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城陽曆史文化|④隋至清:千年流轉 多元互鑑

城陽曆史文化|④隋至清:千年流轉 多元互鑑

城陽曆史悠久、人文薈萃。為此,我們開闢專欄,概覽城陽曆史文化,並將其中的重要文化主題進行介紹。準備好了嗎?開啟一段穿越千年時空的文化歷史之旅吧!

今天,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隋至清的城陽曆史文化。

城阳历史文化|④隋至清:千年流转 多元互鉴

歷史進程:不其之陽 千年流轉

(581~618年) 開皇十六年(596),復置不其縣,旋廢,併入即墨縣,屬萊州府東萊郡。

(618~907年) 屬河南道萊州東萊郡即墨縣。

(960~1279年) 為京東東路萊州即墨縣。

(1271~1368年) 先後屬膠州即墨縣、萊州即墨縣。

(1368~1644年) 屬山東省萊州府即墨縣,建四社,分屬里仁鄉和仁化鄉。洪武年間(1368-1402年),設軍屯,屬鰲山衛,建烽火臺。洪武至永樂年間(1368-1425年),“小云南”移民聚居立村。

(1636~1912年) 屬山東省承宣布政使司萊州府膠州即墨縣。

文化脈絡:儒釋道易 多元互鑑

公元九世紀,陸龜蒙作《書帶草賦》。

會昌年間(840-846年),法海寺佛造像蒙難於“會昌滅法”。

宣和年間(1119-1125年),百福庵創建。

正德七年(1512年),重建康成書院。

萬曆年間(1573-1620年),洪門寺創建。

萬曆中,女姑口開海通商。

公元十六世紀,王邦直撰《律呂正聲》。

崇禎十年(1637年),黃宗昌建玉蕊樓,書山志,顧炎武登樓著述。

公元十七世紀,胡嶧陽精研易學,諸作傳世。

順治二年(1645年),崇禎二妃入百福庵,作道樂。

佛道遺蹟

百福庵與二妃道樂

城阳历史文化|④隋至清:千年流转 多元互鉴

位置:惜福鎮街道,鐵騎山西南麓

年代:北宋—清

文物保護: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百福庵是一座重要的古代廟宇,始建於北宋宣和年間(1119-1125)。

史蹟:初為佛剎尼院,名百佛庵。 清初改為道觀,稱百福庵,入全真道龍門派。明崇禎帝二妃養豔姬、藺婉玉逃難東來嶗山,於清順治二年(1645)入百福庵靜修,創制道樂名曲,逝後秘葬於附近。道長蔣清山(迪南)在此藏有大量經籍,故亦稱蔣迪南書院。傳蒲松齡曾與蔣清山合寫《風松雲石》。

道樂:百福庵為嶗山道樂外山派應風樂的中心。崇禎二妃結合本地民樂和宮廷音樂對道樂進行改編,創作《離恨天》與《六問青天》等大悲曲,為道樂代表作。

慧炬院

城阳历史文化|④隋至清:千年流转 多元互鉴

地址:夏莊街道華陰社區

年代:東晉—隋

文物保護:新發現不可移動文物

慧炬院是一座歷史悠久的佛教名剎,久為教內外所重。

史蹟:原名石柱庵,初創於東晉。隋開皇十二年(592),高僧慧光的弟子道憑重建,易名“慧炬院”。

意義:慧炬院為東晉名剎,歷史悠久,反映了古代城陽及周邊地區佛教文化的歷史脈絡,形成深厚的文化積澱。

書院:鴻儒書香

城陽地區書院文化淵源深厚,凝結著多重人文歷史內涵,這是認識城陽曆史文化的一個重要視角。

史蹟:東漢經學大師鄭玄開山。明清之際,建有玉蕊樓、青峪書院下書院等多座書院。

意義:鄭玄講經不其山,奠定了千年學脈,對研究古代文化史和教育史具有重要意義。

康成書院

荒山書院有人耕,

不記山名與縣名。

為問黃巾滿天下,

可能容得鄭康成。

——顧炎武《不其山》

城阳历史文化|④隋至清:千年流转 多元互鉴

地址:惜福鎮街道書院社區

年代:漢—明

文物保護:新發現不可移動文物

康成書院位於鐵騎山下,自東漢肇始以來,呈現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史蹟:東漢經學大師鄭玄講經不其山。明正德七年(1512年),即墨知縣高允中重建康成書院”,距今500年。書院佔地面積約800平方米,設有康成祠。清初,即墨城新開縣學,隨著教育體制的轉化,書院失卻了其基本功能,逐步荒廢。

意義:康成書院開中國古代書院文化之先河,影響深遠,蘊含著多重歷史、文化與教育價值。

玉蕊樓

玉蕊樓,餘所景慕康成先生而作者也。

——黃宗昌《玉蕊樓自述》

城阳历史文化|④隋至清:千年流转 多元互鉴

地址:惜福鎮街道書院社區

年代:明

文物保護:新發現不可移動文物

玉蕊樓兼有書院和藏書樓的功能,與康成書院相距不遠,坐落於不其山之陽。今廢基尚存,遺址分佈面積約1200平米。

史蹟:明崇禎十年(1637),御史黃宗昌罷歸故里後,在此築樓隱居,著《嶗山志》。順治十五年(1658),顧炎武遊歷東海嶗山,居此樓,寫下 《不其山》《勞山考》及《嶗山志序》等詩文。

意義:為明清之際著名書院,在此誕生了第一部《嶗山志》,對於研究書院文化及嶗山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易學與音樂

明朝,城陽地區產生了許多新的文化現象,其中最重要的是胡嶧陽的易學研究和王邦直的音樂聲律研究。

胡嶧陽精研《易經》,儒道相合,留有多部著作。

音樂文化在城陽地區的存在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道樂,一是明代音樂大師王邦直所開闢的音樂聲律。

胡氏易學

胡嶧陽,名良桐,字嶧陽,號雲嶼處士,齋號竹廬。生於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歿於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享年79歲。

城阳历史文化|④隋至清:千年流转 多元互鉴

史蹟:16歲時到萊州府應童子試,以不忍搜身之辱拒進科場,絕意仕進,避居山林,讀書研《易》。後在即墨、流亭、窪裡等地教書,著述有《柳溪碎語》、《易象授蒙》《易經徵實》等作品10餘部,成為當時即墨乃至膠東地區研究《周易》的大家。胡嶧陽以《易經》理論、陰陽變化、五行學說為依據,追溯前朝成敗之因,推測天道人事,預測吉凶休咎,被譽為“活神仙”。“千難萬難不離嶗山”就出自胡嶧陽先生理語,世人尊之為“嶧陽先生”,聲明播揚。胡嶧陽去世之後,《萊州府志》《靈山衛志》、《嶗山文藝志》《即墨縣鄉土志》《古今城陽》等志乘史書紛紛載錄胡嶧陽先生的事蹟、故事和傳說。《胡嶧陽傳說》已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投資5000萬元、佔地70餘畝的胡嶧陽文化園主體已完工,將對胡嶧陽文化的保護傳承和文化產業發展帶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意義:胡嶧陽著書立說,對《周易》思想的研究和傳播發揮了積極作用。

王邦直《律呂正聲》

王邦直(1513—1600年),字子魚,號東溟,為惜福鎮街道小莊社區王氏的八世祖,其遠祖為漢諫大夫王吉。

城阳历史文化|④隋至清:千年流转 多元互鉴

史蹟:明嘉靖年間,辭官回鄉,潛心研究音樂理論,歷二十載而著成《律呂正聲》六十卷。萬曆年間該書入國史館收藏,載入《明史·藝文志》,清初入《四庫全書》。《王邦直與律呂正聲傳說》已列入區級非遺名錄。王邦直文化園正在規劃建設之中。

意義:王邦直在音樂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所著《律呂正聲》梳理了我國聲律學的發展歷史,完善了律呂相應等諸多聲樂學說。被譽為“音樂界的孔子”。他在世界上最早建立起了完整的律學思想體系,比世界上公認的“十二平均率”創始人朱載堉在《樂律全書》中提到的律學思想早30年以上,比德國音樂家巴赫的律學思想早145年。

— 往期回顧 —

瞭解音樂界的孔子:王邦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