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1 怒怼汉武帝的汲黯,是中国士大夫的第一风骨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从黄帝时代写到汉武帝时期三千余年的历史,一百三十卷。

其中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汲黯是第一百二十卷《汲郑列传》的主角。

汲黯何许人也?何至于太史公为其专门列传?要知道,且不说三皇五帝时期的事情太过缥缈,至少从战国时期就已经有文字记载史实,更无论秦末汉初涌现了多少文臣武将,这些在后人眼里都值得大书特书,可为何要专门为汲黯写传?

因为其风骨也。

每个人眼中的汉武帝不一样,如今提起汉武帝,大多数人脑海中的第一印象则是那句:凡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仅这一句话,泱泱大国之大气跃然而出。

然而,大国的背后是国库空虚,百姓苦不堪言,黄河泛滥二十载无力修河工。

汉武帝即位之初,在经过文景之治之后,国库非常丰盈,京师国库的钱积累到巨万(巨万也就是亿),用都用不完,以至于穿钱的绳子都烂了。

然而,汉武帝北征匈奴、开拓西域、西南平西南夷、南征南越、东灭朝鲜,可以说赫赫武功,前无来者,但代价却是不仅耗光国库存款,还从民间征收大量税赋,自此埋下了西汉由盛转衰的种子。

汉武帝的功过是非至今仍然有很多看法,这里不予评价。

而汲黯是何许人也?他是既是怒怼N次汉武帝,仍然让汉武帝不得不承认他是社稷之臣: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意思是古代有社稷之臣,如今的汲黯已经很接近了。

那汲黯都做过哪些事情,引得汉武帝如此褒扬,让太史公为其列传?

只有一个字:怼。

汲黯的怼并非如今发泄不满的键盘侠,而是有理有据,自有风骨。

在汉武帝晚期,因为长年对外征战,国内百姓怨言颇多,所以汉武帝启用酷吏张汤,张汤精通刑律,然而却并不秉承公心,所作所为皆是揣测上意,若皇帝对谁不满意,那张汤必然会从其行为中揪出不符合律法的一点,如果觉得皇帝并没有一定要整治谁,那他就会从律法中找到漏洞,为其开脱。

就这样一位揣测上意,毫无原则的酷吏,却因为更改制定刑律法令而成为九卿之一的廷尉,一时之间成为整个朝廷之中谁都不敢的得罪的存在。(科普一下汉朝的官制延续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廷尉相当于主管司法的最高官,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院长)

但汲黯一点都不怕。

当时汲黯骂张汤说:“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果然。必汤也,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意思是天下人都说绝不能让刀笔之吏身居公卿之位,果真如此。如果非依张汤之法行事不可,必令天下人恐惧得双足并拢站立而不敢迈步,眼睛也不敢正视了!

不畏强权,为百姓代言,是为风骨。

不仅敢怼张汤,对于当朝宰相,汲黯也是有一说一。当时的宰相公孙弘虽然是儒道大家,但毫无风骨,所作所为全靠汉武帝脸色。他暗中揣测汉武帝的意思,如果汉武帝要求某项措施必须执行,公孙弘既是觉得不妥,也不会反对。如果汉武帝只是一时兴起提出一项政策,公孙弘揣测到皇帝并非很想那样做,就会与朝臣一起反对。

某次,公孙弘与朝臣本欲劝谏皇帝,汲黯自然是打头阵,待汲黯说完,公孙弘发现皇帝脸色不好,立刻改弦更张,改为赞同皇帝的做法,汲黯当廷训斥公孙弘,“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意思是齐国的人很多都狡诈不实,一开始我们已经议定这些事,可公孙弘却都背弃了,这是不忠!

为大义而仗义执言,是为风骨。

不仅如此,在大将军卫青风头正茂的时候,所有人见到卫青都行跪拜之礼,唯有汲黯每次见到卫青依旧行平等之礼,有人劝汲黯意思是从天子那里就想让群臣居于大将军之下,大将军如今受到皇帝的尊敬和器重,地位更加显贵,你不可不行跪拜之礼。汲黯则回之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意思是“因为大将军有拱手行礼的客人,就反倒使他不受敬重了吗?”

不畏权势而折腰,是为风骨。

不惧卫青,怼公孙弘,怒斥张汤。这些还只是对当朝大臣,实际上,汲黯对汉武帝从来不客气,他觉得汉武帝行为不妥的地方,依旧仗义执言。

元狩二年,匈奴浑邪王率部众降汉,为了迎接降将,朝廷征发两万车辆前去接运。当时官府无钱,便向百姓借马。百姓自然不肯,有的人把马藏起来,以至于马无法凑齐。

汉武帝大怒,要杀长安县令。

汲黯说:“长安县令没有罪,只要杀了我,百姓就肯献出马匹了。况且匈奴将领背叛他们的君主来投降汉朝,朝廷可以慢慢地让沿途各县准备车马把他们顺序接运过来,何至于让全国骚扰不安,使我国人疲于奔命地去侍奉那些匈奴的降兵降将呢!”

不难看出,汉武帝这样的行为是典型的好大喜功,劳民伤财的派马车去接,完全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战功。

对于这样的行为,汲黯必然不能忍。

不阿谀奉承,不惧帝王之怒,是为风骨。

纵观《史记》中对汲黯的记载,怼汉武帝并非一次两次,以至于最后夸奖汲黯是社稷之臣的汉武帝也忍不住要将汲黯贬黜。

凭心而论,汲黯的一些建议如今看来并不正确,例如他一直主张和亲匈奴。但事实证明,和亲是最屈辱同样也是最无用的一种外交手段。然而,学识不等于风骨,历史上,学富五车的大儒大有所在,然而却并非人人都能如汲黯这般不畏强权,仗义执言。

正如汲黯训斥公孙弘的“不忠”,何为忠?忠皇帝是为小忠,忠天下百姓,方是大忠。每个士大夫内心都有自己的理念,都有自己的坚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代表群体士大夫群体,始终秉承着这一风骨,皇帝只是统治国家的代表,但并不代表政治正确,所以在每朝每代,我们都能看到很多不惧强权,拼死劝谏的士大夫!这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直到1911年,中国人民推翻帝制,成为亚洲第一个推翻帝制的国家,这背后不仅仅有社会的变迁,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有识之士的必然选择:当一个政治体制已经不能满足这个国家的进步,那么,我们就有勇气推翻它!

这就是以汲黯为典范的士大夫群体是从古至今传下来的风骨!

怒怼汉武帝的汲黯,是中国士大夫的第一风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