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註銷“校園貸”新套路為何又“套”住他們

倘若因個人信息被洩露進而導致被騙,應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及時確定相關個人信息,是否由這個網貸平臺提供

法治週末記者 於偉力

“我只能求助父母幫我還錢……”提起前不久被騙走兩萬元的經歷,廣州市的李況(化名)不斷嘆氣。他告訴法治週末記者,今年大學畢業後,他在一家廣告公司從事平面設計工作,目前還未過試用期,就栽了一個大跟頭。

李況遭遇的是註銷“校園貸”詐騙,這是一種新型的網絡詐騙方式,目前在全國多地出現。對此,警方發佈緊急預警,深圳市龍崗區警方發佈公告稱:僅在8月份,涉及註銷“校園貸”的詐騙案共發生95宗,其中,冒充“分期樂”客服的詐騙案就發生41宗,涉案金額300餘萬元,人均損失4.5萬元;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反詐中心發佈公告稱:自9月起,冒充貸款客服註銷貸款賬號類型的電信網絡詐騙案件,短短7天時間共發生39宗,涉案金額高達198.5萬元。

法治週末記者通過各地警方提供的信息獲悉,此類案件中,被騙的對象主要以正在上大學或大學剛畢業的年輕人為主,平均年齡在24歲至29歲不等,其中女性群體佔多數。

“30分鐘,他就輕易騙走了我兩萬元”

根據李況的描述,那天他在公司正準備午休,突然接到一個陌生人的電話,對方自稱是“分期樂”客服,並說出李況的姓名、身份證號、學校名稱、貸款記錄等個人信息。接著又以嚴肅的口吻強調,目前,國家正在嚴厲整頓“校園貸”,有相關貸款記錄的用戶,必須及時註銷,不然會影響個人的徵信。而這次打電話的目的是“幫助”他完成註銷“校園貸”業務。

鑑於對方可以準確無誤地說出自己的個人信息,李況很快便放鬆了警惕。“自己確實在大三的時候,用‘分期樂’APP貸過款,不過早就還了,之後也再沒有用過網貸APP。”

當李況問對方是否需要再次下載“分期樂”APP辦理註銷“校園貸”業務時,對方給的回答是,目前分期樂APP即將關閉,平臺上的個人註銷通道也早已關閉,有貸款記錄的用戶,現在只能通過下載中郵錢包APP,來辦理相關的“註銷”業務。

“對方告訴我,中郵錢包APP是分期樂APP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合作的,並授權了註銷‘校園貸’業務。”李況告訴法治週末記者。

在李況看來,有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做背書,肯定不會出現問題,李況心中的疑慮就這樣被徹底打消了。眼看還有30分鐘就要上班,他也想盡快把這件事情處理好,不留有後患。在諮詢“註銷”流程時,對方提供了一個QQ號給他,並再三說明,具體如何“註銷”需要進一步在QQ上指導完成。

在加了對方提供的“分期樂”客服QQ號後,對方提醒李況儘快下載中郵錢包APP,並進一步表示,下載完後要立即告訴他,他好通過QQ語音的方式輔助用戶操作。“對於為什麼要用QQ語音的問題,他們給我的解釋是,需要把全程與我的業務交流錄音,上傳到銀監會核查,確保‘註銷’業務開展順利。”

在李況下載APP後,立刻收到對方通過QQ語音發來的一則文字指示:“按照相關規定,有貸款記錄的用戶必須先配合進行‘清零’的操作,然後才能進行‘銷戶’。具體操作需要貸款用戶把中郵錢包APP中的授信額度全部貸出,轉到分期樂客服提供的‘對公賬戶’中。”

整個流程進行的太快,李況說自己當時根本沒有多餘的時間思考。在對方的一步步的“引導”下,李況很快完成了在中郵錢包APP上的實名註冊,並把在該APP上顯示的兩萬元貸款額度,全部貸出轉入“分期樂”客服指定的“對公賬戶”上。

轉賬成功後,對方又讓李況把轉賬截圖發給他,完成最後一步的“銷戶”操作。可在這之後,“分期樂”客服就再也沒有回覆李況的信息。他才恍然大悟,發現自己被騙了,並迅速報警。“30分鐘,他就輕易騙走了我兩萬元,實在太可怕了!”

監管部門應當倒查被流轉的信息

事後李況分析,之所以他會對詐騙分子放下戒心,是由於他確實在分期樂APP上進行實名註冊,並貸了款。但法治週末記者調查中發現,有不少剛畢業的大學生,並沒有在網絡借貸平臺上,實名註冊貸過款,卻同樣陷入了詐騙分子設計好的圈套中。

這是因為詐騙分子有充分的準備。在一些網絡平臺上,很多受騙人反映,他們既沒有在網貸平臺上實名註冊,也沒有貸款,對方卻可以巧妙地編造,如“曾大學時期的同學或學長、學姐拿著你的個人信息,註冊了這些網貸平臺。”等不同的話術,來引誘他們“上鉤”。

而根據受騙者透露的信息,他們在與詐騙分子溝通中,倘若對詐騙分子的身份表示質疑,對方則會拿出相關的工作證件、手持身份證的照片等“身份證明”,來打消受騙人的疑慮;倘若他們遲遲不按照詐騙分子的指示操作,詐騙分子還會煞有介事地拿出“拘捕令暨凍結管收執行命令”來忽悠他們。

在受訪專家看來,這些伎倆對涉世未深的年輕人而言,都具有非常大的殺傷力。

法治週末記者還在調查中發現,這些打著註銷“校園貸”名義的詐騙團伙,普遍都裝扮成各個網貸平臺客服的身份,招搖撞騙。此外,除了中郵政錢包,借唄、微粒貸等多個網貸APP,都是這些詐騙分子利用的工具。

而在註銷“校園貸”案件中,讓人不解的是,詐騙分子為何要把目標“引誘”到QQ上,並通過QQ語音的形式進行交流。對此,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黃大智認為,詐騙分子之所以這樣操作,主要基於以下三點考慮:一是QQ註冊的流程簡單,難以追蹤;二是全程語音,便於用“話術”進行引導、誘騙,防止中途被打斷;三是在語音聊天中,騙子的催促、誘導等行為,使受騙者思考的時間更短,更容易被騙。

此外,接受法治週末記者採訪的專家同時也提到,用戶個人信息洩露問題與網貸平臺不無關係,詐騙分子之所以可以輕易得手,關鍵在於在實施詐騙前,詐騙分子掌握了“目標群體”的個人信息。因此,網貸平臺在保護用戶個人信息方面,難逃所承擔的法律責任。

“網貸平臺應當加強對用戶個人信息的保護。”中國政法大學傳播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認為,儘管此前已有不少“校園貸”平臺被清理,但目前所涉及到平臺獲取個人信息洩露的問題,還未引起有關部門足夠重視。

“網貸平臺獲取大量貸款用戶的個人信息,甚至敏感信息等,這些信息都很可能還在不法分子手中,又很可能發生流轉。”對此,朱巍建議監管部門應當倒查被流轉的信息去向。

北京志霖律師事務所律師,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趙佔領也提出,倘若因個人信息被洩露進而導致被騙,應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及時確定相關個人信息,是否由這個網貸平臺提供。個人信息被洩露往往與該平臺的主動或被動洩露有關,對此,受騙者可以在保留相關證據的基礎上,與該平臺交涉,並向網信、通信管理部門舉報。

“校園貸”何時才能真正消失

儘管有關政府部門“三令五申”嚴厲禁止網絡貸款機構向在校大學生髮放貸款,但實際上,“校園貸”從未真正消失。

新華社曾點名曝光分期樂APP等一些網貸平臺,依然無視規定,披上創業貸、畢業貸、培訓貸、求職貸等“外衣”,繼續向學生放貸。當諮詢有關大學生能否貸款的問題時,平臺的回覆是:“只要年滿18週歲就可以申請借款,與是不是學生無關。而平臺提供技術和初審服務,最終放款則是合作的金融機構。”

對於打擊“校園貸”,有關部門一直都在出臺新的規定。早在2016年4月,教育部與銀監會聯合就發佈了《關於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範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各高校對網絡借貸的監測、限制、預警等工作。

一年後,銀監會、教育部、人社部聯合發佈《關於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範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確網貸機構一律暫停新發校園網貸業務標的,並根據自身存量業務情況,制定明確的退出整改計劃。同時,未經銀行業監督管理部門批准設立的機構不得進入校園為大學生提供信貸服務。

2017年9月,教育部發布“取締校園貸款業務,任何網絡貸款機構都不允許向在校大學生髮放貸款”的通知。

儘管如此,但仍無法杜絕“校園貸”變著花樣湧現。黃大智指出,這是由於監管部門在實際執法中存在難點,因為他們無法做到一個個甄別網貸平臺所針對的貸款用戶中有沒有學生。

“而對於‘校園貸’的網貸平臺而言,一方面,他們在主觀上不願意放棄‘校園貸’這塊利潤很高的業務。因此,在進行貸款時,他們是不會核實貸款用戶是否是學生的身份。這也就促使一些貸款平臺可以以‘年滿18週歲就可以申請貸款,與學生身份無關’為藉口,進行推脫;另一方面,他們在客觀上無能為力,倘若貸款人向網貸平臺借貸時,刻意隱瞞自己學生的身份,網貸平臺也是無法進行甄別的。”黃大智告訴法治週末記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