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1個月問診人次趕上普通三甲10年門診量,互聯網醫療拐點將至?

每經記者:周程程 塗穎浩 每經編輯:易啟江,段煉

3月2日,國家醫療保障局、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發佈《關於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開展“互聯網+”醫保服務的指導意見》,明確對符合要求的互聯網醫療機構為參保人提供的常見病、慢性病線上複診服務,各地可依規納入醫保基金支付範圍。

受到利好消息刺激,3月3日,港股中互聯網醫療相關個股出現強勢表現。阿里健康當日盤中一度漲超12%,平安好醫生一度漲超7%。

2003年,SARS疫情驅動了電子商務的發展。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下,響應不出門號召的人們,為減少醫院交叉感染風險,自覺選擇了互聯網醫療平臺,為企業培養用戶習慣提供了良機。

龐大的線上醫療需求,互聯網醫療流量激增。然而一直以來,線上問診本身就是低頻行為,這些因疫情而新增的用戶該如何深耕,是行業需要探究回答的問題。

1个月问诊人次赶上普通三甲10年门诊量,互联网医疗拐点将至?

1個月在線問診人次超千萬

自今年1月下旬起,互聯網醫療企業紛紛陸續開通了在線義診或在線問診通道,成為抗擊疫情的重要補充力量。

從已公佈問診量的互聯網醫療企業平臺數據來看,疫情期間的在線問診人次已超千萬。

據平安好醫生APP顯示,疫情期間,截至2月25日,平安好醫生已累計提供了超800萬次問診。此外,截至2月19日,好大夫在線免費義診已服務168萬人次。截至2月13日下午,春雨醫生服務用戶量超過107萬人次。截至2月5日,丁香園疫情期間總問診量達60萬。

1個多月的時間實現線上診療超千萬人次,這是怎樣的規模水平?

被稱為全球最大醫院的鄭大一附院,2018年年門診量770餘萬人次。由此對比來看,規模超大的三甲醫院,相當於需要約1年半的時間才能實現千萬門診量的規模。

省會城市往往聚集了更多優質醫療資源,若和普通地市級三甲醫院相比,上述線上診療人次規模約是後者年門診量的十倍左右。

以邵陽市中心醫院為例,作為湖南邵陽市最大的三級甲等綜合醫院,據其官網介紹,目前其年門診量已突破110萬人次。

中泰證券研報也指出,根據各家公司披露的問診量信息,疫情爆發以來,全網針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問診量超千萬次,相當於普通三甲醫院約10年的門診量。

有醫療行業分析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強調說,疫情期間是線上問診需求暴增的特殊時期,特別是由於橫跨春節,醫生時間上更為寬泛、靈活,以此與過去醫生在醫院正常工作時間內的年門診量進行對比,這並不是平衡比量。但能達成共識的是,互聯網醫療使得醫療資源突破了空間的限制,實現跨區域流動,從而滿足問診需求,實現了問診人次的暴漲。

好大夫在線CEO王航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武漢等疫情爆發區醫療資源不足,而其他地區實際上有空閒的醫療資源。線下是第一戰場,資源不足時各地醫療資源前來現場援助,而線上可以說是第二戰場,將空閒醫療資源,通過互聯網的手段同有需要的人們連接起來,將有醫療資源的地方和醫療資源緊缺的地方連接了起來。

醫保支付政策利好平臺留住用戶

如何轉化、培養並使這波新流量成為自身的可付費用戶,將成為各家互聯網醫療平臺深耕的重點。

互聯網巨頭企業因為其龐大的業務體系而具有優勢。易觀醫療行業高級分析師陳喬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互聯網巨頭企業將醫療服務產品嵌入到場景中,利用旗下入口級應用(如支付寶、微信等),通過提供義診讓用戶接觸和了解服務,使用戶留在其主業務體系中,從而鞏固用戶粘性,挖掘用戶更多變現價值。

而對更多互聯網醫療平臺而言,一位券商分析師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在線問診服務延伸是一個探索方向,例如檢查、檢驗、售藥等。不過,支付瓶頸是互聯網醫療發展面臨的問題之一,這影響了用戶使用互聯網醫療的積極性。例如,在線問診服務延伸到售藥上,會因支付方的缺席而導致用戶最終還是迴歸線下醫院去購藥。

如今這一問題也已受到重視。2月26日,武漢市醫療保障局為微醫互聯網總醫院開通醫保支付。該互聯網醫院可為武漢市高血壓、糖尿病、乙肝等10個重症慢病的參保人員提供線上診斷、處方外配、在線支付和線下藥品配送上門服務。

3月2日,國家醫療保障局、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發佈的《關於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開展“互聯網+”醫保服務的指導意見》,明確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費用納入醫保支付範圍。經衛生健康行政部門批准設置互聯網醫院或批准開展互聯網診療活動的醫療保障定點醫療機構,按照自願原則,與統籌地區醫保經辦機構簽訂補充協議後,其為參保人員提供的常見病、慢性病“互聯網+”複診服務可納入醫保基金支付範圍。

在業內看來,互聯網複診納入醫保支付範圍,原本自費的針對常見病和慢性病的“互聯網+”複診將進一步減免,這將顯著提升民眾選擇線上問診的積極性,驅動民眾就醫習慣的轉變。

對此,醫藥諮詢機構沙利文分析預測表示,2019年中國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已達267億元,2026年有望增長至1978億元。

行業跑馬圈地加速分化

疫情下反應的實際需求以及政策利好疊加下,醫院也將加快“線上化”,這與互聯網醫療企業的發展方向相契合。

1个月问诊人次赶上普通三甲10年门诊量,互联网医疗拐点将至?

陳喬姍認為,疫情實際上給了互聯網醫療企業一個發展機遇,給了企業去更好運營用戶,轉化用戶,去挖掘更深層次需求的時間,這也對企業反應速度、接診能力等服務能力提出了要求。對企業來說,應促進線上與線下的銜接,這樣能夠提升醫療服務效果,擴大覆蓋面和影響面。

在陳喬姍看來,在整合線下資源時,與醫院通力合作的能力成為互聯網醫療企業發展的重要抓手。“醫生資源的數量和儲備決定了平臺的接診能力。”她說。

“《2019中國互聯網醫院發展研究報告》顯示,超8成醫院計劃在2年內完成互聯網醫院建設”陳喬姍表示,“企業憑藉信息化建設能力及優勢可以介入幫助醫院建立信息化平臺,新的或者更深層次的協同和共生模式將被創造出來,抓得住這個機遇的企業將有機會成為巨頭。”

互聯網醫院建設成本以及週期將逐步降低,伴隨覆蓋率的整體提升,將有效提高與院外醫療機構、醫生、第三方服務提供商的整體互聯互通,創造更多的院外服務模式。

東方證券研報認為,疫情之後,互聯網醫療平臺建設可能會進入跑馬圈地的加速期,行業可能會出現分化,導致強者恆強,以及第三方企業和醫院合作加深的局面。

“互聯網醫療的發展不會隨著疫情結束而退潮,行業有望在2020年迎來發展拐點。”東方證券研報認為,行業驅動力主要來自於醫院的線上化進程進一步加速;用戶習慣在疫情期間加速養成,有望形成持久的驅動力;醫保支付改革有望進一步向線上化推動。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