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8 青岛城市记忆:三大餐饮名楼之一,黯然消失的台东聚福楼


青岛城市记忆:三大餐饮名楼之一,黯然消失的台东聚福楼


聚福楼是青岛著名的鲁菜馆,与春和楼、顺兴楼并称为岛城“三大楼”,位于台东商业中心台东西二路30号。当年只要谈起它,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1924年,山东福山吴滋玉、高学曾租用清末遗老王序在即墨路12号的楼房,开办了“聚福楼”,寓意为“聚大福大贵于此楼”。所聘厨师系烹饪之乡福山县的高手,菜肴选料讲究,厨师刀工精湛,以烹制鱼翅、海参、燕窝等见长,还有红烧加吉鱼、椒油菠菜、奶汤菜花、西施舌等胶东口味菜肴,极为诱人。聚福楼的高汤颇为有名,在整桌酒席上一般只用高汤而少用其它调味品。


青岛城市记忆:三大餐饮名楼之一,黯然消失的台东聚福楼



青岛城市记忆:三大餐饮名楼之一,黯然消失的台东聚福楼


身为伪满洲国总理大臣郑孝胥往来青岛多次,郑孝胥在青岛时,早期常在春和楼会客,后期主要在聚福楼聚餐。聚福楼老板吴滋玉与郑相知,郑孝胥给聚福楼写过一副对联:“驱车试过即墨路,饮酒须登聚福楼”(亦作:“驱车偶过即墨路,买醉须登聚福楼。”还有:“驱车试过即墨路,觅醉须登聚福楼。”)。题毕,满座惊叹不已,吴滋玉把对联挂在店里。但所书内容至今未见真迹,是否就是后人传说,尚不得知。

由于聚福楼在经营中一贯采用赊帐方式招揽顾客,对附近商家住户送菜上门,有时还派厨师带烹饪器具外出服务,这些方便顾客的做法赢得聚福楼生意兴隆;在内部注意精简人员,除经理、总厨师外,只设内外会计各一人,因而在三、四十年代达到了聚福楼的鼎盛时期。


青岛城市记忆:三大餐饮名楼之一,黯然消失的台东聚福楼


五十年代聚福楼票据(文史爱好者刘铁明提供)

1943年,聚福楼因烟头而引起火灾,无奈迁至台东西二路30号,台东西二路店铺,原系东镇豪绅经营的东升饭馆,因其已歇业年余,聚福楼经营者便租下铺面,开设了聚福楼东记。当年又在即墨路原址重建了新楼,房间面积增加一倍,重新开业后营业范围也相应扩大,与东记东西呼应,知名度远超过其他规模相当的几家饭馆。

1949年后即墨路的西号停业,东记则顶起聚福楼名号,本号反而逐渐被人忘却了,后被改作居民住宅,现在已看不出任何饭馆的痕迹。东号继续经营,由于资金紧张,其股权大部分由蓝景山购买,蓝景山成为大股东同时易名为“台东饭店”。

据于向阳老师介绍,聚福楼与台东的新华楼澡堂都是由资本家蓝景山开办,他因为勾结日本人欺压百姓,奸淫妇女罪大恶极,解放后被人民政府镇压。

蓝景山这个名字在网络上一直没找到,只有当年老青岛第一名妓于春汀(于小脚)的相好栾荆山名字相似。栾荆山,也就是青岛当时有名的地痞流氓“栾大鸭子”,他是于小脚的姘头,在东镇开澡塘子,做过伪“台东商会会长”。一九五零年六月二日,恶贯满盈的栾荆山和于小脚一起被人民政府判处死刑,枪毙于五号炮台(今铸造机械厂院内),结束了罪恶的一生。



青岛城市记忆:三大餐饮名楼之一,黯然消失的台东聚福楼


1983年,聚福楼经重新整修扩建,店容店貌焕然一新,营业面积达2000平方米,可同时接纳500余人就餐。一楼为中档快餐部,二、三楼设雅座和多功能厅,包办喜庆宴席。为接待中外宾客,设有接待室,并装饰了较为豪华的聚福厅、聚禄厅、聚仙厅、聚宝厅、聚鑫厅、聚义厅、聚宾厅等,随之改名为聚福楼大酒店。1988年又在四方区设立分店。

历经几十年经营,聚福楼形成了自己的经营特色。该店继承和不断丰富鲁菜,以精制海产品见长,擅长“爆、炸、扒、蒸”,口味偏清淡,力保海产原料的鲜香之味。传统名菜有什锦小豆腐、糖酥丸子、清汤全家福、雪丽蟹腿、玉米扒鲍鱼、酿冬菇扒干贝等菜肴,以及花饺子、鸳鸯酥、玉兰酥、秋叶饼等面点。该店经营的一些菜多次在省市评比中获奖,


1987年在青岛市商业系统名菜,名点,名吃大奖赛中,聚福楼的标志性人物、名厨费洪远大师制作的芦笋扒鲍鱼,挂霜丸子被评为青岛十大名菜奖。

当年顾客纷纷留言称道为“服务热情,技术精湛,正宗鲁菜,名不虚传”。1997年底,时有固定资产103万元,年营业额500万元,利税60万元。


青岛城市记忆:三大餐饮名楼之一,黯然消失的台东聚福楼



曾经的聚福楼旧址


1998年,聚福楼被列入台东区政府的台东三路拆迁改造项目,原址拆除后停业至今。曾经青岛餐饮业“三大名楼”之一的老店,终因城市改造而消失在繁华台东的过往云烟中。虽时隔多年,很多老青岛仍会不时怀念起这座百年老店。(来源青岛城市档案论坛 整理:何良庆)


青岛城市记忆:三大餐饮名楼之一,黯然消失的台东聚福楼



青岛城市记忆:三大餐饮名楼之一,黯然消失的台东聚福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