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 「安康日報」安康日報漢陰稿件一覽(8月21日)

1

富路還在山上

「安康日报」安康日报汉阴稿件一览(8月21日)

漢陰縣雙乳鎮南窯村的一個山頭上,盛開著大片燦爛的格桑花,嬌豔的花朵映襯著這裡的藍天白雲和山坡上吃草的羊群,像極了一幅漂亮的油彩畫,一個個慕名而來的遊客迫不及待地鑽進了畫裡。35歲的鄒國洋站在自家農家樂門前陶醉地看著這一切。

正午的太陽正照在這位漢子身上,憨厚的臉龐滲著細密的汗珠,顧不得擦汗的他忙著招呼前來的客人。在農家樂的門口有兩個大蒙古包,鄒國洋笑著說,冬天來這裡,坐在帳篷裡吃著烤全羊,看著眼前的山坡和羊群,別有一番詩意。現在這個季節,很適合到房子後面的樹林坐坐。來到房後的院子先聽到陣陣蟬鳴,然後就看到山坡上種植的櫟樹,樹下的石凳吸引我們坐了下來,伴著樹葉的嘩嘩聲,我們細細聆聽著鄒國洋的故事。

漢陰縣雙乳鎮的鄒國洋應了那句“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初中畢業就背起行囊外出謀生。當過泥瓦匠,做過室內裝潢,2006年做起了建材生意,因為腦子活又有闖勁,慢慢有了8家店面。可是建材市場不穩定,前景是個未知數。兩個孩子也到了要上學的時候,一家人也不能一直漂盪在外。鄒國洋開始琢磨回到家鄉尋求自己新的人生目標。

一次偶然的機會,鄒國洋看到了牛羊養殖這個商機。牛羊肉的市場需求量大,價格也高,自己的家鄉漢陰縣雙乳鎮那一面面山坡又是很好的養殖地。這讓他決心從建材業轉型回鄉搞養殖業。明確了想法後,鄒國洋開始對雙乳鎮的三個村進行了實地考察。最終在鎮村領導的支持下,他在雙乳鎮南窯村流轉了14戶貧困戶土地,共30畝。2013年開始建起了養殖場,養牛47頭,養羊180只。

建養殖場第一年,鄒國洋就遇到了困難,因為山上的草料有限,不能完全靠放養,每月還要靠在外地運輸飼料餵養,不僅增加了成本,而且遇到天氣不好,道路不通時,牛羊還面臨斷糧的狀況。

在創業中遇到小溝小坎的鄒國洋,善於給自己搭路。他想到了發展種植業,做循環產業鏈。用牛羊糞便做肥料種植拐棗,收穫拐棗賣給酒廠,然後收回酒糟做飼料,這樣形成種植養殖雙豐收。說幹就幹,鄒國洋又在農場周圍流轉了220畝土地,種了14000株拐棗樹。第一年用牛羊糞便給土地施肥,第二年種上了拐棗。現在苗子長勢良好,三年後可掛果。按照每株收20斤,每斤1.5元算,能收入三四十萬元。

但種植業見效週期長,見效之前需投入大量資金。鄒國洋又開始調整自己的產業模式,他縮減了養殖數量,同時在山上建了一排房子辦起了農家樂,以此來貼補種植業。沒想到農家樂很快就紅火了起來,大人來吃烤全羊,小孩子來看羊餵羊。到了週末,小小的農家樂已經接待不下前來的眾多遊客了。2016年他又加蓋了一排房子,擴大了農家樂的規模。“雖然農業見效慢,但現在我可以用養殖業和農家樂盤活種植業。只要拐棗一掛果就有很好的收益,到時又能做到種植業扶持養殖業的良好循環。”鄒國洋滿心歡喜地說。

回鄉創業的鄒國洋心裡還有一個願望,就是幹好產業的同時還要帶著家鄉的村民一同致富。他鼓勵附近的村民來農場和農家樂務工,帶動他們搞養殖,送雞苗給村民養,然後回收,也可以流轉土地,年底分紅。這樣盤活了村民的荒地也改變了他們的生活。“現在附近的村民定時來山上管護林子,牛羊每天也有人趕到山上放養,只要願意幹,在這裡都能有事做。”這座山“活”起來了,村民們也逐漸富了起來,鄒國洋也在這裡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價值。“現在的這一切證明,當時選擇回來創業的決定沒有選錯。”他眼裡充滿著希望。

2

家庭農場話桑麻

「安康日报」安康日报汉阴稿件一览(8月21日)

成群的鴨子在門前的池塘裡撒歡,百餘隻土雞在後院的空地上啄蟲覓食,蠶室裡十多張蠶長勢喜人,有的蠶蔟上已經結出了白色的繭……

一走進羅朝豔的家庭農場,便感受到了這裡的勃勃生機。

“再過幾天這批蠶繭就可以出售了。前幾天可把人累壞了,這些蠶在4齡期的時候最能吃桑葉,我請了4個人,一天要採2000斤桑葉,家裡還得留兩個人不停地喂……”羅朝豔邊帶著我們裡裡外外的參觀,邊向我們介紹。

羅朝豔的家庭農場位於漢陰縣雙乳鎮南窯村。村子在月河以北,鳳凰山腳下,平均海拔500米,土地肥沃,氣候溫和。“我的孃家在這裡,小時候這裡幾乎家家養蠶,後來蠶繭賣不起價,好多人外出務工了,養蠶的人越來越少,桑園多被毀或者荒廢,也有村民堅持養蠶,但零星的種養殖業不成氣候。”

羅朝豔初中畢業後也外出務工,回鄉前一直在外地做水果批發生意,憑藉吃苦耐勞、誠信經營,一直收入不錯。“行情好的時候,一年盈利二三十萬元沒問題。”近幾年生意不好做,加上年齡大了,不想繼續在外漂泊,看到農村產業前景好,她就想回家發展。

去年春節回家時,看到南窯村小學舊址校舍閒置著,周圍大片的桑園廢棄,羅朝豔覺得很適合發展蠶桑養殖,便把這裡租了下來,成立了小豔蠶桑種養家庭農場。

創業的過程並不順利。2017年2月份,她開始做準備工作,“當時一片桑葉也沒有,也不懂技術。”羅朝豔說,只能先購買桑葉喂蠶,邊養邊學技術,投入約10萬元。“剛起步打基礎投入大,加上還在學技術,養蠶成果不理想,去年養了兩季共18張種蠶,沒掙到一分錢。”

為了解決桑葉問題,去年秋天,羅朝豔在村裡流轉桑園50畝,自己又栽種了20多畝桑樹。從今年春天開始,她不用再買桑葉喂蠶了。

有了穩定的桑葉供應,技術日漸成熟。今年她加大了養蠶規模,並且和市蠶種站立下軍令狀,“春蠶、晚春、伏蠶、秋蠶、晚秋,從四月到九月,計劃喂五季最低達到50張。”截至目前,已經養了三季39張。

今年,羅朝豔的收入可觀。“蠶種不同,蠶繭的收購價也有差別,種蠶每張約4000元,絲蠶每張2700元。按照絲繭的收購價計算,預計50張能賣十五六萬元。”

羅朝豔的收入還不止這些。她的家庭農場除了養蠶,還搭配發展其他產業。

今年二三月份開始,她聘請外地技術員,從安徽等地引進200只雞苗、200只崑山老鴨鴨苗、100斤小龍蝦進行試養,引進試種了兩三畝西瓜。

目前來看,效果不錯。她說:“這些雞鴨的品種好,肉質細膩緊緻,市場上很受歡迎,按照現在的市場價,今年雞鴨的收入大約都在兩萬元左右。”

試種的西瓜,不光產量高,而且口感非常好。羅朝豔給我們算了一筆賬。“種玉米的話,畝產幾百斤,按照一元一斤來計算,畝產值才幾百元錢。種西瓜,一畝地的成本四五百元,平均畝產7000斤,一元一斤,畝產值就是7000元。”

“小龍蝦今年不賣,主要是育苗,一隻小龍蝦一年可以繁殖5000只。明年要擴大養殖範圍,達到10畝的規模。”說到明年,羅朝豔早就有了詳細的計劃。“養蠶60張左右。雞鴨計劃總共養2000只,多養些母鴨,賣鴨蛋也能增加收入。最低種10畝西瓜……明年的產值大約能有40萬元。”

周圍不少村民看到羅朝豔的種養殖業發展得這麼好,紛紛前來取經。“只要鄉親們願意,我們給提供種苗和技術,還負責收購銷售。”做了多年水果生意,穩定的銷售渠道讓她底氣十足。

屋舍儼然,阡陌縱橫,桑園蔥綠,魚塘粼粼,荷葉田田,雞鴨成群……才不過兩個年頭,羅朝豔的家庭農場逐漸有了樣子。她說:“今後還想做農家樂,讓外面的人來看這裡的好山好水,吃純天然綠色食品。”

3

“潘桃”熟後更無憂

「安康日报」安康日报汉阴稿件一览(8月21日)

天上蟠桃,人間黃桃。在民間傳說中,黃桃是仙果,在齊天大聖大鬧蟠桃會時遺落到了凡間,但也不是什麼地界都能生長的。在漢陰縣美麗的雙乳峰下,栽植不久的一大片黃桃苗長勢良好,將黃桃引入這裡的是漢陰返鄉能人——潘尚坤。

「安康日报」安康日报汉阴稿件一览(8月21日)

在傳統觀念中,坤代表大地。潘尚坤這個名字似乎天生與土地有很深的淵源,但作為大山裡的農家子弟,他卻一直在努力掙脫土地的束縛,告別父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方式。潘尚坤年紀輕輕就走出大山,在北京辛苦打拼了20年。“剛開始去只能叫做盲流,條件稍稍好一點了才能叫做北漂。”潘尚坤的自嘲中透露出自信,經過多年的努力,他已經在廣告傳媒業裡小有成就。

潘尚坤從沒有想過,有一天他會回到大山伺弄土地。以前每逢春節回鄉,他也會參加縣上舉辦的返鄉能人座談會,但總覺得時機不成熟,沒有返鄉創業的念頭。這兩年,漢陰縣加大了招商引資力度,他也親身感受到了營商環境的優化,再有家裡老人需要照顧,他便下定決心回鄉發展。

經過市場調研,他看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推薦的黃桃產業,並把種植基地選在雙乳鎮新塘村。潘尚坤說:“將基地建在雙乳,當然是看好這裡的軟硬條件,特別是發展的軟環境很好,鎮村幹部支持力度很大,只花了一個月時間就把土地流轉過來了,兩個月種苗就栽到了地裡,刷新了我對家鄉辦事效率的認知。”

潘尚坤雖不是雙乳鎮人,但他的到來受到了當地群眾的真誠歡迎。從去年9月開始啟動建設,到今年7月,黃桃基地在雙乳鎮新塘村用工達600人次,支出勞務費達18萬元;另外每畝350元的土地流轉費,一年也能為當地群眾增收7萬元。

黃桃雖然還未掛果,但當地群眾已經得到了實惠。而且這200畝示範基地只是潘尚坤走出的第一步,他計劃5年內發展富硒黃桃2000畝,分三期實施。“第一期種下的苗子預計2020年就能掛果,到時候農戶看到了實實在在的效益,就會跟我一起種,我們提供苗子和技術,與農戶簽訂收購協議,到時群眾就能告別低效益的農業,一畝地就能賺四五千塊錢。”潘尚坤對未來充滿信心。

目前栽植的200畝黃桃是晚熟品種,一般在8月底9月初上市,正趕上市場空白期,“錢景”良好。但在潘尚坤的規劃中,遠遠不止種黃桃賣黃桃那麼簡單。“立體農業”“農旅結合”是他的初心和堅守。

“三年後,黃桃開花了,我們可以舉辦‘桃花節’。基地還打算種植獼猴桃、薰衣草等具有觀賞性和經濟價值的作物,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亮點,吸引大家來觀賞、採摘,保證常年人流量不斷。”潘尚坤暢想著“花花經濟”,也暢想著農民兄弟們的幸福生活。

剛回鄉時,潘尚坤還是一副白白淨淨的白領模樣,經過大半年的奔波,他早已被曬成了古銅色,但他覺得做農業要耐得住寂寞。“潘桃”熟後更無憂!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黃桃真正能成為致富的仙果,讓老百姓“吃”後,收穫長遠的幸福。

「安康日报」安康日报汉阴稿件一览(8月21日)

記者/滕靜 李靜 陳曦 文章來源/安康日報

「安康日报」安康日报汉阴稿件一览(8月21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