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有些非洲人和歐洲人都覺得中國人很勤勞?

秦野雁


不是覺得中國人很勤勞而是中國人真得很勤勞。

《中國工地的大廚和助手》 攝影:王武 非洲人不明白一箇中國男人能搞出來那麼多好吃的,更搞不懂中國人為什麼那麼喜歡幹活。

先簡單說一說歐洲,歐洲一到星期天、節假日一些商店就關門,你如果想買點東西還真不方便,想想看,上班的時候大家都忙著工作誰有時間去逛商店買東西,休息了總有時間買東西了,可有的商店也關門休息了,這總是不方便,但歐洲一、二百年都是這麼幹的。中國人來的情況有所改變,大家千里迢迢是來掙錢的啊!所以中國商人就盡一切可能多開門、延遲開門,這對中國人來說也很正常啊!可這就壞了當地的規矩,有可能還違法,因此白人們就舉報,在有些地方因此出問題的還真不少。這幾年在歐洲多國華人和當地人關係進展的事例大多都是這樣文化習俗不同引發的,所以,歐洲人有時候說中國人勤勞這個詞的背後有可能有其他的意思。

攝影家王武(右一)、峻程(左一)在東非大裂谷厄塔阿雷火山寬幹谷被迫休息

接下來說非洲,你要說歐洲人家富裕,習慣好,毛病多那也是事實,但非洲很多國家的人卻基本學會了歐洲人的這些個類似的毛病,比如,熱衷於節假日的休息,有一次我們在東非大裂谷裡拍攝採訪,茫茫的戈壁灘到處都是火山石,舉目無人,連一隻鳥都沒有,可是嚮導和司機都休息了,開始的時候我們還認為是罷工,仔細一問原來是當地國慶日。我們說這鬼不拉屎的地方怎麼休息,還是接著幹活吧。人家說那可不行,就是我們聽你的想給你幹活都不行,沿途的政府機關核發過關公文的也都休息了,你要是闖了過去被他們逮到,輕則罰款,重則坐牢。

《非洲節日裡歡樂的人們》攝影:王武

後來路過一處中國工地,在和國內的老鄉們聊天時,國內的老鄉對非洲人的懶惰那可是說不完的說,普遍認為在非洲的活不好乾,你說來了就是幹活掙錢的,人家自己不幹,到時候就要下班不說,還不讓咱們幹,弄了一幫監理每天就是看著中國人,必須按計劃進度幹,多幹一點都不行。這對中國人來說十分要命,本來一年的活趕緊一點大半年結束,帶著錢回家和老婆孩子團圓去,這下可好,必須在塵土飛揚,蚊蟲遍地的地方呆滿兩年,稍有逾越,立馬有人舉報。非洲人這個習慣基本上就是跟歐洲人學會的,而且還很到位。

一方面中國人不習慣非洲人的懶惰,而另一方面非洲人又不適應中國人的勤勞,所以我在非洲多次聽到當地人說中國人太勤勞,像是一臺永不停息的機器一樣。

我們在非洲僱傭的司機每天一見我們就學著用生硬的中國話說:你們,幹活,幹活!


非洲腹地攝影紀實


在國內如果這個人很懶惰,出工不出力,大家都很討厭他,鄙視他,沒人願意和他共事。


第一次到非洲和黑人共事,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真是想罵人。為了自身安全還是儘量忍住脾氣和睦相處。

首先工作態度,黑人臉皮特別厚(國內好多女生還覺得黑人很可愛)。幹活慢慢悠悠,邊幹邊吹牛,沒有一個搶時間的概念。

二是幹活不思考,這活怎樣幹著省力?怎麼幹著快?是不是可以改進?怎樣儘快掌握技術?就是死幹,還覺得自己牛逼,真是讓人又氣又急又好笑!

三是工作時間。今天有錢了明天你就看不到他了,沒錢了自己就來上班了,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國家不怎麼樣工會還是相當給力,還不能隨便開除他。

四是沒得進取心。爭當先進工作者,崗位標兵,沒得這一說。混一天算一天。

當然也有踏實肯幹聰明的,比例剛好和中國相反,20:80吧。所以中國人的勤勞聰明是我去過幾個國家不能比的,我們的工作效率是他們的十倍應該不為過。你說中國不富哪個富?中國不強哪個強?


三哥176130958



筆者可以說不僅僅是非洲,歐洲人,還有東南亞人都有這樣的感覺。中國人被稱為辛勤的螞蟻,不知道疲倦。這大概是中國人善於吃苦耐勞的天性有關。筆者從歷史的角度看待這個問題,為何在東南亞華人能夠成功,一般都是掌握當地的經濟命脈,就是肯吃苦耐勞,勤勞有關。中國人外出謀生靠三把刀,菜刀,理髮刀,修腳刀,都是一般的民生工作,但也不是高大上的工作。在當地站穩腳跟以後,才會慢慢地擴展到其他行業,貿易進出口等。不是歧視當地原住民,很多人當地人不屑的很多賺錢機會,在華人眼中就是良好的機會,這樣廣東,福建外出,在東南亞謀生的華僑幾乎都獲得成功,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在歐洲,很多歐洲人對於自己的福利,休息是很重視,到了時間一定要喝下午茶,或者一定要下班,但是華人不把工作完成是不會回去,這樣就與當地人產生矛盾,歐洲人認為休息是最重要,而華人認為工作最重要,這樣才有了辛勤螞蟻的外號出現,從側面可以看到兩種對待工作的文化差異。


非洲的情況也是一樣,當地有資源,有勞動力,但是非洲人很多人並不把用勞動改善生活放在第一線,而是希望其他人幫助自己完成,與當年的華僑下南洋的情況很相似。這樣就給了外來的華人很多機會。同時,因為受到殖民統治的影響,非洲雖然發展沒有歐洲快,但很多傳統沿襲了殖民統治者的做法,休息就一定要休息,不願意加班工作,不願意額外付出,而華人沒有這方面的顧及,只要是機會就要對應,最終華人的也在非洲打下一片天下,這是歐洲人,日本人在當地不能做到的地方。


橋本看日本


中國人確實勤勞啊,但如果歐洲人和非洲人覺得我們很勤勞,那就還有一個原因:他們都很懶惰呀!看下錶:

中國男性勞動參與率是80%,全球第一,女性勞動參與率是68%。法國的男性勞動參與率還比不上中國女性的勞動參與率。注意,這是2010年的數字。美國統計的2010年的數字是:中國勞動參與率為75%,女性勞動參與率為65%。法國男性的勞動參與率是65%。印度的勞動參與率是55%(印度約有一半人不工作,其中大部分是僧侶。就這樣還想趕上中國?)。再看下錶,是美國統計的2017年全球主要國家的勞動總量和勞動參與率,中國各項指標都佔全球第一。這些數字就說明了中國到底有多勤勞啊!中國人為什麼這樣勤勞呢?原因如下:

第一,中國人民有勤勞的優秀傳統。以大禹治水為例,全世界各國都有發大水的傳說。其他國家發了大水怎麼辦呢?諾亞是躲在自己製造的方舟中,藏身山洞,等洪水退去;南美、地中海等地區的大洪水神話中,也都是倖存者躲避起來,等待大洪水退去。據考證,在世界各國的大洪水神話中,只有中國的大洪水,是在一位英雄首領的帶領下,靠人的力量把洪水治服。大禹治水的神話傳說,反映了中華民族不屈的鬥爭精神。大禹治水三過家們而不入,用十年時間,在那個沒有鋼鐵、沒有機械的時代,這得具有多麼堅強的毅力啊!這是中國人勤奮的精神源頭之一。

第二,中國人很早就進入農耕社會,只有精耕細作並且不錯過農時,才能獲得豐收,因此中國人必須勤奮耕耘。中國的農耕社會持續了3000多年(有人認為是5000多年),勤勞的精神特質早已通過黃土高原上的穀子傳給每一個華夏子孫。

第三,中國人在近代飽受屈辱,解放後也深受西方歧視,改革開放,使中國人認識到和大國的差距,中國人有了改變自身命運的迫切要求,因此使得中國人更加勤奮。中國在近代落後了,捱打了,這段記憶深深刻印在每個中國人的心頭,解放後,為了改變國家貧窮弱小面貌,中國人爆發了無窮的力量,拼命搞經濟和國防建設;改革開放後,中國人引進吸收,向西方學習科技和管理,國家迅速強大起來。中國人從貧窮走向富裕,嚐到了勤勞致富的甜頭,於是更加勤勞刻苦了。

反觀歐洲和非洲,他們更強調休息和娛樂的權力,歐洲本就富有,國家福利也極好,因此,他們沒有勤勞起來的動力,非洲本來就是歐洲各國的殖民地,歐洲人的生活習慣給非洲人深刻地影響。所以,他們都認為中國人太勤勞了,而且根本不明白中國為什麼要這麼勤勞。


松濤盛語


什麼?只有非洲人和歐洲人覺得中國人很勤勞?那你是太小看中國人了!中國人的勤勞可是全世界人民都有目共睹,並且感同身受!

我之前去南太平洋上的一個小島國,上面的人民世世代代幾乎都過著懶散而悠閒的生活,以至於這麼多年都沒什麼發展,所以一直是那麼窮,而且大家還窮得特別心安理得,直到中國人來到了這裡。我在租車環島時認識了一名當地的司機,他告訴我,他在工廠裡有一份本職工作,業餘時間才出來跑車,我誇他勤勞,他一臉苦笑,說,還不都怪你們中國人?

我們中國人怎麼了?他繼續告訴我,他家對面搬來了一對中國夫妻,開了一家小餐廳,他們也不請其他員工,就兩個人,從早到晚開店,一年365天,一天都不休息,實在太嚇人!

嚇人?我反問,這樣的夫妻店在中國實在太正常了,你還沒見過24小時不關門,365天不休息的中國夫妻店呢!那不得把你們嚇死?司機露出一臉驚恐的神色,說這太不可思議了。自從中國人來到他們這裡,所有的年輕人都不能再偷懶,他們要是休息日在家睡覺,就會被媽媽用鞭子抽起來去幹活,並叫道:“你看看那些中國人!”

所以,你覺得那些做一天活恨不得休三天,時不時還要鬧鬧罷工的歐洲人,以及,坐在太陽下恨不得曬曬太陽就一整天都不要動的非洲人,他們會怎麼想中國人呢?當然也就不言而喻了。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我:劉小順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態度的旅行家。


劉小順


談一談自己的直觀感受。所謂中國人的“勤勞”,主要是指的底層老百姓,而中高端人群並不比國外同行勤奮多少。

中國的普通人,特別是底層老百姓,包括農民工,確實超乎尋常的勤勞。無論國內國外、城市農村,中國的普通工人農民,都能夠熬夜工作;中國城市的小商小販,能夠數十年如一日地從凌晨兩點忙碌到下午兩點,然後白天休息六七個小時,起床繼續忙碌,例如北京的早點攤販、蔬菜小販。就這一點而言,世界各地的老百姓,都比不過他們。

中國的中高端人群的“勤勞”並沒有特別突出。首先,中國的大學生非常“不勤勞”。中國大部分的大學生、研究生,特別是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生,除了考試前夕(為了不掛科)、畢業前夕(為了畢業論文不要被斃掉),基本上都散漫無紀地度過一天又一天。筆者在中國知名985高校就讀本科時,週一到週五堅持自習6個小時以上,相對其他同學已經算非常勤奮了。但這種學習強度,對內比不過中國普通老百姓的工作強度,對外更比不過美國歐洲大學生的勤奮程度。美國教授給研究生布置大量閱讀任務,學生每天睡三四個小時是常事。但是到了中國,他們為了照顧學生的感受,閱讀量往往要削減到三分之一以下。不過相對而言,中國的理工科學生,實驗壓力、課程作業壓力就要強得多。我讀大學期間,數學系的學生每天要為完成課後作業抓耳撓腮折騰很久,學習壓力比我們這種文科生要高好幾個量級。當然,他們的學習強度與國外同學相比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其次,中國職場人士雖然勤勞,但是並不比外國同行勤奮很多。(1)從大學到職場,中國大學變得比較勤奮,加班工作成常態,兼職掙錢非常普遍。這一方面和當前普遍盛行的加班文化、企業超強的逐利機制、人文關懷不足、國內勞動法律尚不完善有關,但是更重要的是,中國正處在這樣一個後發趕超的時期,經濟增速強勁、致富機會很多,而生活壓力、競爭壓力又極大,導致所有人都餓虎撲食一樣地討生活。(2)中國高端職場精英的勤奮程度並不比國際同行突出。國際頂級大公司的中高層人員,無論金融業還是諮詢業,除了晚上的六七個小時睡眠時間,其他時間要麼在準備開會,要麼在開會,而開會除了現場開會,還可能是視頻會議。他們在開視頻會議的時候,可能在出租車上,可能在機場候機廳。總之是將所有空餘時間都榨乾的節奏。這些人中既有歐美人,也有印度人。中國中高層人員的工作節奏並不比他們更強。

總之,中國人的勤奮主要體現在底層百姓的勤奮,這根本上是因為中國當前的發展階段、競爭環境、勞動保障機制導致的,跟文化、民族性格真的扯不上一毛錢的關係。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精英都是一樣的,不一樣的是底層百姓。


布萊克懷特


中國人看上去很勤快有三大原因,下面我一一說明:

1,咱們中國人受到的教育好

勤勞致富、勤能補拙、天道酬勤等等都在說明勤快的好處。從小在學校裡學的就是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所以中國人早早的就在心裡種下了一個寶貴的意識:勤勞。

2,勤勞是會上癮的

這和健身上癮有點像,當你在不斷努力中獲得成功,進而得到成功的快感與喜悅時,哪怕只有一小會也會覺得充實且有意義,於是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做這件事。

3,生活壓力

不得不說,因為種種原因中國人的生活壓力還是很大的。買房的壓力、子女教育的壓力、想要過更好生活的壓力、與別人攀比後心理落差帶來的壓力,讓中國人必須要勤勞起來。

歐洲和非洲人為什麼看著懶

其實,歐洲人和非洲人是不一樣的。歐洲作為發達國家已經度過了原始積累時期,所以他們不需要怎麼努力就可以得到不錯的生活,也就失去了激情,除非想獲得成就感才會去拼搏。而非洲人的懶和所處的尷尬生活環境相關,作為世界上最落後的大洲,一個缺少文化底蘊的地方,很難像中國人一樣從小那樣獲得良好的教育,所以只能得過且過,可以說非洲的民族是一個對自己失去信心和希望的民族,有點破罐子破摔了。

歐洲也曾經勤快

歐洲人可不是一開始就這麼懶的,否則輪不到他們開啟大航海時代。

在中世紀的時候,歐洲也是最貧窮的地方之一,所以他們非常向往黃金遍地的東方,於是一遍遍向東方航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開啟了新航路,發現了美洲大陸,成為海洋的霸主。但這一切並不是憑空得來的,而是源自於辛勤的努力。大航海時代海員的死亡率曾經一度高達80%,風浪的摧殘、海盜的騷擾,讓他們每一次出海都意味著可能有去無回。大批的移民踏上美洲的時候,要面對疾病、饑荒的打擊,往往一個居民點剛建立不久就被團滅,辛勤開墾的土地又變成了無人問津的荒野。但是,這一切沒有阻擋歐洲人的腳步,最終讓他們獲得了世界上最廣闊的土地,最多的財富。那時候的歐洲人比中國人更勤勞。

據我觀察,新一代中國人的辛勤程度已經遠不及他們的父輩甚至他們的兄長,現在最需要擔心的是在中國還未成為發達國家的時候,中華民族如何避免失去勤勞這個寶貴特質!


歷史風暴


首先明確一點,任何一個國家都有一大批勤勞的群體,那就是社會精英;之所以成為精英,因為勤奮。但就一個民族普通底層大眾群體印象比較的話,與世界上大多數民族相比,中華民族是個非常勤勞的民族,這是毋庸置疑的。世界各地都能看到中國人忙碌的身影,對比之下,非洲和歐洲人卻顯得有些“慵懶”。形成這種對比的因素可能涉及多個維度,非洲有其自身的特殊的因素,我們先和歐美國家對比,我這裡嘗試著從

社會福利文化的角度去分析這個問題

西方社會

社會福利,每當我們提及這個觀念,就會對西方國家,尤其是北歐國家的福利大為羨慕。提倡我們的福利也要像英美學習。其實在西方,福利社會也是一種現代化的產物。1942年英國發布著名的《貝弗裡奇報告》,才提出全面建設福利社會,其他國家紛紛效仿。


幾十年過去了,對於這些國家來說它真的有預想的那麼好麼?民眾看來,稅收最好是隻減不增,福利最好是隻增不減。有些人甚至不工作,領著救濟金度日,他們把享受福利保障列為公民的基本人權,有法律保護,政府不給錢就是侵犯了他們的權利。社會負擔越來越重,有的國家經濟運行已經出現困難。

中國社會

再回過頭看看我們中國從古代以來的社會福利觀念。中國人自古以來沒人想西方人那樣認為接受來自國家或者他人的救濟、幫助,是自己的“權利”。中國人的觀念是反過來的,社會福利是國家對民眾的“責任”。中國的福利的目的在於解決具體的困難,而不是為了滿足某種權利,中國人是“救急不救窮”的。長此以往,在中國如果有人具有勞動能力卻領取保障金度日,不會像西方人那樣心安理得覺得是人權,這樣的人在中國甚至會遭到大眾輿論的唾棄。

非洲社會

非洲的情況更為特殊,我們理解的非洲也就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他們絕大多數國家從奴隸制社會之間過渡到現代社會,沒有經過工業化進程,長期處於政治環境不穩地,工業基礎薄弱,經濟結構單一,法律不完善的狀態中。大多數國家反覆出現戰亂,瘟疫,終日處於死亡威脅,吃了這頓沒下頓,食不果腹的環境中。所以這裡的人對未來缺少期許,將當下眼前的事物看的更重,這使得他們與對未來相對看的更重的西方人和我們相比,就明顯缺少為未來奮鬥的動力。再加上對國際慈善機構的救助依賴,使得他們對於充滿不確定性的明天更加不願意去嘗試,不願意去努力。他們爭取的是怎麼樣和別人比慘,才能得到持續的援助。

再談——中國的精準扶貧


對比之下不難發現,“自力更生”這中華民族千年傳承下來的觀念,使得我們的社會相比西方社會更具有普遍性的追求美好生活的內驅動力,從而造就了中國人普遍性“勤勞”的現象。與西方社會相比的低福利造就了社會的高內驅動力,但並不是說中國政府就什麼都不用投入,繼續改善社會福利了。目前很多勤勞的並希望改善生活的人受限於他們的生活環境中的經濟、政策、信息不對稱以及其他特殊因素,導致他們相比於其他多數人追求幸福生活需要付出額外代價。這樣沒有公平競爭的發展通道的群體,才是國家福利體系真正優先要為其提供保障的。針對這樣的社會問題,國家提出的“精準扶貧”這個政策是非常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精準扶貧”不是簡單地直接發錢,對貧困的重點是“扶”。政府寧可花更多的錢,也一定要激發出貧困人口的幹勁和自強自立之心。這正所謂古人常道的,要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因為個人能力是存在差異的,只要能力存在差異就會出現不平等,這是經濟學規律無法更改。
國家努力消除的不應該是不平等,應該是不公平,完善政策和法律體系,儘可能的為社會中每個個體提供相對公平的競爭環境和規則才是努力的方向,這樣的只要勤勞奮進,人人都有發展機會的社會才真正具有活力。

達文有話說


不是覺得啊,是真的就是這樣。特別是和非洲人比,更勤勞!

這不是歧視非洲人的意思,木叔真的是有切身體驗,而且有朋友表達,所以有感而發。

木叔習慣講故事來回答問題,這個問題也來講個小故事。

有朋友在非洲某個大國工作,一般都要僱傭當地人做司機。這個司機是典型的黑人樂天派,整天按時上下班,也沒什麼不良嗜好,但就是不願意加班。你到不能說他懶,或者他比較閒,因為當地人都是這樣。

木叔的朋友說,有時候讓他多待半個小時因為有著急的事情要處理,他都不願意,甚至給他錢他也不願意,按照他的邏輯,上帝創造我們是為了讓生活更愉快,每個月的工資,賺了就花掉,愉快的生活比拼命工作更重要。

這麼想也對,但是他實在太樂天派了。在中國人看來,偶爾加班沒問題的,特別是遇到急事兒不加班處理不了的時候,當然要工作為重。但他們不這麼想。

或許這裡面有人生態度不同,以及宗教規約不同的原則吧!

另外木叔要說的是,不只是中國人勤勞,整個東亞儒家文化圈的人都很勤勞。

木叔的歐洲朋友曾和我說,他有時候分不清中國日本韓國越南人,因為感覺都差不多。

木叔問他是長相差不多麼?他說這是其一,此外都是特別能吃苦。他們公司的員工裡,中國日本韓國越南人幾乎每天都是最後下班的。

所以,從這個角度講,文化因素確實對人的一生和性格的塑造具有極大的影響。

一些非洲人認為賺一天錢就花一天,沒什麼儲蓄習慣,甚至有的人沒錢就去偷、去搶,他們認為這就是工作。這種世界觀和人生觀當然不敢苟同!

有些歐洲人呢,在某些方面和非洲人類似,但他們更由法制觀念,認為額外的工作必須要有高額的回報才能做。不然不做。

這就是西方很多國家制定的加班費非常高的原因。

比如木叔接觸以色列比較多,以色列對加班費要求嚴格:加班前2小時每小時要給小時薪水的125%,超過2小時每小時給150%。這是發達經濟體的一般標準。

中國人很少和老闆這麼要價的吧哈哈!

當然我們的加班法律也要跟上才行。


你如何看待中國人勤勞勇敢?


木春山談天下


不僅是非洲人和歐洲人覺得中國很勤勞,但凡和中國人有過接觸的老外,都會覺得中國很勤勞。我們中國人普遍會把勤勞視為民族的美德和驕傲,但仔細想一下,這種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差異真的沒有必要上升到優劣之分。


中國人有多勤勞我就不說了,大家自己都有切身體會。我就來告訴大家,老外有多懶散吧。我們拿希臘做對比案例吧。希臘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懶散之國。


希臘的政府、銀行等事業單位一般都是早上8點上班,下午2點關門。一天工作只有6個小時。對外營業的商店這類機構會好一點嗎?他們通常是週一、週三、週六上午9點開門,下午2點關門。週二、週四、週五才開全天,但這所謂的全天營業,只不過是多了一個晚上營業時間,即從下午5點到晚上9點。



希臘人在中午一定要睡覺的,下午1點到5點都是午睡時間段,不能在公眾場合喧鬧,否認別人可以報警。希臘人午睡起床後一般去游泳或去喝咖啡,晚上9點以後才開始晚餐,然後再出去夜生活到半夜。


中國人崇尚艱苦、耐勞,而希臘人喜歡安逸、隨意。我們中國人提到希臘人悠閒更多的是用“懶”這個字來代替。但問題是希臘人的這種生活方式不好嗎?一定有人會用懶惰導致希臘債務危機來說事,但新聞裡沒有告訴你的真相是即便是債務危機期間,希臘人的生活方式也是按照這個節奏進行的,債務危機並沒有給普通希臘人帶來多嚴重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希臘人懶散的生活節奏沒有改變的情況下,債務危機早已度過了,你說這兩者之間有多少必然的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