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古時候打仗,第一排的士兵為何不怕當炮灰送死?

菰單莪的亼


很巧,我昨天晚上就做了個,夢見我被抓去當壯丁,然後被趕去攻城,剛好是站在前排,嚇得我趕緊擠到後排去,但硬是擠不過去,盾牌連成的牆一點縫隙沒有,壓根過不去,正當我被嚇得腿發抖時,驚醒了……


迴歸正題,當炮灰自然誰都不願意的,誰都是怕死的,即使是沙場拼命的士兵也不例外。如果沒有特別的原因,他們是不可能願意在第一排的。


一、前排士兵都有很大的盾牌,用來構築掩體,如果是箭雨射過來,其實第一排是最好躲避的,箭壓根射不到自己,反而是越後的越容易被飛過來的箭所射傷。

二、前排的士兵一般都是先鋒部隊,他們戰鬥力都是比較強悍的,因為打仗有時候就是一波,前面打出氣勢來了,後面的軍隊也有勁了,反之如果前排不穩,後面也跟著嚇破膽了。


所以前排必須是精銳,他們對自己的戰鬥力也是很自信的,也不相信自己會成為所謂的炮灰。站在第一排也是榮譽的象徵,證明自己是軍中的精銳。

三、有這麼一句話“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居然被選為了第一排,就沒得法子了。怕也沒用,如果跑的話,就得被後面的自家兄弟砍死,死在自己人手裡,還不如拼死多殺敵。

四、富貴險中求。古代很多時候都是斬首計功授爵,你越在前排,可能殺敵就越多,撈的好東西就越多,立的功勞越大。雖然風險係數很高,但只要活著回來,你就翻身。

不過前排肉搏時確實是炮灰,前排有時也會拿囚徒、死士樣的亡命之徒來站,許諾下他們免死,還給功勞,他們也會以死效力的。


夏目歷史君


跑不動。只好往前衝。


史聃


首先,古代戰事繁多,一些統治者強制徵兵,肯定會背離民眾的意願,所以定會制定很嚴格的軍法。而往往越是軍法嚴格的軍隊,戰鬥力往往就越強。比如明中後期著名抗倭軍隊戚家軍,軍法就異常嚴明,士兵臨陣謊稱不能上陣者斬,行軍中掉隊者斬。所以,將領們往往制定嚴苛的軍紀來限制士兵,讓之望而生畏,故士兵們大多也沒有膽量不停命令。戰場上將軍的一句“只許前進,不許後退”,眾士卒就不敢不聽。

其次,一般將領們為了激發士兵們的鬥志,都對沖在前面的士兵給予重賞的誘惑。俗話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古代貧困的下層階級哪個不想當官發財,擺脫統治者的壓迫?所以許多士兵為了金錢,就是豁出命也在所不辭。

再次,一般有經驗的將領會根據戰術需要替換前排士兵,根據戰術和士兵生理體能需要合理佈置士兵的位置。所以前排的士兵也不是不能喘息。

再好的將軍也保證不了每一個人的安危,戰爭就是這般殘酷。所以,我們要熱愛和平,珍惜和平,為人類的長久發展而思考。


呵呵賀賀2


1.軍令如山,寧可為國捐軀也不可回頭或者當逃兵

2.前排衝鋒兵,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往前衝,保護後方的一些將士或者是射擊隊

3.士氣,將領身先士卒,起到了帶頭作用,衝在前面,自然會起到一個激勵士兵的作用,而作為衝鋒兵,自然也就不畏生死,往前衝

4.軍隊中都有督軍,專門負責監察

5.表現優異者會得到賞識

綜合這幾點,就能理解為什麼就算死也要往前衝了


天貓美妝新資訊


古代行軍打仗,難免有人充當炮灰,古裝劇打仗情節給觀眾一種錯覺——第一排士兵=炮灰,這與歷史真相是相當不符合的。

第一排的士兵不是不怕死,是不得不上。

一、軍令如山

古代士兵必須經過長時間的訓練,才能夠上戰場殺敵。在這長時間的訓練中,他們會被一直灌輸軍令大如天的思想,讓你站哪就必須站哪,讓你往前衝的時候就不能往後退。在戰場上,士兵往前衝可能還有活下去的希望,往後退就是死路一條。

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

古代打仗講究兵法隊列,不能夠私自調隊,否則就會破壞戰術,連累整個軍隊,也大大增加了自己戰死沙場的風險。

二、富貴險中求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第一排的士兵最有希望立下軍功。自商鞅變法以來,就算是奴隸也可以憑藉立下的軍功翻身,歷朝歷代,雖有變化,但是都不會改變軍隊中論功行賞的基本原則。第一排的士兵往往是軍中精銳,戰場上的他們最先接觸敵軍,有最多的機會殺掉最多的敵人,立下軍功。

三、頭排士兵擁有頂級裝備

打仗士氣很重要,如果一開始排頭兵就被打得落花流水,整場戰爭的士氣就會下降,很難獲勝,因此古人會給排頭兵好的裝備增強他們的戰鬥力。雖然電視劇上打仗就和打群架一樣,和歷史不符合,但是電視劇中排頭兵的裝備和歷史是非常相符的。古人打仗,刀劍無眼,排頭兵一般會手拿盾牌防身,不管是敵方射箭還是進宮,盾牌都能夠很好地保護自己,相反,後面的士兵反而更容易受傷甚至送命。此外,排頭兵的盔甲為了能夠抵擋敵人的進攻,材質都是比較好的,即使盔甲受到重擊,一般不會重傷。

古代戰場上最容易成為炮灰的不是排頭兵,而是那些技能平平、裝備平平的士兵。如此看來,古人應該有很多士兵打仗想要去第一排吧。


大腳姑娘碎碎念


前面各位大神都從士兵防護兵器以及兵役情況等等多方面做了解答。關於古代傷亡率高低就有待商榷,因為古代戰爭基本以擊潰戰為主。除了有生力量被殲滅或者重要據點被突破,對敵對政權所起到的震懾效應不大。即便如此在很多程度上都是可以接受的,比如李唐王朝初立,經常會前輸後贏。絕大多數戰鬥都會從白天激戰到夜晚,然後各自撤還,統計戰損。還有就是觀眾老爺們不要被各種神劇誤導,就是雙方接戰不見得就是正對正,中對中。戰鬥中的士兵都會由各種百夫長千夫長和校尉乃至副將甚至主要將領把陣指揮,如果形勢不利,也可以按秩序撤退。 再說一下前排士兵的問題,應該說成是最外圈的兵士吧。外圈範圍內,誰先被打誰就是前排(被遠程武器攻擊的不算)。像朱溫的軍隊,後排即是督戰隊也是下一波要投入的隊伍,不可能幹看前排被打被消滅,前排也不可能不會出現被敵手突破的縫隙,後排就是補缺然後在一定時間過後跟前排輪換,保證持續戰鬥。戰鬥中的戰線是有必要維持好的,一般士兵戰鬥到一定時間點就會下場暫休重新結陣,這是不敗的基礎。這裡舉兩個特例,靖難之役中燕王朱棣就經常跑到前排,這是個很流氓也很不仁義的玩法。別的原因不講,就一條是朱允炆只是下詔捉他回去問罪,又沒確實交代要在戰鬥中各種殺。所以朱棣所在的前排都是最安全最能突破的。然後在濟南守將鐵鉉也玩了這一手,把他爹朱元璋的巨幅畫像掛在城牆四周,讓朱棣糾結不已。所以濟南城牆上的前排士兵也過得不錯。所以前排士兵嘛犯不著糾結,古詩云:與子同戈,與子同袍。大概就是這麼些道理。回答完畢


亞洲344


為了生活,

為了國家,

家法,

軍規,

國法……

有了國家和平,才有小家安定!
如果為了國家,我也會第一個上戰場


故鄉之路Wine




這提出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到底是讓誰先死的問題。

總有人要在第一排,總有人會死在戰場。但,第一排的士兵死的概率會高於後面幾排。

那麼,明明知道第一排死的概率更高,為什麼還有人前赴後繼往前站,難道不怕死嗎?

1、不是不怕,怕了也沒用,往前可能會生,後退一定會死



對於死,誰不怕?畢竟,生命只有一次。

但是,軍人的天職是什麼?是服從。

有些時候,軍人是沒有權利選擇活著還是死去的,命令一下,哪怕前面是地雷陣,也得用自己的肉身往前衝去。如果膽敢私自後退,後面督戰人員就要殺人了,哪怕殺的是自己人。

這種軍隊文化和制度,導致第一排的士兵必須往上衝。

2、軍隊大多會塑造“奮勇爭先”的氛圍



人活著在世間,有時候需要他人的認可和尊重,軍隊裡最值得稱道和尊重的是什麼人?戰鬥英雄。

一個戰鬥英雄會激勵無數人奮勇向前,以其為榜樣。諾諾弱弱的人,在軍隊裡不會有好前程。

於是,軍隊裡的男子常常充滿血性,悍不畏死。

在軍隊各種文化和氛圍塑造下,敢死隊,衝鋒隊,人人搶著進,只是為了獲得那種認可和尊重。

話說過來,既然生死不有自己掌控,那還不如勇敢一點,瀟灑一點,沒死就成為了英雄,死了成為了英勇烈士。

3、對第一排人員的獎賞要更好



無須質疑,各個軍隊對第一排士兵提供的防護要更強,對第一排士兵的獎賞要更多。這讓那些要當炮灰的士兵,心理上多少是個安慰。

同時,我們不能忽視的是,每個基層隊伍的負責人都會搶任務,都想當排頭兵,一旦成功,這些負責人軍功就上升了,職位也可能上升了。

一個優秀的軍官,會激起士兵的士氣,讓他們生死置之度外,讓他們勇敢作戰。當然,最後獲益最多的就是那些軍官,正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

另外,第一排人往前衝過去,表現優異時,會建立軍功,會被封官加爵,會獲得金銀鈔票的賞賜。表現不佳,一不小心掛了時,也是個值得敬重的英雄,其家人會被地方尊重、認可和照顧。

基於各種認可和獎賞的機制,第一排士兵們也就拼了,要麼給自己拼一個未來,要麼給家人拼來一些福利和照顧。



回過頭來再說,戰爭時第一排的士兵,不是不怕死,而是有這麼三個原因:一是不衝就會死,二是軍隊文化和氛圍讓士兵悍不畏死,三是有獎賞機制。


藍風破曉


兵制遼國兵制,凡民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隸兵籍。每正軍一名,馬三匹,打草谷、守營鋪家丁各一人。人鐵甲九事,馬韉轡,馬甲皮鐵,視其力;弓四,箭四百,長短槍、(釒骨)(釒朵)、斧鉞、小旗、錘錐、火刀百、馬盂、粆一斗、粆袋、搭鉚傘備一,縻馬繩二百尺,皆自備。人馬不給糧草,日遣打草谷騎四出抄掠以供之。鑄金魚符,調發軍馬。其捉馬及傳命有銀牌二百。軍所舍,有遠探攔子馬,以夜聽人馬之聲。  凡舉兵,帝率蕃漢文武臣僚,以青牛白馬祭告天地、日神,惟不拜月,分命近臣告太祖以下諸陵及木葉山神,乃沼諸道徵兵。惟南、北、奚王,東京渤海兵馬,燕京統軍兵馬,雖奉詔,未敢發兵,必以聞。上遣大將持金魚符,合,然後行。始聞詔,攢戶丁,推戶力,核籍齊眾以待。自十將以上,次第點集軍馬、器仗。符至,兵馬本司自領,使者不得與。唯再共點軍馬訖,又以上聞。量兵馬多少,再命使充軍主,與本司互相監督。又請引五方旗鼓,然後皇帝親點將校。又選勳戚大臣,充行營兵馬都統、副都統、都監各一人。又選諸軍兵馬尤精銳者三萬人為護駕軍,又選驍勇三千人為先鋒軍,又先剽悍百人之上為遠探攔子軍,以上各有將領。又於諸軍每部,量眾寡,抽十人或五人,合為一隊,別立將領,以備勾取兵馬,騰遞公事。

  其南伐點兵,多在幽州北千里鴛鴦泊。及行,並取居庸關、曹王峪、白馬口、古北口、安達馬口、松亭關、榆關等路。將至平川、幽州境,又遣使分道催發,不得久駐,恐踐禾稼。出兵不過九月,還師不過十二月。在路不得見僧尼、喪服之人。

  皇帝親征,留親王一人在幽州,權知軍國大事。既入南界,分為三路,廣信軍、雄州、霸州各一。駕必由中道,兵馬都統、護駕等軍皆從。各路軍馬遇縣鎮,即時攻擊。若大州軍。必先料其虛實、可攻次第而後進後兵。沿途民居、圓囿、桑柘,必夷伐焚蕩。至宋北京,三路兵皆會,以議攻取。乃退亦然。三路軍馬前後左右有先鋒。遠探攔子馬各十數人,在先鋒前後二十餘里,全副衣甲,夜中每行十里或五里少駐,下馬側聽無有人馬之聲。有則擒之;力不可敵,飛報先鋒,齊力攻擊。如有大軍,走報主帥。敵中虛實,動必知之。軍行當道州城,防守堅固,不可攻擊,引兵過之。恐敵人出城邀阻,及圍射鼓譟,詐為攻擊。敵方閉城固守,前路無阻,引兵進,分兵抄截,使隨處州城隔絕不通,孤立無援。所過大小州城,至夜,恐城中出兵突擊,及與鄰州計會軍馬,甲夜,每夜以騎兵百人去城門左右百餘步,被甲執兵,立馬以待。乓出,力不能加,馳還勾集眾兵與戰。左右官道、斜徑、山路、河津,夜中並遣兵巡守。

  其打草谷家丁,備衣甲持兵,旋團為隊,必先斫伐園林,然後驅掠老幼,運土木填壕塹;攻城之際,必使先登,矢石擂木並下,止傷老幼。又於本國州縣起漢人鄉兵萬人,隨軍專伐園林,填道路。御寨及諸營壘,唯用桑柘梨慄。軍退,縱火焚之。敵軍既陣,料其陣勢小大,山川形勢,往回道路,救援捷徑,漕運所出,各有以制之。然後於陣四面,列騎為隊,每隊五、七百人,十隊為一道,十道當一面,各有主帥。最先一隊走馬大噪,衝突敵陣。得利,則諸隊齊進;若未利,引退,第二隊繼之。退者,息馬飲水粆。諸道皆然。更退迭進,敵陣不動,亦不力戰。歷二三日,待其困憊,又令打草谷家下馬施變雙帚,因風疾她,揚塵敵陣,更互往來。中既飢疲,目不相視,可以取勝。若陣南獲勝,陣北失利,主將在中,無以知之,則以本國四方山川為號,聲以相聞,得相救應。

  若帝不親征,重臣統兵不下十五萬眾,三路徵還,北京會兵,進以九月,退以十二月,行事次第皆如之。若春以正月,秋以九月,不命都統,止遣騎兵六萬,不許深入,不攻城池,不伐林木;但於界外三百里內,耗蕩生聚,不令種養而已。

  軍人南界,步騎車帳不循阡陌。三道將領各一人,率攔子馬各萬騎,支散遊弈百十里外,更迭覘邏。及暮,以吹角為號,眾即頓舍,環繞御帳。自近及運,折木稍屈,為弓子鋪,不設槍管塹柵之備。

  每軍行,鼓三伐,不問晝夜,大眾齊發。未遇大敵,不乘戰馬;俟近敵師,乘新羈馬,蹄有餘力。成列不戰,退則乘之。

  多伏兵斷糧道,冒夜舉火,上風曳柴。饋餉自賚,散而復聚。


風度56771271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這個世界上不存在不怕死的人,只是有很多因素驅使著人作出不怕死的舉動來而已。

古代冷兵器時代,打仗就講究一個勇字,真刀真槍,看誰狠啊。

列陣的時候,站位越靠前,折損率自然也越大,那為什麼還有人站到第一排去呢?

軍令如山

這是最根本的原因。

一直軍隊的戰鬥力有多高,很大程度上看軍隊的紀律有多嚴。

長官讓你站第一排,你就站第一排,這就是軍令。

都說士兵的使命就是執行命令,不是思考,就是這個意思。

點到誰就是誰,不許你抱怨,這就是軍令如山。

重賞

站位靠前的士卒,戰後給予重賞。

這是激勵士卒往前站的一個方法。

很多人當兵就是為了吃糧領餉。

農耕時代,社會沒有那麼多的謀生職業,多出來的生產力流向軍隊是很好的一個途徑。

軍人怎麼創收,就是靠殺敵立功,站在後排安全是沒錯,但是一樣失去了殺敵的機會。

有些膽子大的,為了賞金,就站到了前排。

老兵

前排的作用非常大。

假如兩軍稍一接觸,前排就崩潰了,那麼你還怎麼指望後排的奮勇作戰。

所以有時候,前排往往是老兵頂在前面。

老兵戰鬥經驗豐富,也看淡生死,心態沉穩,這對於穩定軍心,提振士氣是很有好處的。

綜上,就是古代第一排士兵不畏生死的原因啦。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