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關於經外奇穴和新穴的“歸經轉正”問題

腧穴的起源和發展經歷了“以痛為輸”、定位定名和系統整理三個階段。

“以痛為腧”是針灸療法的萌芽階段;定位定名使腧穴的範圍由面到點,範圍越來越小,數目由少到多;系統整理就是用分部分經的方法進行歸類歸經,最後定出十四經穴。可見“以痛為輸”往往是發現經外奇穴的先導和早期形式,經外奇穴則常常是成為十四經穴的前奏和必由之路。

關於經外奇穴和新穴的“歸經轉正”問題

從歷代有關針灸的文獻中也可以看出,許多經穴都是從經外奇穴不斷被納入十四經的。自從隋代《黃帝內經明堂》一書將晉朝《針灸甲乙經》所記載的349個腧穴全部歸經以後,宋代《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增加了青靈、厥陰俞、膏肓、靈臺、腰陽關5穴成為354穴。《針灸資生經》《針灸大成》又增加了風市、眉衝、督俞、氣海俞、關元俞5穴成為359穴;《類經圖翼》《醫宗金鑑》《針灸逢源》又增加了急脈、中樞二穴,成為針灸學中傳統的361個十四經穴。

在針灸醫學蓬勃發展的今天,有關部門應積極組織人力、物力對經外奇穴進行系統整理、仔細審定、認真討論、深入研究。對於那些經過長期大量臨床驗證確有實用價值又正好在十四經循行線上的奇穴,除了保留使用以外,還應該考慮它們的歸經“轉正“問題。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迫在眉睫的神聖使命。當前,針灸醫學已在國內外得到廣泛地運用和傳播,堪稱針灸醫學的鼎盛時期。然而,作為針灸醫學重要組成部分和理論基礎的十四經穴仍舊停留在幾百年前的這個361個穴位上,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歷史的遺憾!近幾十年來,關於經外奇穴歸經的問題,已經開始引起針灸界的關注,有些文獻也曾經作過一些初步嘗試。如《腧穴學》(上海中醫學院編,人民衛生出版社,1965年第1版,以下簡稱“《腧穴學》上海教材”)就曾將印堂、太陽、闌尾穴、胃脘下俞分別列入十四經中。《針灸學》(江蘇新醫學院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版,以下簡稱“《三版教材》”)也曾將印堂、太陽、闌尾穴、膽囊穴、十七椎5穴歸經;《針灸學簡編》(中醫研究院編,人民衛生出版社,1976年第1版,以下簡稱“《簡編》”)及《經絡腧穴學教程》(上海中醫學院針灸學教研組,內部資料,1983,以下簡稱“《教程》”)也有類似的做法。

最近一次是《針灸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年),首次把水溝穴歸入督脈。這都是一些可喜的嘗試,也是一大進步,應予以充分肯定。

關於經外奇穴和新穴的“歸經轉正”問題

人類要進步,科學要發展,這是歷史的必然。古人尚能在社會的前進中承認科學、發展科學,而處於21世紀的現代人有什麼理由因循守舊、墨守成規呢?總不能說只有古人所定的才是應該承認、應該遵循的吧?任何事情,特別是科學,如果只是停留在前人的水平上,那麼,它就缺乏生命力,就有被淘汰的危險。科學得不到發展,人類也不可能有所進步。這裡,筆者參照有關針灸文獻的論述,大膽地談一下對部分經外奇穴歸經的看法,並希望醫學同道能就此開展一些有益的討論,以促進十四經穴的進一步發展。

(一)崇骨(椎頂、太祖)

(1)文獻記載:第6、7頸椎之間,大椎穴上方陷中(《圖譜》);附於督脈(《教程》)。

(2)建議歸經:督脈。

二)二椎下

(1)文獻記載:背部正中線,第2、3胸椎棘突之間,陶道穴與天柱穴之間(《圖譜》)。

(2)建議歸經:督脈。

(三)四椎下(巨闕俞)

(1)文獻記載:第4胸椎下凹陷中,督脈循行線上(《圖譜》)。

(2)建議歸經:督脈。

關於經外奇穴和新穴的“歸經轉正”問題

(四)八椎下

(1)文獻記載:第8、9胸椎間凹陷中,督脈循行線上(《圖譜》)。

(2)建議歸經:督脈。

(五)十二椎下(接脊、接骨)

(1)文獻記載:第12胸椎下陷中,督脈循行線上(《圖譜》)

(2)建議歸經:督脈。

(六)十五椎下(下極俞)

(1)文獻記載:第3、4腰椎棘突之間陷中,督脈循行線上(《圖譜》)。

(2)建議歸經:督脈。

(七)十七椎下(腰孔、上仙)

(1)文獻記載:第5腰椎棘突下凹陷中,歸入督脈中(《三版教材》);附於督脈(《教程》)

(2)建議歸經:督脈。

(八)腰奇

(1)文獻記載:尾骶骨尖端直上2寸,第2、3骶椎棘突之間點近下方(《圖譜》)。

(2)建議歸經:督脈。

關於經外奇穴和新穴的“歸經轉正”問題

(九)澤下

(1)文獻記載:手太陰肺經循行線上,尺澤下2寸(郝金凱:《針灸經外奇穴圖譜》,陝西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1版以下簡稱“《圖譜》”)。

(2)建議歸經:手太陰肺經。

(十)大骨空

(1)文獻記載:手大指背面,指間關節中央處,應歸入肺經(《簡編》)。

(2)建議歸經:手太陰肺經。

(十一)關兔

(1)文獻記載:髂前上棘與髕底連線上,髕骨中線上10寸,足陽明胃經髀關穴與伏兔穴之間(郝金凱:《針灸經外奇穴圖譜》續集,陝西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版,以下簡稱《圖譜》續集)。

(2)建議歸經:足陽明胃經。

關於經外奇穴和新穴的“歸經轉正”問題

(十二)闌尾穴

(1)文獻記載:足陽明胃經循行線上,足三里與上巨虛之間壓痛點(《圖譜》);歸入足陽明胃經(《腧穴學》上海教材、《三版教材》、《簡編》);附於足陽明胃經中(《教程》)。

(2)建議歸經:足陽明胃經。

(十三)脛上(腦清、足下垂)

(1)文獻記載:踝關節前橫紋中點直上2寸,足陽明胃經解溪穴上2寸(《圖譜》續集)。

(2)建議歸經:足陽明胃經。

(十四)小骨空

(1)文獻記載:手小指第一指間關節背面中央,應歸入小腸經(《簡編》)。

(2)建議歸經:手太陽小腸經

(十五)胃脘下俞(胰俞、八俞、胃下俞)

(1)文獻記載:第8~9胸椎棘突之間左右旁開1.5寸足太陽膀胱經背部第1側線膈俞與肝俞之間(《圖譜》);歸入足太陽膀胱經(《腧穴學》上海教材);附於足太陽膀胱經中(《教程》)。

(2)建議歸經:足太陽膀胱經。

關於經外奇穴和新穴的“歸經轉正”問題

(十六)臂中(手逆注、治癱)

(1)文獻記載:手厥陰心包經循行線上,郄門穴上1寸(《圖譜》);附於手厥陰心包經中(《教程》)。

(2)建議歸經:手厥陰心包經。

(十七)肘尖

(1)文獻記載:位於肘後部,尺骨鷹嘴突起之尖端,手少陽三焦經天井穴下1寸(《圖譜》);歸入手少陽三焦經(《簡編》);附於手少陽三焦經(《教程》)。

(2)建議歸經:手少陽三焦經。

(十八)太陽(前關、當容)

(1)文獻記載:眉梢與目外眥連線中點,向後約1寸的凹陷中,歸入三焦經(《三版教材》);歸入手太陽小腸經(《腧穴學》上海教材);附於足少陽膽經(《教程》)。

(2)建議歸經:手少陽三焦經。

(十九)膽囊穴(陵下、治聾)

(1)文獻記載:足少陽膽經循行線上,陽陵泉下一橫指(《圖譜》);足少陽膽經陽陵泉直下1.5寸(《圖譜》續集);歸入足少陽膽經(《三版教材》、《簡編》);附於足少陽膽經(《教程》)。

(2)建議歸經:足少陽膽經。

關於經外奇穴和新穴的“歸經轉正”問題

綜上所論,十四經穴共增加19個腧穴。其中單穴8個(崇骨、二椎下、四椎下、八椎下、十二椎下、十五椎下、十七椎下、腰奇,全部歸入督脈),雙穴11個(肺經增加澤下、大骨空2穴;心包經增加臂中1穴;小腸經增加小骨空1穴;三焦經增加肘尖、太陽2穴;胃經增加關兔、闌尾、脛上3穴;膀胱經增加胃脘下俞1穴;膽經增加膽囊1穴)。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討中醫藥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