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卡脖子”技術產品和目前領先甚至壟斷的國家

1、高端顯示屏OLED生產設備真空蒸鍍機(日本)——中國平板顯示已經做到了全球第一,差距在上游核心生產設備

2、“液晶屏骨頭”微球(日本)——中國製造技術先進,但國產原材料不純影響微球性能

3、製造液晶顯示器用到的ITO靶材(日本、韓國)——質量不穩定、材料不過關,從實驗室到量產才能突破大尺寸領域

4、國產大飛機用的航空鋼材(美國)——還是材料問題,超強度鋼純淨度不夠

5、燃料電池膜電極組件關鍵材料(日本)——中國實驗室成果達到國際水平,但量產有一致性和成本控制困難

6、新能源車的“心臟”鋰離子電池(美國、日本、韓國)——美國強於研發設計,日本強於材料生產,中韓是第二梯隊

7、水下機器人深海油管焊接用的高端焊接電源(北歐)——中國是全球最大焊接電源製造基地,差距在深海水下焊接設備和全數字化控制技術

8、海底觀測網系統水下連接器(美國、德國)——事關國家安全,中國在實驗樣機階段,技術研究起步

9、全斷面隧道掘進機主軸承(德國、瑞典)——中國已掌握直徑3米的主軸承核心技術,走出實驗室仍然是材料、工藝因素制約

10、機械設備高端軸承鋼(美國、瑞典)——中國製軸工藝已經達到先進水平,還是材料差距

11、航空設計軟件(法國、美國)——中國與國外同時起步,國家需要出臺政策鼓勵國產軟件的開發和使用

12、高質量消費級電容和電阻(日本)——短板還是材料,日本的MLCC產品可以做到1000層,中國產品在300層左右

13、光刻機(荷蘭、日本)光刻機鏡頭(德國)——ASML的鏡片是蔡司技術,德國祖傳的磨鏡手藝,拋光鏡片上百年技術積澱;除了鏡頭,光刻機還要頂級光源和極致的機械精度(3萬個機械件,200多個傳感器)

14、上游高端電子化學品例如LCD用光刻膠(日本)——中國能生產,關鍵指標不夠先進拿不到訂單

15、冷凍電鏡用的透射式電鏡(美國、日本)——用於基礎科研領域的實驗技術,中國起步很早,因市場太小連德國蔡司都放棄了

16、發現創新藥的潛在靶點的利器iCLIP(美國)——同樣是科研實驗技術,2010年誕生的新技術

17、自研操作系統(美國)——PC、智能手機的操作系統沒有國家能成功挑戰美國

18、工業機器人算法、軟件(日本、德國、瑞士)——差距在底層核心算法

19、自動駕駛汽車必備的激光雷達(美國)激光雷達芯片例如發射器(德國)——國產激光雷達最高40線,國外可做到64甚至128線,高分辨率芯片生產工藝不成熟

20、航空發動機適航標準(美歐)民用大涵道比發動機(美國、英國)——要長期的工業實踐和驗證技術來支持

21、航空發動機的短艙(美國、法國)——安放發動機的艙室、複雜的集成系統,中國處於空白階段

22、為高鐵鋼軌養護整形的仿形銑刀刀盤和刀片(德國、奧地利)——需要一種超硬合金材料,中國尚在學徒階段

23、高端機床製造核心技術例如數控系統(德國、日本)——基礎材料科學、工藝、設計上的差距;除了控制器,國產機床的絲槓、導軌、伺服電機、力矩電機、電主軸、編碼器等主要功能部件主要依賴於國外產品

24、柴油發動機“心臟”電控柴油高壓共軌系統(德國、美國和日本)——中國可以做,就是差些

25、高端液壓裝備的核心元件高壓柱塞泵(美國、德國、日本)——性能指標上的差距在於材料製造

26、重型燃氣輪機的核心技術(美國、日本、德國、意大利)——材料差距例如葉片材料,原因是設備、工匠、工藝的差距;基礎研究的積累差距:設計技術、核心的熱端部件製造技術

27、高端的手機射頻器件,高端濾波器、振盪器等射頻元件(美國)——半導體材料差距大,中國研究做得早,量產化還是問題多:材料的一致性、電性能均勻性

28、工業仿生機器人觸覺傳感器(日本)——生產工藝,材料純度不過關,產品的一致性比較差;國內企業大多做氣體、溫度等類型傳感器

29、高速的(≥25Gbps)光芯片和電芯片(美國)——中興通訊被制裁的用於光通訊領域的光模塊,低速的(≤10Gbps)光芯片和電芯片實現了國產

30、高端CT機探測器(美國、荷蘭、德國)——探測器製造工藝、材質都是機密,醫學成像產業已經被美國專利壁壘限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