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历史上有哪些结局反转的战争案例?

如果说一切都是错的


小编来给大家八一八战争史上那些神反转。


1. 元日战争

蒙古帝国灭金朝后,忽必烈于1260年在中原称帝。同年,高丽元宗称臣,成为元帝国东藩,1273年忽必烈要求高丽派使者前往日本,希望与其“通好”。然而日本并不接受。

1274年和1281年,元帝国集结大军,先后两次攻打日本,然而舰队均在海上遭遇风暴,造成重大伤亡,被迫放弃。

日本人认为是“神风”帮助了自己,而有一些学者认为,元军虽多,浩浩荡荡,踏平欧亚大陆,却并没有掌握海船的制造技术,而是用内河航行的平底船载大军入海,最终沉没,损兵折将。

迷信的日本从此将灭掉元大军的神风视为恩典,在二战中,组建“神风特攻队”,也希望得到上天帮助,摧毁美军舰队。只不过多行不义必自毙,白白葬送了无数年轻人的生命。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略大反转。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即今天河南省中部中牟县。作为高帅富的汉大将军袁绍集结了军民110000人,而汉车骑将军曹操只有40000人,面对2-3辈于己的对手,曹操没有选择正面PK,而是声东击西,智慧僵持,最后还发动奇袭放火烧了袁绍的粮草,导致袁军瞬间崩溃。

焚毁袁军粮草,使得袁军丧失斗志,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此役曹军仅40000人,歼灭袁绍70000人,从此称霸。


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七月—208年十一月,曹军和孙刘联军在乌林,也就是湖北省赤壁市西北决战,曹军号称有八十万人,实际上中原主力150,000人、荆州降兵70,000人,约等二十多万人,气势汹汹。而孙刘联军只有五万人。

由于疾病,气候,指挥,地利等多方面原因,决战时出现了大反转,曹军大败,伤亡十四万人。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及水战,至今也为学者们津津乐道。


阿金库尔战役

公元1415年,英王亨利五世召集1万名士兵,从南安普敦出发,渡过海峡到达欧洲大陆,九月底,英军占领阿夫勒尔港,提出与法国王太子决斗。不料军种痢疾肆虐,大量非战斗减员严重削弱了大军的士气,亨利率领八残部赶赴加来海峡准备撤回英国。不巧的是,两支负责堵截的法国骑兵在巴波姆郊外会合,挡住了去路。

英军主要构成为长弓兵,弓箭手,而法军多是重装骑兵,在冷兵器时代,骑兵的速度,力量,居高临下的砍杀方式,对步兵和弓箭手可以构成毁灭性的伤害。

亨利在特诺斯河上游列阵,准备工事,与三倍于己的法军展开决战,英王亲自指挥中路,约克公爵打前锋,卡莫伊斯勋爵打左翼。而法王查理六世没有亲临前线,大元帅布希考特和皇室总管德勒伯爵查理·阿布莱特合作不恰,指挥混乱。

由于指挥得当,加上长弓兵的稳定发挥,以及沼泽地带对骑兵的影响,英军最终不但避免了全军覆没的惨剧,还以少胜多。英军8000人阵亡400人,约克公爵战死,法军30000人阵亡12000人,其中贵族达5,000多人,包括3位公爵,5位伯爵和90位男爵,皇室总管战死,大元帅被俘。

本应被法军在主场围剿的英军就此顺利翻转战争局势,对法军构成重创,直到后来圣女贞德出现,力量的天平才趋于平衡。



加查拉战役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德军将领隆美尔指挥的北非战场上非常著名的战役,1942年5月27日,隆美尔率领非洲兵团主力: 德国非洲军、意大利第20机械化军及德国第90轻机械化师,迂回到盟军防线南方,包围分割英法联军,以80,000人,560辆坦克的战力,大败拥有175,000人,843 辆坦克的英法联军,己方损失32,000人,114 辆坦克,而造成对手63,000人伤亡,俘虏35,000人及540辆坦克。

辉煌的胜利令希特勒大为感动,6月22日,晋升隆美尔为德军史上最年轻的陆军元帅,从此sha沙漠之狐大名远扬。



最后,还流传着一种说法,抗日战争时期有一位八路军将领发动了攻打平安县城战役,有一种叫意大利炮的武器展露头角。

据说这一仗,改变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进程。



您还知道什么战争中的神转折么?欢迎关注并在评论区留下宝贵的意见!


HannibalLecter


我提一个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个曾把荷兰从亡国的边缘拉回来的战争。

17世纪中期,荷兰战胜了不可一世的西班牙,赢得了长达80年的独立战争,又从葡萄牙手中抢夺了东南亚大片的殖民地, 1667年第二次英荷战争中甚至战胜了强大的英国,逐渐成为海洋的霸主,有着“海上马车夫”之称。

1672年,带领着法国崛起,一心想称霸欧洲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与一心想复仇的英国结盟,开始海陆两个方向夹击荷兰。陆地上荷兰不堪一击,全线溃败,小小的国土基本沦陷,首都阿姆斯特丹也兵临城下,这就是荷兰历史上著名的“灾难年(Rampjaar)”。

荷兰人在亡国的危机面前破釜沉舟,先是使阿姆斯特丹决堤来阻止法军,然后推举了带领他们赢得独立战争的Orange亲王的后代威廉成为新的国王,史称“威廉三世”。威廉三世执政后,迅速与法国的敌人们建立同盟,围法救荷,分散了法军的主力。然后他带领极其有限的兵力背水一战。久攻不下让入侵的法军疲惫不堪,欧洲局势也被搅的大乱,最终路易十四撤军,威廉三世就这样在生死关头挽救了荷兰,威信达到顶峰。

威廉三世并没有止步于此,他首先与英国公主成婚,结束了两国的敌对。随后通过“光荣革命”兵不血刃地接任了英国国王,称为了新教世界的权利代表,他与代表天主教世界的路易十四战斗了一生,成就一段传奇。值得一提的是,威廉三世执政期间任命了一位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做他的国家银行行长,建立了金本位制度,这个人就是牛顿。


九维空间


首先,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话题。说实话,人类社会的历史其实你可以说是战争战争的发展史。

因为每一个和平时代的到来,他的前面都会伴随着无数的腥风血雨。也是凝聚了众多人民的力量来换来和平的时代。

所以在历史上有很多的战争的结果是被反转了的,这里我们很难用文字来安全说明,今天我就和大家谈谈美国的南北战争

其实像美国现在这样的大国。在它刚刚成立的时候,只是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的政权。这个我们可以这样子理解?我们都知道糯米团,是把众多的糯米颗粒如何在一起的,他表面上是一团,但实际上它也是很容易的散开。

而对于美国的南北战争。他表面上的导火索又是总统林肯除了奴隶制,但实际上他们先前的这些政治联盟早就是各怀鬼胎,最终的结果就会是利益矛盾的激化

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南方占据了比较大的优势。因为在南方地区的联邦都是领土面积很大的国土,导致北方的战略补给线会拉得太长。南方最主要的是乡村道路比较狭窄,不利于行军。

南方对于这场战争可以说是已经蓄谋已久,所以他们准备充分。他们能够很快的动员期有生力量来发动叛乱

刚开始有时候北方则是准备不足,还有就是接班优秀的领军人物。所以那时候的林肯政府又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宅地法》这些都是有利于调动人民的积极性的关键所在。


黑炭头鸭


不请自来,中国历史上结局反转的战争案例很多很多,今天我说一段大家非常熟悉的时期里的一场战争,三国时期的战争



建安24年(公元219年)7月,在汉中击败曹操的刘备进位汉中王,为实现诸葛亮隆中对“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打通荆州和益州的通道。刘备命刘封孟达功取东三郡,荆州关羽则兵出南郡,进攻襄樊(我们说的就是“襄樊之战”)


那时曹操刚刚汉中大败,关羽又率军围攻襄樊,守将曹仁告急。关羽连战连捷,围襄樊,水淹七军,斩庞德,擒于禁......威震华夏,打得曹操竟有了迁都之意。


襄樊之战的转折点就是东吴吕蒙的参战,吕蒙白衣渡江抄了关羽后路,又善待荆州家眷使得关羽部队无心再战。上一刻还威震华夏的关羽瞬间兵败如山倒,最后被斩杀。


关羽襄樊之战的剧情反转跨度之大,是大家都意想不到的,曹操孙权想不到,刘备同样意想不到。

襄樊之战这场战斗从局部来说是关羽兵团由胜转败(从威震华夏到被擒被斩),从大局来看也是刘备集团由盛至衰的转折点(气势如虹的刘备一统天下的希望直接破碎)


左将军


我理解的反转,就是本来要胜利的一方,结果失败了,本来要失败的一方,结果胜利了。典型的这样一场战争,发生于春秋时期的秦晋之间。

秦穆公四年,穆公娶了晋国太子申生的姐姐,也是晋公子夷吾的姐姐。后来晋国太子申生死去,晋襄公将国位传给了奚齐。晋国人杀死了奚齐,晋国大乱。所以夷吾带着财宝找到秦穆公和秦穆夫人,并许诺割地给秦国。然后秦国派兵保送夷吾回到晋国,成为了晋国国君,也就是晋惠公。

晋惠公即位之后,晋国发生了饥荒,惠公向秦国求救。秦国派送了大量的粮食给晋国。第二年,秦国发生了饥荒,向晋国求救,晋惠公不愿意给粮食。承诺的土地,也没有割让给秦国。而且惠公还和自己的庶母乱伦,并把自己的兄弟都赶了出去。这下子,秦穆公和秦穆公夫人,都非常愤怒。所以秦穆公讨伐晋国。

晋国与秦国大战,晋国人都不愿意战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秦穆公还是要输,已经被晋军包围。就在这时,秦军中有三百人冒死前冲。突破晋军,救出秦穆公,并反捉了晋惠公夷吾。


历史八卦阵


历史上结局反转的战争案例太多了,其实每一个以少胜多出奇制胜的战役,都可以称为结局反转的战役,反观每一个这样的战役的交战过程,都会发现本来是拥有优势的一方胜券在握,然而却被弱势的一方奇迹般击败,让人感叹决定战争胜利的不只是兵力的强弱,还有机会,计谋和勇气等等。

我们能信口拈来的历史上著名的战争,其实大多都是以少胜多的战争,比如巨鹿之战,背水一战,昆阳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淝水之战等等,这里我不想说这些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单挑一个曹操征张绣之战来说一说结局反转的逗人波折吧!

公元197年,曹操率大军征伐驻守宛城的张绣,曹操军势强大来势汹汹,张绣自以为不是对手,于是率众投降,这本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可能是由于太过顺利让曹操闲出了不少荷尔蒙,好人妻的瘾又上来了,于是将张绣的婶娘邹氏纳入帐中。

而对张绣来说,不战而降本来就是奇耻大辱了,没想到投降后不但没有受到好的优待,其婶娘又被盛气凌人的曹操污辱,不由勃然大怒,带兵于夜间想杀了曹操,曹操睡梦之中惊醒匹马而逃,他的武功最牛叉的大将典韦和他武功最牛叉的儿子曹昂,还有他的侄子曹安民为了保护他,都在此战中被张绣的士兵所杀,张绣可谓完美的上演了一次战斗大反转。



这次夜袭取得了完胜,张绣也是一不做二不休,率军追击曹操扩大胜利果实,曹操兵败如山倒,各部都如丧家之犬亡命逃跑,此战曹操很有可能将被赶尽杀绝斩草除根,然而这个时候于禁冒了出来,他率领自己的部队止住了曹军逃跑的趋势,并且以拼死的决心对张绣的部队进行迎头痛击,也幸亏这时候曹军的战斗力比较强,此战竟然又打败了张绣反败为胜,并且迫使张绣去投靠刘表,所以这次反击战可谓战斗结局反转之经典了。

然而曹操和张绣的战争打到这里只是进行了一半,第二年3月,曹操重新集结大军再次讨伐张绣,并且将其包围于穰城,正准备围而歼之,没想到这时候传来消息说袁绍准备袭击许都,这可是曹操的老窝呀,曹操吓得急忙撤退,这样的剧情反转也实属无奈了。

张绣可不想错过这样的天赐良机,于是率兵出城追歼曹操,刘表也派军队前来相助,准备联合夹击曹军,但曹操识破了他们的意图击败了他们,再次上演剧情反转。

不过这一战双方伤亡都不大,战斗力量都还在,而曹操不敢久留,于是再次撤兵回许都,张绣又准备率军追歼曹操,他的谋士鬼才贾诩说,不要追击,不然会失败。但是张绣认为如此良机怎肯错过?赶紧率军出击,没想到曹操早料到了这一点,并且亲自断后把张绣打败,又玩了一次大反转。

张绣垂头丧气地感叹曹操太阴了,已经阴出了新高度,这时贾诩却说他那两下子我清楚,你现在可以追击了,肯定能打胜他。张绣半信半疑,不过也觉得可以试一试,于是再次率兵出击,果然将曹操的后卫部队打得丢盔弃甲狼狈而逃,张绣抓到了不少俘虏,并且获得了大批战利品,战斗剧情又再次反转。

至此张绣与曹操的战争也就结束了,但是两者的人生交集和反转却没有结束,也许正是因为这次战役让张绣非常佩服贾诩,后来张绣竟然在贾诩的劝说之下投降了曹操,而且投降的时间还是官渡之战的前夕,让人大为不解,不过这样的人生反转并没有给张绣带来什么好处,官渡之战后,袁绍的儿子率领残余势力投靠了北方的乌桓,于是在曹操北征乌桓的途中张绣就死了,史料说是被曹操的儿子曹丕逼死的!


科普大世界


春秋是一段特殊的时期,那时候国家名义上的统治者周天子正一步步失去对诸侯的约束力,而诸侯间也开始相互吞并。

在农业文明下,人口就是生产力,而土地既是生产资料,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必要因素。当周天子失去对诸侯的约束力时,那些原本的大国就会因为自身生产工具的革新,导致生产力的发展和有限的土地、劳动力之间产生矛盾,而战争就成了解决这一困境的捷径。

齐桓公三战三败鲁国,结果却出人意外

《史记·刺客列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位名叫曹沬的将军与齐桓公打了三场仗,但齐鲁实力悬殊太大,齐国三战三胜。按照当时不成文的规定,失败的一方割点土地,另一方没有死仇一般就会收手撤军了。谈判之前,一切都很顺利,可在签协议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曹沬把齐桓公给劫持了。

齐桓公身边的将军大臣哪里料到这种情况啊,这谈判还没开始讲价格,对方却先出手了。大臣、将军便一起把曹沬围住,一边劝他冷静、不要冲动,有话好说,一边询问:“你先把刀子放下,有什么话可以互相商量嘛。”

曹沬这时候哪里敢放下刀子,恐怕真那样做了,下一秒自己这方的人就要成为鲁国亡国的罪魁祸首,先走一步了。他环视了一下四周,尽量往自己人那边靠了一点,然后说道:“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这番肺腑之言是曹沬对齐国的满腔愤怒,此刻,他不愿屈辱地求全,看着国家分裂、百姓流离失所,而敌人的边境就在自己国境内。他放弃了自己将军的身份,成了一名舍生取义的义士。

曹沬不敢让,为了那些保护国家死去的兄弟不能让;为了那些流离失所的平民百姓不能让;为了以后不让敌人的利剑插在本国的心脏上不能让。他不能让,哪怕只有一线机会,他也要去搏一个自由。

齐桓公为了稳住曹沬的情绪,急忙答应会归还侵占的鲁国土地,而曹沬听到齐桓公的承诺也很干脆放下匕首,走到了台下臣子的位置,面朝齐桓公的方向,静静等待死亡的结局。

齐桓公很愤怒,身为君王,却被他国大臣如此威胁,差点还有生命危险,一定要给这个曹沬点颜色看看才行!

齐桓公正打算下令士兵将这鲁国一干人等诛之而后快,管仲却立马站了出来,阻止齐桓公的行为。只见管仲说道:“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齐桓公闻言,也冷静了下来,并且遵守承诺归还了侵占的领土。

启发

管仲和齐桓公都是很杰出的历史人物,单单从管仲劝醒齐桓公的话里,我们都能了解到他们所以伟大的秘密。

第一、放纵地愉悦自我,是一个人失败的开始

我们常说,好习惯的养成是日复一日地坚持,而坏习惯的养成仅仅需要一次尝试即可。同样地,为人处世这件事情上,我们也不要一味去追求自我愉悦。因为人在过度追求满足自我的时候,会在行为上显得自私、语言上显得冷漠,这样做的结果是一时的愉悦,换来他人的防备。

我们终究不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如果做什么事情,都只考虑自我的快乐,而忽略他人的感受,想必是很难在集体工作、生活中获得成功了。

第二、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足之本

齐桓公和管仲的人设便是尊王攘夷,依靠诚信他可以轻易获得那些中小诸侯的支持,为他建立霸业提供了不小的力量。

在与人交往时,诚信的人无疑更容易获得信任;遇到困难时,诚信的人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帮助……

第三、舍小利谋大利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舍和得之间就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喜欢鱼的人,选择鱼是得,喜欢熊掌的人,选择熊掌是得。

当机遇到来,很多时候,我们都不得不做出抉择,而管仲和齐桓公的选择是不忘争霸的初心,个人荣辱、几座城池和自己立足诸侯的诚信相比,都成了可以舍弃的小利了。

所以,他们舍弃了明面上的荣辱和城池,却获得了更关键的诚信。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呢。

如果您喜欢,期待您的关注,每天都会有不一样的精彩与您相遇。


脑洞趣味历史


历史上结局反转的战争非常多,著名的像赤壁之战、官渡之战、韩信的背水一战、项羽的巨鹿之战等等等等。

在这里要说的是春秋初一次结局反转的战争。


公元前713年2月,郑国、鲁国、齐国三国在鲁地中丘(今山东临沂东北)召开会议,三国“巨头”首次碰头,商讨结盟事宜。这是东周江湖“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极具战略意义的一次大会,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至关重要的转折点。2月25日,三国在鲁国邓邑(今山东滋阳县境)签订结盟协定。

公元前713年5月,郑、鲁、齐军队开始合力向宋国纵深进发。

6月3日,“三巨头”在老桃(山东济宁市东北)再次举行会议,对此次出征的下一步军事行动重新统一决心。

6月7日,鲁隐公亲自率领鲁国大军出发,当起了开路先锋,在宋地菅(山东金乡、成武县境)打败宋军。

看到鲁隐公已经开始动手,郑庄公也是异常欢喜。

6月15日,郑军攻占了宋国的郜(山东成武县东南)。6月23日,郑军攻占了防地。打下宋国两座城市后,郑庄公立刻就把这两座城转送给了鲁国。殽之战后,晋国大将先轸听说晋襄公轻易放走了秦国三帅,当面就气愤当场唾口大骂:“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郑国将士们浴血奋战所抢下来的土地,这么容易地就送给了鲁国,郑庄公也有“堕军实”而长他国之志的嫌疑。但是,鲁国的地位实在过于特殊,郑庄公为了深度讨好鲁国,已经是不惜血本。

“协约国”合力攻入宋国,占领攫取了大量宋国土地,战果那是相当地辉煌。当年郑国所遭受的东门之役屈辱,现在终于得以彻底洗刷了。随即,三国同盟见好就收,在7月初开始各自退兵。

但是,一个巨大的危机却向正志得意满退军的郑庄公悄然袭来……。


实力雄厚的宋国当然不甘心就这么被动挨打,任由人欺辱。宋殇公虽然为人强硬而且固执,但也不是蛮打蛮撞的有勇无谋之辈。因此,早在郑、鲁、齐三国刚刚开始进入宋国领土的那一刻起,宋殇公就已经预先布置好了反击的手段。

宋殇公在那时就与卫国约定,在三敌对国开始退军的关键时刻,发起对郑国的致命一击。而且,宋国的这次反击绝对是非同小可。

《左传·隐公十年》记载:“秋七月庚寅,郑师入郊,尤在郊;宋人、卫人入郑;蔡人从之,伐戴”。

公元前713年7月5日,趁着敌人军队开始各自撤军回国,宋国联合卫国、蔡国一起攻入郑国,然后目标直指戴国。戴国,是殷商时期就已存在的诸侯国,周以后被封给同姓,成为姬姓国。

占领戴国,是宋殇公用心极为毒辣的一步杀招。

所谓“郑师入郊,尤在郊”,是说郑国此时刚从郜邑、防邑前线退军,才退回到郑国境内,立足未稳。宋国军队协同卫国、蔡国军队则在此关键时刻攻入郑国,然后大军杀向戴国。戴国与敌对双方都无怨无仇,宋国无端端地来攻打戴国却是为何?

戴国位于今天河南兰考附近,正好处于郑国退军回国的必经之路上。以《左传》记载来结合戴国地理位置分析,戴国就是郑国的国中之国。宋国一方攻下戴国后,就可以彻底截断郑庄公的回家之路,以实现对郑国军队的截杀。而攻占戴国,也就成了这次宋、卫、蔡集体出征的附带战利品。

正是因为如此,戴国就不幸而倒了八辈子霉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戴国虽无罪,却“怀璧其罪”!在这个诸侯国混战此起彼伏的特殊时期,戴国就是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两大阵营激烈对抗之下的无辜牺牲品。

随后,宋、卫、蔡就在戴国守株待兔,虎视眈眈地坐等郑庄公自己送上门来。


郑国军队这时的处境真是危急万分!

齐、鲁两国盟友大部都已各自回国,郑国现在是在远离大本营的地方孤军作战!往前进就将面对宋、卫、蔡三国大军以逸待劳的伏击,后退则是宋国境内,宋国是否安排有别的埋伏尚未可知。即便是宋国境内没有伏兵,郑国军队匆忙撤退的话,三国大军也必定会如附骨之蛆般地尾随追击。郑国军队从5月起就离开本土,在宋国境内已经打了好几场恶战,早已是人困马乏,无论是前进还是后退,最终都会在三国虎狼之师的凶猛追击下而溃败!

郑国军队此时正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眼看就会随时被敌人迎头痛击,全军覆灭了。

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宋殇公却又一次不慎下出了昏招。

虽然卫国、蔡国都是宋国所邀,但是宋殇公刚开始时却只邀请了卫国参战,蔡国却是直到宋、卫大军攻入郑国后,才派使者临时通知的。蔡国在宋国西南,戴国在宋国之北,相距甚远,宋殇公原本就没打算让蔡国来参战。直到最后关头,宋殇公才突然想起来要通知蔡国——我要去攻打戴国了,你蔡国来不来随便。这让自尊心极强的蔡国人愤怒异常,认为宋殇公这是看不起蔡国。战前就有了这么个小疙瘩,所以在攻打戴国时,蔡国军队与宋国军队就闹起了纠纷。在如火如荼的战斗时刻,宋国阵营内部居然闹起了矛盾,行动上就难免露出了破绽。

8月8日,机敏的郑庄公死死地抓住了这个破绽,把三国军队反包围在戴,并最终全歼三国军队!


这真是一场“神逆转”!郑庄公没想到,在回家的路上被人伏击,还能收到敌人送出的浓厚大礼!

东周江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走向,从此彻底奠定了。


欲云谈史论今


所谓结局反转的战争应该是指弱小打败强大,原本可能失败的战争,忽然逆袭,反败为胜。这方面的中外战例不少,仅以中国为例,就有昆阳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鄱阳湖之战等。

昆阳之战发生在王莽新朝末年。地皇四年(23)四月,王莽军队进攻颖川(今河南禹县),刘秀被迫撤回昆阳(今河南叶县)。王莽大军40万,驻守昆阳的部只有八九千人。王凤、王戎留守昆阳守城,刘秀带领13骑赴定陵等地搬兵。六月,刘秀带领步骑万余人驰援昆阳,与守城之兵,内外夹击,打败骄横、轻敌的王莽军队,王邑仅率数千人逃回洛阳。随后,王莽军全军覆没,王莽新朝灭亡。昆明之战奠定了刘秀重建汉朝的基础。

官渡之战发生在东汉建安五年(200)。曹操与袁绍的战争。二月,北方割据势力袁绍统领步兵10万,骑兵数万进攻黎阳。四月曹操率军弛河口渡口延津,佯装北渡。十月袁绍遣将淳于琼屯兵乌巢(今河南封丘西),曹操令曹洪守官渡(今河南中牟),亲率精兵5000,奔袭乌巢,焚烧屯粮。乌巢失守,袁军军心动摇,曹操趁势进攻,袁军大败,消灭袁绍主力7万余人,缴获全部军需物资。袁绍仅带800人逃跑,从此一蹶不振。力量对比,曹操2万,袁绍10多万。

赤壁之战发生在建安十三年(208)。曹魏曹操与东吴孙权、西蜀刘备的战争。曹操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自宛(今河南南阳)挥师南下,准备先消灭刘表,再顺长江而下,击败孙权,统一中国。刘备在长坂被曹军打败,与东吴开始联合,共拒曹兵。东吴周瑜率3万精锐水师,与刘备2万人马在樊口(今湖北鄂州)迎敌。十一月,曹军攻克荆州江陵之后,与孙刘联军联合,在赤壁交战。联军采取火攻,大败曹军,曹军伤亡惨重,兵力折半。曹操号称80万大军,实际20万兵力,由于轻敌大意,不熟悉水战,指挥失误。赤壁之战之后,魏、吴、蜀三国鼎立。

淝水之战发生在东晋太元年(383),东晋击败北方统一政权前秦进攻的一次战争。统一了北方的前秦,于建元十九年七月调集90万大军,准备一举消灭东晋。面对前秦强大兵力的进攻,东晋内部发生争执。宰相谢安指挥若定,命谢石、谢玄率领8万人马在淮水一带抗敌。正面交战,东晋利用前秦骄兵必败的心理,在前秦军队中制造混乱,散布谣言,动摇军心;背面则由刘牢之率5000精兵夜渡洛涧,让前秦军队腹背受敌。导致前秦军队全线溃败。初战告捷,东晋军队与前秦军队在淝水正面交战,用心理战术,让前秦军队后退,同时散布前秦败退信息,导致前秦将士以为前面部队失败了,大肆逃跑。双方力量对比,东晋8万,前秦80余万。淝水之战的结果,导致前秦的灭亡。

战例远不知列举的四个,还有很多很多。 


黄强黄不息


首先,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话题。说实话,人类社会的历史其实你可以说是战争战争的发展史。

因为每一个和平时代的到来,他的前面都会伴随着无数的腥风血雨。也是凝聚了众多人民的力量来换来和平的时代。

所以在历史上有很多的战争的结果是被反转了的,这里我们很难用文字来安全说明,今天我就和大家谈谈美国的南北战争。

其实像美国现在这样的大国。在它刚刚成立的时候,只是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的政权。这个我们可以这样子理解?我们都知道糯米团,是把众多的糯米颗粒如何在一起的,他表面上是一团,但实际上它也是很容易的散开。

而对于美国的南北战争。他表面上的导火索又是总统林肯除了奴隶制,但实际上他们先前的这些政治联盟早就是各怀鬼胎,最终的结果就会是利益矛盾的激化。

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南方占据了比较大的优势。因为在南方地区的联邦都是领土面积很大的国土,导致北方的战略补给线会拉得太长。南方最主要的是乡村道路比较狭窄,不利于行军。

南方对于这场战争可以说是已经蓄谋已久,所以他们准备充分。他们能够很快的动员期有生力量来发动叛乱。

刚开始有时候北方则是准备不足,还有就是接班优秀的领军人物。所以那时候的林肯政府又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宅地法》这些都是有利于调动人民的积极性的关键所在。

本文纯属个人。这个地方还有,望各位朋友们多多指点。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