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做了一輩子的官,告老還鄉之後有沒有退休金?

窮人沒有面子


中國是一個政治文明特別早熟的國家,也是一個政治哲學特別發達的國家,所以中國的官本位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文化十分流行。自古以來對於官員的退休待遇就很受社會關注,而且歷朝歷代都有一些規定。

封建社會的官員退休叫致仕,也叫告老還鄉,讓很多社會賢達回到他們的故鄉參加鄉村治理,這為鄉賢制度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明確規定,官員的退休年齡是70歲。這個規定和當時的人的平均壽命相比的話是比較高的,也就是說一個官員一當官大概就要當一輩子了,可能就要死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

因為那個時候,人們的平均壽命都比較短,所以有一句話,叫人生七十古來稀,後世對官員的退休制度,基本上也都沿襲了春秋戰國時期規定的退休年齡。漢朝的時候規定,官員的退休年齡也是70歲,後來的朝代也是基本上沿襲了這個制度。

到了金朝的時候由於當時很多官員年齡很大,思想陳舊墨守成規,成了金朝皇帝改革的絆腳石、攔路虎,於是金朝皇帝規定,官員退休的年齡提前到60歲,後世的朝代基本上都繼承了60歲退休的年齡界限。

從此以後,60歲退休幾乎成為一個金科玉律,成為後代相互沿襲的一個基本的制度。明清兩朝給官員的退休年齡做出了規定,也是官員60歲退休。不過,清朝對官員退休年齡做出了更為細緻的規定,不但有60歲退休的規定,而且還分文官和武官。

武官的級別越低,退休的年齡越小,因為武官要長期在外征戰,級別越低,對武官的體力要求越高,所以特別明確的規定副將以下60歲必須退休,參將54歲必須退休,遊擊51歲必須退休,都司、守備48歲必須退休,千總、把總45歲必須退休。

下面說一說,官員退休的待遇。漢朝規定俸祿在2000石以上的官員退休以後,他們的俸祿是在職時期的三分之一。唐朝規定,退休官員的俸祿能達到在職時期俸祿的一半,北宋時期待遇優厚,規定的退休待遇是半俸,而且退休的時候,還可以官升一級,所以北宋的官員都不願意退休,畢竟經濟上損失太大。

為了迫使那些年齡大、體力差、混日子的官員及早退休,宋朝皇帝規定,年滿70歲的官員不予提拔,而且要求御史加強對他們的監督,對他們的各種不檢點行為,進行彈劾,迫使他們按時退休。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的退休制度比較奇葩。明朝規定,官員退休的年齡是60歲,不管是文官還是武官,明朝的官員退休以後待遇非常低,很多官員退休以後沒有退休工資,最多一個月給兩石米。

但是要想領到兩石米,還要經過嚴格的考察,不符合條件的還領不上,所以明朝的官員貪腐比較嚴重,這也是有原因的,在職的時候不貪,退休沒有保障,活不下去。雖然朱元璋用嚴刑峻法,甚至是剝皮實草的這種辦法打擊貪官,但是也沒有起到什麼作用。

清朝的官員退休採取了優遣制,清朝乾隆時期,規定正二品的官員退休後,他的長子會被授予正六品的職級,職務正七品的官員如果政績好,退休的時候他的長子也會得到一個職級。

而這個職級就是一種政治待遇,並不是實際授予他一些職權,只有一個政治待遇,他可以不上稅、見官不拜等等。

在封建社會歷朝歷代都有一些特殊的情況,一些有特殊貢獻或者特殊功勞的人。經過皇帝的批准,在退休的時候可以享受在職時的全部俸祿,比如背誦的王彥超被趙匡胤特批退休享受全俸。

除了經濟保障之外,封建社會退休的高級官員還可以參加討論國政的有關會議、參加有關重大的典禮和祭祀活動、按照規定穿著他在職時期的官服。


小小嬴政


古代做官,可謂是一個非常好的職業。一般的官員在任上,可以作威作福,也可以搜刮民脂民膏,但是一旦退下來告老還鄉之後,恐怕就沒有那麼好了。而且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是沒有退休金的。

這樣自然就造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那些官員們肯定要為自己退休之後怎麼活著想自然就費盡心力去收刮老百姓或者是貪汙受賄,否則的話一旦下了臺,恐怕就沒有那麼多錢過好日子了。當然這種現象也讓皇帝注意到了,所以到了唐朝的時候,皇帝採取的辦法就是在官員退休之後依然發給他們米糧,使他們不至於生活過於拮据。

到了宋朝的時候,這個制度進一步的完善,也就是說官員在退休之後,依然可以有享有他們在正式官位上的一半的俸祿。這對那些官員們可謂是一個極大的利好,因為眾所周知宋朝是中國最富有的朝代之一,宋朝官員的工資即使拿到今天都是非常讓人羨慕的。

一般說來,古人也不可能做一輩子的官,到了一定的年齡就得退休,有時候或是自己主動,或是朝廷強烈要求。一般古代的朝廷都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到了七十歲的時候就應該退休,那時候叫做致仕,也有一種說法叫做告老還鄉。當然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官員,皇帝覺得離不開他,所以自然也就不會讓他退休。但是大部分普通的官員基本上不在此列,不過有些官員過於貪戀官位不肯退休的話,朝廷恐怕會主動將他開缺。那樣自然會讓這位官員感覺到非常的沒有面子,所以官員們都會主動要求退休,這樣無論是朝廷還是自己個人面子上都好看一些。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古代做官退休稱致仕,意思是將皇帝賜的官職交還回去,退休養老。關於致仕的規定最早源於禮制,規定老病孝等情況可以自請退休。


《禮制》對官員致仕的年齡有規定,叫做“大夫七十而致事”,意思就是人到七十就可以退休了。這其實是比較符合當時社會的,因為古代能活這麼久的並不多見,就算活到七十了,也很有可能老病不堪了,所以就要致仕了。

除了對官員致仕的年齡有要求,對“病”的輕重也有要求,一般說如果三個月還養不好病,那就可以致仕,將官職交還回去了。另外對“孝”也作了明確要求,家裡有八十老人的,一個兒子不能從政,九十歲老人的,所有人不能從政,另外年齡不大但是需要人照料的,也有一個人不從政。

當然禮制雖然講了仁義道德,但卻並沒有講待遇問題,什麼退休金的都沒考慮,所以解決不了實際的生活問題。也就意味著,一個官員一旦失去了官職,那就失去了經濟來源,所以很多人是不肯隨意致仕的,畢竟一家老小要吃飯。

由此以來,統治者可能就會想找其他措施來補救,解決一下官員致仕後的生活問題,比如漢宣帝時,太子太傅疏廣、太子少傅疏受父子同時告老還鄉,漢宣帝就賜給了他們二十斤黃金,皇太子則賜了五十斤。而西漢將軍趙充國致仕,便“賜安車駟馬,黃金六十斤”。

雖然這麼多黃金一下到手了,但畢竟是一錘子買賣,要想解決之後的生活還是有點懸。所以在公元1年,王莽借漢平帝的名義下詔:

“天下吏比二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三分故祿,以一與之,終其身”。

這大概就是最早的退休金了吧。

後來到了北魏,則出現了享受半祿的制度,比王莽時期的待遇還要好些。

到了唐朝,唐太宗下詔對致仕制度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其中就包括待遇問題。在唐代“凡致仕之官,五品已上及解官充侍者,各給半祿”。此外還規定京官六品以下、外官五品以下退休,各有永業田養老,並傳子孫。

宋朝時期的致仕之官,也享受半祿待遇,還允許以學士、待制等閒散職名致仕,這樣就可以享受閒散職位的俸祿。

到了元朝,則改成只有家裡貧窮者才享受半祿。

明朝有點特殊,因為他們俸祿本就被朱元璋壓得很低,所以規定三品以上給原俸,四品以下各升一等。

清朝基本沿襲了明制,或升職加銜,或仍給原俸,或命馳驛還鄉。其尤寵異者,或賜袍服文綺,或賜御製詩篇,或官其子孫,或遣人存聞。

古代官員在秦漢時期致仕是沒有退休金的,在西漢和東漢之間的王莽改制有過短暫時期給三分之一俸祿,到了北魏以後的唐宋元明清,雖然退休金的額度有大有小,但幾乎都是能領到一份退休金的,最常見的則是半俸。


邯鄲醉


古代的官員告老還鄉,有沒有退休金?其實古代的官員告老還鄉就相當於現在的公務員退休,現在的退休金還是不錯的。那麼古代有沒有呢,這個問題肯定因朝代而異的。下面來看各朝代的告老還鄉與退休金制度。

現代公職人員退休年齡是男性六十歲歲,女性五十五歲,在中國古代,官員告老還鄉也是有一定的年齡要求的,只是那時不叫退休,用一個比較高逼格的叫法:“致仕”,意思就是把官位還給國君,根據“周禮”記載,大夫七十而“致仕”,可以看出周朝的官員可以在七十歲時告老還鄉了。

但是一想也不對,古人的平均壽命比較短,肯定沒達到七十歲。也就是說,大多數人官員都是一輩子的,直至去世,只有少數人能過告老還鄉的。

首先來說一下,奴隸制社會時期,奴隸制時期,所有的朝廷大臣基本都是病死在職位上的。就算沒有病死在職位上,也有可能是因為得罪了大王,被殺頭或者被入獄,這種自然都是沒有俸祿的。所以在奴隸社會時期沒有告老還鄉之說,也就不會有退休金可言。

進入封建社會時期,在秦漢時期皇帝就提出把一些年老的官員,就回家中養老。其實皇帝之所以這樣做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防止下面的諸位大臣們由於權力過大可能會威脅到皇位。

漢朝時期,就出現了最早的退休金。並且開始限制朝廷大臣的退休年齡,60歲以上的都必須告老還鄉,除了一些重要的大臣之外,其餘的朝廷大臣都必須遵循這個規定,除此之外還會給他們發退休金,也是根據在朝廷之中的官位高低但是不是按照以前的俸祿全額髮放,按俸祿的一半金額髮放。並且這種制度下朝廷之中的絕大多數大臣都沒有退休金。

到了隋唐時期,養老金的數目就是全額髮放。我們在一些古裝劇中,時常可能聽到皇帝對臣子說賞賜白銀數百,然後讓他們辭官回家。比如北宋時期的最有名的案例,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趙匡胤等臣子把自己的軍權交出來之後,趙匡胤會給予他們的一筆比較大的養老金。然後還冊封了他們爵位,讓這些有功之臣的子孫們可以過上幸福美滿的日子。這算變相的拿著退休金告老還鄉了。

明、清兩代,退休年紀修改為60歲,而且各級官員,級別越小的,退休的年齡可以提前,文官與武將也有所不同。而高等將領與軍機大員退休是不受年齡的限制的,因為他們的重要性在那裡擺著,只有得到皇帝的批准後才能退休。

在明清時期,只有品級在五品以上的才可以享受養老金,其他等級的官員都是沒有退休金。並且就算髮放退休金也並不是按照原來的俸祿的數目。後來在清朝時期,就算你官位再高倘若你沒有在位到60週歲以上,只要你辭官回家就沒有退休金。

可以看出在中國古代,有大部分朝代和官員是沒有退休金可言的,這個就容易引起了官員在位期間大撈錢財的問題,就是為了自己的後半輩子考慮。


叨說歷史


在古代,官員們做到一定的年齡是可以告老還鄉的,只是當時的他們用的不用“退休”這個詞,自然也就沒有“退休金”一說。

當時的人們將官員退休稱之為“致仕”,這個詞的意思就是說將官位還給君主,《周禮》有載“大夫七十而致仕”,也就是說周朝時候的官員七十歲便冷退休了,但那個時候人們的壽命普遍較短,基本上很少人可以活到這個年齡,所以在那個時候許多的官員都要幹一輩子,基本很少可以熬到退休的。



但,這並不是說所有的朝代都是如此,各朝各代都不盡相同,就以清朝來說,“致仕”的年齡被改為60歲,級別小的年齡可以提前,且文官與武將也有所不同,如參將為54歲、都司,守備48歲,但那些高級將領與軍機要員只有得到皇帝的批准後才能“致仕”。



至於題主所問的“退休金”,這個在唐朝以後才出現的。

因為唐朝之前沒有退休金制度,所以基本上官員們會在位期間搜刮“民脂民膏”,以保證自己“致仕”後有足夠的錢財安度晚年。

唐朝時,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便開始為退休的官員發放米糧,用於他們“致仕”後能安度晚年,避免在位期間搜刮“民脂民膏”。

到了宋朝,這一制度進一步完善,官員“致仕”後仍可以享受在位時一半的俸祿,做為生活所需,自此退休金制度便開始成形,更延續至今。


像素說


我們很多時間都在電視劇中會看到一個情節,那就是當一個無論他是為人民辦好事的好官還是貪得無厭的壞官,當他衣錦還鄉的時候,他都是要向他擔任的朝代的皇帝提交所謂的一個同意他告老還鄉那麼一個申請,當然有一些較為好的一些那麼幾個朝代,他將會讓這個好官的子孫後代來頂替這個好官,讓他的子孫繼續接受這個皇帝給與他們這個家族的一些官位或者是錢財。


在中國歷史上很多朝代的官員可是具有嚴格的“退休”規定的,古人稱為“致仕”。古禮有“大夫七十而致事”的說法,所以大多數朝代的退休年限就是七十歲,實際上退休年齡比今年要晚得多。比如宋朝就嚴格規定中低級官員必須在七十歲時主動請求退休,如果不主動“致仕”,會遭到彈劾,被強令退休,所以有人說“古人沒有退休的說法”的說法是不靠譜。

很多官員關於歷史上關於養老的問題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些官員為了國家奉獻了自己一輩子的時光,所以國家是有義務贍養退休官員的。其實早在唐朝時期是沒有退休金制度的,所以唐朝的官員為了退休之後可以安度晚年,在職期間都會大撈錢財,到最後貪汙現象越來與嚴重唐朝政府只好每月給退休官員發放錢糧。所以經過這件事情之後歷朝歷代都十分的關注官員退休後的生活問題,畢竟這也十分的關乎到一個國家顏面。



古代官員是有嚴格的“退休”規定的,古人稱為“致仕”。古禮有“大夫七十而致事”的說法,所以大多數朝代的退休年限就是七十歲,退休年齡比今年要晚得多。比如宋朝就嚴格規定中低級官員必須在七十歲時主動請求退休,如果不主動“致仕”,會遭到彈劾,被強令退休,所以有人說“古人沒有退休的說法”的說法是不靠譜的


等到中國的歷史發展到明清時期,等當官的人員只有官的品級達到五品以上的才可以享受養老金,其他等級的官員都是沒有退休金。後來在清朝時期,就算你官位再高倘若你沒有在位到60週歲以上,只要你辭官回家就沒有退休金。


人皆可為舜禹


悟空問答,有問有答,且聽大獅來答題。

根據《周禮》的記載,官員是70歲退休,到了明清時期這把官員的退休年齡改為了60歲。

但不管是70歲還是60歲,對於壽命相對較短的古代人來說,基本上就算一生都在為官,就算能熬到正常退休的年齡,安享晚年的時間也不會太長。

古代的官員退休一般稱為“致仕”,意思就是把官位還給皇帝。

由於官員在位時的府邸都是朝廷提供的,所以在退休的時候也會連同官位一起還給皇帝。

既然官位和住宅都還給了皇帝,那麼官員們退休之後大多都會選擇告老還鄉。

一方面是因為官員們為官的時候會把自己的一部分俸祿用來在家鄉置辦田產,這些田產就是他們將來退休之後維持生計的來源。

另一方面,中國人講究孝道和落葉歸根,所以為官者退休後都會選擇回到家鄉頤養天年,同時也是為了躲避為官多年累積下來的恩恩怨怨。

那麼,官員們退休後的生活除了靠多年來在家鄉置辦的田產之外,還有沒有退休金呢?

其實在唐朝之前,官員退休後就沒有俸祿了。

到了唐朝,五品以上的官員在退休之後會得到一半的俸祿。

但是到了宋代,官員退休後的待遇提到了一個臺階,有明文規定文武百官退休後可以按其俸祿給予一半的退休金。古代官員的退休金制度就從那個時候開始了。


大獅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


退休金制度是現代勞工制度的重要保障,它是部分國家的工人在60歲或者之後的某個年紀不能繼續工作後耐以生活的基本。不過目前退休工資也不是每個企業都會有,一般來說國企和事業單位,公務員還有,其他的公司就不好說了。


在古代的時候是有退休這個事兒,但是卻是沒有退休工資發給官員的。

古代的退休,其實也就是所謂的“致仕”,說白了就是“告老還鄉”。大臣退休的時間不定,唐朝時但是有過70歲的規定,當然了,那個時候百姓一般也活不到那個時候,於是清朝的時候年紀調到了60歲。

退休以後政府一般是不會再給官員工資的,所以官員都會在上任之後多少撈點以備退休之後的花銷。不過如果皇帝看重這個大臣,退休之前隨便賞賜點什麼就夠大臣吃一輩子。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這個問題三哥來回答。中國古人做官到一定年齡後,也要退休的,稱之為“致仕”,從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把官職還給君王”。和現在的公務員退休能享受退休金一樣,古人致仕也能領取一定比例的俸祿。

古人退休年齡是怎麼規定的?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就建立了致仕制度。《禮記·曲禮》記載:“大夫七十而致仕。”七十歲致仕,這一標準的出現,確定了古代官員退休制度的基本尺度。其後歷代都基本上是沿襲了這一退休年限,如唐朝規定:“諸職官年及七十,精力衰耗,例行致仕。”

不過,“人生七十古來稀”,古人平均壽命比較短,能活到七十已經算是高壽了。從這個意義上講,七十歲退休幾乎等同於職務終身制。畢竟,在古代教育尚未普及的情況下,官員的數量相對總人口的比例偏少,人才難得,自然退休年齡靠後。

到金代,官員的退休年齡有了變化。金世宗將官吏退休年齡提前,改為六十歲。原因主要是一些年邁老臣,固守祖制,妨礙朝廷的改革圖強。

明代沿襲了六十歲退休的做法。《大明會典》記載: “文武官六十以上者,皆聽致仕”。又明確規定:“老疾不能任事者以及軟弱無能的官吏,則隨時勒令致仕。”

清代也是六十歲致仕,而且將低級武官的退休年齡大大提前了,規定“自副將以下,年滿六十概予罷斥,參將五十四歲為限,遊擊五十一歲為限,都司、守備四十八歲為限,千總、把總四十五歲為限”。

當然,規定是死的,人是活的。七十歲或者六十歲退休,不能一概而論。比如元朝的大天文家郭守敬,年逾七十後屢次申請退休,但皇上就是不準,結果86歲時,卒於知太史院事任上,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官員退休後的待遇如何?

孟子說:“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這是中國傳統的養老之法。官員作為社會的上層階級,告老還鄉後,除了可以依賴田地和家產頤養天年之外,還能繼續領取一定比例的俸祿。

漢代規定,年俸祿在兩千石以上的官員退休,可領取原俸祿的三分之一作為養老金。

唐代是五品官以上致仕者給半俸,功臣元勳經皇帝特批,退休後可保留全祿。如名相房玄齡、宰相宋璟致仕時,皇上特批均賜全祿。京官六品以下、外官五品以下退休,則賜給一定數量的田地養老。

(唐代名相房玄齡)

而到了宋代以後,退休官員不僅能享受半俸,而且常常在辦理退休時獲得加官一級。升官了,待遇自然也就高了。一些戰功卓著的武官,退休時則享受“全俸”。

宋朝官員在任時待遇特別好,許多官員都不願自動退休,朝廷就想了一些招兒,比如年過70歲,不再升官;經常讓御史檢查彈劾年過70、精力衰退的官吏;由皇帝親自下令,或官員的親屬規勸超齡官員退休。

在明代,明孝宗規定:凡內外文武官員自願告退者,不分年齡,照品給俸;無世職者,60歲退休給半俸;未至60歲、因病退休者不給。

清代退休官員的俸祿較高,《大清會典》記載,到乾隆年間,大學士或部院堂官食全俸成為定製。

其實,除了物質上的待遇外,古代退休官員也享受一定的政治待遇。比如,皇帝會恩准有功之臣的子孫廕襲一定官職;有些官員退休後,還可以穿著原品官服,即“冠帶致仕”;有些朝代規定,高級官吏致仕後仍可臨朝聆聽政事。明朝的致仕官員在禮儀上依然受到尊重,在參加宴會、祭祀等活動中,仍享有原有職級的禮遇。


聽三哥說歷史


歲月催人老,自古不許英雄見白頭,不論文官武官,老了以後身體跟不上自然就不好為國家效力了,現代我國的養老制度已經很完善了,能夠做到老有所養,但是古代是否也有官員的退休養老金呢?

有,而且每個朝代是不一樣的。

早在西周時期,就有了退休養老的情況,不過那個時期退休不叫退休,而是叫致仕。“大夫七十致仕,老於鄉里,還祿位於君”也就是說七十歲的老人,就可以告老還鄉,然後把官位卸下回歸故里了。但是當時關於致仕的補助,就無從查證了。

漢朝

漢朝時期,有規定為年俸祿在兩千石以上的官員退休,每年可以領取原官職份額的三分之一作為養老之用,我們看一下漢朝時期的各個級別官員的俸祿都是多少,看看到什麼級別才能夠得到所謂的養老金。

大將軍、三公年俸祿四千兩百石;太常、廷尉、大鴻臚、執金吾、京兆尹,右扶風等都是兩千一百六十石;五官中郎將,虎賁中郎將等則是一千兩百石。

所以說,在漢朝時期,只有在朝廷裡面的大官才有資格享受退休金,當然並不是說其他官員沒有退休金就活不了了,他們每年的俸祿,一般都會購置田地什麼的,等老了以後就成為土豪地主了。

唐朝

唐朝有規定說老病不堪釐務者,與致仕。就是說年紀大了或者生病導致不能工作的人,可以讓他退休,和現在的病退、正常退休就差不多了。不過允許你退休是退休,但是唐朝前期是不給你退休金的,所以就使得當時朝廷官員在退休之前都會想著辦法去腐敗。

後來朝廷一看這也不行啊,於是在唐朝後期就開始按月給退休的官員發放銀兩和糧食,甚至上次一些田地,希望以此來避免或者說減少官員在職貪汙的情況。

宋朝

宋朝官員的待遇可以說是遠遠超過後來元明清時期官員了,不光是在職的時候的工資高,哪怕你退休之後仍然如此。

在宋朝,當官員幹到70歲的時候,要求你主動提出離職,如果你主動提出來了,那麼朝廷就會答應你,讓你安享晚年,並且按照你在職的時候的標準發放退休金,還可以讓你的後代不用考試就能做官,但是如果你到70歲卻不提離職怎麼辦呢?

會有專門的監察部門舉報,朝廷知道了就會強制你退休,同時全額退休金以及後代免試做官的事情也別想了。

宋朝如此對待官員,也產生了一種良好的氛圍,當官的人員幾乎都沒有戀權傾向,都可以在皇帝面前保持獨立的人格,避免成為阿諛奉承之人,官場風氣也要好上很多,比如陳季常(河東獅吼的男主角)的父親因為受賄了幾瓶酒,就覺得沒臉見人了。

明清時期

明朝時期的官員退休金是按照退休之前的官職進行計量的,比如正一品退休時每月87石,正一品就是三公啦,比如太師、太傅等等,然後就是從一品是72石每月,到了布政使這些二品官員,退休金是48石每月。正九品是5石5鬥,從九品為5石。

明朝時期一石相當於現在的142斤,如果說按照現在的米價格來算的話,現在中等的大米價格在5元左右。那麼明朝時期一品大員的退休金為72*12*142*5=61萬左右。

清朝官員的致仕待遇,基本都是按照明朝時期設置的。

當然啦,這只是按照現在市價估算,是不能完全和古代一樣的。

結語

從古至今,我國都保持著老有所養的思想,讓年老的人都能夠得到生活的保障,特別是官員,那些為百姓做事的人,退休之後得到的待遇更會好一些,作為他們付出的心血的回報。


關注小太陽,每天都有新鮮的歷史知識雙手奉上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