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宋文帝為何要殺檀道濟,自毀長城?

史事春秋


古代統治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專權,在權利的巔峰總會有點飄飄然,很多歷史上所謂的明君也犯過錯誤,“自毀長城”的事並不少見,屈原、文天祥、岳飛這些忠臣名將都得到過不公正的待遇,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而“自毀長城”的典故,正好映證了封建統治的昏庸。

一、自毀長城的典故


南北朝時期,宋國大將檀道濟,因為名聲太高,左右部將又都驍勇善戰,皇帝很不放心,在一些大臣的挑撥下,把他騙到京城建康想除掉他。

檀道濟被關進大牢,兩眼瞪得像火把一樣,又氣又恨一口喝下一斛酒(一斛能裝五斗米),大吼道:“你們這樣做是自毀你們的萬里長城啊!” 人們常把自己削弱自己力量,自己挖自己牆腳的現象稱為自毀長城。自毀長城是一個成語,據考證這個成語最早也是起源於南京的,跟自毀長城同時同地產生的,還有目光如炬這個成語。

這就是“自毀長城”的來歷,在這漫漫歷史長河中,我們應該撥開迷霧,看看檀道濟的悲劇到底是怎麼造成的?或者能從“自毀長城”這個典故里看到更多的歷史內涵,也使得人們能對這位名將有更多的瞭解。

二、檀道濟所處的時代

時代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走向,每個人都會被時代所影響,檀道濟也是一樣。

東晉末年門閥制度日漸腐敗,甚至是深入骨髓,像跗骨之蛆一樣咬噬著封建政治體系,階級矛盾也日益激化。

在這樣人心思亂的時代,結果導致了孫恩、陸循的武裝反抗,在鎮壓這場暴亂之時,一些出生地主階級的中下層將軍掌握了實際權利,而其中的佼佼者劉裕在這些人中脫穎而出,藉助東晉第一王牌軍“北府軍”的力量,一舉成事,把東晉王朝打入深淵,自己登上了皇帝寶座,建立了劉宋新王朝。

劉宋王朝的建立削弱了東晉門閥士族的優勢,專制的皇權開始重新燃起了火苗,當然這是符合社會的發展的,然而皇權的專制,必然導致封建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爆發。

宋武帝駕崩後,他的後代子孫的內部矛盾更加激烈,而他更沒有把這些矛盾處理清楚,而他的後代繼承者多是貪婪而不滿足的之輩,而且殺戮昏庸。

為了爭奪皇帝寶座,他們互相攻擊,互相傷害,上演了一幕幕骨肉相殘的人間悲劇,本身這個皇位就帶著血腥,所以這個“長城”有一天確實會被自己毀掉。

在封建統治瘋狂內鬥之時,劉宋王朝的文武發大臣也被捲入其中,特別是功勳高著的老臣,都遭到了莫名的屠戮。正因為這樣的內部環境,導致了劉宋王朝的離心離德,內部混亂,軍事力量孱弱,根本無法抵禦來自來自北魏政權的強勢進攻,內部的互相攻擊,矛盾重重,也為後來的野心家蕭道成創造了契機。

檀道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了人生路程的艱難跋涉,而他最終的被冤殺的結局,也是時代的悲劇,他是這個腐朽王朝的犧牲者,也是“自毀長城”的統治者愚蠢體現。

三、檀道濟其人


檀道濟出生寒門,高平金鄉人,他是劉裕最早的追隨者,和他一起開疆拓土,直到建立王朝,這樣一位功勳卓著的人,本該受到重用,可是卻被無情的誅殺了。

他是劉宋王朝著名的將領,一生南征北戰,歷任武揚將軍、寧朔將軍等職位,可謂戎馬倥傯,戰功赫赫,在戰場上他所向披靡,身先士卒,立下汗馬功勞。

他擒桓振,討魯山能徵貫戰,破徐道復,輔佐劉裕北伐後秦,連連攻克許昌、洛陽等等軍事重地,長期擔任北方大門的“門神”,與強敵北魏大軍屢次作戰,屢建奇功,可以說北魏軍中無人不忌憚他三分,有這樣一個猛人在,等於在北大門上了一把大鐵鎖。

檀道濟卓越的軍事才能無可匹敵,在治軍管理上也是頗有建樹,三軍上下莫有不從之人。後世兵書最後一計都要加上一句:“檀公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檀道濟雖然久馳沙場,但是他從來不濫殺戰俘,因此受到了將士與對手的尊敬。

檀道濟擁有如此重的兵權,眾人的信任,可是他從來沒有野心,而是忠心耿耿的服務於劉宋政權,宋武帝劉裕是非常相信他,並器重他。甚至在他臨終前還囑咐未來的繼承人劉義符說,檀道濟雖然在軍事上才能卓越,可是在政治上並沒有野心,你控制他並不是什麼難事。

可是就是這樣一位忠心耿耿的老臣,還是沒有逃過新任統治的屠刀,他被宋文帝劉義隆送上了黃泉路。

檀道濟沒有想到,他走上斷頭臺的原因就是他參加了擁立宋文帝的活動,宋文帝在上臺之後,對於擁立他的功臣全部都實行了清理,他殺掉了徐羨之、傅亮等人,當然檀道濟也沒有躲過這場殺戮。雖然檀道濟一再給宋文帝表示忠心,但是宋文帝終於還是因為他的功勞過大,沒有放過他。

宋文帝天生疑心甚重,留下檀道濟本身就是利用於他,等用完之後,必然是要殺掉的,也許宋文帝也苦於找不到合適的理由去殺掉他,而這時正好有小人進了讒言,於是宋文帝找了一個理由,把檀道濟送入大牢。

檀道濟在被捕入獄之時,曾憤怒到“目光如炬”,他摘下帽子,狠狠的往地上一摔,恨恨的說,“汝乃自毀長城”!

檀道濟一句話道出他的辛酸,也創造了一個後世還被運用的成語“自毀長城”。

三、檀道濟的悲劇緣由

檀道濟的悲劇是時代造成,也是他自身性格的悲劇,當然也是封建統治者愚蠢的體現。

檀道濟被誅殺後,北魏群臣歡喜雀躍,認為再也沒有對手了,這時候宋文帝才感覺到深深的後悔,可是世界上哪裡有後悔藥賣的,只能在懺悔中接受這樣的局面。

從這個悲劇說明,在宮廷鬥爭中,功臣名將往往不是那些老謀深算的權臣奸相的對手,他們習慣於常人的思維去進行人際關係的鬥爭,往往會輸得一敗塗地。

而於此相反的奸臣小人往往生活得如魚得水,在扳倒絆腳石的同時,還能得到統治者的信任。

檀道濟的悲劇是時代給他帶來的東西,也是他個人逃不掉的結局,封建統治者腐朽的思想,多疑的性格,也是造成檀道濟命運悲劇的原因。


逆風解語


歷朝歷代皇帝冤殺大臣比比皆是,如岳飛因莫須有之名被宋高宗趙構所殺,明末遼東督師遭明崇禎帝猜忌而死,等等

起因:檀道濟在宋武帝劉裕一朝,履歷戰功,威望剩隆,又是兩朝元老,此時宋文帝多病,彭城王劉義隆怕宋文帝駕崩之後,無人能控制,因而借宋文帝之手嬌詔在檀道濟踐行的路上將其逮捕,並由廷尉將其處死,與他一起的還有他得八個兒子,而宋文帝深沉有謀略,但體弱多病,好猜忌。他不能容忍大臣擅行廢立,視兄弟如豺狼,視大臣如仇敵。登基之後,對擁護他的大臣徐羨之、傅亮、謝晦等毫無情義,皆殺之。後來又殺名將檀道濟、彭城王劉義康等,大失人心。

結果 正如辛棄疾所言“元嘉草草,贏得倉皇北固”終被自己的兒子所殺





景粼玖序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宋文帝殺檀道濟的原因:

當時以執政彭城王劉義康(劉義康是南朝宋皇子,宋武帝劉裕第四子,母親是美人王氏。)為首的朝廷很忌憚他。宋文帝劉義隆常常患病,更好幾次病得很重,劉義康就更怕一旦皇帝去世,就無法再駕馭檀道濟。元嘉十二年(435年),劉義隆又病重,適逢北魏又在北方有侵邊行動,在義康的建議下召了道濟入朝,不過道濟到後義隆病情又好轉了。次年,道濟將要還鎮,連船也上了,但此時義隆又病發,劉義康於是矯詔召道濟入祖道,並在文帝的同意下,將之收付廷尉、宣稱謀反,在三月己未(436年4月9日)將他和兒子們共八人都處死,司空參軍薛肜、高進之亦被誅殺。檀道濟被捕時十分憤怒,雙目目光如火炬一般,飲酒一斛後將頭上巾幘丟在地上,說:“這是破壞了你的萬里長城呀!”

檀道濟畫像


檀道濟簡介

檀道濟(?-436年4月9日),高平郡金鄉縣(今山東省金鄉縣)人,南北朝劉宋之名將,出生於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檀韶、檀祗之弟。東晉末年及劉宋初年將領,曾參與討伐盧循,滅後秦及元嘉北伐等戰役,既是開國元勳,亦屢立功勳,卻引來宰相劉義康與宋文帝的猜忌,最終被兩人下令誅殺。


檀道濟生平

宋武帝劉裕像


追隨宋武帝劉裕

檀道濟是檀韶最小的弟弟,由於父母早死,兄弟們都由堂叔檀憑之養育成人。元興三年(404年),劉裕在京口起兵討伐桓玄,檀道濟與檀韶、檀祗兩位兄長都有參與,並參劉裕建武軍事。隨後檀道濟隨同劉道規等西上追擊桓玄,雖不久桓玄敗死,但桓振仍然佔據江陵,並在夏口一帶佈防防止自江州西上的道規等軍。檀道濟就參與劉毅進攻孟山圖所守的魯山城的行動,併成功攻下,配合其餘軍隊在偃月壘和江中的進攻,成功擊退桓楚軍。後檀道濟進至江陵,協助擊敗桓振,收復江陵,遂任輔國將軍劉道規參軍、南陽太守,並因功封吳興縣五等侯。

盧循之亂時,盜賊乘亂而起,作唐縣當時就有郭寄生等人作亂,檀道濟獲授揚武將軍、天門太守,領兵將之消滅。其時因盧循佔據江州,荊州與建康通訊斷絕,劉道規遂命王鎮之領道濟等領三千兵入援建康,但為後秦所派將領苟林所敗,不能前進。其時桓氏殘餘勢力的桓謙亦乘機進攻荊州,劉道規領軍提御,檀道濟於枝江身先士卒,先陷其陣,協助道規擊敗桓謙,後亦參與消滅苟林。不久,盧循將徐道覆親攻江陵,道濟亦助劉道規擊敗他,成功保全荊州。盧循之亂期間,道濟戰功甚多,遂轉安遠護軍、武陵內史。後轉太尉劉裕參軍、中書侍郎以及寧朔將軍、參太尉軍事等職,並以功封作唐縣男,食邑四百。後又曾任劉裕的太尉主簿和諮議參軍。義熙十一年(415年),劉裕以長子劉義符為兗州刺史,鎮京口,讓道濟當他的司馬,領臨淮太守;次年義符轉豫州,道濟仍任其司馬,領梁國內史,不久義符再轉任徐兗二州刺史,道濟繼續當其司馬,並加冠軍將軍。


北伐建功

劉裕於義熙十二年(416年)北伐後秦,以檀道濟及王鎮惡等為前鋒,當時他們兵向許洛,各城都望風歸降,先後攻克新蔡、許昌等城,檀道濟在攻下洛陽時共俘了四千多人,當時有人建議檀道濟殺光他們,將屍體堆起來,但檀道濟卻說:“伐罪弔民,正在今日。”將之全部釋放,於是令眾人歸心,相繼歸降。檀道濟及後和沈林子於陝北渡河,攻下襄邑堡,但無法攻下蒲阪,於是聽從沈林子所言與王鎮惡共攻潼關。守潼關的姚紹率兵出戰,但在檀道濟及沈林子奮力作戰之下則大敗,只好退屯定城,據險而守。不久大軍攻下長安,滅後秦,道濟轉徵虜將軍、琅邪內史。後劉裕獲封宋公,建宋國,道濟任宋國侍中,領世子中庶子,兗州大中正。

永初元年(420年),劉裕篡晉即位,道濟轉護軍將軍,加散騎常侍,領石頭戍事,封永脩縣公,食邑二千。後以護軍將軍轉任丹陽尹。永初三年(422年)三月,劉裕患病,詔加道濟班劍二十人,道濟與太尉長沙王劉道鄰、司空徐羨之、尚書僕射傅亮、領軍將軍謝晦入侍醫藥。後道濟出監南徐兗之江北淮南諸郡軍事、鎮北將軍、南兗州刺史。五月,劉裕去世,道濟與徐羨之、傅亮及謝晦同受顧命,輔助宋少帝劉義符。少帝即位,進道濟為徵北將軍,加散騎常侍,並加督青州及徐州五郡軍事。


對抗北魏

同年冬,北魏乘劉裕去世的機會攻擊宋河南諸郡,虎牢及東陽二城同被魏軍攻擊,遣使告急,朝廷遂命檀道濟監征討諸軍事,與王仲德一同率兵救援。檀道濟至彭城時以兵力太少不足以分兩路援救,決定先行支援距離較近、兵力較弱的東陽城。叔孫建等人所領的圍城魏軍雖然急攻,但在青州刺史竺夔及守將垣苗堅守下仍勉強守住,而得知檀道濟將臨後,魏軍就燒燬攻城器具逃走,青州圍解。不過,叔孫建接著就去增援攻虎牢的魏軍,令虎牢形勢更為嚴峻,檀道濟想追,但軍中乏糧,延誤了行軍時間,沒能趕上,於是先停湖陸,裝治水軍。面對大量圍攻虎牢的魏軍,趕到附近的各路援軍都不敢前進,故最終虎牢還是失守,道濟亦只有回軍。

景平二年(424年),徐羨之、傅亮及謝晦要以與少帝不睦為由廢掉廬陵王劉義真,以免在廢黜少帝后由義真繼位,羨之也將圖謀告訴檀道濟,但道濟並不同意,多次勸阻但都不果。義真被廢后,羨之等人就準備廢黜少帝,於是讓道濟及王弘入朝,並將計劃告訴他們。將少帝廢黜並囚於吳郡後,時傅亮到荊州迎宜都王劉義隆到建康即位,在其到達以前就由道濟守衛朝堂。宋文帝劉義隆登位後進道濟為徵北將軍,加散騎常侍,鼓吹一部,增督青州徐州之五郡諸軍事。元嘉三年(426年),劉義隆誅殺徐羨之及傅亮,並命到彥之為前鋒討伐謝晦,並由檀道濟後繼。檀道濟一直和王弘交好,義隆即位後亦向王弘一派靠隴;不過在決定用檀道濟參與討伐謝晦時,義隆親信王華一度反對,義隆卻說:“道濟是跟隨別人的,當年都不是主謀者,只要任用時作出招撫,不會有事的。”到彥之軍隊本敗予謝晦,被逼退守隱圻,但檀道濟和他會合後軍勢甚盛,謝晦本以為檀道濟已和羨之等一同被誅,亦以此在軍中宣佈,現在軍士突然看見檀道濟士氣大降,其鼎盛的軍隊亦令謝晦軍中再無鬥志,謝晦對檀道濟親自領軍前來亦無計可施,最終兵敗被擒。戰後,道濟遷都督江州荊州之江夏豫州之西陽新蔡晉熙四郡諸軍事、徵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江州刺史,持節,又獲增封千戶。

元嘉七年(430年),到彥之受命領導北伐,本來在北魏主動撤退下收復河南地,但在該年冬天就遭北魏反攻,洛陽、虎牢都失陷,朱脩之所守的滑臺遭圍攻。到彥之則見戰事不利,軍中有疾,自己眼疾又發,經已退兵,朝廷遂於元嘉八年(431年)加檀道濟都督征討諸軍事,率軍北伐以圖救援滑臺。檀道濟進軍時正遇叔孫建等人干擾,直到攻至濟上的二十多日間已打了三十多場戰事,道濟亦屢屢獲勝,更殺了北魏濟州刺史悉煩庫結,不過,攻到歷城時被叔孫建燒掉糧草,致令道濟無法繼續前進,終令滑臺糧盡陷落。

道濟遂自歷陽還軍,但就有逃兵叛歸北魏並將軍中缺糧的事實告知魏軍,讓魏軍以大軍追擊。宋軍見魏軍來攻都十分恐懼,軍中不穩,而道濟則故意在夜間唱籌量沙,表面上是在數米糧,實質上袋子裝的都是沙土,只有最表面一層蓋上僅餘的白米,不過卻成功騙過了魏軍,至明早,魏軍認為宋軍糧食充足,放棄繼續追擊,並殺了那告密的逃兵。不過,當時魏軍兵勢甚盛,四面都有魏軍騎兵,相反檀道濟所領宋軍並不多,他就讓所有士兵整齊步走,自己則白衣坐在車上,領軍徐徐離開,讓魏軍以為宋軍設有伏兵而不敢進逼,於是成功脫離魏軍範圍,全軍而返。元嘉九年三月丁巳(432年4月28日),檀道濟獲進位司空,仍以原都督、刺史職還鎮尋陽。


宋文帝劉義隆


自毀長城

檀道濟作為開國功臣,亦屢建戰功,威名很高,左右心腹亦是身經百戰的人,兒子們又有才氣,當時就有些人說:“怎知是不是司馬仲達呀。”而當時以執政彭城王劉義康為首的朝廷也很忌憚他。其時宋文帝劉義隆常常患病,更好幾次病得很重,義康就更怕一旦皇帝去世,就無法再駕馭檀道濟。元嘉十二年(435年),劉義隆又病重,適逢北魏又在北方有侵邊行動,在義康的建議下召了道濟入朝,不過道濟到後義隆病情又好轉了。次年,道濟將要還鎮,連船也上了,但此時義隆又病發,義康於是矯詔召道濟入祖道,並在文帝的同意下,將之收付廷尉、宣稱謀反,在三月己未(436年4月9日)將他和兒子們共八人都處死,司空參軍薛肜、高進之亦被誅殺。道濟被捕時十分憤怒,雙目目光如火炬一般,飲酒一斛後將頭上巾幘丟在地上,說:“這是破壞了你的萬里長城呀!”

檀道濟與北魏作戰屢有戰功,令魏人亦十分畏懼他,更以他的畫像驅鬼。而當他們知道檀道濟被誅殺的消息後都十分高興,說:“道濟已經死了,南方人不足為懼了。”連南侵的頻率也高了。而後來劉義隆問心腹殷景仁:“誰可以代替檀道濟呀?”景仁答:“道濟因為多有戰功,故此就有威名,其他人只是沒機會累積戰功而已。”但義隆卻說:“不是呀,昔日李廣在,匈奴人都不敢南侵,他死後有多少人能像他那樣?”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宋軍北伐前,老於軍事的沈慶之於廷議時反對北伐,並舉檀道濟、到彥之與魏軍作戰失利作鑑誡,但執意北伐的劉義隆卻故意說檀道濟“養寇自重”,不理沈慶之的意見。之後魏軍反攻,兵臨江北瓜步,更聲言渡江,逼得建康戒嚴,義隆登石頭城望敵,憂心地嘆道:“若果道濟還在,怎會這樣!”足見他深感後悔,同時也承認了道濟的才幹功勳,而劉宋在道濟死後亦無力與北魏爭衡。


中國成語“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源自於檀道濟,據《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其生平事績亦生出“唱籌量沙”、“目光如炬”、“自毀長城”等成語。唐朝詩人劉禹錫亦有《經檀道濟故壘》詩。


歷史的影像


檀道濟捲入了臣子弒君的亂局之中,成了犧牲品。

422年,劉裕去世後,是他的長子劉義符繼位,他繼位時,只有16歲,劉裕只當了兩年皇帝就去世了,沒來得及培養太子的勢力,這樣太子顯然沒辦法坐穩皇位。

當初劉裕病重不起臨終託孤時,謝晦與護軍將軍檀道濟、司空徐羨之、僕射傅亮等人一起,受命輔佐少帝劉義符。

兩年後,也就是424年,文武將官徐羨之、檀道濟等人帶兵殺入,將酣睡中的劉義符抓了,收取了他的印璽,以蕭太后的名義廢其為營陽王。不久被殺,時年僅十九歲。徐羨之又派人殺了他弟弟劉義真,後立劉裕三子劉義隆為帝。

劉義隆實際上是權臣造反擁立的皇帝,跟漢文帝劉恆一樣,而擁立劉恆的周勃,下場也不好。

同樣的,檀道濟等人殺了皇帝,擁立劉義隆,劉義隆自然不可能放過他們了,他們有實力殺皇帝,能殺了劉義符,自然能殺了劉義隆了。

史書檀道濟記載的是謝誨等人想廢立皇帝,而檀道濟並不知情,只是被騙去,裹挾著造反的。


南朝居士


在檀道濟加封司空後,流言四起,說他是下一個司馬懿,其實檀道濟根本沒有篡逆之心。歷代皇帝接班人都有這個毛病,天天擔心權臣起兵造反,自己難於節制,宋文帝也不例外。

元嘉十三年(436年),宋文帝臥病不起,他可能怕自己賓天以後沒有人能制約檀道濟,急詔駐守北方的檀道濟入建康。檀夫人向氏勸他不要去,否則大禍臨頭,檀道濟不聽,一意前往。

面見皇帝后,宋文帝已經病情好轉,對檀道濟態度也溫和,聲言朝廷對他十分信任。可就在面君完畢,已經離開的時候,聖旨突然下來,以檀道濟圖謀不軌的罪名處以死刑,也真是南北朝的“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同時被處斬的還有檀道濟的11個兒子,臨刑前異常悲憤,大喊“汝乃自毀萬里長城也。”當時流傳著一首歌謠:“可憐白浮鳩,枉殺檀江州”。事實證明,檀道濟講得沒錯。




殘月閣


經檀道濟故壘

萬里長城壞,荒營野草秋。

秣陵多士女,猶唱白符鳩。

唐代詩人劉禹錫借古言事,認為檀道濟是被冤殺的。

其實檀道濟之死是必然的,因為他參與了廢掉少帝劉義符的政變。

424年,年方十八的少帝劉義符被文武將官徐羨之、檀道濟等人在酣睡中抓了,被以廢為營陽王,不久被殺,擁護立劉裕第三子劉義隆為帝。

雖然被擁立為帝,但是晚上睡覺都怕,生怕哪天也會被抓了殺掉,所以劉義隆只有殺了這幫權臣才能安身,所以檀道濟要麼再次造反,要麼被殺,他沒有來的及造反,那就只能被殺了。

後來的史書中把檀道濟描繪成忠臣,國之長城,那就不知道是誰出於何種目的給他洗白的了。

檀道濟之死,讓軍人豪強越來越沒有安全感,一個軍人登上政治舞臺的時代陸續上演,而且不再像劉裕代晉時那樣不好意思了,一個個簡單粗暴,殺人求安全。


江濤濤歷史


劉宋一朝內鬥是主旋律

劉宋一朝宗室內鬥,誅殺功臣的情況可能是歷朝歷代裡最嚴重的,這和當時的背景有關,當時門閥政治達到登峰造極,特別是南方,東晉朝廷長期就是門閥和皇權兩種力量在相互制衡借用,王瘐桓謝四大家族依次執政,控制了東晉一百年的國運,無論哪個門閥試圖更進一步,必然會遭受其他家族的抵抗排斥,王敦、桓溫多次讓司馬皇帝危機感爆棚,可都在各大家族的協助下消除了危機,可在淝水之戰後,情況發生了些許變化,一是北府軍的創建,這個派系裡誕生了後來南朝宋、齊、梁的三位皇帝。二是五斗米教的起義,這場持續十二年的內亂,讓東晉門閥傷筋動骨。北府軍的崛起,長期的內亂,劉裕草根出身憑藉平定內憂外患的軍功,走到了權力的巔峰。這個變化破壞了長期以來的平衡,劉裕上臺後,大肆提拔寒門,其中就包括檀道濟,寒門的崛起,形成一股新勢力,門閥政治正式宣告結束。門閥政治結束,不代表它沒有影響了,之所以劉宋內鬥這麼嚴重,多是因為寒門在和世家的權力鬥爭中的體現,這種局面一直到侯景之亂後,世家話語權被再一次削弱,才打破這種膠著。

檀道濟勢力單薄

寒門真正要形成影響,除了軍功卓著,在當時是沒有其他渠道的,因為經典的解釋權在世家手裡,特別是儒學、玄學的解釋權,檀道濟這樣的武將出身,是寒門,根基太淺,又參與了廢劉義符的軍事活動,劉義隆猜忌心重,在元嘉中期,劉義隆身體不太好,劉義慶、謝靈運也曾被一貶再貶,對於這個軍事大臣,是極其不放心的。這要是謝家或者王家有這樣軍功卓著的人,我估計劉義隆也不敢動他。但從後期南朝再也沒有大門閥來看,南朝皇帝對這種情況的出現也是嚴防死守的。

北魏強大又溫柔

到了南北朝,北方在北魏三代雄主的統治下蒸蒸日上,拓跋燾橫掃北方,更飲馬長江,劉宋本應該更器重軍人,但北魏並非窮兵黷武,泰山壓頂點到為止,檀道濟在和北魏的對抗中得不到優勢,北魏又沒有“狂轟濫炸”,檀道濟自然會得到朝內輕視,要麼怎麼說是自毀長城呢!長城的作用來自於防禦,而防禦是經常被人忽視的。戰國時期,趙國廉頗保守防禦被紙上談兵的趙括頂替,才有了後來長平之戰的慘敗,所以說,檀道濟是時運不好。

檀道濟沒有想象中那麼重要

檀道濟的“長城”作用毋庸置疑,也僅限於此,在當時北方大洗牌,北魏統一北方,政局穩定的背景下,經歷祖逖北伐、桓溫北伐、劉裕北伐這三次最有機會成功的北伐失敗後,南方已經沒有太多的反抗餘地了,從宋末劉勔和宋明帝的一段對話可知這種局面的複雜性。

臣竊尋元嘉以來,傖荒遠人,多幹國議,負擔歸闕,皆勸討虜,從來信納,皆貽後悔。境上之人,唯視強弱:王師至彼,必壺漿候塗;裁見退軍,便抄截蜂起。此前後所見,明驗非一也。”

什麼意思?就是說總有北方漢民乞求王師北伐,南方也多次採取積極行動,王師到了就提壺攜漿,王師退了就乘火打劫。所謂正統的概念已然悄然替換了,沒有民心所向,南北對抗不再是收回故土,而是一種侵略,對檀道濟的期望沒有祖逖、桓溫那麼高了,何況檀道濟並不是非常善於攻城掠地,真正厲害的是王鎮惡和沈田子,可那兩位在內鬥中都死了,檀道濟能成為一哥,也是矮子裡拔高個。


三體的終極形態


三朝元老、功高震主、皇帝廢立。檀道濟一生的悲劇,都要從他參與的一場政變開始。

劉宋開國皇帝宋武帝劉裕去世後,太子劉義符即位。劉義符年少無知,只會享樂,不理國政。受命輔政的四位大臣,徐羨之、傅亮、謝晦、檀道濟,感到這位小皇帝沒資格繼續當領袖,因此密謀廢昏立明。

劉裕有七個兒子,如果廢掉長子劉義符,義符的兒子太小不能立,按長幼次序該立義符的長弟、老二劉義真。但劉義真舉動輕佻,德輕於才,謝晦當年受宋武帝之命考察過劉義真,結論是義真不適合擔當重任。徐、傅、謝三人取得共識,為避免廢掉一個昏君又立一個昏君,便先找了個藉口把義真殺死。當時檀道濟在外鎮帶兵,徐、傅、謝三人遣使詢問他意見如何,檀道濟聞訊大驚,堅決反對。

為人臣者,隨意廢帝已是天大的罪過,又擅殺先帝的子孫,將來如何見容於劉姓皇族。檀道濟屢屢致信反對,表示決不能先殺劉義真。但徐羨之三人計議已定,把檀道濟的意見擱置起來,先殺了劉義真,又廢掉劉義符。然後傅亮親自率領檯省貴官,到荊州迎接劉義隆入京即位。

宋文帝劉義隆是第三子,時任荊州刺史,品德、才能、口碑都不錯,故而徐、傅、謝三人選中了他。劉義隆雖然貴為皇帝,但大權都在輔政大臣手中,他日夜擔驚受怕,唯恐表現不好,重蹈大哥二哥的覆轍被殺掉,故而對幾位輔臣都十分尊重。

宋文帝即位的當年,馬上封賞了五位有功的大臣。徐羨之、傅亮二人繼續在中央秉政,謝晦則出居外鎮,執掌荊州,檀道濟進號徵北將軍,率重兵鎮守廣陵。只有王弘——原系劉義隆在荊州時的心腹,升為中書監。

表面尊崇的背後,是宋文帝對幾位輔臣的深切恐懼。雖說他在政變中得益,但他從頭至尾都是被動的,對時局根本無法掌控。何況以臣廢君,於理於義不正,如果繼續容忍幾位輔臣,也就是默認了臣廢君的正確性,以後皇權還有什麼威嚴可言。特別是謝晦出鎮荊州之事,令宋文帝如鯁在喉。

荊州是文帝的龍興之地,按理說不該讓重臣接任,兆頭不好。謝晦到荊州還有另一番用意,他親自鎮守荊州,壓服文帝在荊州的舊勢力。即使有一天輔臣再度和皇帝鬧翻,文帝的人馬在荊州無法動彈,就沒有力量反抗輔臣。

文帝焉能不知這些心思。故而局勢穩定後,他立即動了殺心。元嘉三年,也就是文帝即位的第三年,皇帝罕見地下詔斥責徐羨之、傅亮、謝晦擅殺宗室,顯戮其罪。而後下詔收捕在京的徐、傅二人,徐羨之聞訊上吊自殺,傅亮被逮捕後處死。

文帝隨後派檀道濟和到彥之領軍,到荊州逮捕謝晦。

不得不說,文帝的政治手腕還是挺成熟的,特別是在對四位輔臣的態度上。

徐羨之是廢少帝、殺劉義真的主謀,不僅要他本人死,他的一幫兒孫全部處死,一個不留。

傅亮到荊州迎接文帝,好歹算是功勞,故而只殺本人,兒孫親屬一律免罪。

謝晦膽敢到荊州領軍,必須斬盡殺絕。

檀道濟常年在外領兵,殺劉義真時又表示異議,故而有可原諒之處。而且如果四輔臣全殺,文帝即位的正義性未免隨之傾覆,故而命檀道濟與文帝的心腹大將到彥之一同領兵徵謝晦。這既是戴罪立功,更是給他摘清自己的機會。

檀道濟遂抓住這個機會,盡力表現自己的忠誠。他給文帝誇下海口說,當年謝晦隨先帝(指宋武帝)北伐,十次勝利,九次都是他提出正確的建議,但他長於謀略,短於領兵,我檀道濟保證兵至功成。

果然,到彥之先率軍至荊州被謝晦擊敗,檀道濟繼至,大敗謝晦,生擒送至京師。

這一場大功勞下來,檀道濟自以為此後將徹底與徐羨之、傅亮、謝晦劃清界限,終於擺脫受猜疑的尷尬。然而這位戰場上所向無敵的將軍,卻低估了帝王心術。

謝晦一死,檀道濟立刻被調離原防地廣陵,扔到江州當了個刺史。廣陵是京師建康的北大門,調離檀道濟,足見文帝內心仍然對他不放心。

但是亂世之中,有本事的人,即使皇帝想埋沒也埋不住。

元嘉八年,宋文帝發動大規模的北伐,其心腹大將到彥之為統軍元帥。結果宋軍先勝後敗,在河南山東方向接連敗退。眼看北伐大軍就要被北魏打的渣都不剩,萬般無奈,宋文帝只好起用已經半隱退的檀道濟。

檀道濟倒也沒什麼怨言,二話不說北上救火。名將就是名將,檀道濟一到前線,宋軍將士立刻軍心大振,仗還沒打,精氣神便有了起色。檀道濟指揮宋軍以進為退,連戰二十餘日,暫時打擊了北魏的囂張氣焰。著名的唱籌量沙便發生在這段時間。

後來檀道濟雖然未能起死為生,畢竟把部隊完整地帶回宋朝,已算天大的功勞了。

然而政治是容不得半點沙子的,越是這樣,宋文帝就越對檀道濟不信任,能力太大了,當年又有嫌隙,哪個皇帝能放心。

到了元嘉十二年,宋文帝生了場大病,幾乎要病死。恰巧北魏大舉進攻,文帝便藉口禦敵,把檀道濟徵召入京師。但檀道濟到建康後,文帝並不與他見面。過了大半年,文帝病好了些,感覺自己只要活著,檀道濟應該翻不起什麼浪,便開恩讓檀道濟回江州了。

檀道濟終於明白了文帝的心術,想起當年被殺的徐、傅、謝三人,自己染上過廢君的底色,這一輩了就別想再洗乾淨。

此刻見皇恩浩蕩免他一死,他趕忙登船起程。沒想到剛一上船,宮中來使,召檀道濟還朝。原來文帝老病又發,猜忌檀道濟的心病也一塊發作,他生恐檀道濟趁著自己病重發動兵變,下令收捕檀道濟。隨後文帝下詔痛責檀道濟的罪過,將檀氏滿門,連同檀道濟的一干心腹大將,全部處死。


如果雲知道


南北朝劉宋名將檀道濟,忠君報國驍勇善戰文武雙全屢立戰功,他與歷史上其他冤死名將一樣,一生勇猛令敵喪膽又忠心耿耿卻遭君王猜忌,最終難逃被宋文帝劉義隆冤殺的宿命。一生之功卻遭君王以圖謀不軌之罪冤殺還被滅門,一代名將屢立戰功落得含恨而死的悲慘結局。


小龍女5505


當時的歷史格局如此,人人都在棋中,跳不出棋盤外!劉裕以軍事強人的身份取代東晉,宋文帝不防備檀道濟才是怪事!召回檀道濟時,檀道濟身邊很多人反對其回京,說明當時的形勢很明顯,檀道濟危險了!檀道濟之所以回京,只是自己實力不足,認為對抗下去風險太大,死全家的可能性十之八九;回京表表忠心,光榮退休的可能性十之八九。結果是宋文帝不是個玩意兒,不能和諧共贏!以後的南朝,都是軍事強人登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