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4 可作為向行楷過渡的版本——高清《靈飛經》

可作為向行楷過渡的版本——高清《靈飛經》

《靈飛經四十三行墨跡本》 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每頁20.8 × 8.9cm ,共9頁。《靈飛經》是唐代著名小楷之一,無名款。元袁桷,明董其昌皆以為唐鍾紹京書。《靈飛經》筆勢圓勁,字體精妙。後人初習小楷多以此為範本。以前我們見到的都是刻本,分別有《渤海本》,《望雲本》,後《藝苑掇英》發表了這個墨跡影印本,引起學界轟動,啟功先生特為此撰文介紹。然畢竟是印刷品,印刷技術不夠精良,筆墨不見,甚而疑之為贗品。今從大都會博物館看到原圖,方得見其用筆起止之變化,用墨淡雅之可愛,歎為觀止!

可作為向行楷過渡的版本——高清《靈飛經》

可作為向行楷過渡的版本——高清《靈飛經》

《靈飛經》的章法為縱有行,橫無列。由於整篇字的大小、長短、參差錯落,疏密有致,變化自然,且整篇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顧盼照應,通篇字渾然一體,雖為楷書,卻有行書的流暢與飄逸之氣韻,變化多端,妙趣橫生。

唐人小楷《靈飛經》,後人多以為鍾紹京書。儘管為小楷,但是氣象宏大,筆力雄勁,彷彿大楷筆法手段,提按頓挫深得晉人筆法,為古代小楷法帖中的經典之作。

可作為向行楷過渡的版本——高清《靈飛經》

鍾紹京,唐虔州贛(今江西贛州)人,字可大。官至中書令,越國公。 “以工書直鳳閣”,唐武則天時甚為所重。時號“小鐘”,他嗜書成癖,也是收藏家,個人收藏名家真跡數百卷。家藏王羲之、王獻之、褚遂良真跡至數十百卷。宋曾鞏《元豐類稿》雲:“紹京字畫妍媚,遒勁有法,誠少與為比。”宋米芾《書史》稱鍾紹京書“筆勢圓勁”。明董其昌說:“紹京筆法精妙,迴腕藏鋒,得子敬神髓。趙文敏正書實祖之。”有《靈飛經》等作品傳世。

可作為向行楷過渡的版本——高清《靈飛經》

《靈飛經》起筆處多以露鋒起筆,輕靈婉轉,美侖美奐。包世臣嘗評《靈飛經》“如新鶯歌白囀之聲”,“輕起”的用筆方式往往決定了它的書風特徵,流暢、舒展、飄逸,帶有強烈的行書筆意。古代很多寫經的“經生”,小楷技法超級嫻熟,其實是他們在大量的書寫實踐中,非常好地掌握了小楷的書寫節奏,儘管經文很多篇幅極長,但是書寫者用筆時善於借勢發力,起承轉合,指腕協調,故書寫時輕鬆自在,並不太過費力。

可作為向行楷過渡的版本——高清《靈飛經》

此外,《靈飛經》還有一個核心技法,即是晉人的碑法用筆。楊守敬稱《靈飛經》為世人所重,尤在於其“精勁”。“精勁”二字,可謂的評。小楷的特質決定了“精”的形式審美,而決定內蘊風骨的卻是一個“勁”字。《靈飛經》露鋒“輕起”的用筆之後,往往在中途的轉折、結尾的勾劃或其他收筆處使用“方筆”,駐留、沉著與鋒銳,盡顯碑法。讓《靈飛經》秀媚舒展的表象之下,透出沉雄遵正的內在,小楷的“精美”因古法用筆得以升級。

《靈飛經》的章法也是唯美的,遵循晉人的“縱有行、橫無列”章法方式,字的大小、輕重、疏密、扁長,錯落參差,既前後照應,又左右顧盼,極為生動。這種看似平和疏淡中的變化,自然而和諧,是形式藝術的至高境界。

可作為向行楷過渡的版本——高清《靈飛經》

渤海本

渤海真賞本為明末從墨跡刻成,這是傳說中最好的拓本,甚至優於墨跡本。

之所以如此,與《靈飛經》的寫經性質有關。墨跡固然鮮活生動,但其中的牽絲映帶,偶爾可見一定習氣;渤海本刻工並未完全忠於原帖,而是在刻制中做了一定減省,抹去習氣,這個碑刻反倒顯得古樸清秀。

渤海本,還有一個優勢,是字數多。

據記載,《靈飛經》墨跡全本曾入宋內府,到了明朝落入董其昌之手。董曾將其抵押在海寧陳家,渤海本即在此時由陳家刻成。後來董將墨跡本贖回,陳家做了手腳,從中抽出43行。然而這不怎麼光彩的舉動卻“搶救”了《靈飛經》,因為墨跡本回到董其昌手裡後,居然不知去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