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7 深度|中小建築企業未來如何 絕地求生?

隨著我國即將進入國家十三五規劃,各行各業將迎來重大變革期,尤其像建築這類傳統行業。競爭如戰場搏殺,不勝則亡;企業發展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抓不住變革機遇,很容易被淘汰。然而如何絕地求生?下面將為大家從頭到尾詳細分析。

首先先來看建築業重要規劃2015年人口拐點來到

由於實施了幾十年的計劃生育,2010年中國的年齡結構呈紡錘形,勞動力比例大,經濟增長勢頭不錯,但是也導致內需不足。這種結構是不穩定的,並且很快就要變成高度不穩的倒三角形:勞動力嚴重短缺、高度老年化、經濟喪失活力。

比如日本,在1992年人口出現拐點之後,房地產泡沫破裂,地價大幅下降。由於人口結構發生了轉變,樓市所賴以生存的土壤—“人口紅利”正在逐漸消失。

營改增利空來襲

目前建築業營業稅稅率為3%,對建築企業“營改增”採用11%的稅率後稅負變化,部分企業可能面臨稅負增加問題。普華永道曾舉例測算一家特級建築總承包企業“營改增”後稅負。該企業2012年已繳營業稅約為4億元。“營改增”後,則實際上繳納的增值稅可能將達到7.6億元,比起之前的營業稅幾近翻倍。

建築業微利現狀在持續,建築企業獲取增值稅發票困難無法按理論扣除等問題將繼續存在的實際情況下,建築業卻要面對剛性稅制改革新政了。因此,建築企業必須要從思想上和心理上對“營改增”做好無條件承接的準備。

市場競爭更加殘酷

曾幾何時,建築市場推出了PPP模式,本是為了在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中吸引民間資本,可是,幾年下來,放眼望去,PPP已成銀行的海洋、央企的饕餮大餐,哪裡有民間資本的影子,哪裡有地方民營施工企業的飯菜。

PPP模式不僅讓央企吃掉了今年建築業增長的部分,更吃掉了地方民營中小施工企業原有的市場份額。PPP剛出來時,民間多少人興奮甚至為之歡呼,以為又一次機會來臨,現在大部分人都沉默下去了。中小民營施工企業本來以為有肉吃,不料想卻成了別人砧板上的肉。

深度|中小建築企業未來如何 絕地求生?

有人不承認“國進民退”,甚至不讓說,可事實再明顯不過了,沒有“國進民退”,難道“民進國退”了嗎?這一輪建築業以所有制為劃分標準的洗牌對國民經濟的影響有多深多遠多廣,筆者沒有能力說清楚,但對建築業一定不是好事,甚至是災難性的。

金融市場化了,國有銀行都上市了。可是市場化了的金融、上市了的銀行喜歡國企不喜歡民企。以何為證?包括國有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以3%-5%的利率追著國企特別是央企,求著塞給他們錢,民企跪地相求10%-12%的利率銀行還愛理不理......

深度|中小建築企業未來如何 絕地求生?

新技術更新換代

除了外部環境的巨大變化外,行業本身諸多方面也悄然發生著改變。首先是管理技術和工具在發生改變和疊代,基於互聯網的信息化應用在大部分大型企業近年逐步開始進入狀態,但在絕大部分中小施工企業卻還是水中月鏡中花。BIM技術應用逐步成熟,並開始從設計應用走向施工應用,但絕大部分中小施工企業沒有應用BIM技術的基礎條件。建築工業化方興未艾,同樣,絕大部分中小施工企業尚未摸到建築工業化的門櫃。

深度|中小建築企業未來如何 絕地求生?

以上幾樣不算新的新東西如果施工企業沒法掌握的話,本來能夠生存下去的可能性就很小。眼看著又一門新的信息技術又要應用於建造過程,即虛擬現實技術,這是一門對從業者和企業管理有更高要求的技術,中小企業更難掌握。

政府對行業監管的變革,包括四庫一平臺、社保互聯網等,給中小企業帶來的挑戰,已經逐步顯現出,想必大部分企業已經感受到了。

如何轉型升級

顯然,中小施工企業災難性時期已經來臨,全國十多萬家中小施工企業中的大部分面臨消亡的危險。那麼,哪些企業有消亡的危險,哪些企業能夠留下來甚至能得到發展?應該怎麼做?有哪些具體的可以落地的措施手段?

首先,這樣幾類企業將面臨消亡危險:

  • 那些自己不做工程僅僅讓人掛靠的企業或者內部員工承包而且以包代管的企業;

  • 那些至今連基本信息化能力都沒有,未來也不太可能掌握BIM等新技術新手段的企業;

  • 那些完全沒有技術含量和項目管理能力的企業。歸納為一句話,就是沒有任何核心能力甚至不能稱為施工企業的企業。

這樣的企業在全國十幾萬家中小施工企業中可能佔到80%以上,所以我說大部分中小施工企業面臨消亡危險。相反,那些能自己做工程能做好工程能從做工程中賺到錢也即項目管理有一定水平的企業,那些信息化運用水平高,掌握BIM等關乎未來競爭力的新技術新工具的企業,騰挪的空間會大很多,面對危機時允許適應的時間能夠長些,允許犯的錯誤可以多些,能生存下來甚至得到發展的可能性會很大。

然後,具體做法,不外乎四個字:“轉型升級”。

雖然是老詞,含義卻每次可不相同,就如同樣一個瓶子每次裝的內容不一樣。

深度|中小建築企業未來如何 絕地求生?

先說“升級”,那些能自營施工又掌握信息化、BIM等新工具的企業,此時有機會通過升級活下來而且有極大的可能比現在活得更好。這裡所說的升級不是產業鏈上升到更高的層級上,而是在本產業鏈層面上的升級,包括產品升級,施工手段包括項目綜合管控能力的升級。

深度|中小建築企業未來如何 絕地求生?

需要產品升級的原因是這樣的,經過三十多年的高速建設,常規的工程項目例如常規的市政基礎設施項目和常規工業與民用建築項目增量已經進入下降通道甚至絕對值也可能很快會進入下降通道,但大體量、高技術含量的工程項目未來較長一段時間會進入新一輪建設高潮。

但要想做這些“高大上”的項目,用原來這點技術和管理水平,肯定不行,人才素質需要提升機械設備需要更新換代,將BIM和虛擬現實等技術應用到建造過程中,特別需要項目綜合管理信息化,因為這是“高大上”項目能夠順利進展的基礎。同時要建設“數字化企業”,做到“數據化運行”。

深度|中小建築企業未來如何 絕地求生?

“轉型”是那些以掛靠為經營模式,不具有行業競爭力的中小企業需要做的。“轉型”不是轉行,雖然轉行也不失為這些企業當前可以選擇的一種選擇,但不是本文討論的範圍。

這裡所謂轉型,就是從項目掛靠經營轉型為項目企業直營。我國以讓人掛靠為生的施工企業約佔全部施工企業的百分之八十以上,這些企業如果不能轉型為企業直營,大部分是無法生存下去的,原因有這樣幾方面,

一是越來越多以直營為模式施工企業近些年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的信息化應用獲得成功,其中有些企業開始實現“業務財務一體化”,甚至向建設“數字化企業,數據化運營”邁出堅實的步伐。做到這些的企業其項目施工效率會得到很大提升,就像當年用了砼輸送泵以後,如果有企業仍然使用砼攪拌機,一定就失去了競爭力一樣。

然後,掛靠模式因為企業和項目部分屬兩個利益主體,處於兩張皮的狀態,數據無法實現共通互聯,事實上,絕大部分掛靠項目基本無信息化意義上的數據,所以掛靠項目在效率上即失去了競爭力。

二是BIM技術和建築工業化開始漸入佳境,很明顯,企業要想掌握這二樣未來的利器,必須擁有項目資源配置權,否則根本無從談起,掛靠項目的資源配置權掌握在掛靠者手上而非企業手上,因此,此類企業學BIM無從下手,做工業化無從談起。

深度|中小建築企業未來如何 絕地求生?

可以想象,不遠的將來,項目的圖紙是用BIM形式出的,與設計單位、政府監管部門、分包商供應商的溝通對接信息傳遞是用BIM語言的,不會BIM 的施工企業將無法入流,就像打牌的入不了牌局那樣,不要說當總包承包的角色,就是當分包給人家打工也當不了啊。工業化也一樣,企業自己不做工程,靠包工頭是實現不了工業化的。

事情已經很清楚了,中小施工企業未來的一切前途都必須建立在自己做工程,即項目直營的基礎之上,否則一切免談,企業的式微仍至消亡也就在所難免。

深度|中小建築企業未來如何 絕地求生?

還有一個大的機遇擺在能直營做工程的中小施工企業面前。大型企業和一些類金融機構、投資機構近年簽了好多好多PPP項目,其實許多大型施工企業也不怎麼會做工程了,會做的也做不過來,量實在太大了;類金融機構和投資機構必須找到施工者。

對於大量中小施工企業和包工頭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機會,給這些人做分包商。從總包身份轉型去做他們分包商,好像降了身份。會受些委屈,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但利潤也不至於少到那裡去,而且也許還能有做“高大上”工程項目的機會,乘機可以提升自己的技術和管理能力。所以,做分包商這種與“升級”貌似背道而馳的策略其實也是一種“升級”,是另一條自救之道。

目前的建築業大環境對中小施工企業是極其不公平也是極其不利的,但從深層次講,這種不公平自有其道理和規律,對部分中小企業何嘗不是一次機會呢。認清自己所在行業的情勢,靜下心來分析不利的因素和有利的方面,制定切實可行的應對策略。

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只有清醒,才能增強憂患意識、風險意識和責任意識,才能看到差距、發現潛力、明確前進的方向。從而,在嚴峻的形勢面前,早認識,早適應,早主動。一點一點形成適應當前行業需求的能力,就不會消亡,能過上好日子甚至能得到大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