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失落在大别山中的“三线厂”

失落在大别山中的“三线厂”

从1964年至1980年,我国中西部三线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军工企业建设,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上万的农民,来到大山深处,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被称为“三线厂”。在安徽的大别山深处也不例外,建了很多这样的军工企业,仅仅霍山县的诸佛庵镇就建了皖西机械厂、皖西化工厂、红星机械厂、江北机械厂四座军工厂。图为寄居在三线厂的居民。

失落在大别山中的“三线厂”


上世纪7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伴随着国家体制改革,大部分三线厂迁出。如今大山深处的这些三线厂旧址依然存在,破败的厂房、岌岌可危的宿舍,已经成为当地小企业、居民的寄居地。图为当地为安徽竹乡,闲置的老厂房被当地人用来办厂加工竹制品 。

失落在大别山中的“三线厂”


时值深秋季节,雨后的大别山区,气温比往日也低了很多。从霍山县城向西越过黑石渡大桥9公里左右,便到了诸佛庵镇。诸佛庵,这个深藏在大别山区的小镇,上世纪60年代曾经云集了皖西机械厂、红星机械厂、江北机械厂、皖西化工厂四座军工厂,诸佛庵也因此成为当地著名的“小上海”和当地“最大城市”。图为虽然已经和破败不堪,但成片的住宅楼和厂房还是可以看出当年红星机械厂的辉煌。

失落在大别山中的“三线厂”


今日的诸佛庵并没有因为这些军工厂的撤离而衰落,依然是当地除了县城外最热闹的集镇之一。穿过镇区越过一座小桥不远,一股沧桑气息迎面而来,这里便是原来红星机械厂的旧址。青砖厂房和红砖宿舍分布在道路两边,不过早已经没有了隆隆的机声和上班的人群。图为工人在维修通往老厂的道路。

失落在大别山中的“三线厂”


63岁的江殿传站在自家的三楼上,就可以眺望红星机械厂的整个宿舍区和礼堂,“宿舍都已经卖给当地的农民居住了,大礼堂破败不堪,前厅都已经垮塌了。”江殿传说,他自家的房子原来也是红星厂的房子,红星厂撤离后成为村委会的办公楼,他后来从村委会买过来的。

失落在大别山中的“三线厂”


关于红星机械厂的记忆,江殿传印象深刻,那时他才十几岁,后来差点还成了工厂的工人,因为自己条件不够,才没有进厂。自己原来的很多同村人都进了红星厂当了工人,撤离后也都随厂去了合肥工作,那时他特别的羡慕。“现在他们也都退休了,偶尔还回来看看。”图为红星机械厂厂的厂区一片破败景象。

失落在大别山中的“三线厂”


在江殿传的印象中,红星机械厂还是给村子带来了不少的变化,比如在门口就可以逛商店,在门口就可以看到电影,还有解放牌汽车……只是上世纪90年代初,红星机械厂彻底搬走后,留下了这些空空的车间和已经有些破旧的宿舍,一切似乎又回到从前。唯一令村里人欣慰的是,当厂搬走后,他们可以“占用”工人的宿舍,体验一番“工人的生活”。图为当地居民见证了三线厂从兴起到衰落,他们中很多有机会成为工人。

失落在大别山中的“三线厂”


不过没有接受过什么教育的江殿传至今都不能完全明白,当年为什么轰轰烈烈地将厂建到自家大门口,二十几年后又搬走,只是从人们的谈论中略知一二。不仅仅是江殿传,现在更多40岁以下年轻人更是无法了解这段往事。图为原来红星机械厂的一间教室已经严重漏雨。

失落在大别山中的“三线厂”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为了国家经济建设安全,国家提出了三线建设的决策。将沿海地区众多的企业、重点高校、科研院所转移到四川、贵州、云南等地。数百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当地成千上万的农民,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来到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风餐露宿、肩扛人挑,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被称为“三线厂”。图为皖西机械厂旧宿舍里的一对父子。

失落在大别山中的“三线厂”


与此同时,1964年9月,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在安徽省大别山区建成一批生产步兵轻武器的工厂,霍山便在其中。在1965-1967年短短三年里先后在诸佛庵、与儿街、东西溪、落儿岭四乡镇深山中建成了红星机械厂、皖西机械厂、淮海机械厂、江南机械厂、江北机械厂、淮河机械厂、皖西化工厂、东风机械厂和皖西医院等九家三线厂。图为仙人冲的两个山洞曾经是皖西化工厂的炸药库。

失落在大别山中的“三线厂”


早期工厂的行管、技术干部和关键工种技术工人都是从南京、合肥、徐州、上海、重庆等城市的有关工厂调配,一般工种是从本县退伍军人和知识青年中招收。图为废弃厂房里被老人放了几口棺木。

失落在大别山中的“三线厂”


然而,好景不长,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国家体制改革,大部分三线厂经历改革合并重组,也有很多三线厂迁入就近的城市,霍山的三线厂就外迁到合肥、蚌埠等地,工人也回到城市。图为原来三线厂的办公室。

失落在大别山中的“三线厂”


同样荒废的不仅仅是红星机械厂,还有皖西机械厂、江北机械厂。除了少数车间被利用来做竹制品加工厂、竹炭厂,少量宿舍被当地农民寄居,残垣断壁、杂草丛生几乎是这里共同的景象。图为红星机械厂车间被用来堆放竹屑。长时间堆积后的竹屑发出一股怪味。

失落在大别山中的“三线厂”

江北机械厂的一个老厂房内,一名工人在加工子弹包装箱,这是这里唯一与军工还有一点联系的企业 。

失落在大别山中的“三线厂”

当地很多60多岁的村民当年未能进入工厂当工人,最主要的原因是文化程度太低。

失落在大别山中的“三线厂”


出诸佛庵镇两三公里便是皖西机械厂旧址,看着破败的宿舍区和厂房,无法想象这里曾经是生产迫击炮弹的军工厂。图为皖西机械厂曾经的宿舍区。

失落在大别山中的“三线厂”


81岁的张朝本和老伴就居住在皖西厂的一栋宿舍楼里一楼,在皖西厂撤离后,这些宿舍楼就闲置了下来,虽然交给了地方政府,但由于年代过久,都已经破败不堪。几年前,张朝本家在一场洪水中倒塌了,无处可去,就搬到了这里。“家里啥都没落下。在这里居住也是没有办法。”张朝本说。由于房屋破损严重,尽管房屋空置着,寄居的居民并不多,张朝本老人这一栋楼也只有两户人家。

失落在大别山中的“三线厂”


同样住在皖西厂废旧宿舍里的还有刘理强和陈继霞老夫妻,一排三层楼的红砖宿舍里,四个单元二十多户,因为破损,也仅仅住了三户人家。这栋楼的三楼的房屋几乎已经垮塌,地面积水严重,二楼也被老人用来养鸡。“房屋产权都是公家的,自己没有打招呼就进来住了。” 刘理强说,“自家没有房子,在这里也是过渡。”

失落在大别山中的“三线厂”


与张朝本和刘理强老人相比,地处峡谷深处的皖西化工厂的寄居客汪发勇老人的命运似乎要好一些。现在自己居住的楼上楼下房子是皖西化工厂撤离后,自己买回来的,现在属于自己,虽然房子陈旧,好在有人居住,至少目前还能够坚持。如今他家的房子正在面临新一轮改造。

失落在大别山中的“三线厂”

62岁的汪发勇在皖西化工厂所在的仙人冲土生土长,上世纪60年代初,皖西化工厂建设的时候,全家被搬到山的另一边居住,一住就是三十多年,生活很不方便。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皖西化工厂撤离后,仙人冲重归宁静,汪发勇和一些搬出去的村民从镇里花钱买了皖西化工厂的废弃的宿舍,重新回到老家开始新生活,不过仙人冲的新一轮开发已经开始了。图为80岁的熊兆崒和老伴也是因为自家的房子倒塌无处可住,才搬到皖西化工厂的宿舍居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