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在马嵬坡下,处死杨国忠后,唐玄宗为何还要处死杨贵妃?

羅日新


唐玄宗与杨玉环的所谓爱情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特别是白居易的《长恨歌》里面的那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感染了千百年来无数的读者,使多少人羡慕那份天长地久、回旋婉转的动人故事,杨贵妃作为唐玄宗李隆基的挚爱,集三千宠爱于一身,享尽了荣华富贵,却为何还是被唐玄宗处死呢?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清君侧、反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兵锋直指长安,次年,安史叛军攻占潼关,唐玄宗决定放弃长安,南逃益州(今四川成都),六月十三日凌晨,唐玄宗率领杨贵妃、皇太子李亨、杨国忠、高力士、陈玄礼等少数人,在一队禁军的护送下狼狈出逃。

第二天上午,唐玄宗一行人来到了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将士们饥饿疲惫,愤怒异常,怨言四起,龙武将军陈玄礼召集诸将商议“现在天子出逃,国家涂炭,这些都是杨国忠引起的,唯有杀他以谢天下,诸位以为如何?”。

众将领都表示赞同,都同意处死杨国忠。


陈玄礼和宦官李辅国向太子李亨建议杀杨国忠以安抚将士,太子李亨犹豫未决,恰巧这时有二十几个吐蕃使者拦住杨国忠的马向杨国忠讨要食物充饥,将士们见到这种情景借题发挥,大声嚷嚷杨国忠要与吐蕃谋反,于是大家冲上来乱刀将杨国忠杀死。

将士们杀了杨国忠,群情激昂,他们把唐玄宗的驿馆包围起来,唐玄宗问高力士外面怎么了?高力士说士兵们把杨国忠杀了,唐玄宗大吃一惊,他来到驿馆门前,慰劳士兵,要他们回营休息,但将士们根本不听。


唐玄宗叫人找来陈玄礼,问士兵们为何不会营房,陈玄礼说将士们要求处死杨贵妃,但唐玄宗说贵妃身居内宫,怎么知道杨国忠谋反,她是无罪的。

唐玄宗是怎么舍得杀杨贵妃啊,那是他的心肝宝贝,杀了她不等于要了他的老命,高力士知道不杀杨贵妃,不能平息士兵们的愤怒,就对唐玄宗说:

“贵妃是没有罪,但将士们杀了杨国忠,如果留着贵妃,将士们哪会心安,他们担心贵妃将来会报复,希望陛下慎重考虑,将士们安全,陛下的安全才能够得到保证”。


唐玄宗是彻底的绝望了,无可奈何的做出了将杨贵妃赐死的决定。于是高力士将杨贵妃带到佛堂前的梨树下,叫两个内侍将贵妃用带子勒死了,时年三十八岁,陈玄礼验尸之后,告诉将士们杨贵妃已死,他们才安心的撤围回营。
总之,唐玄宗处死杨贵妃是为了自保,而不是说唐玄宗认为安禄山谋反与杨贵妃有关,为了惩罚她才处死她的。






遗产君


近期热播的网剧《长安十二时辰》,用小品里的语言来形容“那是相当的红”。原因想想并不复杂:

第一、原著的故事好。有着“文学鬼才”之称的马伯庸先生在盛唐的历史大背景下,为我们编排了一个时长只有一天的故事,其情节的安排与紧凑程度可想而知。

第二、电视剧的制作绝对称得上精良。因为剧组收集参考了各种馆藏及民间收藏的文物资料,尽可能从各个细节还原了大唐长安城的社会风貌。展现的不只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更是彰显了这个开放帝国在当年无比强大的世界影响力。

那我今天为什么要把杨贵妃的死和这部热播剧联系起来?而且杨贵妃的死是必然,唐玄宗选择让她死也是必然,只是后人更多唏嘘的是他们的爱情没有完美结局,慨叹的是这段历史带给我们的那种血腥、冷酷和绝情的感受。

是《长安十二时辰》带我走入了更多的对那段历史的思考。小说中这个暗杀事件,只有一天的时间,虽然谍影重重、危机四伏,可坏人终未得逞。这自然是个虚构的故事,假使当时真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在盛唐这个社会背景下,也只能算作一次事故而已,未必造成多大影响。

但作者其实给了我们一个去解读历史的机会,如果《长安十二时辰》的故事作为一个点不断放大,我们会看到盛世大唐已经开始暗流涌动,危难慢慢开始降临了。直至爆发了安史之乱,这个开放的大帝国的盛世,随之走到了尽头。

《长安十二时辰》的故事发生在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这一年安禄山被任命为范阳节度使。其实天宝三年前后还发生了不少重要事件。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听信宠妃武惠妃谗言,杀死三位皇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改立三子忠王李玙为太子。同年,武惠妃病死,为找替代者,将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玉环招进宫里,甚是喜爱。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册立杨玉环为贵妃。费尽心机讨其欢心,不但生活上极尽奢侈满足,其族人皆平步青云,族兄杨国忠做上了宰相,大姐封为韩国夫人,三姐封为虢国夫人,八姐封为秦国夫人。其他的兄长也有封赏,做了朝中的高官。为日后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安禄山初见杨贵妃,为讨欢心认作干妈。被提拔为大夫。

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安禄山进宫朝拜唐玄宗,请求担任河东节度使,唐玄宗欣然授予。同年,唐帝国与阿拉伯帝国在怛罗斯进行了一场大战,最终以失败告终。虽然战力损失不太大,但当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唐帝国再也无力经营西域,从此渐渐失去了对中亚霸权的争夺。

上述事件,只是为了能够拉近一些我们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唐朝的由盛转衰,同唐玄宗时期政治制度、管理制度、用人策略的变化是密不可分的。职业化兵制的改革、节度使制度的确立,虽然强化了整个唐帝国在边关要隘的军事防御,但也逐步走入了内倾外重的梦魇。当这些节度使们逐渐做大,尤其像安禄山这样的番将,再想控制,为时已晚。

所以说,安史之乱是必然,唐玄宗在马嵬坡下让杨贵妃死也是必然。毕竟作为唐帝国开元盛世的缔造者,这点政治觉悟是有吧,无论后世之人有多少猜测,多少不舍,多少叹息。我们希望这世间有很多美好的结局,尤其是和爱情关联的时候更加如此,但这段历史不会改变。

《马嵬坡》 [ 唐 ] 郑畋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原告来讲


女人的悲剧在于,不是掌权者。

作为掌权者的男性,一旦出现什么危机,第一个嫁祸的就是女人。

从公元前1600于年前的夏桀因妺喜(mò xǐ)而不思朝政,

商纣王因妲己而灭国,

周幽王为了褒姒,烽火戏诸侯.....

咱们要说的这位杨贵妃岂不也是如此?人家当的好好的寿王妃,怎么就成了贵妃了?

一切的根源还是出自唐明皇李隆基身上。

说起这位李隆基,其实有点像清朝的乾隆皇帝,都是当朝在位最长的,都是在位期间国力达到顶峰,而后急转之下。

乾隆前期是康乾盛世,而唐玄宗前期也很好,出现了“开元盛世”。

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为。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唐玄宗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

而后,看到祖宗的江山在自己手里光大如斯,不免得意,忘形之时就开始任用佞臣李林甫把持朝政19年,继任者杨国忠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期间国内土地兼并严重,百姓流离失所,成为流民,给社会造成极大不安定因素。

再加上治国理政上也开始走下坡路。企图借用少数民族的势力稳定大唐边疆,结果养虎为患,酿成了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后,国家经济急转直下,人口损失严重,大唐从此一蹶不振。

造成这种局面,杨玉环确实有部分原因,但主要原因还是李隆基后期的贪图享乐,不思朝政,任用小人的结果。

杨玉环不应该背负这么沉重的黑锅,她也没有能力背负着黑锅,如果她真的可以,她为什么没成为下一个武则天?

在被安禄山驱赶出长安后,一路逃窜的唐朝官员们愤怒了,他们不敢把说李隆基的不是,只能把矛头指向杨国忠和杨玉环。

禁卫军们先杀杨国忠,而后逼迫李隆基杀死杨玉环,逼不得已李隆基才让高力士吊死了杨玉环。

杨贵妃其实就是唐玄宗的顶罪羊,没有她唐朝依旧会走向颓败。

如果,她没有成为杨贵妃,而依然是寿王妃,她会不会度过幸福的一生呢?


神话大观园



一,大权以被太子等人掌握,尤其是军权;二,安禄山穷追不舍的追;再加上其他方面的原因,唐玄宗不得不杀杨贵妃。 唐玄宗终究是个政治家,不是情圣。他是爱杨贵妃,是可以做到“三千宠爱在一身”,但是,他做不到不爱江山爱美人,更做不到“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在自己的生命和政治前途与杨贵妃放在天平上一起称量,唐玄宗觉得,还是自己更重要些吧。怎么办呢,万般无奈之下,唐玄宗让高力士把杨贵妃领到佛堂里了,和贵妃诀别。杨贵妃说:“愿大家好住。妾诚负国恩,死无所恨。”唐玄宗也含着眼泪说:“愿妃子善地受生。”礼佛之后,高力士就把杨贵妃勒死在佛堂之中。这就是白居易《长恨歌》所说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这一年,杨贵妃三十八岁。她二十二岁来到唐玄宗身边,陪伴唐玄宗度过了十六年最快乐的日子,最后,又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唐玄宗的平安。绝代佳人,就这样死于非命。对于这场悲剧,清人袁枚慨然写道:“到底君王负前盟,江山情重美人轻,玉环领略夫妻味,从此人间不再生。” 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命人将她的尸体抬到驿站的庭院之中,请陈玄礼等几个主要将军进来验尸。陈玄礼他们看过之后,这才脱去了甲胄,向玄宗叩头谢罪。陈玄礼说:“杨国忠祸国殃民,以致生灵涂炭,陛下迁播。臣等为了社稷,矫诏杀死他,真是罪该万死!”很显然,陈玄礼知道玄宗是明白人,也就不再提杨国忠谋反的事,直接把自己杀他的理由提出来了。那么,唐玄宗怎么回答他呀?玄宗说:是我没有识人之明,用人失当,近来我自己也慢慢觉悟了。本来准备到四川之后再杀他,现在你们提前了却了我的夙愿,我还准备赏你们呢,怎么能说有罪呢!陈玄礼听玄宗这样说,赶紧率领将士们高呼万岁,这下,士兵才终于散去,整顿队伍,重新出发。马嵬之变至此也就算基本结束。


我是潇洒哥哦



唐玄宗相信大家对他都不陌生,唐玄宗本名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他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子,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子,人称李三郎。从先天元年至天宝十五年在位,后来因为安史之乱被迫退位,成为太上皇。唐玄宗在历史是一位极具争议的皇帝。他开创了开元盛世,让大唐的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但是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且宠爱杨贵妃,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终于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我们的唐明皇就带着杨贵妃开始了逃亡之路,一点也不亚于1000多年后的慈禧太后,慈禧太后也逃跑过。不过,清王朝的慈禧好歹还能在路上讨个饭吃,唐玄宗这一路,连讨饭吃的地方都没有,因为沿途当官的跑了,老百姓也跟着跑了。到了马嵬驿这个地方,其中统领军队的陈玄礼不干了,与属下们一商议,决定兵变,要求唐玄宗杀死杨国忠和杨贵妃。杀死杨国忠我没意见,干啥要杀死杨贵妃呢? 唐明皇这时候觉得是天昏地暗的。唐玄宗终究是一个政治家,没办法,唐玄宗只能接受这个现实,让人杀死杨贵妃。那么为什么唐玄宗会杀死杨贵妃呢?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唐玄宗的政治需求。

唐玄宗毕竟是一个政治家,可以做到三千宠爱于一身,但是不能做到不爱江山爱美人。如果当时不处死杨贵妃,陈玄礼他们是不会干的,他们必须找一个替死鬼。而且已经杀死了杨国忠,万一以后杨贵妃要给他报仇怎么办,所以杨贵妃必须死。唐玄宗作为皇帝,一定心知肚明。《旧唐书·玄宗本纪》原文: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在这里也可以得到佐证。

二、被牵连政治漩涡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是因为杨国忠,并不是杨玉环杨贵妃。杨国忠被杀是军队哗变的结果,士兵们需要一个发泄的借口,杨国忠也算是死有余辜,而杨玉环被杀,完全是殃及池鱼。

三、被带了绿帽子,恼羞成怒

也有人说安史之乱是因为安禄山为了抢夺杨玉环而发动的,这个说法靠不住。没有历史佐证,姑且听之。

不过说实话,作为一个皇帝,尤其在皇位危危可及的时候,哪还管什么爱妃不爱妃的了,只能先保住自己的皇位,保住自己的江山,这才是唐玄宗为何要杀杨贵妃的真正原因。

扩展:杨贵妃到底怎么死的?

第一观点:认为,杨玉环死于佛堂。《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以“后患仍存”为由,强烈要求赐杨玉环一死。没办法只能杀死杨贵妃

观点二:杨贵妃也可能死于乱军之中。我们可以从很多唐诗里面找到蛛丝马迹,比如杜牧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张佑的“血埋妃子艳”、温庭筠的“返魂无验青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很多诗句。

观点五:杨贵妃最后逃亡到日本。在《中国传来的故事》写道,当时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个侍女,因为杨贵妃长得好看,被侍卫看上,被解救,送到日本安享晚年。


夫百说历史


匠人传承守艺人

古人云红颜多祸水,这可真是至理名言,在我国历史上,有不少的皇帝因为过于宠爱妃子而最终亡国。比如说纣王,唐玄宗等等,虽然唐玄宗并没有因此亡国,但却因过于宠爱杨贵妃,而宠信奸臣,最终遭遇了安史之乱,并险些被杀。杨贵妃固然有错,但唐玄宗的罪过也不小,最终他为了自保,无奈下答应士兵的条件,令杨贵妃在马嵬坡自缢而亡。

杨玉环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天生丽质,美艳无双,又善歌舞,懂音律,小小年纪便美名远扬。她的父亲职位不高,家里虽然是官宦世家,但根基并不算很深厚。因此杨玉环起初并没有引起别人的注意,直到有一次,她去参加咸宜公主的婚礼,在宴席上,寿王对她一见钟情,把她娶为了寿王妃,之后,她的人生便像开了挂一样,步步高升。

当时杨玉环和丈夫非常恩爱,两人婚后过得很幸福。但是在寿王的母亲武惠妃去世以后,唐玄宗因为思念武惠妃,又看上了杨玉环,便不顾她是自己儿媳的身份,将她纳入了后宫,并另外给寿王娶了一个妻子。此后,杨玉环便入住唐玄宗后宫,并享尽了他的宠爱。

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由于杨玉环受宠,她的家人也迅速的飞黄腾达,尤其是她的哥哥杨国忠,唐玄宗竟然给了他一个宰相。但杨国忠是一个典型的奸臣,嚣张跋扈,只手遮天,打击忠臣,祸乱国家。可惜唐玄宗沉浸在温柔乡里,丝毫不管不顾,令朝中原本对他忠心耿耿的群臣都非常失望。最终,爆发了有名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的发起人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安禄山本是唐玄宗极为倚重的一个大臣,但他野心很大,以除奸臣杨国忠为名义发起了叛乱。他势头很足,一路杀进了长安城,想要获得皇位。唐玄宗眼见安禄山杀进来了,赶紧带着杨贵妃,在城内禁军们的护送下仓皇逃走,连老百姓都顾不得了。

但禁军们见唐玄宗在这样情况下还要带着杨贵妃逃走,便极为不满了。他们都觉得杨贵妃是祸国殃民的红颜祸水,于是在马嵬坡下,禁军们先要求唐玄宗处决了奸臣杨国忠,令安禄山失去了诛杀奸臣的借口。但这还不够,因为这些禁军很清楚,他们逼死了杨国忠,若是以后杨贵妃回到宫中,必然会找他们报仇,因此,禁军们又要求唐玄宗将杨贵妃也处决了。

原本唐玄宗是怎么也不肯处死杨贵妃的,毕竟他和杨贵妃感情深厚,但如果不答应禁军的条件处死杨贵妃的话,他们便不肯再保护唐玄宗了。如此一来,唐玄宗真成了孤家寡人,为了自保,他只得牺牲杨贵妃。杨贵妃接到旨意,泣不成声,任他如何哀怨愤怒也无济于事,最终杨贵妃用三尺白绫在佛堂前自缢而亡。

虽然杨贵妃确实有错,但其实最大的罪过还是唐玄宗,作为皇帝,前期他确实表现出色,将唐朝推入鼎盛时期,但是到了后期,他却骄奢淫逸,每日沉浸于酒色之中,不管朝政和国事结果导致奸臣当道,引发了安史之乱。而作为男人,他虽然深爱着杨贵妃,但在生死面前,却最终选择牺牲杨贵妃,一代佳人就此陨落,此后,他只能对着空荡荡的大殿独自垂泪。是后悔?是不甘?还是思念?恐怕也只有唐玄宗自己知道了。


匠人传承守艺人


历史上著名的三大“清君侧”,西汉景帝时“吴楚七国之乱”,唐玄宗时“安史之乱”,明朝朱棣造反。

这几次造反,都是打着清君侧的口号造反的,清君侧的口号,算是正义的,意思是我不反皇帝,只反奸臣,皇帝受奸臣蒙蔽,软禁,我们奉皇帝密诏,去解救皇帝,

如奸臣难制,誓以死清君侧。――《新唐书·仇士良传》

若变起,足下以一军敌彼二军,保护圣主,复大权,清君侧,肃宫廷,指挥若定,不世之业也。

所以,当臣子以“清君侧”的口号造反时,皇帝是非常被动的,他明知道,这些人以清君侧之名,行造反之实,

这个时候,汉景帝毫不犹豫的杀了晁错,唐玄宗毫不犹豫的杀了杨国忠和杨贵妃,而明惠帝朱允炆,好像什么也没干吧?

汉景帝为什么杀晁错?理由很好找,但是,究其原因,就是反制“清君侧”这个口号,让师出有名的造反者,处于被动,如果继续造反,那就坐实了是造反,让老百姓知道,他们是造反的人,

不要觉得造反的人名声不好,安禄山、史思明可是四圣啊,老百姓修庙祭祀他们。

唐玄宗的选择跟汉景帝一样,马上设计,杀了杨国忠和杨贵妃,让老百姓知道,他们是造反,而不是清君侧。

马嵬之变,实际就是唐玄宗自导自演的苦情戏,他让自己的亲信禁军统领陈玄礼怂恿士兵哗变,让哗变的士兵杀了杨国忠,逼死杨贵妃,

祸国殃民的妖妃奸臣死了,清君侧的正义之师,马上就变成了反贼,人人得而诛之。

很多人认为,打仗是靠实力的,口号、正义与否没什么卵用,

如果是这样,那战争檄文还有什么意义?战争檄文一般都是昭告天下,让老百姓知道,我们是正义之师,对方是反贼,

所以,杨贵妃之死,跟晁错的死因是一样的,就是破除清君侧的口号,让自己处于正义的地位,


南朝居士


唐玄宗,在位早期是一个十分开明,唯才是举的勤政皇帝才有了“开元盛世”。

后期李隆基逐渐开始满足了,沉溺于享乐之中。没有了先前的励精图治精神,也没有改革时的节俭之风了。宠幸杨玉环使其兄杨国忠平步青云做上了唐朝宰相。杨国忠的权势无人能比,兄妹二人的辉煌时期也为日后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安禄山借口讨伐杨国忠发动叛乱,叛军长驱直入,攻陷唐都长安。李隆基在长安陷落前,仓惶出逃到马嵬坡(陕西兴平西),随行的将士发生哗变,杀了杨国忠又要迫李隆基杀杨贵妃。玄宗此举是时局的考量也是政局的考量。此时将士们群情激奋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如果他不杀杨贵妃估计此时自己安危都难保了。

再则从政局上此时的玄宗几成孤家寡人他再不做出姿态跟之前的做个了结也难服众,想挽回时局,可惜唐玄宗李隆基逃到成都后太子李亨逃到朔方,在灵武即帝位,即唐肃宗。李隆基回长安后只能当太上皇不再过问政事晚年李隆基忧郁寡欢78岁驾崩。



最囧体育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这个是白居易《长恨歌》里面的描写关于唐玄宗处死杨贵妃的原因,因为如果玄宗不处死杨贵妃,大军就不再前行。后面面临着安禄山叛军的追杀。唐玄宗终究是个政治家,不是个情圣,他做不到“不爱江山爱美人”,在自己的生命以及政治前途上和杨贵妃放在一起同时进行掂量时,唐玄宗还是选择了自己的生命。“爱情诚可贵,生命价更高。”

接下来咱们好好唠唠这个问题:为什么唐玄宗要杀掉杨贵妃。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马嵬驿兵变的历史背景,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借口讨伐杨国忠发动叛乱,是为安史之乱。叛军一路势如破竹,直捣京师长安,天宝十五年(756年),叛军攻破长安门户潼关,长安无险可守,唐王朝统治集团惊慌失措。

因为安史之乱,唐玄宗不得不出逃,在出逃的过程中士兵以及将领怨气增升,到马嵬驿这个地方达到了顶峰,他们觉得是因为杨国忠这个奸臣和杨贵妃这个祸国殃民的女子使曾经意气风发的玄宗荒废了朝政,任用奸臣,不问国家大事。所以他们不得不要求太宗杀掉杨贵妃。唐玄宗杀掉杨贵妃首先就是在权衡利弊后做的决定,玄宗决定杀掉杨贵妃以安抚士兵的情绪好让自己能够继续逃离是非之地,这是一。

第二点就是,

大权以被太子等人掌握,尤其是军权;安禄山穷追不舍的追;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唐玄宗不得不杀杨贵妃。 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命人将她的尸体抬到驿站的庭院之中,请陈玄礼等几个主要将军进来验尸。陈玄礼他们看过之后,这才脱去了甲胄,向玄宗叩头谢罪。陈玄礼说:“杨国忠祸国殃民,以致生灵涂炭,陛下迁播。臣等为了社稷,矫诏杀死他,真是罪该万死!”很显然,陈玄礼知道玄宗是明白人,也就不再提杨国忠谋反的事,直接把自己杀他的理由提出来了。那么,唐玄宗怎么回答他呀?玄宗说:是我没有识人之明,用人失当,近来我自己也慢慢觉悟了。本来准备到四川之后再杀他,现在你们提前了却了我的夙愿,我还准备赏你们呢,怎么能说有罪呢!陈玄礼听玄宗这样说,赶紧率领将士们高呼万岁,这下,士兵才终于散去,整顿队伍,重新出发。马嵬之变至此也就算基本结束。

补充:玄宗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回宫,曾派人去寻找杨贵妃的遗体,但未寻得。《新唐书》中的记载与《旧唐书》大致相同,由此可见,杨贵妃确实死于马嵬坡。后人传说贵妃没死,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死于佛堂

有人说,杨玉环可能死于佛堂。《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 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请求再杀杨贵妃以免 后患。唐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遂缢死于佛室”。《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玄 宗是命太监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佛堂缢死的。《唐国史补》记载:高 力士把杨贵妃缢死于佛堂的梨树下。陈鸿的《长恨歌传》记载:唐 玄宗知道杨贵妃难免一死,但不忍见其死,便使人牵之而去,“仓皇辗转,竟死于尺组之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 记载:唐玄宗与杨贵妃诀别时,她“乞容礼佛”。高力士遂缢死贵妃于佛堂前的梨树之下。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 指出:“所可注意者,乐 史谓妃缢死于梨树之下, 恐是受香山 (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带雨’句之影响。 果尔,则殊可笑矣。”乐史的说 法来自《唐国史补》,而李肇的说法恐怕是受《长恨歌》的影响。杨贵妃自缢死于佛堂中。陈玄礼及禁卫军的将官看着这个过程,确认杨贵妃已死后,再出来跟禁卫军士兵解释,过了很久聚集的士兵才散去归队。

  死于乱军

  杨贵妃也可能死于乱军之中。此说主要见于一些唐诗中的描述。杜甫于至德 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禄山占据的长安,作《哀江头》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齿今 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于马嵬驿,因为缢死是不 会见血的。李益所作七绝《过马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中 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也反映了杨贵妃为乱军所杀,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华清宫三十韵》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张佑《华清宫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艳”;温庭筠《马嵬驿》的“返魂无验表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诗句,也都认为杨贵妃血溅马嵬驿,并非被缢而死。

  吞金而死

  杨贵妃之死也有其它的可能,比如有人说她系吞金而死。这种说法仅见于刘禹锡所用的《马嵬行》一诗。刘氏之诗曾写道:“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攸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从这首诗来看,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的。陈寅恪先生曾对这种说法颇感稀奇,并在《元白诗笺证稿》中作了考证。陈氏怀疑刘诗“贵人饮金屑”之语,是得自“里儿中”,故而才与众说有异。然而,陈氏并不排除杨贵妃在被缢死之前,也有可能吞过金,所以“里儿中”才传得此说。





我与历史有个约会


因为杨国忠和杨玉环的亲戚关系,哗变的士兵包括带头的担心秋后算账,而且李隆基也怕不杀杨玉环会导致事变升级,只能杀杨玉环以谢天下,政治人物的残酷本性一览无余。


分享到:


相關文章: