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 三十九、中唐四镇之乱之徐州大战

从建中二年八月,朝廷最终安抚了徐州方面的李洧,赐予御史大夫,充招谕使。算是正式和李纳闹掰了。之后双方经过紧张的准备,在十一月份李纳联合了田悦的魏博,和朝廷联合的李洧部正式在徐州开战。

从军事力量对比看,此次李纳和田悦方面其实不占优势,而且还有后患。因为北方的成德节度使李惟岳的势力被分裂了。成为河朔藩镇核心成员被最先分裂的对象。这也就是为什么次此谋反,河朔藩镇不能集中兵力对抗唐军的原因。

上文提到的杨炎被杀,徐州李洧归顺朝廷,都是临洺关大捷的产物,别以为彭城令白季庚多么热爱大唐王朝。而另外的产物就是李惟岳的地盘分裂。这是强大的外部压力对传导到内部的较小藩镇的作用。

对于李惟岳部的压力不仅有南部的朝廷的的军队,同时还有别后的朱滔这个幽州藩镇的势力。

朝廷调范阳节度使朱滔讨伐李惟岳,朱滔军队驻扎于莫州。李惟岳部大将张孝忠将精兵八千守易州。这是成德节度使辖区北方的形势。


三十九、中唐四镇之乱之徐州大战

易州和莫州


三十九、中唐四镇之乱之徐州大战

卫星图,莫州易州大体位置参考


也就是说此时的朱滔是在瓦桥关驻扎,即现在的河北雄县地区。而张孝忠的地盘则是河北易县,从地理条件看张孝忠对于朱滔反倒是顺风顺水、且是上风上水。打起仗来,如果挥师今天的北京,那么朱滔的老巢就完蛋了。都不用跟他在莫州较量,一个围魏救赵,朱滔就得回兵。

而且张孝忠很能打,范阳的军队还是比较怕他的,不然也不会被放在易州这个关键的位置。

可以说,朱滔虽然奉命从北方讨伐李惟岳,可是自己在军事上不占优势。何况东边的沧州也是在李惟岳的手上,这一左一右,对莫州反倒形成了夹击之势。

不过,此时大局以已经发生了变化,就是田悦和李惟岳在临洺关大败了。

朱滔认为此时智取胜过力敌。而且在这个时候,以智取胜则是唯一的路径,遂派遣判官蔡雄来游说张孝忠:“李惟岳乳臭未干,却妄自尊大,根本不懂人情世理,竟然抗拒朝廷命令。当今昭义、河东军已破田悦于临洺,在河南方面,李希烈已经打败了襄邓节度使梁崇义。你李惟岳的两个重要联盟,是一个完了,一个损失惨重。一旦,掉过头来,挟常胜之军,那么,配合昭义和河东,这魏博和你成德灭亡也就是分分钟的事情了。此时,如果你能率先以易州归顺朝廷,那么打败李惟岳的功劳,你就是第一个!这可是转祸为福的上策!”

形势比人强!

作为李惟岳集团的核心成员和亲戚——“宝臣以孝忠谨重骁勇,甚委信之,以妻妹昧谷氏妻焉”他算是李惟岳的姨父!——也只能接受了这个看法。然后一方面派遣自己的下属牙官程华去和朱滔接洽,另外派遣录事参军董稹奉表到长安说明自己要归顺朝廷了。这边朱滔又亲自上表给唐德宗推荐张孝忠可堪大任。唐德宗接到这样的上表,自然是龙颜大悦啊!

这一番折腾到了九月。而我们前面说了,八月的时候徐州方面李纳和李洧哥两个就闹翻了,

朝廷九月,辛酉,以孝忠为成德节度使,并且命惟岳护他老爹李宝臣的灵柩归朝,李惟岳自然不从。同时,张孝忠又立刻加强和朱滔的联系,为自己的儿子张茂和娶了朱滔之女,成为儿女亲家,达成战略联盟了。

从时间看,张孝忠归唐的处理居然还在李洧的后面!这正是张孝忠全面权衡的结果!

成德节度使内部发生重大分裂,这无疑大为减弱了田悦一派的反唐力量,使成德方面的军队不能加入到徐州战场!

公元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秋,徐州大战以李纳派遣手下大将王温会同魏博田悦手下大将将信都人崇庆共攻徐州开始,时间极可能是在十月中下旬。当时江淮地区气候正当秋季,不冷不热,正是适宜军事行动。

三十九、中唐四镇之乱之徐州大战

山东军队从任城到彭城


从最合适的位置,李纳自然是从任城出发直接扑向徐州彭城了。

战事一起,李洧的战斗力明显不足,很快就要顶不住,只好派遣牙官,也就是手下心腹将领叫王智兴的急赴京师告急搬兵!

《资治通鉴》记载他是“智兴善走,不五日而至。”《旧唐书地理志》记载是说从徐州到长安是2600里。这个王智兴不到五天就到了。我估计应该是骑快马,按照六百里加急的速度赶的。徐州也是危在旦夕之意!朝廷急忙派发当时的最重要的部队,朔方兵5000,由大将唐朝臣带领,急速赶往徐州。同时又诏宣武节度使刘洽,神策都知兵马使曲环,滑州刺史襄平李澄三路一起进发,共赴徐州。

宣武军节度使,唐朝在今河南省东部设立的节度使,治所在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辖汴州、宋州、亳州、颍州,相当于今天河南省封丘、开封、尉氏、柘城、沈丘以东,山东省单县和安徽省砀山、亳州、涡阳、蒙城、阜阳、颍上等地。最早于755年,设置河南节度使,管辖黄河南淮河北东到大海十三郡,即汴州陈留郡、宋州、滑州、陈州、颍州、亳州、曹州、濮州、淄州、沂州、泗州、徐州、海州。实际上李纳侵占的徐州正是这里辖区。几经变化,成为宣武军节度使,很大程度上就是过去的汴宋节度使辖区。也正是在建中二年,朝廷刚刚将汴宋节度使的名字改为宣武节度使,宣扬武德,一统天下的意思很是明显。

这首任的宣武节度使叫刘洽。后来改名刘玄佐。河南匡城(今长垣县西南)人。唐朝中期将领、藩镇。少年时性格豪爽不拘小节,后来当了县里的补盗的差役,因为违法,差点被县令打死,后来逃跑从军了。大历年间,做了永平军的衙将。很快李灵曜占据汴州反唐,刘洽则带兵称其不备直入宋州,也就是商丘。朝廷遂下诏宋州归永平军管辖。这自然是永平军的势力扩大了。当时永平节度使李勉上奏推荐他担任宋州刺史。这就是担任了一方要员了。而且是驻扎于唐王朝的心脏重地。建中二年,加兼御史中丞、亳颍节度等使。这就是我们现在介绍的徐州大战的这一年,亳颍节度等使的差事,当然是为了让他统一管辖黄河流域和淮河北衔接的地方,这是朝廷对他的信任,也是让他直面当时的山东军伐李纳,而委以重任。这个信任不是白来的,李勉作为宗室重臣推荐他,这就是最好的证明,说明李勉这关是过了的。之所以他反对山东军阀,没有乘机割据,其实我们在前面分析永平节度使辖区就分析过了的。这里的经济基础是农业,而不是商业,与李纳和北方的魏博等具有浓厚的商业色彩的军伐不同。

在说朝廷方面来援的朔方军,千里迢迢,且风尘仆仆,可是朝廷其实是比较缺钱的。以至于作为重镇的朔方兵的军资装备到期没有更换,军旗衣物破破烂烂,路过汴州,也就是开封的时候,让人家宣武节度使的人看了嘲笑道:“乞丐能破贼乎?”轻蔑之情溢于言表。宣武军驻扎在汴州,这个南北交织的商业大都会,自然是不缺钱的。唐朝臣作为领兵将领自然很快就听到嘲笑了。知道这种讥讽如果不因势利导,会对军心造成很大问题,遂成激将之计,将这些话对朔方兵捅了出去,并且当众说到:“先破贼营者,营中物悉与之。”由于朔方兵是当年郭子仪带领的拯救李唐的主力部队,因此,从大体看,还算守军纪,加上长期在关中地区,而安史之乱后关中经济开始凋敝,所以朔方兵相对穷。再加上之前刚刚发生过刘闻喜兵变,就跟不可能有什么油水了。乞丐一般,并不奇怪。朝廷的用度可是相当吃紧的。这一年颁行了两税法,正史都说效果很好。可是从朔方兵的情况看,从宣武军的讥讽看得大打折扣,因为很多税赋分明难以上缴到长安去!所以,从各方面看,我对两税法的实际效果一直不怎么太看重。起码是效果不好。当时长安为了筹措军费搞得城中乱成一团,可是效果居然派出的军队还是这样的乞丐像,与人家宣武军的差别很大。这背后的经济关系不问可知了。如果汴州的税赋送到长安,唐德宗还至于跟城里的商人硬要钱?

所以让朔方兵将来可以在敌营中大肆搜刮战利品,可是没有比这更好的刺激了!我想士兵们一定是嗷嗷的!各个都成小老虎!朔方兵的战斗力是不言而喻的。德宗让朔方军来平徐州之乱,恐怕也有让他们发笔小财的意思在里面。朝廷实在太穷了。

朝廷军队到来,彭城实力大增。崇庆和王温二十天,两旬的时间都没有拿下来。随后再次向李纳请兵。目前看这就是地方军阀的浅薄见识了,既然唐军都重压于此,你为什么不集中力量拿下徐州呢?大战面前居然还隐藏实力,贻误战机啊。李纳接报,派大将石隐金将万人助之,与刘洽等相拒于七里沟。

三十九、中唐四镇之乱之徐州大战

七里沟,今天的


  

当今徐州还有叫七里沟的地方,不知道是不是是当年的旧地。从上面历史地图我特别标出了七里亭这个位置作为侧面参考。

这个位置,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徐州条下记录:“七里沟在州西北。唐建中二年,淄青叛帅李纳以李洧举州归朝,遣其将王温攻之,朔方将唐朝臣救洧,败温于七里沟。或曰:沟在九里山南。”

三十九、中唐四镇之乱之徐州大战

这是明代徐州图。


九里山,位于徐州市西北部北三环南侧,又名九凝山,海拔134米,面积百余公顷,因东西长九里而得名。据说,九里山是楚汉鏖兵的战场,留有项羽兵败的白云洞。此后,唐朝的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和徐州感华军节度使时溥,明朝的朱棣和朱允炆等,都在九里山激战过。徐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在几千年的战争岁月里,九里山发挥了抵御强敌、固守家园的重要作用。历代进攻和坚守徐州的战斗大多是在九里山前展开的。《水浒传》中的一首歌谣唱到:“九里山前摆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顺风吹动乌江水,好似虞姬别霸王。”道出了九里山的战略作用。

三十九、中唐四镇之乱之徐州大战

九里山


而九里山所在的位置正好在徐州的西北。

三十九、中唐四镇之乱之徐州大战

从今天地图看七里沟的位置正好是在九里山和徐州的之间。


双方在七里沟这个地方大战,直到傍晚时分,刘洽的宣武军有些坚持不住,开始往后退却了。山东的军阀的势力确实很有战斗力。这种时候,如果唐军溃败,可能会一发不可收拾。


三十九、中唐四镇之乱之徐州大战

七里沟地形图


  

朔方马军使杨朝晟言于唐朝臣曰:"公以步兵负山而陈,以待两军。我以骑兵伏于山曲,贼见悬军势孤,必搏之。我以伏兵绝其腰,必败之。"朝臣从之。崇庆等果将骑二千逾桥而西,追击官军,伏兵发,横击之。崇庆等兵中断,狼狈而返,阻桥以拒官军。其兵有争桥不得,涉水而度者。朝晟指之曰:"彼可涉,吾何为不涉!"遂涉水击,据桥者皆走,崇庆等兵大溃。洽等乘之,斩首八千级,溺死过半。朔方军士尽得其辎重,旗服鲜华,乃谓宣武人曰:"乞子之功,孰与宋多?"宣武人皆惭。官军乘胜逐北,至徐州城下,魏博、淄青军解围走,江、淮漕运始通。(《资治通鉴221》)

从这段记载看,李纳和田悦的军队应该是从东方往西打。这是合理的。因为朝廷的军队是从西北来的,而李纳和田悦的军队是从北方来的。当然这就意味着,彭城内部的李洧是再坚持着。这就是我们现在熟悉的围点打援的老打法。如果李纳和田悦的军队打败了来救援的朝廷的军队,那么彭城自然是孤城一座了。

三十九、中唐四镇之乱之徐州大战

徐州西北小山多。


三十九、中唐四镇之乱之徐州大战

朔方马军使杨朝晟的策略


朔方马军使杨朝晟的策略其实是诱敌深入之计。从目前看,此时的刘洽的军队可能已经撤退了。所以需要唐朝臣的军队做诱饵。同时,背后的山坳里埋伏下骑兵。这说明,此战的最终决胜的是骑兵。而不是步兵。

杨朝晟,字叔明,甘肃夏州朔方人。唐朝中期任邠宁节度使,在历史上以筑城扩地闻名。出身行伍,因军功被授为甘泉府果毅。建中初年,追随河东节度使李怀光讨伐叛将刘文喜于泾州,斩获颇多,因功升骠骑大将军。

三十九、中唐四镇之乱之徐州大战

甘肃夏州朔方


夏州,今天陕西横山区西,横山区,陕西省榆林市辖区,鄂尔多斯草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清雍正九年(1731年)置县怀远,民国三年(1914年)为别于安徽怀远,遂依境内横山山脉主峰而名之。位于陕西省北部,毛乌素沙漠南缘,明长城脚下,无定河中游,僻处内蒙古、陕西交界,古称塞北边陲。扼榆定公路之咽喉,位于东经108°56′41″~110°01′48″,北纬37°21′43″~38°14′53″。地处榆林市中部,东与米脂县相邻,东南与子洲县毗邻,南连延安市子长县,西接靖边县,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接壤,北倚榆阳区。

从这个地理形势看,我怀疑,杨朝晟的骑兵极可能不是汉军,而是有胡兵的成分。比如回鹘的等等。所以战斗力才这么强大,可以打败淄青节度使和魏博的河朔藩镇兵。史书不写,当然是为了面子。

关于李洧需要有所补充:

李纳遣兵攻徐州,刘洽与诸将击退之,贼势未衰,始加洧徐、海、沂都团练观察使,寻加密州。时海、密州皆为贼所据,不受洧命。旋加洧检校户部尚书。未几,疽发背,稍平,乃大具糜饼,饭僧于市,洧乘平肩舆自临其场,市人欢呼,洧惊,疽溃于背而卒,赠左仆射。(《旧唐书李正己传附录李洧传》)

朝廷在最关键的时候还是将徐、海、沂给了他,而且还加了个密州。从其背上声疮,斋僧赎罪来看,他归顺朝廷,在当地可能是很受非议的,也就是在他的淄青节度使的范围内。这个人应该是内心非常矛盾。不投降,自己可能生命会受到威胁,毕竟他是李纳的叔叔辈。投降朝廷,他又内心很纠结。这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他们本源是高丽人。这点也许能说明点什么。

之后十一月,甲申,淮南节度使陈少游遣兵击海州,其刺史王涉以州降。这是南部战线也加入进来了。从侧面协助徐州的唐军。形成了西北、彭城、南部这样的两头夹击的格局。

十二月,李纳密州刺史马万通乞降;丁酉,以为密州刺史。从马万通看,人家也想跟朝廷要个名份,自然不会轻易听你李洧的。不过从侧面看李洧的死亡时间极可能是在十二月份左右。总之,徐州大战之后不久就死掉了。

徐州大战之所以能取胜,唐朝此时和吐蕃关系好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十二月,崔汉衡至吐蕃,赞普以敕书称贡献及赐,全以臣礼见处。又,云州之西,当以贺兰山为境,邀汉衡更请之。丁未,汉衡遣判官与吐蕃使者入奏。上为之改敕书、境土,皆如其请。(《资治通鉴221》)

可见西部无战事,是徐州大战胜利的重要原因!

徐州大胜,朝廷马上加马燧魏博招讨使,再次启动对北方魏博方向的压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