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2 老兵為1902位犧牲戰友守陵37年:他們在哪我就在哪

在位於中越邊境的龍州烈士陵園,有一位忠誠的守陵人——鈕本同。37年來,無論風雨,他始終堅守著1902位長眠於此的英烈。不少人曾勸鈕本同換份“體面”的工作,但他卻說: “我的戰友在這裡,我就在這裡。”

老兵为1902位牺牲战友守陵37年:他们在哪我就在哪

鈕本同清理墓園的雜草。俞靖攝

一輩子無法忘記的痛

在龍州烈士陵園內,烈士紀念碑肅穆聳立。沿著青石板路往前走,陵園根據烈士們的祖籍地分化為4個片區,用青松綠植間隔開來。鈕本同介紹:“這裡一共有1902個對越自衛反擊戰在籍烈士的墓碑。他們來自全國23個省區,大多數人犧牲時僅20來歲。有的剛剛入伍一個月,就不幸犧牲。”

鈕本同近乎可以準確地說出每個烈士的生前事蹟。在他最熟悉的一塊墓碑裡,埋葬著一位來自海南的戰友梁漢江。

8月1日一大早,62歲的鈕本同騎著摩托車,從廣西龍州縣城趕到了郊外的龍州烈士陵園,緩步走到2區9排6號梁漢江烈士的墓碑前,點上一支菸放在墓前,口中默唸著,“今天是建軍節,我來看看你。”

老兵为1902位牺牲战友守陵37年:他们在哪我就在哪

鈕本同在講述過去。俞靖攝

對鈕本同來說,1979年那場發生在中越邊境的戰爭永生難忘。

那年,家住邊境水口鎮的鈕本同因熟悉地形環境,曾作為參戰民兵與來自海南的梁漢江並肩作戰。“1979年2月17日,部隊準備發起總攻。我們埋伏在半山腰的草叢裡,梁漢江突然拿出三包茉莉牌香菸,說是抽不完了,送我。接著他往山頂走去察看情況。沒想到剛走出去幾米,卻不幸被炮彈擊中。”

那一幕即使已過去近40年,但鈕本同告訴記者,那是他“這一輩子也不會忘記的慘烈”。“後來戰友們把梁漢江背下山救治,滿身滿背都是血,還沒到駐地,他已經犧牲了,年僅25歲。”

老兵为1902位牺牲战友守陵37年:他们在哪我就在哪

龍州烈士陵園。俞靖攝

戰友在哪我就在哪

戰爭結束後,鈕本同總想著為犧牲的戰友做些什麼。

1980年,當他看到龍州縣民政局招聘烈士陵園管理員時,便義無反顧地報名。而這份為戰友守陵的工作,鈕本同一幹就是37年。

“以前龍州縣周邊分佈著7個烈士陵園,規模不一,有的因年久失修被破壞嚴重。1984年和1988年,經過兩次搬遷,政府把周邊烈士陵園全部整合遷至於此。”鈕本同告訴記者,搬遷時,他一天要挖6個墓,白天整理完烈士遺骸,晚上就開著手扶拖拉機,將遺骸埋至新的墓穴。

老兵为1902位牺牲战友守陵37年:他们在哪我就在哪

龍州烈士陵園。俞靖攝

守護陵園這一工作條件艱苦,還被不少人認為“不吉利”。

“當時周圍人常叫我‘墳山佬’,有的人覺得幹這份工作忌諱,還有的人受不了遷墓的異味。”可鈕本同覺得:“這些就是我的戰友,我的兄弟,沒什麼好怕的。”

鈕本同的妻子也曾勸他換份“體面”的工作,但得到鈕本同的回答:“我的戰友在這裡,我就在這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