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從要我學到我想學,助力孩子實現自由高效地學習

引言:

疫情防控期間,孩子的網課問題把很多父母搞得焦頭爛額。上班第一天同事就抱怨說上班比在家輕鬆多了,你是不知道孩子在家學習網課的這小半個月,我都快要奔潰了,用手機上網課一不留神娃娃就耍手機,老師佈置很多手工作業,說是給娃娃佈置的,其實家長們每天比孩子還要忙。

面對這個情況我想說的是:第一,學習是孩子的事情,這是孩子和父母都應該主動覺醒的意識;第二,學習是一個過程,而不是比賽,沒必要讓焦慮彼此傳遞;第三,終身成長學習是每個人一生都應該踐行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自律的學習,自由的生活。教育孩子和自我教育是父母與孩子的一場共修之旅,非常有意義並且值得期待。

一、現行教育的“三角關係”

在現行教育 環境下,孩子、父母、老師哪一個是最終的贏家呢 ?沒有,好像每一個都很無奈。

從要我學到我想學,助力孩子實現自由高效地學習

父母,孩子,老師

首先,面對創造力想象力被剝奪的孩子,既痛心也無可奈何,呼籲保護童年好想成為社會的共識,然而事實是我們說的很多,卻有效的做地很少。孩子的想象力應該是彩虹般五彩繽紛的,孩子的創造力應該是天馬行空的。

然而,從孩子的繪畫中我們也許可以窺見一二,蘋果就應該是圓的紅色的?也許你家的孩子畫出來的蘋果是藍色的,這個時候父母不要以我們的標準去告訴孩子蘋果應該是什麼顏色,應該是什麼形狀。但是對於這樣的要求很多父母並不一定能夠做得很好,原因在於父母也會受制於他們自己的個人認知。

足夠好的父母是知道孩子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是在孩子動手與思考的過程中滋生的,並且只做必要的陪伴以及適當的參與。我們更願意聽導父母向孩子學習,陪伴孩子探索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承認孩子的天性是在挑戰父母的耐心,這個時候父母能夠穩定並不受影響這是難得並可貴的“父母力”。

從要我學到我想學,助力孩子實現自由高效地學習

媽媽翻白眼輔導孩子的作業

其次, 被家庭輔導逼瘋的父母。作為父母的我們為什麼不去思考學習是孩子的事情,為什麼就一個網課學習就能讓我們情緒如此崩潰?我想大致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孩子現在學習的知識跟當初自己學習的知識已經截然不同,自己無法輕鬆搞定,對於對於作為父母的我們來說是一份挫敗感;第二方面是因為我們想的與孩子想得不同之後,作為父母的我們無法接受孩子的想法,並企圖征服孩子而孩子不聽時,就有一個評判是“不聽話的孩子”,因為我們內心有一個期待是有一個聽話的好孩子,當期待落空後作為父母我們會有失落感以及失敗感;第三方面是很多父母開始復工,每天還要抽出自己的時間來輔助孩子完成網課時,父母會倍感壓力,同時在群裡討論分享成功後,看到別人孩子以及父母的表現,內心會有比較,產生一定的焦慮以及負面的情緒。

最後,受傷的親子關係。越來越常見,拿最近四川眉山籍13歲男孩劉某,弒母后自殺,每一個悲劇的背後都有一些原由,然後親子關係是其中最常見的也是影響最深的。對於受傷的親子關係大致有這些原因:1.“

急功近利的父母”期望孩子各方面非常優秀,把個人慾望強加於孩子身上,孩子們真的壓力山大;2.“關懷備至的父母”孩子方方面面都要關心參與,孩子沒有一點時間空間可言;3.“放任自由的父母”無心做父母,除了給孩子錢,生活學習等方面父母都不參與,孩子需要的是愛與陪伴,不是錢可以解決的;4.“夫妻關係破裂的父母”家裡隨時散發著火藥味,孩子既擔心又無能為力,只有製造症狀來獲取父母的關注。

二、早期教育的“三把斧”,幫您的孩子鋪好自由學習之路的地基

(一)孩子的時間和空間(0-3歲)

道夫·斯坦納說:“人在物質世界中成為有感覺的人,因而能通過吸收到的物質感覺的印象而豐富他的內心存在”。這個階段的孩子通過對聲音,對物質的感受來確定自我的“存在”,同時孩子也在向周圍環境學習,只有透過感官來認識並理解外部世界後孩子才能過渡到外部世界。

這個階段的孩子具有“吸收性心智”,意思是通過向自我之外的環境學習,同時在向外走的過程中去確認自我感以及自我意識,以及探索安全的身心空間,兩三歲最主要的途徑就是通過手腳的運動來自我控制,但還不完全具備這方面的能力,需要不斷通過自我重複運動來確認自我的自由與獨立,同時訓練了自我的意志基礎,同時這也是自由學習之路最基礎的能力基礎建立。

(二)孩子的模仿(3-5歲)

從要我學到我想學,助力孩子實現自由高效地學習

小女孩模仿媽媽打扮

模仿不是教出來的,它是孩子自發的行為,每個孩子都有他獨特的模仿。只是孩子的模仿分為三個階段:

  • 最簡單的模仿模式:看見就馬上模仿。這個階段出現在年齡稍小的孩子中,
  • 次之的模仿模式:看見後稍後模仿。這個出現在大約3-5歲,孩子開始在遊戲中去表達模仿,比如:經常看到孩子玩的過家家遊戲,你扮演孩子,我扮演媽媽;或者開挖機的小男孩模仿工地上的勞作場面...
  • 這是作為更高級細微的模仿模式:看到後成為。這不一定是具體的某一事件,而是孩子內化於心的認同。接受成人世界規則,習慣,情緒等的反應,這一模仿會影響一個人以後的行為,這個時期也是建立社會道德價值的關鍵期,對以後人生產生重大的影響。所以需要特別關注,也需要提醒的是這樣的模樣即有積極意義的也有消極意義的,所以不管是家庭學校還是社會都應該儘量給予這個階段孩子積極的影響,產生積極模仿。

這個階段的孩子透過模仿建立起尊重與自信感,透過不斷地重複模仿加強身體的控制感,以及重複的模仿動作訓練孩子的自我意志,並在這一時期孩子的模仿行為被允許在安全的空間裡,建立起孩子足夠向外繼續探索的安全感。

三)孩子的遊戲(5-7歲)

從要我學到我想學,助力孩子實現自由高效地學習

孩子們在一起搭積木

“遊戲是孩子的自我教育”,也是孩子釋放衝動的途徑,孩子的遊戲是自發的,也是內心渴望。透過遊戲展示內心的渴望,而現在很多孩子的遊戲被玩具取代,不是孩子的遊戲,而是玩具替代了孩子的遊戲,內在的創造性以及想象力被限制了。

所有沒有遊戲的童年是不可想象的,那麼什麼是遊戲呢?不知道大家還記得小時候,我們假裝...你是...我是...透過這樣的語言,我們知道孩子的想象沒有被限制,這是孩子學習的機會,也是孩子的原始衝動得到滿足。我們需要知道的是遊戲是強烈的,也是發展的內在需求,被孩子之外的事物所操縱時,它將失去真正遊戲的價值與意義。

然而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孩子們的遊戲時間和空間被無意識的侵佔,我們想要保護好孩子們的創造力與想象力,請還給孩子們遊戲的時間與空間,關掉你家電視電腦,放下手機。

四)其實這些都是孩子的基礎能力,也是自由學習之路的底層能力

孩子們需要時間及空間來確認自我的自由與獨立;透過不斷地重複模仿來加強自我意識以及訓練意志,從中感受尊重與安全,才能更好的從自我的世界向外部世界過度;大膽的去模仿,去開啟創造性的遊戲,在遊戲裡去重複更深層次的模仿,習得自尊與自信,同時開發孩子的創造力以及想象力。

透過早期教育的‘“三把斧",父母應該做的是按照孩子自身發展的節奏,為孩子提供適當的時間與空間,積極的陪伴,耐心積極的等待,而非消極的等待,為孩子自由學習之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從要我學到我要學到我想學——揪出自由學習之路的“絆腳石"

(一)學習是一個以意志力發展為基礎的事情

從要我學到我想學,助力孩子實現自由高效地學習

蝸牛就是意志力的象徵

首先我們把學習比喻成大象與騎象人的關係,大象偏向於我們的情緒,而騎象人更理性,而且也可以把學習內容根據難易程度來分類,從簡單的開始讓我們的大象頭腦覺得非常輕鬆,慢慢地訓練我們的大腦,搞定我們的騎象人,讓大象與騎象人統一平衡後,形成習得性學習大腦回路,讓學習變得越來越輕鬆。

馴服騎象人的過程就是我們訓練意志的過程,只有逃過大象的情緒,我們只有讓大象覺 得輕鬆並不太難,才能持續的進行下去,這也就是馴服騎象人的過程。 也是抓住了學習的底層能力—意志力

二)自律才能自由,其實說的是意志力,什麼是意志力?

從要我學到我想學,助力孩子實現自由高效地學習

自律才能自由

意志力就是:從"要我做“,“我要做”,“我想學”三種力量的總和,如何駕馭好這三股力量,幫助我們達成目標,這就是我們揪出的自由學習之路的絆腳石。

(三)為什麼意志力至關重要?

從早期的意志力開始來講,孩子從模仿中不斷重複而習得的意志,然後這既是一種先天的也是可以習得的,為什麼每個人的意志力有強有弱之分?得益於每個人的後天刻意練習。

為什麼意志力至關重要?原因是意志力不但區分了人與動物的區別,還區分了人與人的區別;意志力比智商情商還要重要,因為它可以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情緒以及行為,所以擁有超強意志力的人更容易有幸福美滿的人生;同時用於超強意志力得人能更好的應對壓力,解決衝突,戰勝逆境,活得更長久。

四) “我想學”的神經學原理

我想要的區域處於大腦的前額皮質中間靠下的位置。它會記錄你的目標和慾望,決定你想要什麼。

(五)如何訓練大腦,增強意志力

從要我學到我想學,助力孩子實現自由高效地學習

意志力

在《自控力》這本書中為我們提供了一種訓練我們意志力的方法-五分鐘冥想法,不僅能夠訓練大腦還能增強意志力,減輕壓力的同時處理掉大腦內在的干擾。

五分鐘冥想的方法:

  • 原地不動,安靜做好。可以坐在椅子上,雙腳平放在地上,或者盤腿坐在墊子上,背挺直,雙手放在膝蓋上。
  • 注意你的呼吸。可以閉眼,如果怕睡著可以固定盯著一個地方,同時隨時注意你的呼吸。
  • 感受呼吸,弄清自己是怎麼走神的。
從要我學到我想學,助力孩子實現自由高效地學習

冥想中的女人

剛開始5分鐘,後面熟悉習慣之後可以調整為10-15分鐘,如果感覺有壓力,又調整回5分鐘,重要的是每天堅持做,最好固定每天冥想的時段和地點。

五、斯科特·楊教你不僅自由還高效的學習法

無論是父母還是老師,我們都應該鼓勵孩子開創多元化的學習方法,並找到適合自己的高效學習法。今天就跟大家介紹加拿大學霸一年通過MIT四年33門課程的斯科特·楊,學習他的整體性整體性學習法。

(一)整體性學習法


從要我學到我想學,助力孩子實現自由高效地學習

知識間的關聯

整體性學習就是抓住知識間的關聯,採取多種途徑綜合學習。斯科特·楊說:“整體性學習是運用你的大腦裡已有的豐富神經元網絡吸收、整合信息;在於創造信息網絡,一個知識與另一個知識的相互關聯,那些關聯的知識網絡使得你真正做到對知識的完全理解,從而輕鬆駕馭知識“。

(二)整體性學習的順序

1.獲取:解決信息是怎麼來的,可以是從眼睛,耳朵,閱讀,等途徑獲得。

2.理解:可以通過比喻法找到與現有知識的聯繫,或者聯繫信息的上下文,

3.拓展:這是整體性學習中最難的地方,首先要建立自己的知識結構,並且能夠現在的知識拓展關聯到已有的知識。

4.糾錯:

尋找自己出錯點,刻意練習改正後徐亞不斷覆盤反思。

5.應用:到現實場景或項目中去實踐,檢驗正確與否,也是對第四部分糾錯的查驗鞏固。

6.測試:如果學生測試題是檢驗學習成果的有效途徑,如果是銷售人員,那麼業績績效是檢查途徑,任何學習都需要測試區檢查學習效果。

每個步驟都可以單獨使用,也不是所有的步驟都需要用完,根據具體項目的難易程度自己調整。這像是一個思維框架,至於每個人使用是否有效,自己去探究每個步驟自己可以如何使用,這才是適合自己的學習的,既自由又高效的學習方法。

結語:宅家這半個月,我自己也在思考,什麼是更好的教育?以及怎樣的家庭教育方法是能夠為父母解決問題?並真實有效的指導父母讓孩子們受益的。我自己總結父母在孩子教育中能夠起一定作用的階段是8歲前,也就是早期教育階段。這是家庭教育最好的階段,為孩子以後的學習之路打下基礎,當然每個家庭的情況不同,因而每個孩子的情況也就不同。然而,教育這個事,應該是從出生就開始的,孩子的問題也會像滾雪球,越滾越大,前期的基礎不牢,後期就會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乃至財力,有時還得不償失。所有我們倡導每一個家長要想您的孩子學習好,考上名牌大學,從出生就應該為孩子的成長道路每一步打好基礎。孩子越大,父母越感到無能無力,無論是從學習知識上,還是從孩子的情感世界,最好的還是成為孩子父母的同時,成為他們的朋友,榜樣,隊友等,加強彼此間的鏈接,在學習上無能為力時給予情感面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