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诸葛亮的空城计为何可以击退司马懿的15万大军?

点灬小点


阴谋阳谋,关键是对于人心的把握。不了解人心,就会觉得空城计很扯淡,了解了人心,才能真正的看懂这出戏。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就是这个意思!

空城计是罗贯中杜撰的,实属上并没有记载,所以本回答以小说为参照物!



小说中的诸葛亮和司马懿是一对冤家,可以说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诸葛亮善攻,司马懿善守。当然人都喜欢逞威风,司马懿也一样,千里擒孟达那也是神来之笔。不过在《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是拳王泰森,谁碰见谁跪,司马懿是漩涡鸣人,堪称打不死的东方小神童。这一对冤家碰头,泰森每次都强势KO鸣人,这时间一长就被打怂了。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比如一个人从前特别横,然后碰见一个比他还横,见一次打一次,时间长了再是什么钢铁直男也萎了。空城计就发生在这样的北京之下。

一天,司马懿帅一对兵战战兢兢的杀到城下。诸葛亮呢?弹着琴,唱着歌,城门大开。就一个意思:小样,还嫌挨打少是不是?想挨打你就进来,门开着呢。

要你是司马懿你进不进?进去可能被打死,也可能活捉诸葛亮,就问你进不进?

不管你会不会进,反正司马懿是怂了,因为从来都是诸葛亮揍他,他从来没揍过诸葛亮。选对手也要看胜率啊,青铜选手梦想干掉王者,这个梦可以做,但是真碰见了就跑吧!

以上,就是空城计的内幕,司马大都督不是要养寇自重,就是单纯的被打怕了!


慕良论史


很高兴和你交流这个问题。

很多人都认为司马懿之所以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是因为司马懿的智慧、韬略等都远不及诸葛亮,是诸葛亮运筹帷幄、雄才大略的结果。而我则不这么认为,否则为何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最终是曹魏独大呢。当然这就扯远了。

回归本题。

首先,诸葛亮用计,实为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时司马懿兵临西城,洽诸葛亮已将兵马调遣在外,城中无兵可用,形势所迫,唯唱空城计,以无博有,实为豪赌而已。

再来说说司马懿中计。司马懿,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深谙兵法,排兵布阵,攻城掠地,有胆有谋。正因如此,当司马懿兵临西城之时,观城上诸葛镇定抚琴,城门大开,乃异常也,疑有计。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因,司马懿自退二十里路观察,乃兵道常情,非智不如人。正是因为司马懿深谙兵道,智慧超人,才会中计。



正如棋盘对弈,只有博弈双方水平相当,才会有来有往,智计百出,激烈争夺,所谓旗鼓相当。在这出空城计中,任何一方智不如人,这出计都不会成功。其实在布这出计之始,或者说在这场赌局开局之时,就存在不公平。诸葛亮以无博有,而司马懿以有争无,实为必输之局。

因此,并能说诸葛亮的空城计击退了司马懿的15万大军。用现代的话来说,只是诸葛亮利用信息的不对称为己方调兵争取到了缓冲时间而已。


梦想Sailing


相似的问题我曾经回答过,总的说来还是司马懿中了诸葛亮的计。


当时马谡失街亭,让诸葛亮陷入危险的境地,只能退守西城,彼时司马懿率大军赶到,恰恰好诸葛亮调兵遣将都出了城,城内只有不多老弱残兵,为了拖延时间等到蜀国兵马赶到解围,只好出奇招,摆出了一副空城计。

诸葛亮的空城计能够成功,主要是有两个因素。第一个是因为诸葛亮擅长心理战,把握准了司马懿生性多疑,好猜忌,谨慎小心的心理,认为如果摆出一副中门大开,任君进出的样子,司马懿一定不会轻易的靠近,反而会退后一段距离以防有诈并派兵摸查情况,情况明了之后才会出兵。而司马懿确实如同所预料的那样,自退二十里,等到诸葛亮高坐城头,对万军弹琴的时候,时间已经被拖延过去,司马懿再想进攻,赵云已经率援兵赶来了。



第二我觉得还有司马懿的因素,哪怕诸葛亮再聪明,对心理战用的再巧妙,可是与之对敌的是司马懿,一个不弱于他的谋士,不能否认司马懿的智商,我想在司马懿发现西城中门大开之时,确实被惊到了,认为一生用兵谨慎的诸葛亮是不可能做这种事的,认为一定有诈,等到查明了情况,准备包围诸葛亮的时候,发现高坐城头弹琴,想必司马懿心中当时一定在为诸葛亮觉得心酸,这样一位聪明绝顶,一生从不犯错的人竟然沦落到无兵可用,亲涉险地的局面。心心相惜之下,也会想到如果今天杀了诸葛亮,以后在曹魏的日子恐怕会更难过,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啊。为了自己,还是有个敌人好一点,这就是养寇自重。





对和诸葛亮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司马懿来说,司马懿是不能死的。与其如此,不如当自己真的彻头彻尾的中了诸葛亮的计,撤兵!


夜月下鸣蝉


空城计,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语出三国志中的郭冲三事,后列于三十六计

经明代作家罗贯中加工处理用于三国演义,并为大家所熟知!空城计被许多艺术形式演绎,比如戏剧,京剧失空斩三折最为著名,就是说的这个故事



不得不说这个故事是作者对诸葛亮多智近妖最好刻画,他利用了司马懿多疑的性格,以及自己一生不曾弄险行事作风的充分利用,四开大门,老弱洒扫,稳坐敌楼,泰然抚琴,通过一步一步地加深司马懿怀疑城内必有疑兵,而撤退了。


这种典故也常见于评书,比如诱导别人偷营的做法,悬羊击鼓,饿马提铃,老弱守营,灯火故暗,都是疑兵之计


人性臻恶


首先我要说一句,其实历史上并没有所谓的空城计。

空城计的故事完全是罗贯中虚拟出来的。目的就是要凸出诸葛亮的无双智谋。

可以这样说,陈寿的《三国志》里没有空城计,但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空城计却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篇故事。

在小说里,诸葛孔明的空城计为何能够吓退司马仲达的十五万大军?

这里可以初步得出两个结果。

①诸葛亮的空城计奏效,司马懿虽然也是一个老谋深算的狐狸,却棋差一招,没有在与诸葛亮的心理战中获胜。

司马懿是一个非常沉稳谨慎的人,但是,在司马懿心里,他的老对手诸葛亮要比他更加谨慎。诸葛亮万事谨慎,这句话不是虚的。他从来不会做一些冒险的事情,哪怕冒险之后的收益也许非常丰厚。譬如,魏延要走子午谷袭击长安的魏军,而诸葛亮并不同意。

所以,司马懿根据自己对诸葛亮的判断,诸葛亮绝不会冒险,更不会拿自己的生命冒险。在空城之上,做一个诱饵,引诱魏军深入。这在司马懿看来是绝无可能的。最终,司马懿前军殿后,徐徐退兵。


②诸葛亮的空城计没有奏效,被司马懿给瞧了出来。

司马懿在魏国西北边境和诸葛亮相持那么多年,自然不是浪得虚名。诸葛亮之所以落得空城计的窘境,也有部分原因是司马懿的谋略起了作用。

以司马之能,如果看出诸葛亮是在虚张声势,那么下一步他会如何行动?直接下令攻打城池,活捉诸葛亮?还是,默默的退兵,放老对手一条生路?

司马懿最终选了后者。并不是因为司马懿是一个妇人之仁的人,司马懿的狠毒在后来诛杀曹爽三族的时候就体现的淋漓尽致。

司马懿之所以放过诸葛亮,其实也是为自己谋得了一条生路。

众所周知,魏明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明君,素来忌惮庞大的司马家。司马懿作为三朝老臣,更是曹睿放心不下的对象。如果司马懿诛杀了诸葛亮,蜀国失去擎天一柱,最终必会崩盘。

司马懿再无用武之地,以曹睿的性格,必然就会除掉他。


综上,两种结果都是对小说里司马懿心理的简单推演。其实,历史本来就是由无数个大谜团组成的。空城计只是一个小说故事,不必太过当真。


大家对空城计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用户85098653715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是司马懿为了保全自己而故意撤退的。

在华容道放曹前,刘备问诸葛亮为什么让关羽去,刘备知道关羽必定放曹操。诸葛亮回答说夜观天象,曹操命不该绝。留个人情,于关羽做。刘备夸诸葛亮神机妙算,世所罕有。刘备听出来,曹操还不能死。跟诸葛亮会不会算没半毛钱关系,曹操死了刘备也就没戏了。正是有曹操势力的存在,孙权才会把荆州借给他栖身,不然也就一顿酒宴,帐下三五百刀斧手的事。

曹操还跟袁绍联合过反董卓联盟,等董卓死了,他们就掐上了。旧有矛盾解决了,新矛盾产生了。

一样的道理,诸葛亮死了,司马懿的退休日子也该到了。


用户6881995692


空城计能击败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完全是因为司马懿不想把诸葛亮弄死,因为没有了诸葛亮,司马懿也就快没有了!诸葛亮也专门表演了一场琴技,展现了他高超的艺术才华,逼退了司马懿。

空城计前期,蜀魏多次交锋,吴国坐山观虎斗。尽管蜀国贫弱,但是以汉朝正统自居,以收复中原为己任,对窃居中原的魏国势在必得,对偏安东南的吴国暂取守势。魏国得到汉献帝的禅让,也以汉朝正统自居,对于蜀国这个伪帝国,必然要除之而后快!



蜀魏两国的核心人物就是诸葛亮与司马懿。对蜀国来讲,诸葛亮不可或缺;对魏国来讲,司马懿可有可无,是对抗蜀国的利器,一旦蜀国没有了诸葛村夫,那么魏国也就可以没有司马懿了。基于如此判断,司马懿一看诸葛孔明都开始弹琴了,知道诸葛亮已经兵尽粮绝了,不能再猛打了,灭了诸葛亮就等于给自己掘了墓。于是听了听诸葛亮的琴声,果断下令撤兵!



大秦铁鹰剑士


三国演义尽力塑造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注意诸葛亮的空城计为何能击退司马懿的15万大军:

其一,诸葛亮虚中有实,虚中有实,虚虚实实,这让司马懿防不胜防。

其二,诸葛亮镇定自若,再加上平时不弄险,今天突然打开城门,城上打扫卫生的井然有序,当司马懿大军来攻打的时候,诸葛亮抚琴灿然,且有一股子杀气,这让司马懿很震惊。

其三,也有的资料表明,这是司马懿的故意不抓住诸葛亮,因为抓住诸葛亮,司马懿就完成了历史任务,回到曹魏,肯定曹睿要把他束之高阁,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司马懿这样做,完全是为了保全自己。


李治亚文史博客


其实要理解空城计这个计谋就要理解它的背景,三国后期,将星陨落,老一辈名将一辈子打打杀杀,根本没有精力教育后辈,导致三国时期的官二代素质普遍偏差。曹睿此人是官三代,不说和武帝曹操比较,就是比曹丕也是远远不如的。他听信谗言,解除了司马懿西北都督的职务,派了夏侯楙这个废物接手长安防务,夏侯楙此人是根正苗红的官二代,他爹就是把自己眼珠子吃了的猛男夏侯惇,一代名将。诸葛武侯听说他做了都督才敢北出祁山,夏侯楙没辜负草包的名声,兵败如山倒。这时候曹睿才慌了,请司马懿出山接任都督,负责长安防务,武侯那边也出了个草包马谡,贡献了一段千古名戏挥泪斩马谡。马谡负责的街亭防务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此时诸葛亮军团主力在天水收麦子,重要的箕谷防务由仅存的名将赵云负责万无一失,而第二重要的街亭则由草包马谡负责,结果大家都知道。街亭防线被突破,司马懿大军转瞬即到,此时武侯不能马上集结部队,又不能丢下大军逃跑,只能靠几个老兵和自己配合在一个不知名的小城演一出空城计。司马懿当然知道自己官复原职最大的助力是谁,就是眼前这位北伐中原的诸葛武侯,而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二心的臣子,保住都督大权的重要助力其实是诸葛武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曹睿可以亲征击退孙权,但西北肯定要自己这个国家柱石长期镇守的,放老对手一马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当然这是演义中的,正史没有诸葛亮空城退仲达的桥段,三国志中则有赵云空营计的记载“操运米北山下,黄忠引兵欲取之,过期不还。翊军将军赵云将数十骑出营视之,值操扬兵大出,云猝与相遇,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却。魏兵散而复合,追至营下,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魏兵疑云有伏,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劲弩于后射魏兵。魏兵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备明旦自来,至云营,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为胆也!”


死守地球章北海


诸葛亮的空城计可以吓退司马懿的大军,我认为有两种原因:

第一种原因是,诸葛亮比较了解司马懿,同时司马懿也比较了解诸葛亮。司马懿本人生性比较多疑,容易怀疑别人,诸葛亮正好利用了司马懿的这个性格特点,演出了一场空城戏。另外,司马懿也认为诸葛亮不可能这么傻,傻到自己做着来等死。所以,诸葛亮的空城计才能成功。这也是空城计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两个人的相互了解,为空城计做了前提!!

另一个原因是,当时正处于三国分立状态,魏国唯一可以和诸葛亮对抗的,只有司马懿。当时,司马懿恰好又官复原职,并且司马懿又想想被重用,有朝一日就去夺取政权。试想,明眼人都知道,那时候诸葛亮没有多少兵力了,即使有很多兵,一个城池能有多少呢?司马懿的15万大军难道还打不过吗?难道进去再退出来不行吗?因此,当时我认为司马懿也识破了诸葛亮的空城计。司马懿只是将计就计,他想,如果灭了诸葛亮之后,司马懿就没有利用的价值了,司马懿继续会被冷落,可能一辈子也在牢里度过了。。就不会有司马懿的孙子去称帝了,不会成为三国最大的赢家了,也不会有后来的晋国了!历史也会被改写了。。。

以上就是空城计可以吓退司马懿的大军的原因!上天帮了诸葛亮一次,同时也帮了司马懿一次。。大家喜欢要给个赞,写这么多不容易的呢!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