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姻緣”開啟書寫傳奇 合肥與中國科大共生髮展之路

“姻緣”開啟書寫傳奇 合肥與中國科大共生髮展之路

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

“姻缘”开启书写传奇 合肥与中国科大共生发展之路

2018年9月15日,在中國科大舉行的“2018年度求是獎頒獎典禮”上,“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獲得者合影留念

“姻缘”开启书写传奇 合肥与中国科大共生发展之路

2018年3月30日拍攝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姻缘”开启书写传奇 合肥与中国科大共生发展之路

楊振寧在“2018年度求是獎頒獎典禮”上致辭

48年前,一所高等學府南遷,一城與一校就此結緣,開始了近半個世紀的相守相伴。

四十八載不離不棄、四十八載榮辱與共,合肥與中國科大這段奇妙“姻緣”,傳承至今,書寫了一段校城共生的佳話。

大學以城成長,城因大學而揚名,合肥與中國科大互相成就,共同發展。時至今日,在合肥的支持下,中國科大入選“雙一流”,並宣佈“爭創世界一流大學”目標。而合肥,依靠中國科大強大的科研實力和人才資源,成為繼上海之後國家正式批准建設的第二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一批國家實驗室及大科學裝置全面啟動,一批重大前沿及產業創新平臺加快建設……

回溯

“姻緣”開啟書寫傳奇

1969年,因國內外局勢緊張,中央指示中國科大等一批在京高校外遷。輾轉南下的科大師生,最終在離京1000多公里的合肥安家落戶。

當時,中國科大屬意中部一座城市,卻被“沒有口糧指標”等原因拒絕。中國科大隻好在當年冬天遷往安慶,師生被安置在安慶市委黨校的一棟三層小樓,基本生活無法維持。隨即,安徽時任主要領導克服困難,讓合肥接收中國科大。1970年,合肥將原合肥師範學院騰空,將這位北方客人安置在金寨路96號。這一住,就是48年。

如今每到櫻花季,市民從黃山路北門進來,再經過一個由紫藤花纏繞的校門,就可抵達櫻花大道。其實,這第二道“老北門”正是當年合肥師範學院的校門,儘管作為校門的功能不再,但它始終承載著科大人厚重的歷史記憶。

歲寒知松柏,患難見真情。合肥對中國科大的大力扶持,僅從一個細節就可以看出。當年,在全省沒通暖氣的情況下,首先給中國科大安裝暖氣,這也是我市歷史上首條供暖線。

上世紀70年代初期,中國科大在全國率先恢復教學科研工作。合肥在當年電力不足的情況下,將中國科大列為優先於政府的供電單位。

邁步

星光閃耀成果斐然

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科大已在合肥站穩腳跟,與城市發展深入融合,並開始“發力”!

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上天、世界首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誕生、世界首條千公里級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開通……中國科大在世界量子科技前沿屢獲突破,特別是“墨子號”先後被寫進2017年新年賀詞和黨的十九大報告,成為我國近年來科技創新的代表性成果。

量子科技系列成果,只是中國科大在世界前沿亮劍的一個代表性領域。中國科大實現世界最高分辨率單分子拉曼成像、鐵基高溫超導成果問鼎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號”BGO量能器研製成功……近年來,中國科大在單分子研究、高溫超導、新型材料等多個前沿科學領域頻頻亮劍,在科技創新方面屢次助力實現“國家超越”。

據ESI發佈的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間統計數據,中國科大有12個學科進入世界前1%學科,共發表SCI論文37427篇,被引次數534483次,篇均被引14.28次,篇均被引連續七年保持全國主要高校第一。自然指數(NI)保持全國高校前列。專利申請數量和獲得授權數量逐年增長,授權專利中發明專利佔比超過74%。

自2000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實施以來,中國科大共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39項(其中第一完成單位25項),包括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此外,還獲得省部級科技獎勵共176項。

中國科大主導完成的成果入選兩院院士評選的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1次、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17次,《科學》、《自然》雜誌評選的年度十大科學進展各1次,國際物理學重大進展6次,中國科學十大進展14次,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10次和國際、國內十大科技新聞10次,入選次數位居全國高校第一。

我們不禁要問,為何中國科大能處在科技最前沿、引領科技發展潮流?追本溯源,正是因為中國科大視人才如瑰寶,以培養人才為首要任務,才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績。

著名教育家梅貽琦曾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中國科大“千生一院士”的人才培養成績,與該校眾多學術大師的存在關係甚大。

目前,中國科大擁有在崗兩院院士23位、萬人計劃領軍人才17位、長期千人計劃專家28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9位、國家傑青學者110位。近5年來,該校有7人當選兩院院士、21人入選長江學者、50人入選國家傑青學者。

“千生一院士、七百碩博士”,這是對中國科大傾力培養人才的最好概括。自創校以來,中國科大每1000名本科畢業生中就產生1名院士、700多名碩士博士,這一比例居全國高校之首。其畢業生當選院士不僅比例高,而且還經常能夠“創紀錄”,如中科院院士潘建偉、謝毅,均是當選時全國最年輕的院士。而潘建偉師生三人同獲菲涅爾獎,則成了該校人才培養的一段佳話。

有一則小軼事曾在中國科大人的朋友圈裡傳播得很廣。在中國科大第三屆學術交流會上,中國科大化學院教授、“長江青年學者”吳長征答辯完,時任校長萬立駿院士給予了很大的肯定,可是吳長征“並不領情”,他在會上笑言,“經不起捧殺”。

在中國科大,學生甚至從大一就可以直接敲開教授的門,申請加入實驗室,接觸前沿科學研究,親身感受什麼是科研。中國科大第二任校長嚴濟慈曾有一個著名觀點:科大不培養只知道書本知識的學生,而是要把學生教成一把鋒利的刀子,“科研領域見什麼就能解決什麼”。

“極其重視基本功”的傳統,使得中國科大學生具備紮實的數理基礎和邏輯分析能力,科研“後勁足”,在海內外尖端科研機構享有廣泛聲譽。統計顯示,中國科大自建校以來本科畢業生中當選兩院院士的比例約為千分之一,獲得博士、碩士學位達到70%以上,均居全國高校之首。

如今,在科技創新道路上越走越遠的中國科大,在推動科技創新方面有著更多的舉措:全面參與建設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探索新型交叉學科拔尖人才培養、科教融合共建學院、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超越

創新引領贏得未來

一所好的大學對一座城市發展的影響是深遠的。合肥成為“四大科教基地”之一以及國家正式批准建設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中國科大居功至偉,合肥科技發展由弱到強,中國科大功不可沒。

如今,科技創新已成為合肥的一張嶄新的城市名片。從“科教之城”到“創新之都”,科技創新被嵌入了合肥的城市基因,也塑造了合肥獨特的城市氣質。

科技創新爆發出的巨大生產力,使合肥一路“跨欄”式奔跑,實現新常態下“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黨的十八大以來,GDP年均增長10.1%,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2.5%。2017年GDP突破7200億元、增長8.5%。

隨著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落戶,合肥國家實驗室及大科學裝置建設也全面開啟建設。作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工程”之一的量子創新研究院宣佈開工。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大氣環境立體探測實驗研究設施(AEOS)、先進光源(HALS)、未來網絡實驗設施、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建設均有新進展。

過去的一年,合肥科技創新碩果累累:被譽為“人造太陽”的東方超環,實現穩定的101.2秒穩態長脈衝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創造新的世界紀錄;潘建偉團隊取得多項世界領先的量子通信成果,實現世界首次洲際量子通信;汽車變速器、集成電路等核心技術打破國外壟斷……

一項項令人矚目的創新亮點背後,合肥成為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科技競爭與合作的重要力量,對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培育發展新動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當前,合肥正在不斷凝聚創新要素,更在逐步將創新優勢變成產品優勢,把產品優勢變成市場優勢。經過多年深耕,合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有力地支撐創新轉型升級發展。新型顯示、集成電路、智能語音、太陽能光伏、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不論是產業規模還是核心技術在全國均處於領先地位。

集成電路產業是新一代新技術發展的核心,也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制高點。近年來,合肥緊跟世界產業變革大勢,堅持開發合作,集聚了晶合晶圓、通富微電、聯發科技等100多家企業,實現集成電路從設計、晶圓製造到封裝測試的全產業鏈覆蓋。合肥已成為全國少數幾個擁有設計、製造、封裝測試及設備材料全產業鏈的城市,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可謂後來居上。

如今,合肥已形成人工智能、新型顯示、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創意文化六大產業集群,2017年以來產值平均增速近20%,培育了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的排頭兵企業。

未來

攜手相伴再創輝煌

2016年2月,工信部正式批覆“中國聲谷”為首個國家級智能語音產業集聚區。科大訊飛居於“中國聲谷”“一核兩區多園”發展規劃中“一核”的中心地位,並作為龍頭企業助力聲谷發展。

截至目前,中國科大作為國內擁有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最多的高校,已經擁有2個國家實驗室、2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7個國家級科研機構、17箇中科院重點科研機構和54個省市及所繫聯合實驗室。

2016年,中國科大繼續加強校地合作,不斷擴大合作範圍,創新合作模式,建立政府、產業、大學三方共生模式:11月19日,中國科大與合肥市政府簽約,雙方決定共建中國科大國際金融研究院,研究院落戶合肥市濱湖新區,以金融、大數據、國際化與學科交叉為抓手,匯聚一流師資,引進前沿金融創新理念,培育高端金融人才,建設金融創新創業平臺,形成國內金融頂級智庫,打造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國際金融研究院。

同年,中國科大科研基地與創新平臺建設成效明顯:12月1日,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創新中心建設試點工作完成專家組驗收,專家組一致認為:卓越中心兩年多來工作進展顯著,科研成果豐碩。12月2日,卓越中心正式更名為量子創新研究院,並按照國家實驗室的體制機制和運行模式進行建設,為組建國家實驗室創造條件、奠定基礎。

2018年9月1日,中國科大高新園區奠基儀式在合肥高新區舉行,規劃總用地約1537畝,預計2020年底建成交付。

中國科大高新園區擬佈局與高新技術及工程學科密切相關的信息、計算機、工程等若干學院及重點科研機構,多個國家級科研平臺和30餘個院省部級科研平臺。

項目建成後,中國科大將致力相關學科群組團發展、共生互進,以學科佈局形成中國科大發展新的制高點,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同時,中國科大高新園區將打造以中國科大智能與信息學部為核心,重點實驗室、聯合實驗室為支點的科教創新平臺,並以園區為核心,規劃5000畝中國(合肥)人工智能產業園,建設科研教育、智能語音、芯片和創新孵化、智能視覺及語音產業等七大功能區,實現中國科大高新園區科研成果的就近轉化。

中國科大高新園區的開工建設,不僅有助於加快推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率先建成世界一流大學,也將成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承載區。

今天,中國科大的綜合實力穩步向前,這些都離不了當初合肥對中國科大這匹千里馬的“知遇之恩”。而合肥也依靠中國科大,大力發展科研、設立高新區、發展高新文化產業,成為中部知名的“科教高地”,經濟發展迅猛,GDP增速年年高升。合肥與中國科大正因為有了當年的患難與共,才成就了今天的共榮共生。

當前,合肥成為繼上海之後第二個獲批建設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並將建設“七大創新平臺”。新型顯示、集成電路、智能語音、太陽能光伏、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不論是產業規模還是核心技術在全國均居領先地位。合肥,這座中部城市,正一路趕超,走在科技創新的最前沿,成為令世人矚目的焦點。

合肥夢、中國夢,二者相輔相成。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合肥與中國科大將休慼與共,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攜手朝向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之都闊步邁進。

·本報記者李想/文蘇玲張大崗/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