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5 明代眾多抗倭將領、軍事家對其重視,長刀竟能超過200釐米!

長刀最早出現在《練兵實紀》中,按戚繼光的說法:"長刀近用先及。"但其詳細說明和圖式最早見於十四卷本《紀效新書.長刀制》:"刃長五尺,後用銅護刃一尺。柄長一尺五寸,共六尺五寸,重二斤八兩。"《長刀解》:"此自倭犯中國始有之",《武備志》亦云:"曰長刀,則倭國之制,其利於步,古所未備。"可見明朝長刀是仿倭刀。

明代眾多抗倭將領、軍事家對其重視,長刀竟能超過200釐米!

按明朝的度量衡,長刀全長超過兩米。此刀雙手握柄搏殺,劈砍力極強,刀鐔應該為四瓣形。長刀刀刃超長,但並非長杆,不易為敵刀所切斷,相對長桿刀使用也更加靈活。長刀的形制,受日本"野太刀"的影響,根據明天啟年間徽州武藝家程宗猷所著《耕餘剩技》之卷四《單刀法選》記載,當時倭寇"刀三尺八寸,把一尺二寸,則長有五尺,"而相形之下,明長刀的長度更優越。

明代眾多抗倭將領、軍事家對其重視,長刀竟能超過200釐米!

長刀出現應在嘉靖以後,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基本未提及長刀和其制、解、勢法,僅在卷尾治水軍篇中出現斬馬刀與長槍較練的字眼,可以推測此時長刀並未配備戚家軍或者其他明軍。而《練兵實紀》中長刀雖然開始在北方明軍中廣泛推廣,但此時倭患已平,所對付的更多是蒙古等北方遊牧民族。此時長刀主要配備步兵,在騎兵制式武器中也佔有相當的比例。其功能主要有二,一為步兵對付敵軍騎兵,斬馬腿馬頭,一為鳥銃手的自衛兵器,賊人逼近用之。

明代眾多抗倭將領、軍事家對其重視,長刀竟能超過200釐米!

除戚繼光外,還有其他為數眾多的抗倭將領、軍事家、武術家和有識之士非常重視長刀的製作和使用方法。著名武藝家程宗猷又專門研究了日本刀法,於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著《耕餘剩技》一書,其卷四為《單刀法選》,專述長刀用法並附有大量插圖。書中稱長刀"器名單刀,以雙手用刀也,其技擅自倭奴,鍛鍊精堅,制度輕利,靶鞘等物,各各如法,非他方之刀可並,且善磨整,光耀射目,令人心寒。"在《單刀式說》中介紹其製法:"今以倭刀為式,刀三尺八寸,靶一尺二寸,則長有五尺。如執輕刀一言,制不得法,鐵不鍊鋼,輕則僥薄,砍下一刀,刀口偏歪一邊,焉能殺人,如要堅硬,則刀必厚,厚必重,非有力者不能用也。故製法惟以刀背要厚,自下至尖漸漸薄去,兩旁脊線要高起,刀口要薄,此即輕重得宜也。鐵要久煉去渣屎,磨時無麻子小點,如鏡一樣光彩,則遇潮汗亦不致上鏽,乃鐵多煉少,是久煉成鋼也。刀鞘內要寬,刀口寸金箍入鞘口,略緊勿松,緊松亦要得宜,以便出入。如用弩帶刀,刀長二尺八寸,靶長九寸,共長三尺七寸,不可過長,恐懸帶腰間,用弩不便。鞘用皮製,其法載前《用弩兼槍刀說》中。"

明代眾多抗倭將領、軍事家對其重視,長刀竟能超過200釐米!

由於史籍記載詳細,各類長刀的形制比較清楚,無論是《武備志》記載的超過200釐米的長刀,還是周緯先生《中國兵器史稿》中長度在160多釐米的御林軍型大刀,均為長柄雙手刀。其外形、長度、外裝及佩帶方式均異於唐宋之環首直刀,更近於倭刀風格。

明代眾多抗倭將領、軍事家對其重視,長刀竟能超過200釐米!

部分古兵器研究者認為明代刀劍不及日本,以單一器物的精緻程度對比的確如此,但更多的原因是倭雙手長刀針對明單手短刀在長度和力道方面的優勢。但明代軍事家首先研究倭刀之使用特點,以特殊兵器和戰法克之,同時還積極吸收日本刀和日本刀法長處,製造和裝備仿倭刀以改變不利局面並應用在更多方面,可謂"師夷之長而制夷"軍事策略的成功典範。明式仿倭刀的製造和使用成為明代刀劍史的一個最重要特點,也是中國刀劍史上重要的一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