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失落在大別山中的“三線廠”

失落在大別山中的“三線廠”

從1964年至1980年,我國中西部三線地區進行大規模的軍工企業建設,400萬工人、幹部、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和成千上萬的農民,來到大山深處,建起了1100多個大中型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被稱為“三線廠”。在安徽的大別山深處也不例外,建了很多這樣的軍工企業,僅僅霍山縣的諸佛庵鎮就建了皖西機械廠、皖西化工廠、紅星機械廠、江北機械廠四座軍工廠。圖為寄居在三線廠的居民。

失落在大別山中的“三線廠”


上世紀7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伴隨著國家體制改革,大部分三線廠遷出。如今大山深處的這些三線廠舊址依然存在,破敗的廠房、岌岌可危的宿舍,已經成為當地小企業、居民的寄居地。圖為當地為安徽竹鄉,閒置的老廠房被當地人用來辦廠加工竹製品 。

失落在大別山中的“三線廠”


時值深秋季節,雨後的大別山區,氣溫比往日也低了很多。從霍山縣城向西越過黑石渡大橋9公里左右,便到了諸佛庵鎮。諸佛庵,這個深藏在大別山區的小鎮,上世紀60年代曾經雲集了皖西機械廠、紅星機械廠、江北機械廠、皖西化工廠四座軍工廠,諸佛庵也因此成為當地著名的“小上海”和當地“最大城市”。圖為雖然已經和破敗不堪,但成片的住宅樓和廠房還是可以看出當年紅星機械廠的輝煌。

失落在大別山中的“三線廠”


今日的諸佛庵並沒有因為這些軍工廠的撤離而衰落,依然是當地除了縣城外最熱鬧的集鎮之一。穿過鎮區越過一座小橋不遠,一股滄桑氣息迎面而來,這裡便是原來紅星機械廠的舊址。青磚廠房和紅磚宿舍分佈在道路兩邊,不過早已經沒有了隆隆的機聲和上班的人群。圖為工人在維修通往老廠的道路。

失落在大別山中的“三線廠”


63歲的江殿傳站在自家的三樓上,就可以眺望紅星機械廠的整個宿舍區和禮堂,“宿舍都已經賣給當地的農民居住了,大禮堂破敗不堪,前廳都已經垮塌了。”江殿傳說,他自家的房子原來也是紅星廠的房子,紅星廠撤離後成為村委會的辦公樓,他後來從村委會買過來的。

失落在大別山中的“三線廠”


關於紅星機械廠的記憶,江殿傳印象深刻,那時他才十幾歲,後來差點還成了工廠的工人,因為自己條件不夠,才沒有進廠。自己原來的很多同村人都進了紅星廠當了工人,撤離後也都隨廠去了合肥工作,那時他特別的羨慕。“現在他們也都退休了,偶爾還回來看看。”圖為紅星機械廠廠的廠區一片破敗景象。

失落在大別山中的“三線廠”


在江殿傳的印象中,紅星機械廠還是給村子帶來了不少的變化,比如在門口就可以逛商店,在門口就可以看到電影,還有解放牌汽車……只是上世紀90年代初,紅星機械廠徹底搬走後,留下了這些空空的車間和已經有些破舊的宿舍,一切似乎又回到從前。唯一令村裡人欣慰的是,當廠搬走後,他們可以“佔用”工人的宿舍,體驗一番“工人的生活”。圖為當地居民見證了三線廠從興起到衰落,他們中很多有機會成為工人。

失落在大別山中的“三線廠”


不過沒有接受過什麼教育的江殿傳至今都不能完全明白,當年為什麼轟轟烈烈地將廠建到自家大門口,二十幾年後又搬走,只是從人們的談論中略知一二。不僅僅是江殿傳,現在更多40歲以下年輕人更是無法瞭解這段往事。圖為原來紅星機械廠的一間教室已經嚴重漏雨。

失落在大別山中的“三線廠”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為了國家經濟建設安全,國家提出了三線建設的決策。將沿海地區眾多的企業、重點高校、科研院所轉移到四川、貴州、雲南等地。數百萬工人、幹部、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和當地成千上萬的農民,在“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的時代號召下,來到深山峽谷、大漠荒野,風餐露宿、肩扛人挑,建起了1100多個大中型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被稱為“三線廠”。圖為皖西機械廠舊宿舍裡的一對父子。

失落在大別山中的“三線廠”


與此同時,1964年9月,中共中央華東局決定在安徽省大別山區建成一批生產步兵輕武器的工廠,霍山便在其中。在1965-1967年短短三年裡先後在諸佛庵、與兒街、東西溪、落兒嶺四鄉鎮深山中建成了紅星機械廠、皖西機械廠、淮海機械廠、江南機械廠、江北機械廠、淮河機械廠、皖西化工廠、東風機械廠和皖西醫院等九家三線廠。圖為仙人衝的兩個山洞曾經是皖西化工廠的炸藥庫。

失落在大別山中的“三線廠”


早期工廠的行管、技術幹部和關鍵工種技術工人都是從南京、合肥、徐州、上海、重慶等城市的有關工廠調配,一般工種是從本縣退伍軍人和知識青年中招收。圖為廢棄廠房裡被老人放了幾口棺木。

失落在大別山中的“三線廠”


然而,好景不長,從上世紀7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國家體制改革,大部分三線廠經歷改革合併重組,也有很多三線廠遷入就近的城市,霍山的三線廠就外遷到合肥、蚌埠等地,工人也回到城市。圖為原來三線廠的辦公室。

失落在大別山中的“三線廠”


同樣荒廢的不僅僅是紅星機械廠,還有皖西機械廠、江北機械廠。除了少數車間被利用來做竹製品加工廠、竹炭廠,少量宿舍被當地農民寄居,殘垣斷壁、雜草叢生幾乎是這裡共同的景象。圖為紅星機械廠車間被用來堆放竹屑。長時間堆積後的竹屑發出一股怪味。

失落在大別山中的“三線廠”

江北機械廠的一個老廠房內,一名工人在加工子彈包裝箱,這是這裡唯一與軍工還有一點聯繫的企業 。

失落在大別山中的“三線廠”

當地很多60多歲的村民當年未能進入工廠當工人,最主要的原因是文化程度太低。

失落在大別山中的“三線廠”


出諸佛庵鎮兩三公里便是皖西機械廠舊址,看著破敗的宿舍區和廠房,無法想象這裡曾經是生產迫擊炮彈的軍工廠。圖為皖西機械廠曾經的宿舍區。

失落在大別山中的“三線廠”


81歲的張朝本和老伴就居住在皖西廠的一棟宿舍樓裡一樓,在皖西廠撤離後,這些宿舍樓就閒置了下來,雖然交給了地方政府,但由於年代過久,都已經破敗不堪。幾年前,張朝本家在一場洪水中倒塌了,無處可去,就搬到了這裡。“家裡啥都沒落下。在這裡居住也是沒有辦法。”張朝本說。由於房屋破損嚴重,儘管房屋空置著,寄居的居民並不多,張朝本老人這一棟樓也只有兩戶人家。

失落在大別山中的“三線廠”


同樣住在皖西廠廢舊宿舍裡的還有劉理強和陳繼霞老夫妻,一排三層樓的紅磚宿舍裡,四個單元二十多戶,因為破損,也僅僅住了三戶人家。這棟樓的三樓的房屋幾乎已經垮塌,地面積水嚴重,二樓也被老人用來養雞。“房屋產權都是公家的,自己沒有打招呼就進來住了。” 劉理強說,“自家沒有房子,在這裡也是過渡。”

失落在大別山中的“三線廠”


與張朝本和劉理強老人相比,地處峽谷深處的皖西化工廠的寄居客汪發勇老人的命運似乎要好一些。現在自己居住的樓上樓下房子是皖西化工廠撤離後,自己買回來的,現在屬於自己,雖然房子陳舊,好在有人居住,至少目前還能夠堅持。如今他家的房子正在面臨新一輪改造。

失落在大別山中的“三線廠”

62歲的汪發勇在皖西化工廠所在的仙人衝土生土長,上世紀60年代初,皖西化工廠建設的時候,全家被搬到山的另一邊居住,一住就是三十多年,生活很不方便。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皖西化工廠撤離後,仙人衝重歸寧靜,汪發勇和一些搬出去的村民從鎮裡花錢買了皖西化工廠的廢棄的宿舍,重新回到老家開始新生活,不過仙人衝的新一輪開發已經開始了。圖為80歲的熊兆崒和老伴也是因為自家的房子倒塌無處可住,才搬到皖西化工廠的宿舍居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