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2 康熙不可或缺的兩個漢臣

康熙被後世評為千古一帝。在位期間平三番 收臺灣 遠征葛爾丹。把當時的大清拉到了最強盛的位置,康乾盛世也由此展開。但是這一切的結果離不開這兩位漢臣的幫助。

康熙不可或缺的兩個漢臣

首先要說的是周培公,是康熙評定吳三桂的最要人物。當時吳三桂起兵反清,便拉動西北的王輔臣一起相應。王輔臣擁兵自重,以驍勇善戰聞名,當時的清軍都有點怕他,不敢輕易進兵,王輔臣自己也沒把清軍放在眼裡,當時的西北陝甘地區距離京師也比較近,可以對京師構成直接威脅。如果他們兩個聯手,朝廷是相當為難的,而且朝廷對吳三桂的叛軍節節敗退。當時康熙在分析完形式後,排除眾疑大膽認命周培公為輔遠大將軍,招撫勸降王輔臣。當時的周培公和圖海分析王輔臣起兵是情勢所逼,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如果能派一個能說會道的人去說服,想必王輔臣必定懸崖勒馬。但是當時沒有合適的人選,周培公主動請纓要去說服王輔臣,此去可謂凶多吉少,當康熙知道後為之讚賞。周培公攜帶諭降詔書,前往招撫。最後王輔臣接受了朝廷的招撫,大清的西北也就安穩了。此次王輔臣的歸降也是平定三番的轉折點,為後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周培公並沒有一個好的歸宿,朝廷內部擔心周培公會是下一個吳三桂,在招撫完王輔臣後就給派遣到了當時的盛京也就是現在的瀋陽。最後死在了任上。

康熙不可或缺的兩個漢臣

姚啟聖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為朝廷收復臺灣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首先提出收復臺灣要以“剿撫並用”的方式。一邊收復失地,一邊招撫鄭經裡面意志不堅定的將領,還有就是“遷界禁海”杜絕大陸居民和臺灣的往來,以打擊臺灣的經濟。在當時是很有效果的。在當時的大清是沒有一個像樣的水師的,更沒有一個能決勝千里之外,運籌帷幄的水師提督。姚啟聖與大學士李光地共同保舉施琅出任福建水師提督。為平臺選將也做出貢獻。隨後姚啟聖和施琅不負眾望收復了臺灣和澎湖列島,完成了一統中華大業。

康熙不可或缺的兩個漢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