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谋定天下的先轸,为图一战之利,灭友军而遭致三面受敌

谋定天下的先轸,为图一战之利,灭友军而遭致三面受敌

话说,晋文公在先轸的辅助之下,城濮之战大胜楚国,从而登上中原霸主的地位,而后成就了晋国百年霸业。但是当晋文公去世之后,先轸却主导了殽之战,此战中将秦军全部伏击歼灭,还俘获了秦军三将。然而,殽之战的胜利,却带来了更大的麻烦,简单来说就是赢了战术,而输了战略。

谋定天下的先轸,为图一战之利,灭友军而遭致三面受敌

所以,今天笔者就跟你聊一聊殽之战后的中原局势。城濮之战后,晋已奠定了霸权基础,国力亦日渐强盛,本来有可能再给楚军以沉重打击,使楚军不能向北发展,以夺取对中原各国的控制权。

谋定天下的先轸,为图一战之利,灭友军而遭致三面受敌

但先轸发起的这次战役,公开破坏了秦、晋联盟,改变了原来的战略格局。秦、晋联盟,晋无侧背受敌之忧,且可借秦以增强自己在与楚斗争中的地位。殽之战使晋将盟友推向敌方,促成了秦、楚联合,将自己置于两面受敌的不利境地。

谋定天下的先轸,为图一战之利,灭友军而遭致三面受敌

自此之后,晋在南向与楚作战的同时,还必须西向与秦作战,对北部边境的控制也随之放松,边境外的狄、戎等族,便乘虚而入,进行侵扰,于是晋国形成三面受敌的战略形势。因而,从晋国争霸的视角看,在战役上,殽之战是先轸指挥的一次大的胜利;但在战略上,则是先轸因全局观点不强而造成的一次失误。

谋定天下的先轸,为图一战之利,灭友军而遭致三面受敌

当然,从另外的角度来考察,大国争霸是经济、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当时那样一个历史时期内,秦也不可能不争取中原霸权,秦、晋的矛盾,迟早要公开,战争不可能避免,这是不以人们的意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谋定天下的先轸,为图一战之利,灭友军而遭致三面受敌

先轸在秦实力尚未发展到与楚一样强大时,就抓住战机,狠狠打击这个潜在敌人,以挫败它西进中原的战略企图,减少尔后的隐患,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从当时总的形势看,在晋、楚、秦互争中原霸主的三角斗争中,不论从政治上、军事上还是地理环境上,秦、晋之间的矛盾,都不是主要矛盾,而且也没有激化到非得交战的地步。何况当时秦既没有公开决裂,晋也没有一战而灭掉秦国的力量,在这样的形势下,作为晋国实际军事统帅的先轸,还是不应该发动这场将盟友推向敌方的殽之战。

谋定天下的先轸,为图一战之利,灭友军而遭致三面受敌

在殽之战中俘获的秦军三主将,因晋襄公母亲(秦穆公之女)的干预,襄公将三人放回秦国。秦穆公对三将不仅未加罪责,反而重用孟明视,使其专任秦国的军事。为了报晋国之仇,秦穆公在战略上采取了两大措施:

谋定天下的先轸,为图一战之利,灭友军而遭致三面受敌

一是联楚制晋。当年即将前在商密俘获的楚将斗克释放回楚,进而实施联姻外交,紧紧拉住楚国,用以威胁晋国。由于秦、晋关系恶化,致从殽之战的前627年—前617年的10年间,秦、晋之间发生8次战争,从而使晋国对楚国的斗争放松,使楚国连续灭掉六、蓼、江等小国,并以武力迫使郑、陈与楚结盟。

谋定天下的先轸,为图一战之利,灭友军而遭致三面受敌

二是向西扩展。秦穆公感到东进中原暂时尚无法突破晋国的阻遏之后,决定将战略方向转向西方。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出兵进攻绵诸及西戎各国。灭西戎诸国,“益(增加)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至此,东至晋、陕交界处的黄河,西至陇西北的广袤地域,尽入秦的版图。秦一跃而成为西部最强大的国家。周襄王为此派专使送来金鼓,向秦穆公祝贺,实际上承认了他是中国西方的霸主!

你如何看待殽之战后中原局势

评论区交流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