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9 武漢黎黃陂路的街頭博物館

街頭博物館,顧名思義就是將具有特殊歷史和異國風格的建築當作陳列品展示於街頭巷角的博物館。黎黃陂路是武漢市江岸區的一條街道,東南到沿江大道,西北到中山大道,全長604米,該路所在地域於1897年劃入漢口俄租界。1900年租界當局修築此路,1925年前曾稱阿列色耶夫街、夷瑪街。1925年收回俄租界,為紀念兩任民國大總統黎元洪改名黃陂路。中國古代多以裡望稱人名,因黎元洪祖籍湖北黃陂人,故人稱黎黃陂;1946年抗戰勝利後,國民黨市政府為避免誤解,改為黎黃陂路。1967年文革中曾改名韶山路,1972年恢復黃陂路,1982年又恢復黎黃陂路。該條道路兩側有十餘棟歐陸建築物,哥特式和洛可可式為主要風格。

武漢黎黃陂路的街頭博物館

沿江大道的黎黃陂路口,有一座典型的俄羅斯風格建築——華俄道勝銀行舊址,這家銀行為近代中國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由清政府官方與外資合辦的銀行。1895年,俄國聖彼得堡萬國商務銀行與法國霍丁銀行、巴黎荷蘭銀行、里昂信貸銀行、巴黎國家貼現銀行等合資成立道勝銀行,註冊資本600萬盧布,總行設在聖彼得堡。同西方其它許多金融機構一樣,道勝銀行的成立也是為了爭取與中國簽定各種鐵路建設合同,操縱和控制中國的鐵路建設。1896年6月,沙俄派道勝銀行董事長到北京,希望清廷政府參股該銀行,以便在同其它銀行競爭中取得優勢。清廷政府也意識到完全由外資壟斷我國的鐵路建設,於己不利,因此同意此要求,出資500萬兩白銀,合756萬盧布,聯合組成華俄道勝銀行。

武漢黎黃陂路的街頭博物館

道勝銀行倒閉後,此處曾用作南京國民政府設立的中央銀行行址。1926年底,國民黨中執委在廬山召開會議,決定國民政府遷都武漢。

武漢黎黃陂路的街頭博物館

12月10日,宋慶齡和國民政府先遣人員到達武漢,隨即住進了這幢小樓,並在此生活、工作了8個月。

武漢黎黃陂路的街頭博物館

和華俄道勝銀行隔街相望的這座高大而怪異的建築是長海大酒店,其地基是順豐洋行舊址。順豐洋行為俄國茶商李凡諾夫所創,要業務是經營茶葉。羊樓洞的磚茶當時在國內外享譽盛名。清朝時期,茶葉在很長的時間內都是湖北最大宗的出口商品,華茶曾經長時間獨佔世界茶葉市場。當時出口的茶葉主要是紅茶、綠茶和磚茶。紅茶主要銷往英國,綠茶主要銷往美國,磚茶主要銷往俄國。鴉片戰爭後的1850年,俄國茶商取得清政府貿易許可,得以深入到鄂南羊樓洞一帶收購茶葉和磚茶。1863年,在湖北蒲圻的羊樓洞建立順豐磚茶廠,十年後,茶廠從湖北蒲圻羊樓洞遷址於漢口,它是漢口的第一家外資工廠,也是漢口的第一座近代工廠,同時俄國人還在江灘建立了碼頭,這也是漢口的第一個工廠專用碼頭。遺憾的是,這座獲得漢口工業史上幾個“第一”的百年老洋行現已不復存在,早在九十年代初期,它就被無情推倒,如各地發瘋般上演著“存於戰亂,毀於建設”的悲慘戲碼。

武漢黎黃陂路的街頭博物館

“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夏明翰烈士的就義詩,幾乎婦孺皆知。然而,卻很少有人知道,這首詩就寫於漢口黎黃陂路到洞庭街交界口上的俄國巡捕房。

武漢黎黃陂路的街頭博物館

俄租界巡捕房建於1902年,為工部局的警察科,設治安、情報、司法等課。1900年前後有外籍巡捕9人,華籍巡捕21人。俄國十月革命後,1924年將租界交還中國,巡捕房撤銷。俄國巡捕房的三層樓房解放後曾作為江岸區區委黨校,現在是江岸區水務局的辦公樓。作為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鷹犬與打手,俄國巡捕房在漢口犯下了累累罪行。1911年10月,資產階級革命黨在漢口俄租界內製造炸彈,不慎爆炸。俄國巡捕乘機搜查起義指揮部,將起義文告、名冊、旗幟抄走,通知清政府,大肆捕殺革命黨人。俄國巡捕房的三層樓房解放後曾作為江岸區區委黨校,現在是江岸區水務局的辦公樓。

武漢黎黃陂路的街頭博物館

俄租界巡捕房對面的中華基督教信義大樓,1923年始建,1924年建成。屬晚期古典主義建築,由德國石格司建築事務所設計,漢協盛營造廠施工。該大樓由美國、瑞典循道會和挪威、芬蘭、湘西、湘中信義會合資興建,原為4層旅館式建築,採用三段式立面,後加2層,建築面積達7000多平方米。

武漢黎黃陂路的街頭博物館

信義公所主要為華中地區信義會傳教士路經武漢時提供住宿,併為其聯絡和代辦各項事務而設立。公所由以美國為背景的外國傳教會經營,常有外籍人士寄寓。此外,國民政府政要宋美齡、蔣經國等路經武漢時亦寓此。現為武漢基督協會辦公地。

武漢黎黃陂路的街頭博物館

信義大樓黎黃陂路對面是惠羅公司舊址,建於1915年,屬於晚期復古主義風格建築,這棟水刷石外牆的老建築,它方框直角門窗,頂層有拜占庭式穹頂塔樓,樓梯和內廳的建構設計很是講究,有典型的英式貴族派頭。惠羅公司即惠羅洋行,為中國內陸四大英資百貨公司之一。上海惠羅洋行主要是進口歐洲的高檔小禮品、高級衣料、鑽石等,而漢口惠羅公司則主要經營茶葉、麻絲等。1927年上海“四一二”和武漢“七一五”反革命政變之後,大革命陷入空前的白色恐怖之中,無數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慘遭南京和武漢國民黨政府的公開屠殺。為此,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惠羅公司原員工公寓召開了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確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奪取政權的總方針。

武漢黎黃陂路的街頭博物館

信義大樓往北緊鄰的就是美國海軍青年會舊址。現代風格的古典主義建築。磚木結構,地上4層,地下1層和屋面暗層,外圍鐵砂磚,三段構圖,正面五開間,兩側開間圓形突出,各三樘木窗。正中開間為入口有臺階直上二層。中間三開間一、二、三層都有雙圓柱外廊。頂層兩側為紅瓦坡面氣屋,外有半圓形陽臺,中間三開間為單圓柱外廊。整座建築活潑美觀。

武漢黎黃陂路的街頭博物館

這座大樓當年由康生記營造廠施工,1915年建成,當時是美國海軍在漢設立的俱樂部。解放後為武漢市人民武裝部辦公樓,現為武漢基督教教愛國會,武漢市一級保護建築項目。

武漢黎黃陂路的街頭博物館

美國海軍青年會舊址馬路對面是珞珈碑路高級住宅區舊址,據《武漢地名志》“珞珈山街”條介紹:……清末漢口闢租界之初,此地為俄界空地,初為球場,民初始建房成路。路間闢有花園,園內有石刻“洛加”石碑(洛加為俄人,地產業主,碑石於1967年毀沒),故得名洛加碑路。1946年取武昌珞珈山“珞珈”諧音,改稱珞珈山路,解放後改名珞珈山街。1967年改名韶山橫街,1972年複名珞珈山街。

武漢黎黃陂路的街頭博物館

街道兩側均為二、三層紅磚西式樓房,建於1910-1927年間,由德國石格司建築事務所設計,漢協盛營造廠承建,清水紅磚外牆,紅瓦坡頂,平面及立面牆身不規則,窗戶大小不一,上下錯落,略帶西班牙建築藝術風格。室內衛生設備齊全,有烤火壁爐。專供當時在漢的各大洋行高級職員攜家眷租賃居住,現12號樓1927年曾為中共中央長江局機關駐地,長江局書記羅亦農曾居於此。

武漢黎黃陂路的街頭博物館

五花賓館舊址。1934年曾作為基督教女青年會辦公處,抗戰漢口淪陷時成為日偽高級軍官的俱樂部,名為五花賓館;抗戰勝利後,最早是武漢守備軍總指揮部,後成為國民黨漢口特別市黨部,解放初為中共武漢市委所在地,後來是武漢市江岸區政府和區委所在地,現為武漢商務局所在地。

武漢黎黃陂路的街頭博物館

俄租界工部局在黃陂路與勝利街交界處,建於1902年前後,是俄租界內的最高統治機關。1920年蘇聯聲明廢除沙俄政府與中國締結的一切條約。中國政府派員到俄國領事館辦理接收。白俄領事託詞僑民公意,拒不交權。中國外交部宣佈成立“暫行代管俄界辦事處”。其實俄租界的行政、警察大權仍掌握原領事手中。直至1924年,才由中蘇雙方代表齊集俄國領事館,同時宣佈取消俄工部局和巡捕房。俄工部局撤銷後,1930年漢口市立第一女子中學興辦於此,為當時漢口唯一公立女中。1930年漢口市立第一女子中學興辦於此,為當時漢口唯一公立女中。1938年10月日軍攻佔武漢後,立即在此興辦學校、通過強制推行日語、更換刪改教科書等手段,實施奴化教育,控制教育陣地,以圖達到“文教虜其人”的目的。一九三九年初,日偽教育局局長高伯勳,為了培訓奴化教育人員,就在俄工部局舊址成立教員訓練所,大量招收中、小學教員。解放後改為黎黃陂路小學,文革中改叫延安小學,現名黃陂路小學。不過,現在的黃陂路小學已不是俄租界工部局的原貌,原鐘樓的尖頂已不復存在。改變非常大,幾乎面目全非。

武漢黎黃陂路的街頭博物館

工部局馬路對面為日偽放送局舊址。1938年10月25日,日軍佔領武漢,於11月在此設立漢口放送班,屬日本報道班管轄,1941年2月,放送班改為放送局。放送局(班)一直由日本人擔任局長、科長,從中嚴密控制。該放送局(班)每天早、中、晚播音3次,22時結束。華語廣播有新聞和音樂節目。新聞內容鼓吹“中日親善”、“大東亞共榮圈”,宣揚“東亞聖戰”的“赫赫戰果”,音樂節目大量播出“支那之夜”、“滿州姑娘”之類的反動歌曲。

武漢黎黃陂路的街頭博物館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委派特派員王亞民、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指派何柏身由重慶來漢口,於9月24日接收日偽漢口放送局,此地成為漢口市廣播電臺播音室。當年的日偽漢口放送局現在依稀可見,只是已化身普通居民樓。

武漢黎黃陂路的街頭博物館

從俄租界工部局向北走不遠,是著名的高氏醫院舊址。1936年,高氏三姐弟高欣榮、高有煥、高有炳三人創辦了美俄研究院式的高氏診所,1939年3月正式改名為高氏醫院,聞名三鎮。

武漢黎黃陂路的街頭博物館

高家系湖北鄂城人,兄妹四人皆行醫。大姐高欣榮1905年生,我國著名婦產科醫生,1936年留學美國,1939年回國,同年在漢口黎黃陂路創辦“高氏醫院”,解放後歷任武漢市二醫院醫師、副院長、名譽院長。高欣榮終身未嫁,全身心投入到她鍾愛的婦產科事業,卓有成就。大弟高有煥(1911-1972),1939年畢業於上海同濟醫學院,1946年起任漢口市立醫院內科主任,業餘時間參與其姐的醫院應診,1949年赴美留學,1955年回國,任湖北醫學院教授,對呼吸系統疾病造詣頗深。二弟高有炳,1914年生,1939年畢業於上海同濟醫學院,後赴美留學,曾任美國康奈爾大學醫學院研究員、世界衛生組織會員、波蘭華沙醫學院名譽教授;建國後,任武漢市二醫院外科主任、武漢市醫學科學研究所所長。小妹高越蔭,解放前夕留學美國,後一直在美國行醫。

武漢黎黃陂路的街頭博物館

因為地處俄租界,沿街的老洋樓還都留著紅磚砌成的圓拱門窗,漢口頗有名聲的魔界咖啡就開在了這裡。

武漢黎黃陂路的街頭博物館

屋頂下翠綠環繞,綠色葉子藤狀植物蜿蜒爬滿了整個紅牆,屋頂上的白色小窗裡,幾株綠油油的葉子俏皮的探出頭來,而一排原木的小柵欄下,那小小的一顆不起眼的小植物,就是咖啡豆。

武漢黎黃陂路的街頭博物館

從黎黃陂路出來,順著沿江大道,不時可見西洋風格的建築,這棟建築不知以前是做什麼用的,待考。

武漢黎黃陂路的街頭博物館

1861年5月,美國開始向漢口派駐領事,首任領事為韋良士(C.D.Williams),領事館初設於漢陽,後遷至漢口車站街1號。現存領事館舊址修建於1905年,由廣興隆建築廠施工。磚木結構建築,面向沿江大道的副樓一層,主樓三層,轉角處塔樓為四層。清水紅磚牆,立面門窗發券,牆面的曲線動感平滑,凹凸變化明顯,帶有很強的巴洛克風格。副樓為連續的半圓券門窗,除大門外,窗戶的券角處由一條石帶將上部的拱行部分與下面的窗體隔開,很有特點。主樓以連續的券窗構圖,每層之間設有明顯的腰線。簷口線呈鋸齒形,簷部有局部渦卷紋雕飾。

武漢黎黃陂路的街頭博物館

這座建築變化豐富,錯落有致,既有寬大的底層大廳,又有突出的八角形塔樓,矗立在長江邊,猶如一艘揚帆遠航的郵輪,起錨待航。它與隔壁更加小巧精緻的東方匯理銀行舊址共同構成了漢口一幅別緻的畫卷。1936年美國領事館遷往亞細亞火油公司漢口分公司內。這座舊址如今是武漢市人才市場的所在地,市人事局等機關也在此辦公。

武漢黎黃陂路的街頭博物館

東方匯理銀行大樓(漢口)是法資東方匯理銀行(Banque de l'Indochine)在中國漢口建造的分行大樓,始建於1901年,1902年建成,是一座巴洛克式2層紅磚樓房,樓高2層,建築面積800平方米。

武漢黎黃陂路的街頭博物館

大樓立面採用三段式劃分,石基、磚牆、鐵瓦外牆均採用清水紅磚砌築,牆面裝飾壁柱, 窗花及腰線皆為磚雕。外牆壁柱為圓形,柱身及柱頭花飾似用特別的成品構件砌築而成。半圓形券廊拱頂並非標準磚砌築,而是採用特製拱形磚組合而成,形成優美的拱形曲線。拱頂做有拱心石裝飾,這是西式做法,在中國近代券廊式建築中較少見。底層有半地下室,入口做花崗石臺基。行舍一樓為封閉式外廊 , 二層做開敞式外廊 , 外廊欄杆飾綠色琉璃寶瓶。屋簷部位做欄杆式女兒牆 , 屋頂四坡蓋機制紅瓦, 木屋架承重。此樓是漢口保存最好的歐洲傳統清水紅磚工藝建築珍品。

武漢黎黃陂路的街頭博物館

法國東方匯理銀行於1875年成立,總部設在巴黎,曾參與歷次對華借款。漢口分行主要為法國在漢口工商企業的商務活動提供金融服務,同時大量經營地產業務。1949年武漢解放後,停止營業。

武漢黎黃陂路的街頭博物館


注1:文中照片皆為作者四庫全叔拍攝。

注2:文字參考街頭說明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