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9 武汉黎黄陂路的街头博物馆

街头博物馆,顾名思义就是将具有特殊历史和异国风格的建筑当作陈列品展示于街头巷角的博物馆。黎黄陂路是武汉市江岸区的一条街道,东南到沿江大道,西北到中山大道,全长604米,该路所在地域于1897年划入汉口俄租界。1900年租界当局修筑此路,1925年前曾称阿列色耶夫街、夷玛街。1925年收回俄租界,为纪念两任民国大总统黎元洪改名黄陂路。中国古代多以里望称人名,因黎元洪祖籍湖北黄陂人,故人称黎黄陂;1946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市政府为避免误解,改为黎黄陂路。1967年文革中曾改名韶山路,1972年恢复黄陂路,1982年又恢复黎黄陂路。该条道路两侧有十余栋欧陆建筑物,哥特式和洛可可式为主要风格。

武汉黎黄陂路的街头博物馆

沿江大道的黎黄陂路口,有一座典型的俄罗斯风格建筑——华俄道胜银行旧址,这家银行为近代中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由清政府官方与外资合办的银行。1895年,俄国圣彼得堡万国商务银行与法国霍丁银行、巴黎荷兰银行、里昂信贷银行、巴黎国家贴现银行等合资成立道胜银行,注册资本600万卢布,总行设在圣彼得堡。同西方其它许多金融机构一样,道胜银行的成立也是为了争取与中国签定各种铁路建设合同,操纵和控制中国的铁路建设。1896年6月,沙俄派道胜银行董事长到北京,希望清廷政府参股该银行,以便在同其它银行竞争中取得优势。清廷政府也意识到完全由外资垄断我国的铁路建设,于己不利,因此同意此要求,出资500万两白银,合756万卢布,联合组成华俄道胜银行。

武汉黎黄陂路的街头博物馆

道胜银行倒闭后,此处曾用作南京国民政府设立的中央银行行址。1926年底,国民党中执委在庐山召开会议,决定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武汉黎黄陂路的街头博物馆

12月10日,宋庆龄和国民政府先遣人员到达武汉,随即住进了这幢小楼,并在此生活、工作了8个月。

武汉黎黄陂路的街头博物馆

和华俄道胜银行隔街相望的这座高大而怪异的建筑是长海大酒店,其地基是顺丰洋行旧址。顺丰洋行为俄国茶商李凡诺夫所创,要业务是经营茶叶。羊楼洞的砖茶当时在国内外享誉盛名。清朝时期,茶叶在很长的时间内都是湖北最大宗的出口商品,华茶曾经长时间独占世界茶叶市场。当时出口的茶叶主要是红茶、绿茶和砖茶。红茶主要销往英国,绿茶主要销往美国,砖茶主要销往俄国。鸦片战争后的1850年,俄国茶商取得清政府贸易许可,得以深入到鄂南羊楼洞一带收购茶叶和砖茶。1863年,在湖北蒲圻的羊楼洞建立顺丰砖茶厂,十年后,茶厂从湖北蒲圻羊楼洞迁址于汉口,它是汉口的第一家外资工厂,也是汉口的第一座近代工厂,同时俄国人还在江滩建立了码头,这也是汉口的第一个工厂专用码头。遗憾的是,这座获得汉口工业史上几个“第一”的百年老洋行现已不复存在,早在九十年代初期,它就被无情推倒,如各地发疯般上演着“存于战乱,毁于建设”的悲惨戏码。

武汉黎黄陂路的街头博物馆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烈士的就义诗,几乎妇孺皆知。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这首诗就写于汉口黎黄陂路到洞庭街交界口上的俄国巡捕房。

武汉黎黄陂路的街头博物馆

俄租界巡捕房建于1902年,为工部局的警察科,设治安、情报、司法等课。1900年前后有外籍巡捕9人,华籍巡捕21人。俄国十月革命后,1924年将租界交还中国,巡捕房撤销。俄国巡捕房的三层楼房解放后曾作为江岸区区委党校,现在是江岸区水务局的办公楼。作为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鹰犬与打手,俄国巡捕房在汉口犯下了累累罪行。1911年10月,资产阶级革命党在汉口俄租界内制造炸弹,不慎爆炸。俄国巡捕乘机搜查起义指挥部,将起义文告、名册、旗帜抄走,通知清政府,大肆捕杀革命党人。俄国巡捕房的三层楼房解放后曾作为江岸区区委党校,现在是江岸区水务局的办公楼。

武汉黎黄陂路的街头博物馆

俄租界巡捕房对面的中华基督教信义大楼,1923年始建,1924年建成。属晚期古典主义建筑,由德国石格司建筑事务所设计,汉协盛营造厂施工。该大楼由美国、瑞典循道会和挪威、芬兰、湘西、湘中信义会合资兴建,原为4层旅馆式建筑,采用三段式立面,后加2层,建筑面积达7000多平方米。

武汉黎黄陂路的街头博物馆

信义公所主要为华中地区信义会传教士路经武汉时提供住宿,并为其联络和代办各项事务而设立。公所由以美国为背景的外国传教会经营,常有外籍人士寄寓。此外,国民政府政要宋美龄、蒋经国等路经武汉时亦寓此。现为武汉基督协会办公地。

武汉黎黄陂路的街头博物馆

信义大楼黎黄陂路对面是惠罗公司旧址,建于1915年,属于晚期复古主义风格建筑,这栋水刷石外墙的老建筑,它方框直角门窗,顶层有拜占庭式穹顶塔楼,楼梯和内厅的建构设计很是讲究,有典型的英式贵族派头。惠罗公司即惠罗洋行,为中国内陆四大英资百货公司之一。上海惠罗洋行主要是进口欧洲的高档小礼品、高级衣料、钻石等,而汉口惠罗公司则主要经营茶叶、麻丝等。1927年上海“四一二”和武汉“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之后,大革命陷入空前的白色恐怖之中,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南京和武汉国民党政府的公开屠杀。为此,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惠罗公司原员工公寓召开了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夺取政权的总方针。

武汉黎黄陂路的街头博物馆

信义大楼往北紧邻的就是美国海军青年会旧址。现代风格的古典主义建筑。砖木结构,地上4层,地下1层和屋面暗层,外围铁砂砖,三段构图,正面五开间,两侧开间圆形突出,各三樘木窗。正中开间为入口有台阶直上二层。中间三开间一、二、三层都有双圆柱外廊。顶层两侧为红瓦坡面气屋,外有半圆形阳台,中间三开间为单圆柱外廊。整座建筑活泼美观。

武汉黎黄陂路的街头博物馆

这座大楼当年由康生记营造厂施工,1915年建成,当时是美国海军在汉设立的俱乐部。解放后为武汉市人民武装部办公楼,现为武汉基督教教爱国会,武汉市一级保护建筑项目。

武汉黎黄陂路的街头博物馆

美国海军青年会旧址马路对面是珞珈碑路高级住宅区旧址,据《武汉地名志》“珞珈山街”条介绍:……清末汉口辟租界之初,此地为俄界空地,初为球场,民初始建房成路。路间辟有花园,园内有石刻“洛加”石碑(洛加为俄人,地产业主,碑石于1967年毁没),故得名洛加碑路。1946年取武昌珞珈山“珞珈”谐音,改称珞珈山路,解放后改名珞珈山街。1967年改名韶山横街,1972年复名珞珈山街。

武汉黎黄陂路的街头博物馆

街道两侧均为二、三层红砖西式楼房,建于1910-1927年间,由德国石格司建筑事务所设计,汉协盛营造厂承建,清水红砖外墙,红瓦坡顶,平面及立面墙身不规则,窗户大小不一,上下错落,略带西班牙建筑艺术风格。室内卫生设备齐全,有烤火壁炉。专供当时在汉的各大洋行高级职员携家眷租赁居住,现12号楼1927年曾为中共中央长江局机关驻地,长江局书记罗亦农曾居于此。

武汉黎黄陂路的街头博物馆

五花宾馆旧址。1934年曾作为基督教女青年会办公处,抗战汉口沦陷时成为日伪高级军官的俱乐部,名为五花宾馆;抗战胜利后,最早是武汉守备军总指挥部,后成为国民党汉口特别市党部,解放初为中共武汉市委所在地,后来是武汉市江岸区政府和区委所在地,现为武汉商务局所在地。

武汉黎黄陂路的街头博物馆

俄租界工部局在黄陂路与胜利街交界处,建于1902年前后,是俄租界内的最高统治机关。1920年苏联声明废除沙俄政府与中国缔结的一切条约。中国政府派员到俄国领事馆办理接收。白俄领事托词侨民公意,拒不交权。中国外交部宣布成立“暂行代管俄界办事处”。其实俄租界的行政、警察大权仍掌握原领事手中。直至1924年,才由中苏双方代表齐集俄国领事馆,同时宣布取消俄工部局和巡捕房。俄工部局撤销后,1930年汉口市立第一女子中学兴办于此,为当时汉口唯一公立女中。1930年汉口市立第一女子中学兴办于此,为当时汉口唯一公立女中。1938年10月日军攻占武汉后,立即在此兴办学校、通过强制推行日语、更换删改教科书等手段,实施奴化教育,控制教育阵地,以图达到“文教虏其人”的目的。一九三九年初,日伪教育局局长高伯勋,为了培训奴化教育人员,就在俄工部局旧址成立教员训练所,大量招收中、小学教员。解放后改为黎黄陂路小学,文革中改叫延安小学,现名黄陂路小学。不过,现在的黄陂路小学已不是俄租界工部局的原貌,原钟楼的尖顶已不复存在。改变非常大,几乎面目全非。

武汉黎黄陂路的街头博物馆

工部局马路对面为日伪放送局旧址。1938年10月25日,日军占领武汉,于11月在此设立汉口放送班,属日本报道班管辖,1941年2月,放送班改为放送局。放送局(班)一直由日本人担任局长、科长,从中严密控制。该放送局(班)每天早、中、晚播音3次,22时结束。华语广播有新闻和音乐节目。新闻内容鼓吹“中日亲善”、“大东亚共荣圈”,宣扬“东亚圣战”的“赫赫战果”,音乐节目大量播出“支那之夜”、“满州姑娘”之类的反动歌曲。

武汉黎黄陂路的街头博物馆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委派特派员王亚民、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指派何柏身由重庆来汉口,于9月24日接收日伪汉口放送局,此地成为汉口市广播电台播音室。当年的日伪汉口放送局现在依稀可见,只是已化身普通居民楼。

武汉黎黄陂路的街头博物馆

从俄租界工部局向北走不远,是著名的高氏医院旧址。1936年,高氏三姐弟高欣荣、高有焕、高有炳三人创办了美俄研究院式的高氏诊所,1939年3月正式改名为高氏医院,闻名三镇。

武汉黎黄陂路的街头博物馆

高家系湖北鄂城人,兄妹四人皆行医。大姐高欣荣1905年生,我国著名妇产科医生,1936年留学美国,1939年回国,同年在汉口黎黄陂路创办“高氏医院”,解放后历任武汉市二医院医师、副院长、名誉院长。高欣荣终身未嫁,全身心投入到她钟爱的妇产科事业,卓有成就。大弟高有焕(1911-1972),1939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医学院,1946年起任汉口市立医院内科主任,业余时间参与其姐的医院应诊,1949年赴美留学,1955年回国,任湖北医学院教授,对呼吸系统疾病造诣颇深。二弟高有炳,1914年生,1939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医学院,后赴美留学,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医学院研究员、世界卫生组织会员、波兰华沙医学院名誉教授;建国后,任武汉市二医院外科主任、武汉市医学科学研究所所长。小妹高越荫,解放前夕留学美国,后一直在美国行医。

武汉黎黄陂路的街头博物馆

因为地处俄租界,沿街的老洋楼还都留着红砖砌成的圆拱门窗,汉口颇有名声的魔界咖啡就开在了这里。

武汉黎黄陂路的街头博物馆

屋顶下翠绿环绕,绿色叶子藤状植物蜿蜒爬满了整个红墙,屋顶上的白色小窗里,几株绿油油的叶子俏皮的探出头来,而一排原木的小栅栏下,那小小的一颗不起眼的小植物,就是咖啡豆。

武汉黎黄陂路的街头博物馆

从黎黄陂路出来,顺着沿江大道,不时可见西洋风格的建筑,这栋建筑不知以前是做什么用的,待考。

武汉黎黄陂路的街头博物馆

1861年5月,美国开始向汉口派驻领事,首任领事为韦良士(C.D.Williams),领事馆初设于汉阳,后迁至汉口车站街1号。现存领事馆旧址修建于1905年,由广兴隆建筑厂施工。砖木结构建筑,面向沿江大道的副楼一层,主楼三层,转角处塔楼为四层。清水红砖墙,立面门窗发券,墙面的曲线动感平滑,凹凸变化明显,带有很强的巴洛克风格。副楼为连续的半圆券门窗,除大门外,窗户的券角处由一条石带将上部的拱行部分与下面的窗体隔开,很有特点。主楼以连续的券窗构图,每层之间设有明显的腰线。檐口线呈锯齿形,檐部有局部涡卷纹雕饰。

武汉黎黄陂路的街头博物馆

这座建筑变化丰富,错落有致,既有宽大的底层大厅,又有突出的八角形塔楼,矗立在长江边,犹如一艘扬帆远航的邮轮,起锚待航。它与隔壁更加小巧精致的东方汇理银行旧址共同构成了汉口一幅别致的画卷。1936年美国领事馆迁往亚细亚火油公司汉口分公司内。这座旧址如今是武汉市人才市场的所在地,市人事局等机关也在此办公。

武汉黎黄陂路的街头博物馆

东方汇理银行大楼(汉口)是法资东方汇理银行(Banque de l'Indochine)在中国汉口建造的分行大楼,始建于1901年,1902年建成,是一座巴洛克式2层红砖楼房,楼高2层,建筑面积800平方米。

武汉黎黄陂路的街头博物馆

大楼立面采用三段式划分,石基、砖墙、铁瓦外墙均采用清水红砖砌筑,墙面装饰壁柱, 窗花及腰线皆为砖雕。外墙壁柱为圆形,柱身及柱头花饰似用特别的成品构件砌筑而成。半圆形券廊拱顶并非标准砖砌筑,而是采用特制拱形砖组合而成,形成优美的拱形曲线。拱顶做有拱心石装饰,这是西式做法,在中国近代券廊式建筑中较少见。底层有半地下室,入口做花岗石台基。行舍一楼为封闭式外廊 , 二层做开敞式外廊 , 外廊栏杆饰绿色琉璃宝瓶。屋檐部位做栏杆式女儿墙 , 屋顶四坡盖机制红瓦, 木屋架承重。此楼是汉口保存最好的欧洲传统清水红砖工艺建筑珍品。

武汉黎黄陂路的街头博物馆

法国东方汇理银行于1875年成立,总部设在巴黎,曾参与历次对华借款。汉口分行主要为法国在汉口工商企业的商务活动提供金融服务,同时大量经营地产业务。1949年武汉解放后,停止营业。

武汉黎黄陂路的街头博物馆


注1:文中照片皆为作者四库全叔拍摄。

注2:文字参考街头说明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