子們的陪伴,更需要孩子們的照顧。而當下的我們,大部分的時間除了工作,還有所謂的應酬,甚至把自己搞得狼狽不堪,也許你會覺得這是理所當然,你會說是為了掙錢,是為了養,其實,這只是你的藉口罷了。你要知道,世界上有一種東西是錢買不到的, 它就是親情。

多回家看一看,多陪陪父母。百善孝為先,你說不是嗎?歡迎大家評論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